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九十八章魏:魏无忌,晋鄙,朱亥

第九十八章魏:魏无忌,晋鄙,朱亥

    魏无忌(信陵君,?-前243年),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国公子、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著有《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为人大方,礼贤下士,养了很多门客。战国后期时期,魏国沦为小国,军事力量并不出众,经常受到其他几个诸侯国的sao扰。信陵君通过招揽门客的方法,随时要为魏国出力。信陵君的门客常常被派往魏国周边的各个诸侯国,打探消息。一旦出现不利于魏国的事情,信陵君总是能在第一时间知道。

    有一次,信陵君和魏王下棋。有大臣禀告魏王,赵国的大军到了赵国边界,马上就要进入到魏国领域。魏王以为是赵王率军进攻。这时信陵君的门客传来消息,赵王只是率兵在边境打猎,没有进攻的意图。由此可见,信陵君真没白花钱,他养的门客也不是吃闲饭的,关键时刻,还真能派得上用场。

    信陵君人生的高光时刻出现在“窃符救赵”之际。当时齐国和楚国联合攻打魏国,魏王从强大的秦国借兵。解围之后,魏王想要继续借用秦兵攻打韩国,抢回之前被占领的城池。信陵君十分清醒,他认为秦国实在是太有野心了。韩国正好在秦国和魏国之间,如果韩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就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信陵君是十分清醒的,魏国大患始终是秦国,即便与周边的诸侯国有摩擦发生,也不会到亡国的境地。如果一旦过分亲近秦国,后果不堪设想。秦国大军十之八九会趁乱攻占魏国。信陵君提醒魏王要注意秦国的野心。

    三年之后,秦国派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中赵国主力部队全军覆没,秦军坑死赵国兵将四十万人。秦军长驱直入,围困住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写信给信陵君求救,希望魏国可以发兵解围。秦国得知了这个消息,派遣使者恐吓魏王,如果他敢发兵,赵国灭亡之后,魏国也会紧跟其后。危急时刻,信陵君盗走了魏王的“虎符”,偷偷地率领八万将士,击溃了围困邯郸的秦军。经此一战,各个诸侯国之间休养生息,和平共处了五六年。

    信陵君为什么要就赵国,想必他清楚地知道,各个诸侯国之间军事力量均衡,才是保全魏国的最好办法。魏国既然已经衰弱,那就只能筹划合力抗秦的方法,才能保留住一线生机。《史记》中记载,战国末年,局势混乱。由于魏国有信陵君帮忙主政,各个诸侯国都不敢轻易攻打魏国。信陵君病逝之后,魏国没有了依仗,最终被秦国消灭。

    中国历史很长,这众所周知,但还是要说,中国历史真的非常长。准确的说,这种长度是寰宇全球各族文明都比不了的长。

    诚然,的确是有诸如埃及等传承数千年的上古辉煌文明,然而问题就在于,那些文明已经彻底消逝了。

    再说中国,作为中国文明核心基石的汉字,从遥远的上古三朝开始,再到如今的共和国,纵然部分文字已经和曾经差异非常大,但其中的一些特征,却奇迹般的依然俱在。

    正是这种让人无法想象的历史长度,才让我们中国文明,有着一种天生的高贵,才让我们中国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会坚信,我们一定可以撑得过去,而或许,这就叫天佑中华吧。

    恰如在中华历史中作为前奏的先秦,或许很多人听过这个名词,但是很多人肯定不会明白这代表着什么?

    先秦二字,表面上看是指秦朝以前,那么秦朝以前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显而易见,是上古三朝夏商周所代表的人类上古历史上最璀璨的青铜文明。然,这还不算是先秦的全部,真正让更多人迷恋先秦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是,诸子百家。

    中国历史很长,而以先秦所概况的那段更加遥远的历史,却是缔造中华文明的根源所在。

    每一次,当我们翻开史册,去阅读有关于那一段历史中的那些历史人物之时,可能都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先秦,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中国历史很长,而先秦历史,更长,但先秦的终结点,我们很多人也是知道的,战国。而如果再说的准确一点,便是公元前221年。

    就在那一年,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华夏这片热土上建立了,同时也就是在那一年,代表着中国曾经或美好或壮烈或古朴或神秘的先秦时代,就此终结。

    再让我们把时间放到公元前221年之前三十年的那个时代里,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那个看似一超多弱的战国末期格局里,表面上却依然还是七国鼎立的局面,当时的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就在之后短短的几十年里,这七大强国,居然会并为一个。

    公元前260年,距离那个帝国的建立,还有差不多四十年,而这一年,在现代人看来,却几乎是宣告着那个帝国的建立。

    为何?因为就在这一年,作为在硬实力上唯一一个可以对抗西方秦国的赵国,于长平遭到惨败,超过四十万的赵卒精锐血染大地,从此,山东六国便再无有硬实力堪比秦国的存在。

    所以,这也便被很多人认为,是六国彻底衰亡的开始。

    但如果说那时有那么一人,有能力也有实力打的大秦连函谷关都出不去,请问有人会信吗?

    或许有人会想到六国最后的那位战神,李牧。但很遗憾,李牧虽强,却也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实力打的大秦不能前进的。

    那么既然李牧都做不到的事情,究竟还有谁能够做到呢?又或者说,这个人果真存在吗?

    当然,他是存在的,也是真正做到了那件事的人。

    他就是战国四大公子之首的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

    下面,先简单的介绍一些他,无忌:

    无忌,魏国公室之后,为魏昭王之幼子,魏安釐王之弟。早年因为深受魏王喜欢,故封赐为信陵君,此后,无忌便以信陵君为号而闻名天下。无忌为人,善于礼贤下士,并以此而扬名列国,其后所成,也皆以此兴。

    而后,再让我们把时间放回到公元前260年。

    那一年,由于长平的惨败,赵国精锐尽损。于是,秦昭襄王遂下严令,命秦军继续进攻,并包围赵国都城邯郸,从而一战灭赵。

    值此危难之际,同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赵胜,为了保住赵国,遂派遣使者来魏国求援。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於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比较庆幸的是,魏王还算深明大义,当即便派魏国大将晋鄙统率十万众火速驰援赵国。但不料,随着秦国的国书到来,顿时之间,赵国的危局再一次急转直下。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鄴,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史记·魏公子列传》

    秦昭襄王不愧是一代雄主,早就知晓魏国定会发兵,于是,这道严厉的警告,也算来的及时。只要天下各国敢派兵援助赵国,一旦赵灭,其国便会成为下一个赵国。

    无疑,这一下把魏王给吓住了。面对当时的局势,赵国必亡,而若因此得罪了强秦,那么岂不是给予了秦国开战的理由了吗?

    如此,魏国又怎么可能挡得住秦军呢?魏王如是想,于是,魏援军遂停止不前,坐观壁上。

    而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引出了历史上那场精彩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信陵君养士数千,天下耳目众多,自然知晓赵国的被灭意味着什么?何况强秦什么时候师出有名过?不过是倚强凌弱而已,若是魏国坚持不救赵,那么赵若亡,则天下必亡。

    更何况,信陵君更是以信义立世,既然答应了救赵,又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所以必须救赵,但苦于魏王下了严令,没有办法,直逼得信陵君就差直接和秦军拼命去了。

    终于,一位曾经受他恩惠的叫侯嬴的人,为信陵君出了一个主意,即,唯一可以指挥的动晋鄙十万大军的兵符在魏王身边,而只要拿到这道兵符,便可以率军救赵。

    而目前,只有魏王的爱妃如姬有办法拿到,所以,只要说通了如姬,便可成功拿到兵符。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谓欲为父复雠之资畜於心已得三年矣。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如姬此女,也算是一位烈女子,为父报仇,蛰伏三年。如侯赢所言,只要信陵君帮助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如姬便会为公子死,无所辞。

    于是就这样,信陵君帮助如姬报了仇,而如姬便也甘冒被杀之危险,帮助信陵君拿到了兵符。

    然,兵符虽到手,信陵君固然开心,可于如姬而言,虽然史书中没有记录如姬的最后,但纵然她是魏王最爱的妃子,可作出了如此欺君大罪,又怎么可能还有活路呢?故而,也着实可惜了这么一位烈女子。

    再说回信陵君,既然拿到兵符,便日夜不停的赶赴晋鄙军中。因为晋鄙拒绝交出指挥权,所以尽管不忍,信陵君还是当机立断杀了晋鄙,从而一举拿到了那十万魏军的指挥权。

    就这样,随着信陵君率领的这十万魏军助阵及楚军的加入,很快,邯郸之战,秦军大败而归,信陵君一战而扬威天下。

    此后,魏安釐王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受魏王之托,以上将军领五国诸侯军西攻强秦,河外一战,大败秦军主力蒙骜部,而后一路向西,直打到秦函谷关下。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史记·魏公子列传》

    这样的事,我们今人能够想象吗?在那个长平之后大秦一强独立的时代里,居然就真的有人将强秦直接给打回到了函谷关内,让秦军连函谷关都出不去,而此时,距离大秦统一也只有不到二十几年了。

    所以,出现了信陵君这样的人,恐怕当时之人,应该怎么都不会想到大秦居然会真的在之后的一二十年里彻底灭掉六国吧。

    一切的一切总是奇妙的,如信陵君的出现一般,他的存在,就像是先秦那个时代给予华夏历史留下的最后一声绝唱一般。

    没错,信陵君固然是以卓越的军事才华而冠绝诸公子之首,然信陵君更为人所倾心的还是其人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

    何谓真正的礼贤下士?纵览千古,即使是汉昭烈帝三顾茅庐恐怕也是不如信陵君的。

    面对那个后来为他出过计谋的隐士侯赢,信陵君曾亲自为他牵马执鞭,而神情平静,所以这也让侯赢为其刎颈拜别。

    面对赵国的贤人毛公与薛公,信陵君不顾平原君的嘲笑,也要求得这二位大才,最终也顺利得到了他们的鼎立帮助。

    所以史书中才有了这么一段关于信陵君的记载: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或许更不会有人想到的是,在那个天下之人都愿追随信陵君的年代里,有那么一人,也是以追随信陵君而为荣。

    为此,那个人还不惜从遥远的楚地跋涉来到魏地,即使没有如他所愿成功见到信陵君,但在那个人在成名之后,也依然很是尊重信陵君: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是的,这个人,便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壮哉信陵君,然,也悲哉信陵君。

    很遗憾,真的很遗憾,盛极必衰,当信陵君扬威列国,名闻天下之时,随即也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封杀。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於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史记·魏公子列传》

    秦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靠着强大的军队战胜六国的,但在事实上,更多的却是靠着这种卑鄙手段,使人构陷信陵君造反,于是便为魏王所不容。

    就这样,战国的最后一份美好,就此终结。

    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43年,信陵君病逝。同年,秦王令蒙骜大举攻魏,夺魏二十城。

    又是十八年,秦王政令大将王贲率军征魏,围大梁,而后以大沟之水淹大梁,魏国遂亡。

    又是四年,秦军入齐都临淄,天下一统。

    晋鄙(-前257),中国战国时期魏国将领,有“嚄唶宿将”之称。公元前257年,晋鄙奉魏安釐王的命令率军救赵,但安釐王由于惧怕秦兵的干涉,下令阻止晋鄙进军。因拒绝信陵君的要求而被朱亥杀死。

    长平之战后,白起迅速作出部署,司马梗北上攻打赵国旧都晋阳,王龁东进攻打赵国要塞武安直逼邯郸,准备一举灭亡赵国。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襄王令坐镇武安的左更王龁代替王陵为将,增兵继续猛攻邯郸。

    赵国平原君派人向诸侯求救,特别是向同为三晋兄弟的魏国求援。

    魏安釐王很清楚,赵国与魏国唇亡齿寒,赵国必救,于是派老将晋鄙[bǐ]统兵十万,前往魏赵边境的殷城驻扎。

    晋鄙屯兵在殷城,在漳水以南,只要渡过漳水,一天之内可以到达邯郸。但是晋鄙听从魏安釐王的旨意,在殷城屯兵,并不急于出战。

    晋鄙在殷城,坐山观虎斗,其实也很危险,一旦邯郸真的城破,魏国的救援计划就会彻底失败。晋鄙等待的,其实是一个时机,一个秦军达到最大伤亡的时机。

    平原君多次派人到殷城请求晋鄙出兵,晋鄙都以魏安釐王没有下诏进兵为由,拒绝立即出兵。晋鄙为何不出兵,难道他不想救赵国?非也。

    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救邯郸的时机问题,那么什么时候是救邯郸的最佳时机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围魏救赵”的案例,当年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齐国人救援邯郸,孙膑选择的是什么时机呢?

    或许读者很快会反应过来,“围魏救赵”的最佳时机,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赵国邯郸未被攻占。

    二、魏军处于最疲弱的时期。

    读者有这个判断很正常,因为读者都很单纯很善良,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情况却完全不同。

    如果满足第一点,赵国邯郸未被攻占,那么永远也达不到第二点,魏军处于最疲弱的时期。

    什么时候又是魏军处于最疲弱的时期呢?

    答案很简单,当邯郸城破的瞬间,魏军的伤亡达到一个比较大的值,当激烈的巷战结束之后,魏军的伤亡才真正最大化。不过魏军接下来不得不抽调兵力处置战俘,又要严加提防随时到来的民变,这个时候既是魏军伤亡最大,也是最为虚弱的时候。

    后来齐国“围魏救赵”,就是足足虎视眈眈一年多,等到邯郸城破,田忌和孙膑统领的齐军才姗姗来迟,而且并不是赵国邯郸方向,而是魏国大梁方向。

    齐国救援的不是自己的国君,也不是自己的父母妻儿,更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赵国邯郸的存亡,其实是次要的,最大限度地打击魏军,才是齐国援军的重中之重。

    有了“围魏救赵”这个最佳参考案例,魏国大将晋鄙,自然是要等到邯郸城破,再寻找秦军决战。

    但是魏国信陵君却并不这么想,唇亡齿寒,万一赵国真的亡了,魏国灭亡也就不远了。在多次劝说魏安釐王未果之后,信陵君决定兵行险着,窃符救赵。

    殷城魏军大营,大将晋鄙取出自己怀中的另一半虎符,与信陵君的虎符合在一起,天衣无缝。晋鄙还要派人去大梁核实,信陵君门客朱亥从长袖中取出重四十斤的铁锤,向晋鄙当头一击,可怜老将军脑浆迸裂,当场气绝。

    信陵君身材高硕,鼻梁高起,有若鹰喙,浓眉下眼神有藏而不露的锐利,扫视中军大帐。帐中诸将生死场面见的多了,却为信陵君眼神和气度所迫,无人敢为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出头。

    信陵君令军中厚葬老将军,其他大小将领都知信陵君此番并非为己,而是为了救赵,三军安心听令,营中肃然。

    信陵君下令:“父子都在军中,父亲回国;兄弟都在军中,哥哥回国;家中只有一子者,回国。”这样魏国军队由十万精简到八万,信陵君率领这八万精壮之师杀向邯郸。

    公元前257年,魏国信陵君领精兵八万,楚国春申君领十万大军,一起救援邯郸。

    邯郸城下,大战一触即发。

    信陵君率领八万魏军,春申君率领十万楚军,杀向邯郸城外的王龁军,邯郸城内的赵军也攻出城外遥相呼应,联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秦军在陷入困境之后,宿将王龁做出一个决策:撤向太行山,退到河东郡汾城,与将军张唐率领的数万秦军会合。郑安平从咸阳带来的这只援军,却并没有与秦军主力一起执行撤退命令,被三十万联军团团围住,郑安平在权衡利弊之后,率两万秦军投降。

    王龁这次撤退,可真是彻底,竟然是千里大撤退。信陵君追到河东郡,魏、楚联军斩杀两万秦军,只付出六千人的代价。

    朱亥,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于市井之中,有勇力,早年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当屠夫。魏安嫠王十九年(前258年),因侯赢的推荐,成了信陵君的上宾。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隐居朱仙镇。李白作《侠客行》歌咏朱亥。

    战国时期,七雄并起,互相攻城掠地,都想一统天下。一次,强大的秦国派大将白起带兵攻打赵国,在山西长平打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坑杀赵军40万。赵国国都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大将晋鄙,带兵10万前去救赵。但晋鄙贪生怕死,畏惧秦军,到了赵国边境驻足不前。赵国公子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公子信陵君的jiejie。平原君几次写信给信陵君,请他督促魏王令晋鄙救赵。魏王犹豫不决,怕引火烧身。信陵君魏无忌是当时有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行侠仗义,为人忠厚仁爱,礼贤下士,不拒贫富,不看门第,广招天下贤士,当时有门客3000人。他看到魏王难下决心,就亲自带上3000门客前去救赵,拼死救赵报国。当路过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市)东门(即夷门)的时候,守门人侯嬴是个隐士,又是信陵君的朋友,对信陵君说:“你带这3000人拒秦,岂不是往虎口里送死”!信陵君便问他有何妙策侯嬴说:“魏王很宠幸的如姬夫人,曾得到过你的帮助,她要向你报恩。现在晋鄙领兵的那半个兵符藏在魏王的卧室,只有如姬夫人才能盗出来。我有一个朋友朱亥,力大过人,武艺高强,是个义士。公子拿到兵符后,让朱亥协助,找到晋鄙,然后你和朱亥可带兵抗秦救赵。信陵君就让如姬夫人从魏王卧室偷出兵符,信陵君带兵符和朱亥来到边境晋鄙营中,朱亥拿出兵符让晋鄙看,与晋鄙那半个兵符正好合成一个上有虎钮的完整兵符(又叫虎符)。可此时的晋鄙仍在犹豫,声称还要禀报魏王。这时信陵君向朱亥使个眼色。朱亥抡起大铜锤一锤打死了晋鄙。这时,信陵君举着兵符对士兵说:“魏王有令,让朱将军挂帅救赵,有不听令者和晋鄙一样的下场。”军中齐声喊“听朱将军指挥,抗秦救赵!”于是朱亥和信陵君带兵打败了秦军,赵国被救。朱亥的事迹传开后,朱亥故里诸仙镇的百姓认为朱亥是神仙,便把诸仙镇改为朱仙镇,把朱亥祖宗故里朱庄改名为仙人庄。走近朱仙镇北门西行百余步,现在的镇政府附近,就是朱亥故里。朱亥后来被封为百里侯隐居这里直到去世,死后葬在故里,其墓叫屠儿冢。窃符救赵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伟大壮举,信陵君的盖世英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朱亥辅佐的结果。朱亥也因此而流芳千古。历代不少文人对这一事件进行渲染和赞颂。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大举进军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本来做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也不是吃素的,但此时的赵国却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甚至有亡国之可能。为何?因为3年前,发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此战赵国伤亡45万大军,可谓元气大伤,当时它就是败给秦国的。此时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更是来者不善,大有一举歼灭赵国之势。所以赵国是再也输不起了。

    此时,两位著名的“君子”赫然登上了历史舞台,导演了一场精彩的大戏,挽救了赵国;或者说,让历史在这里拐弯,阻止了秦国统一全国的大势——如果不是这件事情,则历史绝对会改写,那么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什么事了,因为秦昭王可能就统一中国了。这两位君子便是魏国的信陵君即魏公子魏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即赵公子赵胜。这两人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同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并称战国四君。

    这两君都有着极尊贵的血统,信陵君是魏昭王之子,魏安釐王的弟弟;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就是说,这两位都是当时国王的弟弟。这两人都是很有才能的,但由于当时的王位继承制的原因,都没有当国王,不过他们倒是在历史上比国王更加出彩。

    他俩的关系还很不一般,信陵君的jiejie是平原君的夫人,就是说,信陵君管平原君叫姐夫,所以二人就跟哥俩似的,关系很铁。

    面对秦国的大军压境,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便派将军晋鄙(魏国的兵马大元帅)带领十万大军去救赵国。但秦昭王却派人恐吓魏王说,你要是敢帮赵国,我下一个就收拾你!结果把魏王给吓住了,所以晋鄙将军就屯兵邺城,没有进军,持观望态度。

    眼看魏国救赵要黄,赵王慌了,于是平原君决定替兄长出面摆平此事。他派人告信陵君说,秦国要打过来了,你看着办吧,你就是不为我赵国考虑,也得为你jiejie考虑考虑啊!

    信陵君说,我正在考虑这事呢,你不说我也得帮你,兄之事乃我之事也!

    但信陵君也劝不动他哥,魏王还是不愿出兵。于是信陵君表现得很义气,就亲自弄了一百多辆战车,带着自己的卫士,准备到战场上,跟赵国人并肩作战,力抗强秦。

    这显然是意气用事了,面对强大的秦军,你这百十号人无疑是鸡蛋碰石头,杯水车薪。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叫侯嬴,一个70多岁的老头。他家境贫寒,本来是一个看城门的,但此人很讲义气,曾受到礼贤下士的信陵君的厚待。侯嬴见信陵君带着这帮人要上战场,说,你这不是送死吗?对赵国不会有任何帮助的。我有一计可帮公子成事!

    于是就有了朱亥的登场。当时侯嬴说让信陵君想办法把魏国的兵符即帅印弄到手,然后以此夺取魏国主帅晋鄙的兵权;掌握兵权的信陵君再率10万大军解救赵国。侯嬴还说,“如果到时候晋鄙怀疑你,不肯交出兵权,就让一个刺客干掉晋鄙,强行夺其兵权!”他给信陵君推荐的刺客就是朱亥。

    信陵君以为此计甚妙,就让他的一个嫂子,即魏王的一个叫如姬的宠妃从魏王身边偷出了帅印。如姬这人也是知恩图报,当时她父亲被人杀害,还是信陵君帮忙为她报的仇,所以如姬就帮了信陵君的忙,把帅印给弄了出来。

    信陵君拿了帅印去找主帅晋鄙,让他交出兵权。可是晋鄙感觉两军阵前临时换帅事情重大,怀疑其中有诈。于是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交出兵权。这时,做为一名刺客的价值终于体现了。朱亥从袖中取出40斤重的大铁锤一锤便砸死了晋鄙。

    然后得到兵权的信陵君便率领魏国的近十万大军杀奔前线,帮助赵国打败秦军,挽救了岌岌可危的赵国。

    纵观整个事件的经过,似乎就是信陵君在导演这场戏。朱亥的作用尽管也不小,但并非核心人物,他的出场机会很少,基本一瞬间就消失了。司马迁在描述朱亥行刺时也是惜墨如金,仅一句话12个字概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信陵君亦不愿赴秦,并告诉魏安釐王,便派朱亥为使者,奉玉璧一双以谢秦。

    秦庄襄王见信陵君不至,其计无法施行,心中大怒。蒙骜密奏秦王道:“魏使者朱亥,即锤击晋鄙之人。此魏之勇士,宜留为秦用。”

    秦庄襄王欲封朱亥官职,朱亥坚辞不受。秦王益怒。令左右引朱亥置虎圈中。圈有斑斓大虎,见人来便欲前扑。朱亥大喝一声:“畜生何敢无礼!”

    迸开双睛,如两个血盏,目角尽裂,迸血溅虎。虎蹲伏股慄,良久不敢动。左右复引虎出。秦王叹曰:“乌获、任鄙,也不如矣!若放之归魏,是与信陵君添翼也。”愈欲迫降之。

    朱亥不从,命拘于驿舍,绝其饮食。朱亥道:“吾受信陵君知遇之恩,当以死报之!”

    朱亥以头触屋柱,柱折而头不破。于是,以手自探其喉,绝咽而死,真义士哉!

    秦王既杀朱亥,复谋于群臣曰:“朱亥虽死,但是信陵君用事如故,寡人意欲离间其君臣,诸卿有何良策?”

    刚成君蔡泽进言:“昔信陵君窃符救赵,得罪魏王,魏王弃之于赵,不许相见。后因秦兵围急,不得已而召之。虽然纠连四国,得成大功,然信陵君有功高震主之嫌,魏王岂无疑忌之意?信陵君锤杀晋鄙,晋鄙死了,宗族门客怀恨必深。大王若捐金万斤,密遣细作至魏访求晋鄙之党,奉以多金,使之布散流言:“‘诸侯畏信陵君之威,皆欲奉之为魏王,信陵君不日将行篡夺之事。’如此,则魏王必疏无忌而夺其权。信陵君不用事,天下诸侯,亦皆解体。吾因而用兵,无足为吾难矣。”

    秦王曰:“卿计甚善!然魏既败吾军,其世子增还质于吾国,寡人欲囚而杀之,以泄吾恨,何如?”

    蔡泽对言:“杀一世子,彼复立一世子,何损于魏?不若借世子使之反间于魏。”

    秦庄襄王大悟,厚待世子增。一面遣细作持万金往魏国行事;一面使其门客皆与世子增往来相善,因而密告世子道:“信陵君在外十年,交结诸侯,诸侯之将相,莫不敬且惮之,今为魏大将,诸侯兵皆属焉,天下但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也。虽吾秦国,亦畏信陵君之威,欲立为王与之连和。信陵君若立,必让秦杀世子以绝民望。即不然,世子亦将终老于秦矣。奈何!”

    世子增涕泣求计。门客道:“秦方欲与魏通和,世子何不致一书于魏王,让其请世子归国?”

    世子增曰:“虽请之,秦安肯释我而归耶?”

    门客道:“秦王之欲奉信陵君,非其本意,特畏之耳。若世子愿以国事秦,固秦之愿也。何患请而不从?”

    于是世子增作密书,书中备言诸侯归心信陵君,秦亦欲拥立为王等语,后乃叙己求归之意,将书付门客,托以密致魏王。于是,秦王修书二封,一封致魏王归朱亥之丧,托言病死;一封奉贺信陵君,另有金币等物。

    魏王因晋鄙门客布散流言,固已心疑。当秦使捧国书来,欲与魏息兵修好,问其来意,都是敬慕信陵君之语,又接得世子增家信,心中愈加疑感。使者再将书币,送信陵君府中,故意泄漏其语,使魏王闻之。

    信陵君闻秦使讲和,对门客说:“秦若非有兵戎之事,何需求于魏?此必有计!”言未毕,门人报秦使者在门外,言:“秦王亦有书奉贺。”

    信陵君道:“人臣义无私交,秦王之书币,无忌不敢受。”

    使者再三致秦王之意,信陵君亦再三却之。恰好,魏王遣使者来到,要取秦王书来看。信陵君说:“魏王既知有书,若说吾不受,必不肯信。”

    遂命驾车将秦王书币,原封不动,送上魏王,言:“臣已再三辞之,不敢启封。今蒙王取览,只得呈上,但凭裁处!”

    魏王曰:“书中必有情节,不启不明。”

    于是打开书信观之,略曰:公子威名,播于天下,天下侯王,莫不倾心于公子者。指日当正位南面,为诸侯领袖;但不知魏王让位当在何日?引领望之!不腆之赋,预布贺忱,惟公子勿罪!

    魏王览毕,付与信陵君观看。信陵君奏道:“秦人多诈,此书乃离间我君臣,臣所以不受者,正虑书中不知何语,恐堕其术中耳。”

    魏王曰:“公子既无此心,便可于寡人面前,作书复之。”

    即命左右取纸笔,付信陵君作回书。略云:无忌受寡君不世之恩,糜首莫酬,南面之语,非所以训人臣也。蒙君辱贶,昧死以辞!

    信陵君将书付秦使,并金币带回。魏王亦遣使谢秦,并言:“寡君年老,欲请世子增回国。”秦王许之。

    世子增回魏后,言信陵君不可专任。信陵君虽于心无愧,考虑魏王心中芥蒂,终未释然,遂托病不朝;将相印兵符,俱缴还魏王;与门客为长夜之饮,多近妇女,日夜为乐,惟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