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秦帝国风云录在线阅读 - 第381章 世袭

第381章 世袭

    吾网提醒书友注意休息眼睛哟

    第381章世袭

    北方形势的稳固靠什么?就是靠二十万镇戍军的武力。

    这二十万镇戍军是北疆防御的基础,这个基础不能有丝毫损毁,这是底线,这个底线不能逾越,否则北疆防御将陷入岌岌可危之境,北方局势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边疆镇戍是常态,二十万镇戍军如果全部改为常备军,由职业军人承担戍守之责,中央财赋承担不起,所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边疆镇戍还是采用轮换更戍制度。

    轮换更戍制度其实就是征发兵役,适龄男子定期到军队服兵役,以确保军队的基本数量和战斗力。适龄男子在服兵役期间,大部分开支用度都要自掏腰包,无论贵族还是普通国人,一视同仁,这就大大减轻了中央财赋的支出。中土诸侯国包括大秦在边疆镇戍上一直都是采用这种制度,而常备军的数量之所以严格控制,说到底就是养不起。

    武烈侯在农闲时征发边郡壮勇进行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实施这一镇戍制度。

    自己守自己的家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北方边郡人口有限,不可能长期维持二十万镇戍军的数量。过度征发兵役是在战争状态下,不打仗的时候如果过度征发兵役损害的不仅仅是国民利益,也损害了自身国力,所以一**队的数量和一国人口的总量始终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上,超过这个比例必然损害国力。

    现在是非常时期,只能采用非常手段,北方边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肯定要过度征发兵役。等到统一了,中土稳定了,可征发兵役的对象大大增加,比如中原人也要定期到北疆服兵役,那么这一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武烈侯为了北疆镇戍可谓殚精竭虑,把北方边郡所有潜力都给“压榨”出来了,从转徙人口、垦荒屯田、构建防御体系到今天的全民军训,能想出来的办法都用上了,但秦王政和中枢为了马上发动第二次中原决战,为了尽快完成中土的统一大业,竟然不顾北疆安危,试图从北疆“压榨”二十万军队南下,这不是“竭泽而渔”的短视之举,而是成心要打击武烈侯。

    武烈侯断然拒绝。他在信中详细呈述了北方局势和边疆镇戍的困难。如果调二十万主力南下,北疆防御怎么办?北方民风粗悍,诸种部落更是桀骜不驯,现在之所以能镇制他们,完全靠武力,假如主力南下,让这些人承担镇戍之责,后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要征发二十万边民南下作战,谁来保证他们对大秦的忠诚?谁敢保证他们会遵从号令?当年李牧之所以能够带着代北军南下河北作战,是因为李牧在代北有着崇高的威望,但现在谁在代北有崇高的威望?谁敢保证可以如臂指使地指挥他们?

    武烈侯的态度在咸阳的预料之中,这也是秦王政去信征询的原因,就是想探探武烈侯的底,看看武烈侯有没有讨价还价的意思。

    从武烈侯的回复来看,武烈侯有讨价还价的意思。

    过去一年里武烈侯在北疆的所作所为明显就是增强自身实力,实力增强了并不代表武烈侯就能直接与咸阳抗衡,相反,他在北疆的实力越强,越是受制于咸阳,原因很简单,北疆太过贫瘠,无论是军队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需要咸阳给予长期的全方位的支持,否则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武力越强对北疆的“压榨”就越严重,最终因为经济上的“坍塌”而导致武力的崩溃。

    武烈侯向来喜欢行险一搏,常常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现在他在北疆的做法看上去对咸阳的威胁非常大,事实上他把自己放在了绝境之中。他所要构建的那个庞大的北疆防御体系,包括“直道”建设,完全依赖于咸阳的支持,只要咸阳釜底抽薪,他就完了。

    从蒙恬写给秦王政的书信里也可以证明中枢的猜测。武烈侯早就预料到中原决战要败,所以他在击败匈奴稳固了北疆防线后,马上就开始构建北疆防御体系,其目的就是要在主力大军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可以确保北疆的安全。

    武烈侯的条件是什么?一目了然啊。他现在在北疆站稳了脚跟,武力是足够强大了,但武力必须建立在更为强大的政治实力上才能发挥其威力,武烈侯急需寻找一个契机扩张自己的政治实力。

    武烈侯的政治实力不够强大吗?当然不够强大,他不过是朝堂上的一股势力而已,虽然他有两大盟友,但老秦人的主要影响力始终局限在军队,而熊氏外戚在昌平君熊启、魏起等人全面隐退之后,实力再遭重创,楚系迅速分裂,以巴蜀隗氏外戚为首的新楚系正在成为秦王政手里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更严重的是,随着熊氏外戚的衰落,同样与公子扶苏有着血缘关系的隗氏外戚必将在王统之争中成为主导力量,秦王政和公子扶苏这两代君王势必都要大力扶植隗氏外戚,以此来对抗武烈侯。任何君王都不会让一股势力控制朝政,尤其在中央集权制是基础国策的情况下,君王对权力的攫取根本没有节制,绝不会允许某个势力主宰君王本人和王国的命运。

    楚系是庞大,盘根错节,深入到大秦的任何一个角落,既然不能抹杀,也抹杀不掉,那就取为己用,把楚系变成自己的力量。秦王政谋划了很多年,终于让隗氏外戚代替熊氏外戚控制了楚系。这其中武烈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隗氏外戚和武烈侯的崛起其实都得益于秦王政的这个谋划。

    秦王政是想利用隗氏外戚来控制楚系,而武烈侯则想借助熊氏外戚的力量来控制楚系,两者针锋相对地斗了好几年,结果秦王政赢了,武烈侯输了。

    从目前的形势来分析,熊氏外戚的东山再起只能寄希望于公子扶苏。然而,秦王政岂能不知?他才三十多岁,他有足够的时间扶植隗氏外戚和关东系,而公子扶苏若想顺利地继承王统,必须紧紧跟随秦王政,继承秦王政的政治遗产,包括秦王政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所以将来的事根本不是武烈侯和熊氏外戚所能控制。

    武烈侯对此了然于胸,他可以拯救熊氏外戚的生命,但无法拯救熊氏外戚的政治力量,所以他必须改变过去的计策,重新谋划。

    失去了熊氏外戚及其所属楚系力量,仅靠宗室和老秦人的力量无法控制朝政,更无法主导国策的变革方向,因此,武烈侯的当务之急是利用一切机会扩张自己的政治实力。

    大秦朝堂上还有什么政治力量可以给武烈侯以支持?

    没有了,只有宗室和老秦人。宗室力量的扩大可以通过建封国来解决,但从长远来看,封国可能会最终走向武烈侯的对立面,因为封国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力和财富,而中央要集权。武烈侯支持中央集权,所以武烈侯不可能支持封国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宗室力量的分裂完全可以预见。

    老秦人力量的扩大首先就要靠军功,无论是老秦豪门贵族还是老秦寒门贵族,目前他们强大的办法只有一个,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豪门贵族有他们的生存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可能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地支持武烈侯。这世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武烈侯的目光自然投到了老秦寒门贵族的身上。老秦寒门贵族主要依附于豪门而生存,而豪门就是靠他们的冲锋陷阵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和财富。

    自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大秦的寒门军功贵族是一批批地崛起,但又一批批的迅速没落,其根本原因还是二十等军功爵制,因为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彻底打破世袭制。

    爵位不能世袭,权力和财富就不能世袭,这一制度实质上就是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倾向于普通国民,于是也就激发了普通国民“报效国家”的积极性,大家都到战场上去“淘金”,去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一制度在中土诸侯争霸的年代,对提高国力、强大武力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中土一旦统一了,和平了,稳定了,要与民休养,要安居乐业了,二十等军功爵制度的基础也就是“建军功”的机会无限地减少了,那么这一制度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吗?还能推动中土的进步吗?

    所以当武烈侯在国策变革方案中,提出修改这一制度,在二十等军功爵制的基础上重建世袭制,立即便得到了寒门军功贵族的绝对支持。

    这一制度对豪门贵族的吸引力实在有限,因为豪门贵族掌握着这个王国的所有“资源”,二十等军功爵制不过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过度掠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豪门贵族始终在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占据着最大的比例,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豪门贵族要的是“分封”,是“世卿世禄”,而不是以二十等军功爵制为基础的被各种条件所限制的“世袭”。这种新制度有利于寒门贵族,寒门贵族因为“世袭”,肯定有一部分会加入到豪门贵族。rou就那么大,寒门贵族吃多了,豪门贵族就吃少了,所以这个新制度当然得不到豪门贵族的强烈支持。他们之所以不反对,主要还是着眼于未来,目前他们也是急切需要壮大力量,而更多寒门贵族的崛起显然有利于整个贵族阶层对朝政的影响和控制。

    武烈侯扩大自身政治实力的对象就是寒门军功贵族,只要让更多的寒门军功贵族迅速崛起,只要赢得他们绝对支持,那么武烈侯就可以控制这支新生力量,继而先控制军队,再控制地方,然后由下而上,逐渐向中央渗透,最终实现控制朝政的目的。

    用什么办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大量的寒门军功贵族迅速崛起?当然是战争,统一战争,南北战争,只有这两大直接影响到大秦命运的战争才能造就一批批寒门军功贵族。

    所以武烈侯肯定要不惜代价打赢统一战争,打赢中原决战,但前提是,必须实施新的爵秩等级制度。

    爵秩等级制度是权力和财富再分配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

    在武烈侯的国策变革中,其核心是郡国制,也就是在中央领导下的郡县和封国并行制,其次就是爵秩等级制度和土地制度。这三个制度实际上就是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的核心制度。

    爵秩等级制度是官制的一部分。大秦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而与之并行的爵秩等级制度就是二十等军功爵制。

    二十等军功爵制是官制的基础,什么等级的爵秩可以做哪一级别的官吏,享受多大的权力,享有多少财富,规定得非常严格,不可逾越,逾越就是犯罪。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废除了“世袭”,而武烈侯则要把“世袭”再加进去。

    “郡国制”已经实施,虽然目前的“封国”和武烈侯所需要的“封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大秦已经建了三个封国,改革正在进行,未来可以期待。

    土地私有化也开始推行。土地制度一改,赋税制度必然要改,大秦的整个财经制度都要修改,但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未来任重而道远。

    现在武烈侯再一次借助千载难逢的时机,要胁迫咸阳修改爵秩等级制度了。

    如果说“郡国制”是分中央之权,“土地私有化”是分中央之财,那么“世袭制”就是既夺权又夺财,它将直接冲击大秦的贵族阶层,改变大秦的政治架构。

    大秦朝堂上,豪门贵族是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直接主宰着王国的命运,而寒门贵族虽然崛起已久,但因为根基薄弱,主要依附于豪门贵族而生存,它的弱势地位太明显了,实际上无法与豪门贵族相抗衡。

    大秦的相国从商鞅到吕不韦,如同走马灯一般更替,而大秦豪门贵族比如郿城“孟西白”,几百年了,屹立不倒,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武烈侯要重建世袭,要在二十等军功爵上建世袭,实质上就是把寒门贵族中的“精英”打造成豪门贵族,但寒门贵族要想成为豪门贵族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而在这个时间里,能否控制朝政,能否控制国策变革的走向,就成为寒门贵族参加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再分配“盛宴”,并逐渐成为豪门贵族的唯一保证。

    此策一出,大秦的寒门贵族,尤其是军队和地方上的寒门军功贵族们,会绝对支持武烈侯,忠诚于武烈侯,不离不弃地追随武烈侯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去攫取他们梦寐以求的权力和财富。

    在这个时代,凡进入“士”这一阶层都可以称之为贵族,但真正的贵族必须要进入“卿”这一阶层,所以“士”这一阶层的人都可以称之谓寒门贵族,而这一阶层人数非常多,是大秦的支柱,无论是府署还是军队,他们都是绝对主力。

    这一阶层假如全部倒向武烈侯,全部支持武烈侯的变革方向,那么可以想像,大秦的国策变革步伐不但不可阻止,而且中枢还难以控制其前进的方向。

    所以咸阳在“封国制”和“土地私有化”上都妥协了,但在“世袭制”却迟迟不妥协,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咸阳怎么办?是否屈服于武烈侯的胁迫?

    秦王政不想妥协,这一妥协,武烈侯对军队的控制更强,地方势力对他的支持更多,如此一来,中央权威将遭到极大的削弱,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枢也不想妥协。你这是赤-裸-裸地夺我中央大权,我岂肯让步?

    不妥协,那中原决战还打不打?统一进程是否还要继续?

    有人再一次建议征发本土兵役。现在大秦本土兵役实际上能够征发的只有关中,也就是京畿。晋中郡县的可征兵役已经太少,上郡长城要戍守,离石要塞要屯驻军队,否则拿什么去阻御河南之地的匈奴人?巴蜀和东南的兵役能征的都征了,而且这两地和关中一样,都是大秦的粮仓,你把青壮都抓去打仗了,粮食还要不要了?而京畿重地岂能没有重兵戍守?现在前方统率都手握重兵,尤其武烈侯,掌控着北疆几十万大军,这个时候,京畿的戍守尤为重要。

    有人又建议,既然不具备中原决战的条件,那就再等几年,等条件具备了再打。

    再等几年?再等几年中土形势就变了。齐楚两国恢复了元气,那就更难打了。大漠上的匈奴人假如哪一天受灾了,没有吃的了,一窝蜂地杀进来,大秦势必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分析来分析去,也就这两年是进行中原决战的最好时机,错过了这个机会,统一大业恐怕要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这是秦王政和中枢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

    “我们即使要发动第二次决战,也要等到今年年底。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谋划此事。”隗状建议道,“派人去北疆,与武烈侯具体谈一谈。”

    秦王政令准。

    享受阅读乐趣,尽在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