第十八章 唐诗之七画(1)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前面一句是“黄昏独坐海风秋”,这里的“海风”竟然是指青海湖,青海省仿佛应该是中国最“默默无闻”的一个省份了,那儿在古代也是边疆之地,古代的战场仿佛都是在非常的野外(除了内战外),给人的感觉那时的战场,边疆,战士,荒野,再加上可能是唯一的“娱乐”之声:悠悠而又呜呜羌笛声,人的心情仿佛始终就是一个字:“愁”,不但是自己愁,更是万里之外的家人愁,更是自己想到万里之外亲人在为自己愁的愁。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这首诗前两句挺有意:“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一个人如果一生一世只看到世间沧桑,人情冷薄,那“老后”真的是“不惜酒钱”,最后来“一醉方休”了,但是怎么解决这些呢?相信如果及时体味了这首诗的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决之道的。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是作者思念妻子的诗,“远书”应该是作者寄回家的信,“归梦”应该是作者不时在做的回家的“梦”,两个都“悠悠”,因为“远书”,所以到得家要几十天,所以一路“悠悠”,而“归梦”,只有意识能到得家中,更是“悠悠”,看看床的两边,能看到什么(自然不会想到自己)?所以只是一张“空床”...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古时的洞庭定是当时天下一奇,不但环境好,而且大,春夏秋冬,一日各时,定有它不同的妙处,何时各个山中、各个林中、各个水中都有各种鸟儿栖息,自由地飞来又飞去,欢快地呼朋唤友,携儿带女,和人一起在岸上悠闲地踱着步,那将是多么充满生命的景象。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抛开什么政治不谈,单从诗面上来看,是不是又是一个“廊桥遗梦”?所以不必为国外的一些所谓“惊人之作”而“**”,这些中国老早就有,老早就懂,而且,真的,在古代的话,如果真是有情有意的“这样”两人,那这样的事真的应该是不少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女子包括外国古代的女子,父母包办实在是一大败笔,否则怎么会有“千古名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呢,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真的可以理解,但是,现代的话,这样的事可能越少发生越好,一旦“不幸”而遇到了,也不必非要弄得那么“惨烈”嘛,对不对?有事好商量啊,嘿,好象听起来蛮好笑的,只是,有一句真正的千古名言说得好:“但愿有**终成眷属”。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这两句的数词用得好,回家,只是一个是有“万里”长的一个梦,而“为客”,在“五更”时是最愁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最动人的一首“童言”,“两”,“一”,多么简单而且少的两个数字,“个”,“行”,多么从小儿口中随口就出来的两个量词,“黄鹂”,“白鹭”,对得多好的两个灵气的鸟儿,“鸣”,“上”,这正是这两种鸟儿最动人的所在,“翠柳”,“青天”,多么代表自然的两种颜色。稍微改动一下,这两句的“意思”便会荡然无存了,象把“两”改为“几”,象把“个”改为“只”,象把“行”改为“排”,象把“上”改为“飞”,杜甫之文彩、浪漫、感觉其实真是非同小可,实在不可把他纯当作写史的诗人。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又来一位“非同小可”的人物,前一句其实和我那杜撰的“山开前后合”差不多,其实是我抄他的了,只是他只是看到了前面,而“我的”还有后面,这两句其实恰巧和前面杜甫的那两句真是感觉、意境何其相似,为什么说唐文化是一个极高的点,因为象这样的诗句,宋代就绝对写不出来,宋诗和宋词,其实,真的都不太灵动,太讲究用词就会失却人的感觉中最亮的部分__天性。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加上前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嘿,又是“天性”。“一”,“两”,“千”,“万”,很多诗人都用过,但是仔细,其实只要稍稍想一想,为什么只有李白杜甫等少数几个人(而且应该都是为唐人)用得是这样地自然,这样地仿佛随手拈来,这样地仿佛不露“痕迹”?这样地“理所当然”,这实在是天性使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