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马腾天下在线阅读 - 第228章 乐熹开说兼并源

第228章 乐熹开说兼并源

    高何奇说道:“前面的村子是义成里,是整个觻得县最大的村落,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口人。”

    众人继续前行。

    此时,马腾见路边上有一位老者,腿有残疾,肩上挎着一个柳条筐,手里拿着一个铲子,一瘸一拐地将路上牛马留下的粪便捡到筐里。

    马腾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经常见到此类场景,知道这是积累农家肥的一种方式。

    但平常所见的,是在冬春农闲季节,夏秋时节基本上见不到。

    于是勒马停住,下马问道:“大叔,您这是在捡粪呢?”

    老者停住手脚,打量了马腾一眼,慢慢说道:“是啊。”

    马腾说:“您这个时节还在捡粪,看来你家里的地不少啊。”

    老者淡然说道:“我家没有地。”

    马腾诧异道:“没有地?没地捡粪做啥?烧吗?”

    “不是。”老者说,“是给东家捡的。我腿脚不利落,干不了别的,只好捡粪。

    东家规定,每天须捡十筐粪,才能换我一年的口粮。”

    原来是靠捡粪换粮食。“那东家给的口粮够不够吃?”马腾又问。

    
“够了。我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老者面无表情地回答。

    马腾问:“你们东家是谁啊?”

    老者说:“就是崔自当崔里正。他们家是这个村里最早的住户,也是这村里最大的地主,这东南西北几千亩地都是他家的。

    村里除了他们本家的人外,外姓人都是租他的地种,另外还请了外地一些人做长工。”

    马腾感到困惑不解,于是问道:“他们家哪来的这么多地?”

    老者说:“他们家来得早,最好的地块都开发出来了。后来的人只好开一些荒瘠之地来种。

    张掖少雨,浇不上水等于白搭;再说,种地也得有本钱,牛啊犁啊,这些都得有钱置办。

    一年到头,收成好还好说,收成不行就得出去要饭。

    这样算起来,还不如租地方家的地来种,只管出把子力气,旱涝保收,这样省心。

    于是就把一些地陆续卖给了他,他家的地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马腾虽说自小从农村长大,但榜罗之地,靠近鄣山,村民多以打猎为生,种地的也有,但很少,因此对这等事体不甚了然。

    拿眼向高何奇等人瞄去,见他们神态自若,想是对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

    心中有许多疑问,却不知从何说起,只好看着老者踯躅而去。

    “这就是所谓的土地兼并。”乐熹说道。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呢?”马腾不解地问。

    “土地兼并由来已久。”乐熹说,“若明公不嫌聒噪,属下请为说之。”

    马腾点点头。

    乐熹说:“三代之前,实行的是井田制,不存在土地兼并的问题。

    井田制的开创者,是治水的大禹。

    远古时代,华夏大地是洪水时代,气候湿热,百川横溢,大大小小的河流山溪相互冲击流淌,在山原大地上搅成遍地汪洋。

    舜帝命令大禹担负起治水的使命,以当时秦人部落首领大费为禹的辅佐。

    大禹十三年栉风沐雨,终于使百川入海,洪水被制服了。

    洪水消退,冲击出大片平原土地,一望无际,平平展展。

    人们为了争夺肥美的土地和水源,厮杀拼打,乱的不可收拾。

    此时,大禹已经建立起第一个国家‘夏’。大禹是开邦君主,面对混乱,他发明了一种耕作方式:井田制。

    在广袤平坦的肥沃平原上,将土地划分成无数个‘井’字形的大方块,每八家一‘井’,中间一块是公田,由八家合力耕种,收获物上缴国家。

    八家唯一的水井,在公田中央位置。人们每天清晨前来打水,顺便就在井边交换剩余的物品。

    八家田地的周围,是灌溉的水渠和道路。

    十井一里,十里一社,人们在平展展的田野里组成了互不侵犯的相望里社。

    那时人口不多,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划出的方方正正的井田,足够当时的人口居住耕耘了。

    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也就是国王所有,正如所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土地只能由国王来分封、赏赐、授予或收回。

    当然,在这样的制度下,私人是没有土地的所有权的,更不能把土地当作商品来买卖。所谓‘田里不鬻’,就是这种古老的规定。

    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中国用铁始于商代。大概到西周末年,铁器多起来;大约在春秋初期,已有铁农具。

    牛耕也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有‘犁’字,这说明用牛拉犁启土,在商代就发明了。

    上提到,范氏、中行氏将宗庙的牺牲用来耕田;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

    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方法在春秋时期已得到普遍推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

    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

    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一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而且有继续发展的强劲势头。

    由于徭役田和份地分开经营,公私有别,劳动者对公私田的劳动态度也就不一样:在私田上精耕细作,用心经营;在公田上则漫不经心,消极怠工,应付了事。

    于是,出现了‘公田不治’、‘田在草间’的荒凉景象。于是社会上亟需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取代原来的制度,这样各国的赋税制度改革就应运而生了。

    管仲适时地提出了‘相地而衰征,****不移’的对策,拉开了改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