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都市小说 -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在线阅读 - 680章 原来如此!

680章 原来如此!

    大屏幕上显示出强BSD猜想证明》的核心部分:

    analyticrank2,Gaussconjectureinquadratic……h>1/55……Lp^-1L=c^rHigh-OrderItems!

    苏文燮院士说:“有一个地方,我解释不通,analyticrank2的条件下,椭圆曲线上的有理点分布不一定遵照你的证明方案。你绕了一圈,看上去花里胡哨,但好像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即坐标是有理数的点没有满足局部整体原则。所以欧教授,我认为你这份方案,在某些细节上值得推敲。”

    苏院士此言一出,水木数学团队其他成员纷纷点头,他们眼神炯炯的盯着欧叶,相信与质疑共舞,肯定与否定齐飞。

    小黄心中一凛、感到紧张,苏院士提出的这个问题既刁钻又关键。、

    对啊,欧老师你如何解释椭圆曲线上的有理点分布绝对遵守你设定的方案?

    小黄当然研究过强BSD猜想证明》,但是研究过不代表一定能研究透彻。

    解释强BSD猜想证明》的这份工作,需要极高的数学水平。

    赵天、小云、曾寒三人虽是强BSD猜想证明》的作者,然而这三位学生也无法完全解释清楚这篇论文的每一处细节。躺狗嘛,躺着喊大佬666就行了。

    这场燕大、水木之间的数学研讨会,似乎演变为了欧叶课题组的毕业答辩会。

    参加过毕业答辩会的同学都知道,答辩会评审老师首先假设你能通过答辩,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

    基于这种假设,根据你撰写的毕业论文,评审老师提几个关键问题,让你进行回答和陈述。

    通常情况下,只要学生老老实实做实验、勤勤恳恳写论文,在答辩会上把关键问题陈述清楚,就能顺利毕业。

    苏院士亦像是一位善良且严格的导师,他首先假设强BSD猜想证明》成立,然后带领他的团队去解释。在解释过程中,苏院士团队有了些疑惑。

    真正的毕业答辩会上,评审老师对于学生的论文也会有疑惑。疑惑点主要是:你的论文数据是不是作假?是不是抄袭?是不是请人代笔?

    而苏院士团队的疑惑,欧叶的理解是,他们可能是看不懂吧?

    数学史上不乏已成名大佬看不懂别人论文的案例。

    挪威数学天才阿贝尔写的论文,同时代的高斯看不懂,柯西也难以理解。

    高斯、柯西在当时已是开山立派的宗师级大佬,他们确实没能看懂阿贝尔的论文。

    一百多年后,阿贝尔的论文被数学界所证明成立,阿贝尔群、阿贝尔几何学成为数学史上的经典,被写进教科书,供学生们学习。

    19世纪的高斯、柯西没能看懂阿贝尔的论文,也不能全怪两位大佬。阿贝尔自己也要负一定责任。

    当时年轻的阿贝尔十分贫穷,穷到连饭都吃不起,整天饿肚子。

    阿贝尔写的论文的原文有一万多字,但因为贫穷,他将他的一万多字手稿压缩为6页,然后拿去印刷为几份,分别寄送给高斯、柯西等权威数学家。

    高斯、柯西没能看懂阿贝尔压缩版的6页论文,大佬们一致认为阿贝尔在扯淡。

    有人说阿贝尔直接把他的一万多字手稿寄给高斯、柯西不就完事了吗?

    但阿贝尔并未这么做,具体原因不明。

    或是是因为当时的文件快递费按页数收费,而快递费更贵。

    贫穷令人自闭。

    穷困潦倒的阿贝尔在年仅二十多岁时就死了,死时憔悴又悲凉。

    由此可见数学界的规矩,大佬说你写的论文成立,那就成立。

    大佬说你写的论文狗屁不通,那你就重新写一份吧。

    跟大佬作对,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今日的数学界,同样是这个规矩。

    好在欧叶不差钱,她的手稿42页,最终扩展为405页的论文。她付得起印刷费、版面费以及快递费。

    当年的阿贝尔面对大佬的质疑时,显的比较自卑。

    一方面是穷,另一方面或许跟阿贝尔是白羊座有关。

    富裕的处女座欧叶站了起来,她走到报告厅的黑板前:“我来解释一下,苏院士的疑惑。”

    众人望向黑板。

    欧叶拿起粉笔写写画画。

    她首先画了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是3、4、5。

    很明显,这是毕达哥拉斯三角形。

    这个经典的三角形蕴含一个定理:在斜边d=5的情况下,不存在边长为整数而面积为5的直角三角形。

    “这是……中学生的几何方法?”小黄暗道,解释千禧难题级别的BSD猜想,莫非要从中学数学切入?

    水木团队亦感疑惑,他们默默不语,保持关注。

    紧接着,欧叶又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是3/2、20/3、41/6。

    这个三角形同样蕴含一个定理:存在一个边长为有理数而面积为5的直角三角形。

    有理数是一个整数a和一个正整数b的比,这是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画两个中学生都懂的直角三角形,就能解答苏院士团队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