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在线阅读 - 【1034 韦总裁没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击】

【1034 韦总裁没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击】

    二百多发炮弹,不停发射,四门炮一分钟最多发射十二发,可以维持持续火炮二十多分钟。

    宝军战士一人随身携带的子弹二百发,韦总裁既然敢让一军出击,子弹肯定管够。

    掷弹筒弹药管够,手榴弹管够。

    五百人加炮兵营,就是人头收割机。

    “啊啊啊!”八旗兵呐喊着冲锋。

    砰砰砰!砰砰砰!

    宝军战士在五十米处密集射击。

    百人一发,发射完蹲下。

    第二排发射,第三排发射,第四排发射,第五排扔手榴弹,打掷弹筒。

    最后一排一般都是负责这些高级一点武器的。

    建奴一个一个从马背上摔下去,这冰天雪地的,又是数万大军冲锋,摔下去就是死。

    这时候八个营的方队已经开始往城外开拔,源源不断的急行军,往教导队身边跑。

    虽然是急行军,但队形保持的很好。

    加上总共才一里地的距离,转眼即到。

    很快建奴就死伤成了一座山坡,这尸体堆积成的山坡很长,足有三四百米长。

    不光是人的尸体,还有中弹倒地的战马。

    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不信邪的建奴不断冲锋。

    也不是完全冲不破宝军的火力网,平均每分钟至少能冲过来一个人。

    只是冲过来也没用,过来一样被子弹打成筛子。

    宝军将士们做好了近身拼刺刀的准备,可惜没有这个机会,刺刀没机会染血。

    18世纪,俄军对于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往往能够在极低伤亡的情况下,对其游牧骑兵进行极大的杀伤。

    如果互相对射不占优势,那么拥有更多冷兵器兵种配置的前近代战争时期军队,能否在近战中打赢线列时代军队呢。

    事实证明不行。

    许多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在近战中混战的场景,其实即使是在线列时代,也基本是不会出现的。

    除非像是一些猎兵之类兵种,否则步兵在前进中,也基本会保持一直的速度前进,而不会混乱的进行冲锋。

    这一点,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也是非常重要。

    只有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牢固的阵型,才能避免己方阵型在前进时散乱,而让敌方有可趁之机。

    线列时代的步兵刺刀冲锋时,也会保持一致的队列。

    刺刀的出现,可以说是欧洲线列时代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武器,因为正是这种武器,在欧洲逐渐取代了历史悠久的长矛,让火枪手们,再也不需要额外的冷兵器保护。

    虽然相对于长矛,刺刀的长度并不占优势,并且和许多冷兵器的一对一对战,以及面对骑兵时,刺刀都也并不占优势。

    但是刺刀本身却有一个冷兵器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它们的易cao作性。

    同时,在集群冲锋和刺刀拼杀时,刺刀加上枪支本身长度较短,易于控制,因此对比冷兵器,可以有效的降低士兵们的负担,从而不会影响阵型的整齐。

    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刺刀是装在火枪上的。

    线列士兵在投入rou搏前,会先用火力横扫对方的。

    而拿着冷兵器冲锋时冲在前面的往往是军中精锐。

    精锐被一扫而空,后续rou搏战也没啥可打的了。

    刺刀在欧洲国家与中东国家以及印度的作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这些都还只是最表面,甚至可以说最简单的的一些优势。

    如果继续深层挖掘,其中还有欧洲线列时代军队在后勤补给、军队管理、指挥、军官素质,等等方面的优势。

    伴随着文艺复兴开始,大量的理工和文政等的长足进步,欧洲在诸多方面,其实已经与古老的亚非拉开了巨大的距离。

    这其中,军事差别,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最为表面的差别。

    在火药武器刚刚大量装备步兵的时候,因为全部是滑膛枪,精度十分糟糕,再加上当时火药枪发射的速度极慢,火药和子弹都要从枪口分别装填,所以为了增加火力密度提升命中率,发明了线列步兵密集排列和射击的战术。

    为了保证队列的整齐,在行进时速度十分缓慢,并且还要奏起鼓乐。

    看起来仪式感很强,和后世的人熟悉的现代战争格格不入。

    一轮齐射后,一边的士兵倒下一大片。

    在一轮火枪齐射后,一边的士兵会倒下一大片,但是作战双方都会主动承受敌方火力,队列不能有丝毫的混乱。

    排队枪毙战术是当年各国在战场血腥厮杀多年,完完全全用实战总结出的战术,是当年步兵战术的巅峰。

    在同等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任何妄图挑战它的战术都会被打得落花流水。

    步兵在大多数时候,使用这三种阵型:线列,方阵与纵阵。

    从17世纪中期开始,步兵广泛采用了手持枪械,占主导地位的战术是线式战术,将步兵排成宽而浅的线列,然后齐射。

    一条线列,有二至四排士兵。

    这其中有几点非常关键,第一,能够采用排队枪毙战术的军队,士兵的训练度都相当高。

    这种训练度高指的不是士兵的个人能力,而是把服从指挥刻到了骨头里,他们可以冒着敌方枪弹缓步前进,身边不断有同伴中弹倒下还视如无睹。

    纪律优良的部队,在前排的人被子弹击毙后,后排士兵会迅速把前方出现的空位填补上,保证队列的完整性。

    虽然当年滑膛枪命中率的确很低,但哪怕是10的命中率,第一排的人也有十分之一的概率会送命,这可比彩票中奖概率高太多了,并且随着距离的接近,“中奖”概率也不断提升,能够像机器一样保持节奏缓缓压向敌军的队伍,那种压迫感是非常惊人的。

    这种高度组织化的军队个人勇武可能并不十分突出,但是却能将战斗力合为一体,面对强敌时第一排的士兵伤亡会非常大,不过却能在还击中一举把敌军击溃,从而一举获胜。

    在1759年的亚伯拉罕平原会战中,英法军队交锋,英军顶着法军的子弹,一直列队走到法军阵前18米才开火。

    第一次射击就撂倒法军600多人,瞬间就将法国人的军心摧垮。

    而第二个关键点在于,步兵都装备有刺刀,在近距离摧垮敌人的阵型后,步兵发动刺刀冲锋,摧枯拉朽一样把敌人击溃。

    真正解决战斗的其实是刺刀。

    所以整齐的阵型就非常重要,因为双方交战距离都非常近,假如一方的队列出现散乱,另外一方来个集体冲锋这仗就算有结果了。

    当年清军面对英军部队,在火器上还能打一打,但是英军一旦刺刀冲锋,清军就立刻崩溃了。

    主要是士兵在训练度上差得太远,导致士气低落,一旦军心不稳,这仗就没法打了。

    因为当年的滑膛枪发射速度非常慢,一分钟大概只有两三发,过程也相当繁琐,在激烈的作战中,人的动作和思维都不如平时利落,所以还会出现哑火后继续往枪里装弹的情况。

    作为对比,弓箭射击的速度就要快很多,一名英国长弓手能在一分钟内精确射出12支箭。

    弓箭手有没有可能战胜同等数量的线列步兵。

    这个问题假如放在历史中去看,弓箭手显然没有任何的胜算,这是因为线列步兵作战时还会有骑兵和炮兵互相支援。

    弓箭手密集的方阵是炮兵最好的靶子,在大炮轰击下弓箭手根本无法射出密集的箭雨,而骑兵剿杀散乱逃命的弓箭手基本就是虐菜。

    如果拿走炮兵和骑兵,弓箭手和线列步兵单挑,那就很有意思了。

    还是以英国长弓手为例,他们的长弓最大射程可以超过300米,当然这么远的距离基本是没有什么准头的。而优秀的弓手能在近200米的距离射中靶子。

    在这个距离,锁子甲都无法抵御长弓的射击,在100米距离内,长弓的威力简直摧枯拉朽。

    假如一支1200人的线列步兵,排成三队,朝1200名英国长弓手组成的箭阵行进,其行进速度为每秒钟15米,线列步兵的开火距离为50米,那么从250米到50米的距离,需要花费133秒。

    英国长弓手如果按照每分钟12箭的标准,可以射出26箭,总计31200箭,就算弓箭命中率只有3,线列步兵也基本全灭。

    排成密集阵形万箭齐发也是很可怕的。

    这是因为弓箭手在远射时可以采取抛射,所以1200人即使排列成较为密集阵型仍然可以同时射击,而随着线列步兵行进速度越来越近,弓箭手的命中率会急剧上升,所以走到50米距离的时候,基本属于人形靶了。

    线列步兵能否行进到某个距离就开始冲锋。

    步兵的冲锋速度比起骑兵来慢得不是一星半点,在100米距离发动冲锋,起码需要20秒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弓箭手可以射击4轮,也就是4800支箭,如果采用边射边后退的风筝战术,还可以大大延长交战时间。

    对于线列步兵来说长距离冲锋会消耗大量体力,对接下来的rou搏非常不利。

    所以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线列步兵真的是拿英国长弓手没什么好的办法。

    既然长弓手这么厉害,为什么英国人在火药武器出现后迅速就将其淘汰了。

    因为优秀的长弓手训练起来比拿滑膛枪的步兵困难太多了,好的长弓手需要长时间地磨练技艺,英国当年倾全国之力,才培养出来一小撮长弓手,当时英王规定,全国所有男子,从12岁到65岁,只要是身体健全都要在每周日集中进行长弓训练。

    长弓手因为长期拉弓射箭,脊柱都产生了变形。

    而滑膛枪手的培训十天半个月就可以了,反正当时的枪也打不准。

    剩下的就是军官的皮鞭和棍棒教育,让士兵害怕受罚胜过害怕死亡。

    两相权衡,有头脑的人都会做出正确地选择。

    中国为何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中国为何在火枪出现后的几百年里,没大规模出现西方那种排队枪毙式的火枪阵。

    为什么中国的弓在军队里一直被使用到十九世纪。

    中国并没有自主的发展出那样的战术,只有与之型似神非的排枪战术和各种阵型。

    这些战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战术的特点,但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战法。

    它们都没有体现,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近代线式战术的核心理念。

    这也是清代后期军队的一个特点--,既有新式作战方式的成分,又摆不脱旧军制的形态。

    受制于清后期整个军事体系的落后和士兵训练水平的普遍低下,这类战术在清军中也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

    清军确实大规模使用这类战术,而且应该相当早,不会晚于18世纪。

    但是很遗憾,这类战术和欧洲近代的任何一种战术体系都毫不搭边。

    这些人拿着火枪对射,和他们几百年前的同行拿着弓箭对射,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清军这种所谓的“排队枪毙”的问题在于,一是清军部队的素质不足以单纯靠射击击溃敌方。

    二是鸟铳、抬枪这样的火枪不足以胜任线列战争的需要。

    像晚清那种低素质军队,如果拉出去排队枪毙。

    最多也就对射几轮,装填效率就会严重下降。

    很多人会逃跑或者趴在地上躲子弹,这时候就必须让rou搏部队顶上去。

    而火绳枪的火力密度也不足以完全靠射击在有效射程内打退敌军rou搏冲锋,充其量只能削弱对方和打乱阵型,但是燧发枪却可以做到。

    因此清军火枪兵只能像西班牙方阵那样,打几轮就退下去。

    即便是欧洲军队也是先有燧发枪后有线列阵的。

    所谓近代军队,他们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军队的传统,强调纪律和集体配合,而非个人的战技和武勇。

    他们装备了火枪,不是因为那个时期的火枪在性能指标上优于弓箭,而是加装了刺刀的火枪可以让他们兼顾远射和rou搏,从而让他们的组织纪律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战场上,他们以连为单位列成严整的横队,此时一个营甚至一个连就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单位。

    这个单位可以独立胜任进攻,固守,远程射击和白刃格斗,反骑兵等所有步兵战术任务。

    他们的上级指挥官只需要按照既定的作战条例对他们进行部署,结合战场情况来调整兵力分布,这一个个战术单位就能胜任所有的作战任务。

    这类全能兵种对战场有着全能的适应性,不必再像西班牙方阵或者朱棣的神机营那样让火枪手和rou搏步兵交替前出,轮番变幻位置。

    因此其阵型灵活程度和机动性也远远超过前者。

    散兵阵线不是更灵活。

    但是,当时的火枪不够先进,射速和射程都不够,一支部队还不能只依靠火器打得对手完全不能近身rou搏,用弓箭也不可能。

    更不要说风驰电掣的骑兵了,这样的情况下用散兵队列作为军队支柱无异于自杀。

    当时的线列步兵前进时需要鼓点来控制步伐,每走一百步需要半分钟时间来整队。

    队形稍稍错位并不会对射击时的火力密度和士气有着丝毫影响。

    整队的目的在于,让线列步兵保持严密的队形能确保整个部队铁板一块。

    近代军队的rou搏可不是打群架,而是和马其顿方阵一样一排人戳戳戳。

    在七年战争时的罗斯巴赫战役中,法军和神圣罗马帝正是因为队形不严整导致变阵时脱节,被普鲁士骑兵一次冲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