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明鹿鼎记在线阅读 - 【0664 大明闲人】

【0664 大明闲人】

    韦宝微微一笑,暗忖我是去当官,又不是去打架,不用这么紧张吧?

    不过韦宝还是点头称是。

    小心驶得万年船,总裁卫队和统计署总署的保卫工作不能放松,他自己更不能流露无所谓的态度,那样会打击保卫人员的积极性的。

    下了坐轿,韦宝信步而行,不知道该如何点卯,要不要点卯?

    反正韦宝知道,这个时候来,肯定是早的,大明的衙门没有那么早上工啊,此时才清早七点多的样子。

    韦宝还说自己来的早了,余煌、华琪芳、翁鸿业和吴孔嘉几个一甲二甲前几面的进士,却都是已经到了!

    他居然是最后一个。

    韦宝和余煌是正七品的编修,吴孔嘉与翁鸿业等人则是从七品的检讨。

    本来韦宝的正七品,应该是自己的!

    虽然都是闲职,并没有什么权力大小之分,但吴孔嘉看见韦宝身上的正七品官服,仍然满心是气。

    “诸位大人好啊。”韦宝主动热情的对众人打个招呼。

    几个人急忙与韦宝打招呼,都说韦大人好。

    大家心情都不错,毕竟会试和殿试的事情都过去了,终于尘埃落定,进入了官场,能暂时松口气了。

    大家这几日都忙着给家人写信,拜访同年进士,联络感情这些事情。

    韦宝也一样,让吴雪霞给韦家庄也去过信了,告诉自己家里,自己考中探花郎的好消息,并且问韦达康和黄滢愿不愿意来京城玩几天。

    韦宝知道,父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永平府!是该让他们出外见见外面的风光了。

    几个人都与韦宝说话,唯独吴孔嘉一直冷着脸站在一旁。

    翰林院有东林系的人,有魏系的人,东林系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这一届,只有吴孔嘉一个人是魏系的进士。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暗中还有一个韦宝。

    本来韦宝应该与吴孔嘉更加亲近一些才是的,可惜吴孔嘉并不清楚韦宝的成分。

    但是几名东林系进士对韦宝很亲近,觉得韦宝这个中立派,没有什么成分的人,很快就能与他们站在一起。

    明代是翰林院的黄金时代,别看翰林院仅是五品衙门,可是翰林院却是高大上的所在。

    因为翰林院负责制诰、史册、文翰等事务,负责考义制度、修正文书工作,尤其是翰林院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左右朝政,也可干预官吏的废黜和高升,所以特受尊崇。

    就拿上朝来说,翰林院的最高领导翰林学士只是五品官,可是在上朝的时候,却可以站在四品官的前面。

    还有,别的部,四品官才有资格上朝,像翰林院和都察院这类特殊衙门,正六品官员就有资格上朝了。

    在大明朝,翰林院有着储相摇篮的说法,因为翰林院算的上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吴襄将吴三辅安排进入詹事府就是为了有机会见到皇帝。

    而翰林院见皇帝的机会则更多。

    只是吴三辅不是一甲和二甲前几名的进士,吴襄知道,花再多银子也没有办法让吴三辅上翰林院来,那样的话,就太夸张了,满朝上下都不会答应的。

    几个人寒暄一阵,然后是被翰林院的官员带着知道自己要做啥事情,在哪儿办公,以及正式办公之前,举行一些简单的仪式等等。

    一上午就是这些事情。

    韦宝这才知道翰林院原来有一百多号人,前面几届的一甲和二甲前几面的进士,几乎都还在这里呢。

    这要熬多少年资历才能调离啊?

    说是编修,其实也没啥好编的,就是想干嘛干嘛。

    终于过上了在现代一直向往的生活了啊。

    韦总裁终于有了一张很大的书案,面前放着一本装模作样的书,稳稳的坐着想心事。

    这种生活,是他多少年梦寐以求的啊?

    鸟事不用做,月月等着领工资,工资在整个大明官场中绝对属于高的。

    当然,只能算正道收入,不能与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比。

    社会最底层出身的孩子,不管是农村穷人家的孩子,还是城市工薪阶层,甚至是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真的是唯一可靠的出路。而且必须玩命地读,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不要听什么素质教育,那些是给富人孩子锦上添花的,穷人家的孩子真的素质不起。

    选择了安逸,温水煮青蛙,迟早会发现与社会脱节,且很难再追上。

    不是说坐办公室会把人做傻掉。

    而是一旦获得了这种资源,肯定无法再花脑筋,花力气了,所有的心思都将放在这种工作环境内,成天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巴结上官,如何升迁,真的,韦宝才坐了一炷香就这么觉得了。

    放眼那些好多年下来,仍然留在翰林院的人,他们死死等待到别的衙门去当官,或者等着外放到地方上去做官。

    可惜,有门路的早走了,一直留着的,多半是不善于攀附关系的人,或者是穷人家的孩子。

    想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从底层一下子跨越到上流太难了。

    穷人家的孩子,这一世能变成中等家庭,已经很了不起了。

    每代人都有其使命,每个人都有其天花板,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扛起这个使命,同时到了一定时候也很难突破自身的天花板。

    一边要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边又得反哺终将逝去的上一代,为了别人而活着,这就是亲情的真谛所在。

    这让这些在一个衙门待了很多年的人,渐渐的都成了行尸走rou,每个人都小心翼翼,都很谨慎。

    这里没有韦宝看的现代或者古代官场文中的争风吃醋,明里下刀子什么的。

    其实,在韦宝看来,在翰林院这种衙门,想暗里下刀子也不容易,因为大家都无所事事,根本没啥事情可做。

    制诰、史册、文翰等事务,负责考义制度、修正文书工作,这些,其实有一两个熟手,就全部包揽了,何至于要一两百个人?

    尤其是韦宝这种新近官员,更加捞不到做啥具体的事情,大明朝廷又多了一个闲人罢了。

    韦宝坐了一会,便去找人聊天,他喜欢找老人瞎聊,只要不聊工作,聊点生活上的事情,这些人还是很乐意的,他们一天到晚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就是发呆。

    虽然都不太爱说话,怕祸从口出,但有新人找他们瞎聊,他们不会有太强的戒心。

    韦宝发现这些人是没有友情的人,一般的友情其实跟爱情有点类似,都是建立在势均力敌的平等互助基础上,但友情更加强调互利互助。

    基本上都是找个本地大户人家的女儿,娶为妻子,然后设法将老人接到京师来。

    至于朋友,是不存在的,很现实地说,上司和下属不可能成为朋友,永远都不可能,或者一个教授和一个学生,有多大可能性成为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