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225章红军吴起镇会师 张国涛另立中央

第225章红军吴起镇会师 张国涛另立中央

    【史要】“榜罗镇会议”,“红军”翻越六盘山,“吴起镇会师”;“中*共*中央”纠正“‘陕北苏区’

    肃反”,“直罗镇战役”;张国涛另立“中央”,“绥、崇、丹、懋战役”,“百丈关战役”……

    却说,张国焘盅惑“红军”南下后,“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由于,北上的“红军”只有“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于是,“中*共*中央”将其改编为“陕甘支队”。

    而此时,“长城抗战”失败后“下野”的张学良,经一年多的出国考察后,已回国出任“武昌行营主任”。

    于学忠被日本人逼离北平、天津后,“国民政府”也《任命》他为“陕甘川‘剿匪’总司令”,所部“东北军第五十一军”由河北调进陕西,参加“围攻‘陕、甘苏区’的‘红军’”。

    一九三五年九月,蒋*介*石又《任命》张学良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于学忠的“第五十一军”又调至甘肃;于是,张学良在渭水沿线布下封锁线。

    九月十七日,“陕甘支队”突破天险腊子口,穿越岷县、漳县后;又在武山的鸳鸯镇等地突破了“东北军”李振唐的“第一一三师”、牟中珩的“第一一四师”、周光烈的“第一一八师”布下的封锁线。

    九月二十六日,“陕甘支队”经陇西县东面的四十里铺,到达通渭县榜罗镇。

    九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的小学校长室内又召开了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等人参加的会议。

    会议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进一步研究了“‘红军’落脚点问题”。

    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决定并《宣布》“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到邻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把“‘红军’长征后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到陕北去“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会合”;以“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榜罗镇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的六千余人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继续向北挺进。

    且说,张国涛率“红军”南下后;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五日,在理潘的卓木碉召开了一个“高级干部会议”。

    会议由张国焘主持,他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大肆攻击“中央没有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实现战略退却,是政治路线错误,而不单是军事路线问题。”

    认为:“‘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终止了这种退却,但中央拒不承认自己错误,反而无端指责‘四方面军’。”鼓吹“南下是终止退却的战略反攻,是进攻路线。”反诬“中央率‘一、三军团’秘密出走,这是分裂‘红军’的罪恶行为。”

    最后,张国焘的结论是:“中央已经威信扫地,失去了领导全党的资格;因此,他要仿效列宁同‘第二国际’决裂办法,组成新的临时中央。”

    就这样,张国焘公然《宣布》:“要另立‘中央’。”

    接着,张国焘掏出一份事先拟好的名单,要大家表决通过。

    拟定的名单中,新的“中央委员”三十八人、“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人、“**********”五人、“中央军事委员”十一人、“中央**********常委”五人;以此,组成了新的“党中央”。

    而张国焘从“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到“中央**********常委”,都位列其中。

    同时,《宣布》:“撤销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的职务,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

    许多与会者对这种带有叛逆性质的突然袭击,出乎意料、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连跟随张国焘多年、听其召唤随同“南下”的陈昌浩也觉得太突然,没有立即表态。

    接着,张国焘要朱德和刘伯承表态。

    张国焘原以为将朱德摆入了“中央**********常委”、刘伯承摆入“中央军事委员”,俩人总会跟他走。

    殊不料,朱德虽心平气和、却语重心长地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个整体。不论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要冷静,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要我分裂‘红军’、分裂党,我不干!”

    刘伯承则也讲了一通“要团结,不要分裂”的话,不愿背着良心“跟他走”。

    张国焘见朱德、刘伯承不肯屈从,甚是无奈;最后,还是让大家强行通过了,并扬言要对“经过斗争和教育仍不转变的分子”给以“纪律制裁”。

    尔后,张国焘为防止朱德、刘伯承走脱,他指使人在夜间把俩人的马匹偷走;后来,又把俩人的贴身警卫调离,甚至连“门卫”也撤掉。

    且说,“陕甘支队”穿过通渭地区,翻越了宁夏固原境内的六盘山;又经过千余里的艰苦行军,终于从甘肃进入陕北的铁边城。

    此时,原留守在“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开始长征,几经周折、已于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先于“陕甘支队”渡过渭河、到过陕北;在陕西延川,与******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会师。

    “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后,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合编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三个师,原“红二十五军”改编为“红七十五师”,“师长”张绍东、“政委”赵凌波;原“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七十八师”,“师长”杨森、“政委”张明先;原“红二十七军”改编为“红八十一师”,“师长”贺晋年、“政委”张达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抵过陕北的吴起镇。

    且在此时,“陕北苏区”正在开展“肃反”;******及“中*共*陕、甘边特委代理书记、军委书记”兼“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等人被逮捕关押,许多原“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区”干部二百余人被杀。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在听取“赤安游击支队长”兼“政委”张明科、“陕甘边区二路游击队政委”龚逢春和“指挥”马福冀的《汇报》时,惊悉“‘陕北苏区’正在进行‘肃反’”的消息;立即派“白区工作部部长”贾拓夫、“中央组织局局长”李维汉等人作为“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

    贾拓夫、李维汉在下寺湾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的《汇报》后,“陕北苏区’肃反”的消息得到证实,俩人立即《电》告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

    十一月三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召开“**********常委会议”,当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

    接着,张闻天立即派“红军保卫局局长”王首道先去瓦窑堡“接管‘西北保卫局’,把事态控制住”;从而,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恶化。

    随后,又组成了五人“党务委员会”,负责“审查‘肃反’事件”。

    十一月七日,张闻天率领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后,很快释放了******、习****等一批干部。

    十一月二十六日,“西北中央局”作出了《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当月,张闻天主持了“为******等人‘平反’会议”;至此,“陕北苏区”的“肃反”才得以制止与纠正。

    “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共一万余人。

    “红一军团”由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辖“红二师”、“红四师”;“红十五军团”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辖“红七十五师”、“红七十八师”、“红八十一师”。

    十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人参加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此时,蒋*介*石已调集“东北军”五个师的兵力;以“第五十七军代理军长”董英斌率四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率一个师为东路,由洛川经羊泉镇也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夹攻,围歼“红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

    于是,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的王以哲部;尔后,转移兵力,再迎战董英斌各部。

    十一月二十日,“东北军”先头部队牛元峰的“第一○九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向直罗镇进攻。

    此时,“红军”已在直罗镇设下埋伏;于是,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诱敌深入。

    第二天,“东北军”果然进入伏击圈;于是,“直罗镇战役”打响。

    “直罗镇战役”打响后,“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进攻直罗镇北山,“红十五军团”进攻直罗镇南山。

    激战数小时,“东北军第一○九师”大部被歼,“师长”牛元峰阵亡,其残部五百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的土寨负隅顽抗。

    此时,“东北军”董英斌所率“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

    于是,“红一方面军”以少数兵力围困“东北军第一○九师”残部和阻击西面的援兵吴克仁的“第一一七师”,主力则迎战东面的援兵刘元勋的“第一一六师”、常恩多的“第一一一师”。

    刘元勋与常恩多两师遭阻击后,因害怕被歼;于十一月二十三日,纷纷沿葫芦河西撤。

    “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歼灭“东北军”一个多师,打了一个漂亮仗;“红军”的这个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欲“对‘陕北苏区’的‘围剿’”。

    至此,“中*共*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终于在经历十三个月、行程两万五千里长征后到达了陕北;从而,为“中*共*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中国的西北奠定了基础。

    且说,张国焘另立“中央”后,遂率南下的“红军”又从卓木碉出发,进抵川康边的天全、芦山、道孚、丹巴地区。

    “川军”得悉“红军”复又南下,急忙在大、小金川沿线布防。

    刘文辉的“川军第二十四军”两个旅,布于大金川沿岸之绥靖、崇化、丹巴一线;杨森的“川军第二十军”四个旅加一个团,布于小金川沿岸之懋功、抚边、达维一线;邓锡候的“川军第二十八军”一个团,驻守抚边以东的日隆关等地;企图凭借高山峡谷,阻止“‘红军’南下”。

    张国焘为了“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实现其在‘川、康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制订了《绥崇丹懋战役计划》,准备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大干一仗。

    为此,张国焘将南下“红军”分成两个“纵队”。

    以“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一军红九十三师”及“红五军团”、“红九军团”的“红二十五师”组成的“右纵队”,由“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领,沿大金川右岸前进,强占绥靖、丹巴;以“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军”、“红三十二军”及“红九军团”的“红二十七师”组成的“左纵队”,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出大金川以东地区,夺取崇化、懋功。

    于是,“绥、崇、丹、懋战役”打响了。

    十月八日,“右纵队红九军团”的“红二十五师”在绥靖以北强渡观音河受阻;张国焘随即调整部署,改以“左纵队红四方面军”的“******”从党坝地区强渡大金川。

    十月十一日,“******”渡河成功后即沿右岸疾进;二天后,攻克绥靖,击溃守军二个团;十月十六日,又克丹巴城。

    同时,“红三十军”亦渡过党坝河,攻占了崇化。

    十月十五日夜,“红九军”的“红二十七师”则对绥靖以东、驻守两河口的“国民党第二十军第七旅”发起攻击;激战三小时将其击溃,并连夜追击;于十月十六日,攻克抚边。

    十月十九日,“红九军”的“红二十七师”又袭占达维,击溃“国民党第二十军第四旅”。

    十月二十日,“红三十军”一部攻克懋功。

    驻守懋功的“国民党第二十军”的两个旅向夹金山以南溃逃,却遭到了进占达维的“红九军团红二十七师”截击,俘获甚多;接着,该师迅速向东南发展,连占日隆关、巴郎关、火烧坪、邓生等地。

    至此,南下“红军”的两路纵队经过十五天的鏖战,击溃“川军”六个旅、毙伤俘敌三千余人后,攻占了懋功、丹巴、绥靖、崇化、抚边、达维、日隆关等地,“绥、崇、丹、懋战役”结束。

    十月二十四日,“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军”和“红九军团”的“红二十七师”又从阿坝州的懋功出发,以迅猛之势击溃杨森残部,又穿越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发起进攻。

    十一月一日,“左纵队”再一举攻占了宝兴,乘胜进占灵关镇;接着,击垮刘湘的“教导师”一个旅,直逼芦山。

    与此同时,“右纵队”也攻克了西康的金汤,攻下天全以西紫石关、大岗山;然后,又在十日,击溃刘湘的“模范师”一个旅,占领天全。

    尔后,“右纵队”再向东迂回,协同“左纵队”攻克芦山。

    如此,南下的“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毙、俘“川军”一万余人。

    随后,南下“红军”又向名山、邛崃进击;欲攻取百丈关,打算乘胜东下川西平原。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

    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军”极大震动,现在又要攻打百丈关、意在“东进成都”,更使蒋*介*石为之大惊了;为“确保川西平原”,蒋*介*石《命令》刘湘“全力阻止‘红军’攻势”。

    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急调“川军第二十一军”的主力唐式遵的“第一师”、王缵绪的“第二师”以及李家钰的“川军第二十九军”等部;如此,连同原已参战的“川军”共有七个军、三个独立师总计二十万人集结于名山及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等地,要在名山重镇百丈关与“红军”决一死战。

    于是,“百丈关战役”打响。

    十一月十三日,南下“红军”集中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场、太和场发起攻击;第二天,即击溃“川军暂编第二师”的两个团,占领该地;接着,又于十一月十六日,打退“川军”六个旅的反扑,攻占百丈关镇。

    然后,再沿百丈关镇通往邛崃的大路攻击前进;战到午后,又相继占领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

    不过,此时南下“红军”的攻势,已在“川军”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

    十一月十九日拂晓,“川军”十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北、东、南”三面向南下“红军”发起反扑;战斗在突出于百丈关地区十余里长的弧形阵地上展开。

    南下“红军”忍着连续作战的疲劳与“川军”的优势兵力展开浴血苦战,“百丈关战役”是南下以来最剧烈的一仗。

    经过三昼夜的鏖战,“川军”毙、伤一万五千余人。

    但是,南下“红军”也伤亡万余;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被迫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撤出百丈关。

    “百丈关战役”后,南下“红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此时,南下“红军”兵力大损,已由南下时的近八万锐减至四万余人。

    至此,张国焘的南下行动受挫、南下《方针》碰壁;同时,也应验了毛*泽*东曾说过的“南下是绝路”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