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军事小说 - 燃烧的海洋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七章 分歧

第七十七章 分歧

    第七十七章分歧

    戚凯威把重点放在本土北方战场上,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中国本土最大的威胁。

    早在几年前,即牧浩洋着手制订总体战争规划,把太平洋与印度洋设为主战场时,戚凯威就提出了异议,认为牧浩洋过于轻视大陆方向上的威胁,也因此忽视了大陆方向上的备战工作。

    客观的讲,戚凯威说得没错。

    比如在国内工业布局上,牧浩洋就降低了东北地区的地位,不但不再扩大东北地区的工业规模,还提前制订了工业基地内迁计划。按照他的规划,位于吉林的北方重工位于沈阳的沈阳飞机制造集团等数十家大型工厂以及数十万产业工人都应该在大战爆发后,转移到内地。

    又比如,在本土交通网络规划中,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的铁路公路与机场的运量与吞吐能力,仅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三百分之四与百分之五点五,单位面积拥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牧浩洋的规划中,除了中巴铁路以及新藏铁路之外,新疆的边境地区竟然没有一条铁路

    这样的布局,摆明了要打防御战。

    问题是,防御就能打垮敌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一名将领认为能够通过防御击败敌人,戚凯威更是觉得牧浩洋太保守了。

    当然,这也与两人之间的误解有关。

    虽然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但是作为前任陆战队司令,他对地面战争并不陌生。在牧浩洋的规划中,未来的中国陆军是一支极具战略进攻能力的地面部队,从他大力支持陆军换装地面战平台以及研制第二代地面战平台就能看得出来。此外,牧浩洋还非常重视陆军的进攻速度,因此才会不遗余力的鼓励陆军与空军共同开发大型电动运输机,而且重新规划机场建设。

    可以说,牧浩洋的认识非常超前。

    在他看来,未来陆军将有本质性的变化,即不再是一支必须在地面上稳步推定的作战力量,而是一支能够在任何时间到达任何地点执行各种战斗完成各种任务的高机动性战略进攻力量。

    显然,在牧浩洋看来,以往的交通手段都达不到要求。

    真正能使陆军发生本质性飞跃的,除了性能先进的地面战平台,就是投送能力异常强大的空运力量。

    正是如此,牧浩洋才认为,铁路公路等交通手段肯定会被淘汰。

    这一点,在他对新疆与东北地区的机场规划上就看得出来。按照他制订的战前规划,新疆与东北地区的机场完全能够支撑起战略级别的进攻行动,而且通往机场的铁路与公路也能满足后方运输需求。

    戚凯威不是不赞同牧浩洋的新观念,只是觉得太超前了。

    要知道,以中国空军在战前的战略空运能力,最多支持两到三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而对俄罗斯这种幅员超级辽阔的国家发动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甚至二十个集团军,兵力投入在百万以上,前线作战部队也在六十万以上,因此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至少需要提高三倍,才能基本满足要求。

    在戚凯威看来,把空运能力提高三倍,显然不大现实。

    当然,这只是他本人的观点,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不是提高了三倍也不是提高了三十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比战争爆发前提高了三百倍

    这也不能怪戚凯威,毕竟在战前他不是总参谋长,只是陆军司令,仅负责与陆军有关的事情,对总体战略的了解程度远不如牧浩洋,也就不大清楚国家的战争潜力,更不清楚战争带来的变化。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戚凯威始终认为,必须在大陆战场上用兵,而且越快越好。

    他有一个非常朴实的想法:与其让敌人把战火烧到自己的家园,还不如把战线推进到敌人的领土上。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几乎所有中人的观念。

    早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队就有类似的想法,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本土外围防御圈就是该想法的产物。

    问题是,这道防御圈并没闭合,在北面存在两个巨大的缺口。

    戚凯威要做的,就是希望在俄罗斯具备足够的威胁能力之前,堵上这两个缺口,办法就是主动进攻。

    在陆军的所有战争计划中,北方战争就是重中之重。

    为此,戚凯威甚至可以放弃其他战场。

    当然,他没有忘记为陆军将领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牧浩洋批准向中东地区增派第二个主力集团军之后,戚凯威再次提议让虞世辉晋升为陆军上将,担任中东军团司令官。虽然牧浩洋最终说服戚凯威,让他亲自担任中东军团司令官,但是最终也签署了晋升令,由虞世辉以军团参谋长身份指挥作战。

    牧浩洋让戚凯威兼任中东军团司令,主要是政治上的考虑。

    别忘了,十五年前,就是戚凯威把埃及与叙利亚从战败的阴影中拯救出来,帮助阿拉伯世界取得了辉煌胜利。

    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军队心目中,戚凯威就是不败的战神。

    不管是谁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只要戚凯威是中国中东军团司令,阿拉伯国家就能看到胜利的希望。

    问题是,在大陆战场上,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分歧依然非常明显。

    十二月上旬,总参谋部召开了五次参谋长会议,黄瀚林都来了两次,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有没有必要向俄罗斯宣战。

    毫无疑问,戚凯威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俄罗斯入侵伊朗之后,立即向俄罗斯宣战。

    牧浩洋则认为,还没有到向俄罗斯宣战的时候,而且中东印度洋与太平洋方向上,牵制了大量作战力量,如果再增添一个主要方向,就会出现严重的兵力缺口,而且在补给保障上也会出问题。

    母祁铁较为倾向于牧浩洋,只是没有明确表示支持。

    庞跃龙肯定支持牧浩洋,因为陆战队的兵力都已用上了,而攻打迪戈加西亚与吉布提的战斗还在规划之中,他一直认为应该从陆军抽调部分部队,增强陆战队在印度洋上的进攻力量。

    由此可见,军队内部的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都认为兵力不够。

    事实上,真正欠缺的不是兵力,因为戚凯威认为,在前半年,只需要投入四个主力集团军就能取得重大胜利,半年之后第一阶段动员的成果已经显现出来,也就不会存在兵力不够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在军队后方,即后勤保障。

    要知道,中国刚刚开始战争动员,各方面的工业生产都在重新规划之中,而且部分工厂因为内迁还停工了一段时间,军事物资的生产效率还没有提上来,作战消耗却很大,根本无法为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提供物资保障。

    这也正是牧浩洋反对向俄罗斯开战的主要理由。

    可惜的是,黄瀚林支持戚凯威,而且认为在政治层面上,只要俄罗斯入侵伊朗,中国就应该立即向俄罗斯宣战。

    黄瀚林的理由只有一个:中国是正义的一方,有义务捍卫其他弱小国家。

    虽然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牧浩洋却不能直接反驳,因为这不仅仅是政治问题,还是道义上的问题。

    大战爆发后,中国就一直站在正义的一方,而且得到了广泛同情与支持。如果中国没有捍卫那些受到侵犯的弱小国家,而是任由超级大国肆意践踏国际道义,那么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的支持将大幅度降低。

    毫无疑问,黄瀚林宁愿承担军事风险,也不愿意承担政治风险。

    不管怎么说,黄瀚林的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虽然在军事问题上,黄瀚林很少出面跟牧浩洋做对,但是他的政治立场也同样鲜明,即作为军人,不管是牧浩洋还是戚凯威,都应该服从政治决定。

    这下,戚凯威的提议被提上了日程安排。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俄罗斯肯定会在年内入侵伊朗,而伊朗军队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按照李明阳的估计,如果俄军得到了美军支持,伊朗很有可能在开战一周之后丢掉德黑兰。

    这下,新的问题出来了。

    要不要出兵伊朗,帮助伊朗稳住战线

    戚凯威坚决反对出兵伊朗,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为了一条铁路线,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开辟第二块地面战场,而且这也会严重分散本来就不多的兵力。既然海路已经打通,就更没有这个必要了。

    在他看来,把伊朗变成俄军的泥潭,反而更有价值。

    要知道,伊朗有数千万人,而且国土面积并不狭窄,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伊朗人也较为好战。

    这些因素,都应该得到发挥与利用。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让他在大陆方向上的战略进攻不受影响。

    可惜的是,这次不但牧浩洋反对,连黄瀚林都明确表示,如果伊朗遭到入侵,中国陆军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部队派过去,与伊朗军队并肩作战。至于围魏救赵战略,必须等到伊朗战线稳定下来之后。

    在黄瀚林表明立场之后,戚凯威也不再坚持,也没有办法坚持。

    第七十七章分歧

    第七十七章分歧,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