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官居一品在线阅读 - 第五二三章 以民为本

第五二三章 以民为本

    第五二三章以民为本

    上一章应该是五二二。改不了了

    与端庄稳重,符合统治者品味的孔夫子相比,孟轲兄就是个人见人恶的大愤青,据说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其实哪里是敬仰,不过是孔子说了他爱听的话,其实哪里是厌恶,不过是孟子说了他害怕的话罢了。

    打开原版的孟子看看他老人家的言论吧: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不用解释,对唯我独尊的皇帝来说,什么时候都是他自己最重要,如何接受这种说法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好么,只要我对你不好,你就视我如仇寇真是反了天了。

    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我x,弑君朕没看错吧,老孟,你还有什么不敢说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呜呀呀来人呐,把这个姓孟的抓起来,朕要诛他九族,不,十族,一百八十族

    万幸的是,老孟已经作古两千年了,连骨头都找不到了,所以历代皇帝才没法怎么着他,而且诸位大佬虽然心里不爽,却碍着孟子亚圣的地位,勉强忍耐这些无比刺耳的言论。胸襟开阔,深谋远虑如唐太宗者,还以孟子为诫,写了贞观政要,警示自身与后代。

    他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魏征对他说:臣闻古语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也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所以说孟子之道,以民为本;恪守躬行,四海咸服;国泰民安,贞观之治。

    但轮到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孟子老兄终于遭报应了。朱皇帝在当皇帝前,曾经放过牛当过和尚,然后造反起家。没有文化没有敬畏,对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他不像之前的皇帝,能买亚圣的帐。

    ~~~~~~~~~~~~~~~~~~~~~~~~~~~~~~~~~~~~~~~~~~~~~~~~~~~~

    公里公道说,朱元璋是历代帝君中,最为老百姓着想的一位皇帝,没有之一。但他受自己的知识层面所限,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哲学思想他不知道,真正的哲学是对真理的阐述,哲学可以被消灭,真理却永恒存在。所以他天真的以为,只要借助世俗皇权。将孟子的印记磨灭,便可以消灭水可覆舟的可怕现象。于是,他便做出了好比掩耳盗铃的可笑行为

    洪武二年,朱元璋读孟子,读到君之视臣如草荠,则臣视君如寇仇一句时,认为此话大逆不道,愤愤说:这话是教唆学习的人不要将君命放在眼里便仔细孟子一书,发现了那些极其反动的言论,朱元璋怒不可遏,恨得牙根痒痒道: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到我的手里,不扒了他的皮才怪于是下诏去掉孟轲配享的待遇,把他从孔庙中赶出去同时在诏书中严令,如有劝谏者,以大不敬论处,并且让金吾卫当场射杀。

    圣旨一下,满朝文武登时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便一面缓住朱元璋,一面各尽所能,改变皇帝的想法。

    国子监的太学生们在午门前跪谏,时刑部尚书钱唐袒露着前胸,用车拉着棺材入大内死谏,当场中了一箭,但钱唐依然大声道:臣我能够为维护孟子的名誉而死,就是死了也光荣朱元璋终于感受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也被士子们无惧生死的气势,不敢同时与天下的读书人为敌,于是命太医为钱唐医治箭伤。

    见皇帝态度出现动摇,大臣们纷纷上本,请求改变旨意,钦天监也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这给了朱皇帝台阶下,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而后几年相安无事,大伙也把此事忘的一干二净,只当皇帝发了次神经。可谁也没料到的是,朱皇帝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朱元璋压根没忘记对孟子的憎恨,只不过他在杀大臣,杀王公杀武将杀勋旧杀官员,杀得不亦乐乎,没工夫理会已经作了古的孟轲老先生。

    但到了洪武二十二年,朱皇帝环顾左右,发现已经杀无可杀了,群臣匍匐在脚下,他的喘息声稍粗,山河都瑟瑟发抖。不禁志得意满,觉着这下没有自己斗不过的敌人了。于是干脆颁下圣旨,直接取缔孟子这本书任何讲授传播印刷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不仅会被依法取缔,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大臣们说,不行啊,您最推崇的朱圣人,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您也早颁下圣旨,将四书定为天下读书人的唯一教材。这事儿可不能出尔反尔啊。不然就是陛下的英明,否定朱圣人的正确,对天下臣子和读书人来说,都是很严重的。

    朱元璋一听,觉着也有些道理,便一拍脑袋发话了,出个删节版吧,便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句子,统统删掉了,整出一本阉割版的孟子,在全国范围发行,作为士子们的指定教科书。

    更是严禁各级考试,不准超出教科书范围,谁要敢用禁句出题,哼哼,后果你知道的

    ~~~~~~~~~~~~~~~~~~~~~~~~~~~~~~~~~~~~~~~~~~~~~~~~~~~~

    在大臣们不懈的斗争下,到正德年间,禁锢已经渐渐松动,连皇帝都不把这个当回事儿了,只是碍于祖制,还一直用孟子节本作教科书罢了。

    不过轮到嘉靖当皇帝的时候,他得位不正,处处高举太祖爷的大旗,对孟子的态度也无比严厉起来,将刚有抬头的卫道士打压下去,所以近二十年的读书人,鲜有知道孟子还有完整无删节版的,是以当赵贞吉才会献宝似的将那本宋版孟子拿出来。

    沈默虽然早就在唐顺之那里稔熟了孟子全文,但此刻的惊讶却全不是装出来的他不知道向来道学的赵老夫子,为什么会把这本禁书拿给自己

    赵贞吉却以为沈默是少见多怪,便低声道:这个书在正德年间,其实是可以买到的,只是到了近几十年,锦衣卫查禁的严。寻常人见不到了。

    沈默点点头,轻声道:大洲公,您给我这本书,不只是为了让我收藏吧少字

    当然不是。赵贞吉摇头道:书是用来看的,藏着喂蠹虫吗。

    这个沈默不知该怎么说了,想了好一会才,才吞吞吐吐道:您不是最注重道统的吗怎么让我看禁书呢您最注重道统,就是卫道士的委婉说法。

    什么是道统孔孟之道也赵贞吉正色道:身为儒家子弟,精研孟子全篇,就是恪守道统

    那祖制呢沈默轻声问道。

    祖制赵贞吉的表情一下黯然起来,沉默良久才缓缓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吾取道统而舍祖制。说着抬起头来,面色深沉道: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国家是怎么了为何我泱泱天朝,内忧外患连绵不绝;天灾人祸层出不穷,看似强大,实则中干,连小小的倭寇也对付不了,连自己的百姓也无法养活。我相信,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岔子。

    沈默缓缓点头,听赵贞吉继续道:如果出了岔子,那一定是我们这些当官儿的出了问题地方上的官员,只知道横征暴敛鱼rou百姓,京城里的官儿们,只知道党同伐异,争权夺利,整个官场乌烟瘴气,百姓自然民不聊生,国家焉能不出乱子

    难道我们以儒家治理天下,真的错了吗。赵贞吉缓缓摇头,坚定道:不孔孟之道已经传承两千年了,历史早已证明,但凡君臣恪守,便可迎来治世,乃至盛世所以我相信孔孟之道不会错,错的是我们这些学生没学好。

    沈默点点头,他不禁要对赵老夫子刮目相看了。这才是真正的卫道士。

    ~~~~~~~~~~~~~~~~~~~~~~~~~~~~~~~~~~~~~~~~~~~~~~~~~~~~~~

    后来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儒学又叫孔孟之道,因为是孔夫子和孟夫子共同的道统,孔不能离开孟,孟也不能离开孔,一旦分开,也就不是完整的孔孟之道,就是假儒学了赵贞吉的声音逐渐洪亮起来,有直抒胸臆的快感,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孔子传授治人者治人之道,孟子教治人者以民为本,两者缺一不可不懂治人之道,就不会驾驭臣民,国家没有秩序,君主没有权威,是会出乱子的;不懂为何要以民为本,就会视黎民为随意践踏的草芥,国家更会出乱子的

    之所以跟你说这些,是因为国子监早晚是你的。赵贞吉起身拱手道:拙言,拜托你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如果觉着真有道理的话,希望你能对太学生们讲一讲,哪怕不直接说,只是潜移默化,也是功德无量的。说着又一抱拳道:如果将来你掌权,还是该好好听听孟夫子的教诲,有点敬畏之心,这官儿当得就坏不到哪去;懂得爱惜人民,不管做什么,都能问心无愧。

    沈默闻言深深鞠躬道:学生受教了

    拙言,相信我,吾道不孤赵贞吉扶他起身,有些动情道:许许多多人都在思考,大明到底怎么了。我虽致仕,但并不打算回老家,而会在各地讲学,宣讲孟子的精言大义。

    沈默点头道:我会尽量帮您去除麻烦的。

    放心,我好歹是礼部尚书出身,他们不敢真动我的。赵贞吉笑笑道:要是真动我更好,我只怕闹不大呢,闹大了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事半功倍,省时省力。

    将那本孟子用丝绢包好,小心收在怀里,沈默便要告辞了,赵贞吉起身送他,突然说一句道:有些事情,你看到感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沈默愕然,不知他这话什么意思,再要问时,赵贞吉却笑而不答,只是道:时候不到,等到时候就知道了。沈默听了不禁苦笑,这真是报应不爽,自己刚刚这样忽悠了高拱,想不到隔天就被别人忽悠回来了。

    赵贞吉毕竟是个实诚人,见他憋得难受,便又说一句没头没尾的道:高拱这个人,不会两面三刀,虽然脾气暴躁,却是可以信任的。

    再问,赵贞吉三缄其口,彻底拒绝回答了。

    让三尺留下来接收书籍,送去国子监,沈默自己则揣着那本禁书,先走一步了;跟高拱请假,两个时辰就是两个时辰,迟到一会儿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让人实在难以接受。

    ~~~~~~~~~~~~~~~~~~~~~~~~~~~~~~~~~~~~~~~~~~~~~~~~~~~~~~

    第二天,赵贞吉便启程离京了,据说很多徐党的人,还有无党派官员,都去十里长亭相送。有人说,看你这个人怎么样,不能看在位上时,因为别人敬的是乌纱,是官位,而不是你这个人换成另一人坐上你的位子,也一样会让人捧着敬着的。

    现在赵贞吉下野了,还有这么多人记着他念着他,不惜得罪权贵也要送他,那才是单纯对他本人的敬意做官只是一时,做人却要一辈子,赵老夫子虽然官场失意,但人生绝对是成功的。

    不过沈默没有去凑那个热闹,昨日已经去送过赵老夫子,再去就是矫情了。所以他稳稳当当坐在办公房里,想要检查检查自己的教学大纲,但发现很难看得进去,因为只要一静下心来,马上就有一句句的孟子语录浮现出来。

    沈默知道这些言论不合时宜,教给学生们会有麻烦的,但以民为本的政治诱惑实在太强了,让他有铤而走险的阵阵冲动。

    这是怎么了沈默使劲拍拍脸,让自己清醒点,自问道:赵贞吉给我这本孟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跟我非亲非故,且还刚刚冰释前嫌,为何对我如此看重难道真因为我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沈默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根本不是赵贞吉欣赏的类型,就算要传道授业,他也该找张居正,而不是自己这个外欲浑然的家伙。

    有阴谋啊想着想着,沈默竟不小心轻声说出来。

    什么阴谋便听高拱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沈默吓了一跳,赶紧强自镇定道:呵呵,大人,我在想东南的局势,对倭寇的举动有些看不清。难为他脑子转的这么快,高拱这才没察觉,还顺着沈默的话头道:唉,说起来都是王本固那个蠢货干的好事儿说着哂笑一声道:堂堂大明,竟要用践踏自己的信用,才能逮住倭酋。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不仅治不了倭寇,还让朝廷信义全失,实在是得不偿失。

    沈默笑笑,没有接下去,而是起身拱手道:大人快请进,您有事儿叫我一声就好,干嘛要亲自过来呢

    哦,我是刚从翰林院回来,高拱笑道:就顺道拐你这儿来了。

    看大人高兴的样子,看来是有好事儿。沈默也笑道。

    呵呵,高拱笑笑道:是不是好事儿,要看你怎么看了。

    关于我的沈默轻声问道。

    对,高拱点头道:按规制,王府应该有四名侍讲,但现在裕王爷都只有三名,翰林院得再推荐两名过去,今天他们询问我的意见,我便推荐了你。

    分割

    形而上的东西到此结束,下一章开始继续精彩

    第五二三章以民为本

    第五二三章以民为,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