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大越在线阅读 - 明末浙江抗清官员

明末浙江抗清官员

    张国维(1595-1646)字玉笥,浙江东阳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后,张国维以文官带兵,抵抗清军,不幸失利,后被逮下狱。各方营救无效,最后,有人特向崇祯帝建议:义乌东阳一带民众忠勇敢战,若让张国维回乡募兵训练,督理军饷,可抒国难。这才打动了崇祯帝。张国维恢复官职后,立马赶赴江南,刚到苏州却听到崇祯帝上吊身亡消息。张国维于是参加了以福王为旗号的抗清斗争。后拥迎鲁王于台州。张国维亲自督兵钱塘江,浴血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十八张国维退守东阳。廿五,清兵破义乌,抵东阳七里寺。张国维召来二子问生死态度。长子世凤即表示决不偷生,次子世鹏应答稍缓,国维即怒以石砚掷击,不中。世鹏泣对“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廿六午夜,国维穿戴衣冠,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词》三章———《负国》、《念母》、《诫儿》,又写遗书“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毋贻大母忧,使吾抱恨泉下!”掷笔于地,付遗书于次子,投园池死,时年52岁。

    张煌言(1620-1664),汉族,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将领、诗人,民族英雄。崇祯举人。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1645年(弘光元年)清兵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擒杀弘光帝。张煌言与刑部员外钱肃乐、浙东志士董志宁等遂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宁波城隍庙集会,拥立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张煌言亲赴台州迎鲁王,被授以“行人”之职,至绍兴,又被授以翰林修撰,并任“入典制诰,出领军旅”之事。后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1664年(清康熙三年),见大势已去,隐居不出,被俘后遭杀害。

    张名振(?-1654)字候服,汉族,明朝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令江苏省南京市)。原任台州石浦游击。福王政权毁灭后就和张煌言等拥护鲁王,封为富平将军,结合郑成功抗击清军。后奉鲁王从福建金门回到舟山,又与张煌言多次从海道收兵袭击朋友前方,中转南京江岸,以牵制清军关于广西桂王的防御。计先后在浙闽沿海抗战十余年,最初不幸病逝。

    据说明朝末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攻打松花江之机突袭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鸣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万多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这一纪念公鸡挽救人们性命而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虽不是浙江人却恩重浙江!!!)

    钱肃乐(1606-1648)明末官员。字希声,一字虞孙,号止亭,汉族,浙江鄞县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寻以忧归,清兵下杭州,倡议起兵,应者数万人,遣使请鲁王监国,任右佥都御史、进东阁大学士,卒于舟中。有《正气堂集》。,清兵入浙,宁波府官员欲降。鄞县贡生董志宁首倡谋义,聚诸生于学宫,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毛聚奎和之,遍谒诸乡老而莫敢应,即所云“六狂生”。肃乐至城,遂定谋发使,于闰六月十二日集绅士于府城隍庙,百姓聚观者数千人,欢声动地。有布衣戴尔惠者大呼日:“何不竟奉钱公起事!”观者齐应,遂拥入巡按署中领导抗清,遣张煌言赴台州,请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七月会师西兴,鲁王授以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驻守萧山瓜沥。后因兵饷无继,马士英、阮大铖等复相倾轧,江防兵败,遂于1646年领兵出走温州,旋入翁洲(今定海)。时唐王立闽中,遣使召他,即由海道赴闽。不久浙、闽皆破,鲁王浮海。他偕诸弟辗转至福清、文石间。次年朝鲁王于福建琅江,授兵部尚书,兵复振,连下兴化、福清、连江、长乐、罗源等30余城。时郑彩专权,沉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于海,他睹此忧忿交加。1648年,连江失守,病中闻败讯以头触枕,但求速死,未几卒于琅江,安葬于福清县的黄蘖山麓。

    在这场悲壮的殉难中,除钱肃乐外,钱氏家族还有十余人以不同形式投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其中以身殉国的有钱肃乐三个弟弟钱肃范、钱肃遴、钱肃典,史称“钱氏四忠”。

    方逢年,字书田,遂安四隅(今属淳安)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四年授翰林编修,后在主持湖广乡试策问时,得罪魏忠贤而被削职为民。明史崇祯初,起原官,累迁礼部侍郎。十一年诏廷臣举边才,逢年以汪乔年应。未几,擢礼部尚书,入阁辅政。其冬,刑科奏摘参未完疏,逢年以犯赃私者,人亡产绝,亲戚坐累,几同瓜蔓,遂轻拟以上。而帝意欲罪刑部尚书刘之凤,责逢年疏忽。逢年引罪,即罢归。明史福王时,复原官,不召。鲁王三召之,用其议,定称鲁监国。绍兴破,王航海,逢年追不及,与方国安等降于我大清。已而以蜡丸书通闽,事泄被诛。下图是清灭南明作战经过地图。

    熊汝霖(1597-164,字雨殷,又字梦泽,乳名八祥,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四月十七日未时出生于熊家街村一耕读之家,余姚(今浙江慈溪市周巷镇熊家村)人。

    崇祯四年进士,授福建同安知县。任内曾率兵渡海,在厦门击败荷兰殖民者。这是抗击侵略者的战争。崇祯十四年,熊升任户科给事中,时明王朝已近崩溃,朝政日益腐败。熊汝霖屡屡上书谏诤,猛烈抨击朝政。崇祯帝便借故将他降为福建按察司照磨——科举考试时验卷的小官员。1644年,即崇祯十七年,也是清顺治元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南明小朝廷再次起用熊汝霖,熊不计前嫌,愤然抗清。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1645年闰六月,熊汝霖联合孙嘉绩在余姚县城起兵反清,他认为“江面迎攻甚难,不如间道入内地为攻心策”,于是率领一千多人至海宁,招募兵员,万人响应,号称“熊军”。迎鲁王朱以海于绍兴。1645年,因军功擢升兵部尚书,授东阁大学士。

    1648年,为拥有重兵的郑彩所杀。鲁王获知熊汝霖被害后,辍朝五日,哀痛不已,恸道:“杀忠臣以断股肱,生何益耶!”说着欲跳水寻死,被左右侍臣力阻劝止。因朝中郑彩独揽兵权,鲁王身居矮檐,虽愤然不平,但也不敢向郑彩问罪,一代忠臣、南明砥柱熊汝霖,竟如此枉死于朝中的内讧之中,而鲁王却无力惩治擅杀首辅的郑彩,一时人心惶惶,军心焕散,清军乘机大举南下,所到之处,明军顿作鸟兽散,闽地城池相继告失,不到半年,鲁王政权在福建一带控制的地盘全部丧失了。

    康熙十九年,熊汝霖入祀余姚乡贤祠,春秋享祭。乾隆四十一年,清廷嘉其忠烈,赐谥忠节,入忠义祠供奉。关于熊汝霖的墓葬,史书上有几种说法。据《姚江熊氏宗谱》记载:熊汝霖墓在舟山马家岙张状元(洪武状元张信)墓旁,杨、朱夫人同公衣冠葬于刘家木桥东南。另据乾隆《余姚县志》记载:衣冠墓在水阁洲。光绪《余姚县志》及民国《余姚六仓志》均记为:大学士熊汝霖墓在开元乡汝仇里皇封桥河后。

    沈宸荃:监国鲁六年九月代,七年正月卒。沈宸荃(1615-1652),字友荪,号彤庵,今浙江慈溪市观海卫镇师桥昭十三房人。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崇祯十五年同考顺天乡试,不久京师陷落。福王立于南京,擢为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中城之后,沈宸荃上陈五事:“破方隅以和臣衷,端品望以立臣模,砺廉洁以清臣cao,殚心力以供臣职,息凌躁以安臣分”,皆切中时弊。又弹劾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蛊罔误国。福王大光其火,“议辟之”,幸得众臣合疏争救而得免。

    正当沈宸荃出任苏松兵备佥事时,南京被清兵攻陷,福王被俘,苏松所属各镇又先后失守。沈宸荃回乡与同县江上佥事冯元起兵,迎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督师。接着进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督师如故。他率兵在两浙一带布防,据钱江天堑以守,在和清兵的多次交锋中,他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屡建战绩。方国安溃败时,劫走鲁王,后鲁王得脱,沈宸荃仍侍从监国航海。下图是舟山地图。

    1647年,沈宸荃驻长垣,深入敌后,攻下福州所属各县,欲进而攻省城,遭到郑彩的妒忌而被阻。翌年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1649年,闽地尽失。沈宸荃随从监国驻舟山,修城筑楼,训练水师,列巨舶于东南水门外,又联络玉环、金塘、沈家门以聚谷秸。1651年,清军分三路渡海攻舟山,沈宸荃因寡不敌众,败走海上。次年正月初二,他在去福建途中,于南日山附近遭飓风袭击,船毁人亡,年仅38岁。鲁王谥为节愍,清乾隆皇帝后来也追谥为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