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都市小说 - 掌控内心之戏说金庸心理学在线阅读 - 第十三章 善与恶 因与果(下)

第十三章 善与恶 因与果(下)

    前面讲了为何要行善,行善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会有这些好处等问题。

    下面说说,正确的行善方式和标准。声明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内容是针对中下等心胸的人讲的。本章结尾处,才会略微提及上等心胸的人行善之标准。

    本来行善是没那么多顾忌和讲究的,只要尽量去掉私心、私利,以智慧指导方向,尽量为一切生命着想就好。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很难完全去掉私心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求过高,导致的结果就是有些人就对行善失去信心。或者行善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傻,自己吃亏了,从此不再行善,这种情况很常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所以呢,总结出一些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行善要诀还是有必要的,只要走上行善的道路,那早晚会有进步到更高层次的一天。

    重要的事再次强调,行善就是尽量制造善缘,以此障碍恶果的成熟,使自己获得平安幸福。

    常人行善的四句要诀:一、随缘而动,量力而行。二、深知善恶。三、智慧理性,不被情惑。四、过不留痕。

    一、随缘而动,量力而行。

    随缘的含义有两点,1、一件事你听见了、看到了,并且动了慈悲心,想要帮助对方。2、以你的能力能帮到对方。

    第一点比较好理解。只强调一个问题,社会上有一种人,自己不行善,专门吹毛求疵。你救助流浪狗,他说你怎么不救猪马牛羊。你捐助白血病患儿,他说你怎么不捐助希望小学。你关注留守儿童,他说你怎么不捐助孤寡老人。你去养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他说你怎么不关注艾滋病患者。反正你做什么他都说不对,对这种言论绝对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按照你心之所动去行善即可,被这种言论所干扰,那可严重拉低你的智商了。

    第二点要解释一下,“你的能力“指的不只是财力、物力和智力以及能调动的一切社会资源等,还包括你当下的心胸和意志力。

    行善基本都是要付出一些利益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情感上的。那么此时此刻,你肯为行善“吃亏“,并且能承受“吃亏“程度的心胸有多大,坚持行善的意志力有多大,这就是你的能力范围内。

    一旦这个“吃亏“会使你心生懊悔,达到了使你从此怀疑行善、放弃行善的地步,那就是超出了你能力范围之外。

    与其如此,还不如循序渐进的行善,以此逐渐提高心胸的开阔程度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善能力,所以每个人的随缘标准也不一样。

    一灯大师再怎么慈悲为怀,一阳指疗伤再怎么有效,他也不能到处打听谁受伤了就去上门治疗。扫地僧也同样如此,如果他因为武功高强,就今天找耶律洪基谈谈,明天找西夏皇帝聊聊,后天劝解一下天山童姥,让他们息止纷争。那就不是随缘,而是攀缘了,明显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过于主动的去寻找“千里之外“的机会,行过于艰难的善,那是一种偏执。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到,《倚天》里面的空见神僧,他劝解谢逊,就明显是过于艰难的善,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这是正确的吗?

    如果别人去做,那就是错的,空见神僧去做就是正确的。其差别何在呢?心胸啊。空见神僧被谢逊一拳震死,临终前心中没升起一丝一毫的怨恨、后悔,反而要对谢逊道歉,并只想着怎么能让谢逊以后不再滥杀无辜。

    原文:“谢逊道:“空见大师见我痛哭,微微一笑,安慰我道:‘人孰无死?居士何必难过?……‘我大怒起来,喝道‘你骗人,……‘他摇头道:‘我不骗你,真对你不起。‘我……跪在他的身前说道:‘大师,你有什么心愿,我一定给你去办!‘他微微一笑,说道:‘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

    这等心胸,《倚天》中没人能做到,所以,换其他任何人去,最后必然是自己临终心生恶念,谢逊也因此更加深仇恨和疯狂,只有空见才能化解谢逊心中的恶,谢逊最后能放下一切恩怨,出家为僧,也离不开空见当时在他心里种下的善因。

    所以说,对于上等心胸的人来说,你无论选择多么艰难的事,去多遥远的地方去行善,都不算攀缘。因为你已经下了决心,帮助一切生命,那么天下就没有与你无缘的人和事了。这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当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而且为了帮助他人肯牺牲生命而丝毫不悔的就更少了。普通人就不要好高骛远的企图一蹴而就了,可以以此为目标,但不能燥进,否则一旦伤了行善的意志和理念,就难以恢复了。

    现实生活中例子也有,白芳礼老爷子,把自己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生存以外,全部捐献给贫困学生而丝毫无悔,这就是他的随缘尽力。因为他的家人不需要靠他的收入来维持幸福感,缺了他的收入,他们也能正常生活,虽然有些不理解,但不至于心生怨毒。这都是他的善缘。

    而一般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配偶,假如他们都是中下等心胸的人,而你偏要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去捐款行善,那一定会引发家庭矛盾,是他们心生不满,甚至对“行善“本身生出巨大反感,从此再也不做善事,那岂不是断了他们的善念,这就算攀缘了,是错误的。一定要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严重影响生活的范围内去做善事。

    当然,如果家人和你志同道合,一样的心胸宽广,那自然是另当别论。

    二、深知善恶。

    我一向主张,作为一个善人,一定要比最恶的恶人,更彻底的了解人性中一切阴暗残酷与邪恶。

    不了解人性自私、险恶的人去行善,往往靠的是一腔热血的正义感,充满了理想主义,但是既没有真正不计较一切得失、宽恕一切的广阔胸怀,也没有历经千辛万苦不动摇的意志。这样硬生生推起来的高峰,必然会有下滑的一天,那时候,就很可能会怀疑、痛苦,直到放弃,甚至会转而否定过去自己的善行,并对其他行善的人冷嘲热讽。这就是被冰冷的现实击败了,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恶“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了知一切恶的人,每次行善助人之前,就应该预料到一切至恶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比如对方编造了谎言,夸大或扭曲事实来骗取同情;比如受捐助人的父母或丈夫,卷款逃走,病人仍然无钱医治;比如受捐助人多年后变成了一个危害社会的罪犯;比如受捐助人后来自杀了。等等等等,一切最恶劣情况都可能出现,至于知恩图报,对你赞扬、感谢这种事,更是连想都不要想。

    这些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稍有阅历和智慧的人,事先你就应该想到的。

    有了这种理念,再去行善,你就永远不会感到心寒、后悔等负面情绪。无论发生什么状况都在预料之中。因为人性中一直就有这些私欲和恶念,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有什么好意外的呢。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一旦受助方出现道德瑕疵,甚至是恩将仇报,就不会有挫折感,行善的信念就不会受到冲击,更不会从此不再行善。行善的理念、意志才会坚定无比。

    更何况,布施行善,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受捐助者,而是捐助人,你得到了道德满足感,并且种下了善因,使自己遇到危难的概率极大的降低,即便万一日后有了难处,也一定有人帮忙。这已经是很大的好处了,何必因为对方的恶行而后悔甚至是愤恨呢。

    要知道,行善捐助最忌讳的就是后悔,一旦后悔,这善因就削弱了一大半啊。

    总之就是,行善之人,应该有一个坚定的理念,那就是“我的善与你的恶无关。“你要欺骗也好,要恩将仇报也好,卷款潜逃也好,那是你的因果。我为了修心,为了生活平安幸福,提升格局,我就是要坚持行善,这是我的因果,个人因果个人背。

    我常引用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话:“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地藏王菩萨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们仅仅是拿出一点钱或出一点力,就要委屈抱怨吗?这种事不是正好用来克制心目中的贪嗔痴,正好用来化解心中的悭贪、傲慢,正好看清现在你的心胸、气量吗,件件对我们修心的人来说都是好事啊。所以,凡是修心的朋友,应该感谢这种事。

    行善之人,要时时反省自己,道德层面上,对己要严,对人要宽。自己的缺点一定要尽力改正,对他人的缺点要尽力理解、宽容。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恶,推脱到社会环境、法律制度或职责上,一切都是有选择的,只是你为了自身利益和欲望选择了作恶而已。

    即便在全民参与的政治浪潮中,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用武装带打死自己的老师、给女教师灌粪汤、告发配偶、和父母划清界限的,有恻隐之心的人,即便思想一时被蒙蔽,也不会对同类如此残忍,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参与某些活动,但绝不会亲手加害于人。

    有些人担任了执法部门的职务,就会以“服从命令是天职“的理由来尽情发挥自己的人性恶,对非入侵者、非危害社会的百姓,疯狂毒打甚至杀害,每次有了打人的机会就兴奋的两眼放光,事后却说“我是服从命令,身不由己“。“枪口抬高一寸“的道理不懂吗,和平年代的人民内部矛盾,比如抗拆迁、比如超生,比如街边摆摊,他们也许有错,有些人也确实抱着“我弱我有理“的想法,也有贪欲,但真的需要被毒打吗?即便是你的同僚,是个个像你那样“奋勇当先“吗?明明是借打人宣泄自己的兽性,何必扯上职责。何况,一个人如果盲目服从一切命令,不分善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那还有何资格称之为人。

    其实,行善的最高境界是不求任何回馈的,连希望回馈的念头都不应该有,越是不求回报,回报的“果“就越大,只是大多数人暂时做不到,所以,还是希求得到道德满足感和生活平安幸福的因果,这也是人之常情,慢慢来,不必急于达到最高境界。

    行善,细说起来有许多需要分析思考的地方。很多人其实不能准确的分辨善恶。

    前文说到因果规则,生活中常有人反驳其真实性、合理性。常说“修桥补路双瞎眼,横行霸道有马骑“、“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等等此类言语,有些人就以此为安慰,放心大胆的作恶。有些人即便不敢作恶,但也不愿行善,认为老实人吃亏。

    其实,不是因果规则不公,而是一般人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是非颠倒。用错误的观念去观察事物,自然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所以说,行善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不但要彻底明白别人心中的恶,更要明白自己心中的善恶。

    《了凡四训》有云:“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常人以为打人骂人是恶,礼敬对方是善,其实未必。前文说过,对上等人,可打可骂,当然,这是有先决条件的,你打他是为了点醒他,如果不看对方根器,不讲方法,打完了他恨你一辈子,那就是你愚痴了。

    如果一个人碰到了类似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的场景,或者日军侵华杀害百姓的场景,如果他有能力的话,即便把杀人一方全部击毙,只要他怀着悲悯的心态去杀,那也是止恶行善,所以说,杀人也不一定都是错的。

    礼敬对方如果是为了有求于人,那叫谄媚,畏惧于人而礼敬那是懦弱,人行恶事而礼敬之,那是纵恶。

    古时有一位很有财富地位的吕翁,有一位邻居,往日里常常醉酒惹事,有一天冲撞了他,他为了行善,闭门避之,不予计较。此人从此更加狂妄,常说:“吕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最后,终于酒后杀人,犯下死罪。吕翁知道后,很后悔,对人说道:“当日,我心存厚道,宽容他,岂知反而害了他,如果当时惩戒一番,他受了教训,也许后来不至于犯下死罪。“

    当然,吕翁有这个实力、手段教训他而不会惹来大麻烦,这是前提,一般人不能盲目效仿,这个例子只是说明,礼敬宽容不一定就是善。

    至于那种以刻意用礼敬使对方的恶意膨胀,终于犯下大错的,那更是十足的伪善了,《郑伯克段于嫣》就是最好的例子。

    假如一个人,家财万贯,四体不勤,那么他即便拿出很多钱财捐献,也不算是难行之善,因为,钱对他并不是难舍之物,如果他肯亲自动手帮人干活,才是难行之善,因为体力付出对他来说是很难克服的心理障碍。反之亦然,有勇气舍了自己最放不下、最心爱的事物,才是难行之善。

    行善让人知道,获得名声地位,那是阳善,不是说阳善不好,但终究是次于阴善,阳善得到名声,那就等于把善因成熟为了“名气“这个善果,直接消耗掉了。阴善就是行善绝对不让人知道,这样因果更大更好。当然,如果是为了用自己的善行获得名声后能更好的带动他人行善,那又另当别论。

    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奴隶后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却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所以说,行善还要看长远的影响,当时善未必以后不变成恶,当时看好像是恶,以后可能变成善。

    德航空难,一名学生本来将护照忘在家中,是登不上飞机的。但这名女生寄宿的西班牙家庭驱车及时在上飞机前将护照带给了这名女生。这送护照的行为,当然是为了善心帮助人,但却造成了坏的结果。当然,这送护照的人,不是造下恶因,因为他没有任何恶意,而且这个结果也是不可预料的,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也想不到会有空难,这与因愚蠢而导致他人伤亡是两回事。如果此人有相当的智慧,那么是不必因此而怀疑行善的正确性的。

    行善有求回报的心理,那是半善,即便求的只是一声谢谢,也是有求。一切回报都不希翼,那才是满善。如果行善后,因为对方没有感激之情而抱怨、忿忿不平,那就剩下点滴之善了。如果真的仇恨对方,那就转善成恶了。

    善恶种种,差别千变万化,不能说尽,那么本质规则是什么呢?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来说,是以下这样的:“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当然,世上毕竟中下等心胸的人居多,那么我们就退一步,从大家能接受的程度开始修炼,就是我们在不损失自己巨大利益的情况下去行善。,然后循序渐进,终究能达到顶峰。

    对于普通人来说,行善时完全不考虑得失,是不大可能的,能做到不求回报已是不易。如果因为行善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人身安全受到伤害,那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

    再者说,如果这种事发生的多了,就会使更多中下等心胸和智慧的人不愿意行善了,更会感叹“修桥补路双瞎眼“了,所以,无论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行善的风气可以传递下去,还是要学会智慧的行善。

    说到智慧的行善,那当然就有愚善了。什么是愚善呢?就是说某人因为缺少常识和智慧,乱帮忙,帮倒忙。造成自己或他人受到重大损失甚至伤亡的。

    比如某人车技很差,或者喝了酒,偏要帮他人开车,导致重大事故;某人帮忙打扫卫生时,把农药或洁厕剂等有毒液体,装进饮料瓶里,导致别人误服;某人被亲友或单位劝诱做挂名股东或挂名法人而签字,或劝亲朋好友与不知根底的第三方做大额资金交易的,最后造成重大损失;做父母的硬逼着子女与某人结婚,婚后不幸甚至被对方杀害的;父母有重大过失,子女不知劝阻,一味顺从、愚孝;还有帮人打架,甚至窝藏犯罪的亲朋好友等;造成严重结果后用一句“我是好心帮忙啊,我也没想到会这样。“来推脱责任,这不是行善,是愚善。

    作为一个成年人,连有巨大风险的事情都预料不到,没有生活常识、安全常识,就胡乱插手重大事务,就是彻头彻尾的愚痴,什么动机也不能掩盖愚痴的本质。

    不是说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算无遗策,你可以缺乏常识,可以天真,可以蠢笨,别人不应该因此而鄙视你。但请认清自己当下的能力,在你没有提高智慧之前,请尽量低调生活,凡涉及他人财产、人身安全的重大事件,请不要说话,不要参与,否则等同于作恶。

    金庸小说中,愚善的顶级代表人物就是包惜弱,她对人性恶和世事的认识几乎为零,所以,明知对方是敌,仍然救了完颜洪烈,导致最终家破人亡。她不明白,既然已经涉及人命的大事,哪有轻松善了的。

    当然,这件事中,还涉及到一个人貌似无关紧要的小恶,那就是杨铁心的酗酒,包惜弱救人前,本来要和他商议的,可惜他酩酊大醉,无法叫醒,终于遭祸。

    常人多半认为醉酒不是什么大事,其实不然,喝醉酒后酿成大祸的例子实在是多不胜数,酒驾肇事,惹事斗殴致人死亡等等,这是伤害别人。还有醉酒后,睡在路边被冻死冻伤,被车撞死撞伤,被偷抢、被强jian等等自己受伤害的。

    所以说,醉酒实际上种下大恶缘的最佳途径,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充满风险的,谨言慎行方可避开大部分麻烦和灾祸。醉酒就等于在丛林中解开一切防护,放下所有武器,没有了任何自保能力,长期这样做,那不出事、不惹祸才是奇迹。

    还有重要的一点,知善恶,就要预料到人性中的一切弱点、缺点,千万不要认为你是在帮助别人,就可以不照顾对方的感受,高高在上的去施舍,不但得不到好结果,还可能惹来对方的仇恨。要知道,中下等心胸的人是占大多数的,他们不同程度的有敏感、自卑、狭隘、偏激、固执、妒忌等各种缺点。

    聪明人行善时,会充分考虑到这些。比如《射雕》中马钰帮助江南七怪就是很好的范例。

    马钰传了郭靖内功后,怕江南七怪心中计较,以非常谦恭的态度来解释。

    原文:马钰道:“敝师弟是修道练性之人,却爱与人赌强争胜,……贫道曾重重数说过他几次。……两年之前,贫道偶然和郭靖这孩子相遇,见他心地纯良,擅自授了他一点儿强身养性、以保天年的法门,事先未得六侠允可,务请勿予怪责。只是贫道没传他一招半式武功,更没师徒名份,说来只是贫道结交了个小朋友,倒也没坏了武林中的规矩。”说着温颜微笑。

    后来又帮助六怪吓退梅超风,说话更是照顾到对方的颜面。

    原文:马钰道:“贫道已筹划了一个法子,不过要请六侠宽大为怀,念她孤苦,给她一条自新之路。”朱聪等不再接口,静候柯镇恶决断。

    柯镇恶……知道梅超风在这十年之中武功大进,马钰口中说求他们饶她一命,其实是顾全六怪面子,真意是在指点他们如何避开她毒手。

    马钰道:“贫道这法子说来有点狂妄自大,还请六侠不要见笑才好。……仗着先师遗德,贫道七个师兄弟在武林之中尚有一点儿虚名,想来那梅超风还不敢同时向全真七子下手。是以贫道想施个诡计,用这点儿虚名将她惊走。这法子实非光明正大,只不过咱们的用意是与人为善,诡道亦即正道,不损六侠的英名令誉。”当下把计策说了出来。

    这就是智慧,明明是帮助别人,却处处谦抑自己,抬高对方,令对方觉得不失面子。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学习啊。

    如果换成黄药师那个脾气,只怕一开口就把柯镇恶得罪了,柯镇恶可是一等一的心胸狭隘、偏执之人。

    古时有句诗,“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说的是,有一人家的炉灶,烟囱是直的,烟囱旁边还堆着柴草。有人见了,便对那人家说:“你们这样很容易引起火灾。应当把烟囱改成曲的,并把柴草搬开。”那人家却毫不在意,没有理他。

    过了几天,那人家果然因此失火了。左邻右舍同来救火,好容易才把大火扑灭,并有好几个人受了伤。那家的主人为了答谢邻舍的帮助,特备酒饭请客。救火时出力的人,全被请到了,受伤最重的人,坐了首席。但是,最初好意提出劝告的那个人,却被忘记了。

    没办法,多数人就是这么愚痴。行善之人,不要计较,不要期望别人的理解和感激,不要期望成为别人的“上宾”。你问心无愧的提醒他人有风险,这就足够的,他人愿意误解、不感激,那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千万不要因此而心理不平衡,要更加悲悯世人的无知。

    与人接触要识得风险,一些性格特别偏激内向的人,如果你没有相当的智慧,有把握感化对方,就尽量谨慎接触吧,尤其是对方是异性的。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你只要对他笑一笑,他就认为你是爱上他了,然后就纠缠你,甚至在脑海中认定你已经是他的恋人了,如果你明确对他说,只是把他当朋友,那就很可能因“爱”成恨,到处诋毁你,甚至伤害你的生命。这种人以男性居多,还有的就是,你一个眼神不对,一句话不对,他就认为你是瞧不起他,伤了他的自尊,又成了仇恨。因为小事杀人的多半是这种人,如果没有把握,就尽量不打交道,但千万不要鄙视、厌恶,见面至少诚挚的点头招呼一下。不过这种人毕竟极少极少,也不用过于担心。

    做善事有很多方式,对人总是面带微笑也是善,给乞丐施舍也是善,不说偏激言语也是善,放生一个小动物、小昆虫也是善,献血也是善,做义工也是善,教授对方知识、技术,传递正确的理念也是善。总之对众生悲悯爱护,使一切生命免于恐惧、烦恼,促使他人心怀善念,心生正面喜悦的(帮对方获得喝酒、吸毒、性乱等带来的喜悦不是善)都是善。

    上面讲了很多行善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有些人可能会想,我智慧不够啊,心胸也没那么宽广,但是我为了获得强大自信和平安幸福,还想行善,但是不想行善后反而惹麻烦。那么对这部分人,我提几点建议。这些建议是有心机谋略在内的,并非最上等的善。

    上等心胸智慧的人,不需要顾忌那么多,一切挫折和负面情绪,他都能用正确的理念和强大的意志转变成推动自己心理素质上进的动力。

    建议如下:1、帮远不帮近。2、不要在具体的麻烦事情里纠缠,免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引发烦恼。3、不对固定人长期定时帮助,或付出太多,更要顾忌对方的面子。4、不要做可能引发对方恶念的事。

    1、帮远不帮近。也就是说,尽量帮助不认识的人,不透露你的任何个人信息,永远不与对方联系或见面。比如捐助外地的病人、贫困生等,这样就避免了万一碰到人品恶劣、恩将仇报的人,给你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

    2、不要在具体的麻烦事情里纠缠,免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引发烦恼。有一些涉及人际关系纠纷、经济纠纷,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纠纷,如果没有相当的智慧和定力,就不要参与了,你辨不清其中的是非纠缠,搞不好就惹一身麻烦,心胸不够就一定会烦恼甚至怨恨。伤及行善的决心。

    3、不对固定人长期定时帮助,或付出太多,更要顾忌对方的面子。行善应救急不救穷,人性中有很阴暗的一面,假如你长期对某人固定付出帮助,他就可能习以为常,一旦你断了资助,对方很可能会怨恨你。对一个人付出太多,对方心胸不够的话,就会觉得受到了巨大压力,怨恨于你,这叫“大恩成仇”。以施舍的态度去帮助的话,对方如果是下等心胸的人,又可能觉得伤了自尊。

    4、不要做可能引发对方恶念的事。不要因为你帮助了对方,就觉得对方一定感恩戴德,在他面前暴露你的财富,你的住址。不要单独与不熟悉的人独处或去偏僻之处,即便他是你一直救助的对象,免得对方突起恶念,抢夺财物或伤害你的身体。要有安全意识,戒备心理。

    三、智慧理性,不被情惑。

    行善中,不要被俗情迷惑,不是只要对方看起来可怜你就要帮他达成愿望,是非善恶的大原则不能忘。要的是冷静智慧的慈悲,而不是感性的妇人之仁。

    比如说,某人大手术后,医生叮嘱几天内绝对不能进食,只能靠营养液维持,但患者见他人吃饭,馋的不行,苦苦哀求家属,非要吃点东西,家属一时心软,就给了食物,结果肠道破裂,险些丧命。

    某个小诊所来了一位腹痛病人,求医生打止疼针,医生不在,只有护士,护士与病人熟识,经不住哀求,给他注射了止疼药物。可按照医学规定,不明原因的腹痛是绝不能用止疼措施的,可能会掩盖病情,结果此人打针后腹痛减轻就回家休息了,几小时后腹疼加剧,到医院检查,原来是急性肠梗阻,因耽误病情,只能手术治疗了,如果不用止疼针,立即去医院,本来是不用做手术的。

    某人吸毒期间,家人经不住他苦苦哀求,不舍得送戒毒所,还帮着买毒品,导致他久久无法戒毒。

    以上都是被俗情蒙蔽的例子,一时被对方的可怜形象所蒙蔽,做出了貌似善良,实则为恶的事。

    四、过不留痕。

    这一点无论对于上中下哪一等人都是极其重要的。就是说,帮助他人的事,过后就忘,不要记在心里。不论结果如何,只要吸取经验教训即可,不要有得失成败之心。

    如果能做到,心中一丝一毫都没有以下念头:“我很善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善事”、“有一个被我帮助的人”、“我做了善事会有回报”、“做善事大家知道了应该称赞我”等。那么这是最完美的善。越是这样想,善因就越大,善果也就越好。

    总结一下就是,人的每一句善言,每一个善行,每一个善念,都是在给你自己的心理素质堡垒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