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言情小说 - 九州之公子卿相在线阅读 - 第五十七章 城头铁鼓声犹振(上)

第五十七章 城头铁鼓声犹振(上)

      不过鉴于事情起因终究还是口舌之争,而两国所争的说到底也就是个脸面问题,回转的余地尚存,只是因为缺少和好的契机,谁都拉不下脸先松口。

      只是两国一时都不松口倒也罢了,但牙也不能总咬着,被咬的疼,咬牙的也不舒服——若是不松口,那便得咬碎咽下去,等同于开战:若是要松口,那么要怎么松,松到什么程度,又都是问题。

      倘是当真只因此开战,未免有失于大国风度,且战事一起,民心民意必然有所动荡,事情落到百姓口中极有可能要给永康帝孟惊羽印上个不贤不明,视人命为草芥的无道昏君的恶名。

      而倘是要松口,却又必然还要同周国联络,只是来回传信耗时太久,笔墨间亦恐表述不清,容易产生误会——两国一合计,便约定好让楚国先释放一名有地位的周国使臣返国,将此事详细说与周国国主。

      有地位的周国使臣?

      孟惊羽将这句仔细又读了两边,暗道周国这个如意算盘打的不错——他们这是希望林世卿这个最重要的人能先回到周国,可是孟惊羽怎么可能将已经到手上了的宝贝再次送还回去?

      最终被挑中的那名周使是使团中一名主和的文官,按照要求,的确是有些地位的,官衔阶品都不低,只是返行前一日特被孟惊羽单独召见了一次。

      据称,孟惊羽当时见了这使臣脑袋好用,口齿也伶俐,心中很是满意。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这名使臣即便是脑袋好用、口齿伶俐到真能吐出朵莲花来,那也只能是锦上添的花。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放这人此去的意义更重于放还,而非口齿,哪怕他返周以后面见圣上时,将事情来由经过表达的不那么清楚,甚至扭曲了都没有那么妨事。

      周国人不傻,这名使臣既然曾跟楚国国君单独接触过,那么无论他说什么,周国人都不会尽信。

      不过话又说回来,首先放人的这一举动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其次——只要楚国肯放人,周国便可见楚国的诚意,两国间只要留了这一线,楚国也不动林世卿的话,便还不到真正需要刀兵相见的时候。

      可惜,事不遂人愿,不多时,从天而降的一个巨石就“咣当”一下将两国间这最后的一线砸了个不见天日——那周使离京返国没多长时间,周楚边境便传来了这名使臣在驿站中被杀的消息,非但如此,其随行护送队伍也无一活口。

      所有人都是被一剑断喉,死得彻底又利落,没有任何其他伤口,而案发现场也很整齐,甚至连打斗的痕迹都没有,更难找到其他线索。

      这下可好,无头公案。

      然而,这案子说是无头,却也不是真的无头——再仔细看看这些看似没有线索的线索,便不难得出一个类似于“是随行队伍中人相熟的高手暴起杀人”这样的一个结论。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被杀害的人根本没有想过要挣扎反抗,从而让敌人一击致命的效果,而且,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出动的刺客也绝不止一人。

      所以,凶手是一个有能力调动起这样一队高手,又和使臣队伍中的人熟悉的人——这名周使的这队人马中,人员组成并不复杂,无非周国的使臣,楚国的护卫。

      答案到底会是哪一方的人,除非凶手自己来承认,否则没人能说清楚了——楚国觉得是周国干的,周国觉得是楚国干的,两国都说对方是幕后黑手,自己才是受害者。

      无论答案是两国中的哪一国,这件事都不再那么好了结了——尤其是在周楚进一步交涉无果的情况下。

      就这样,周楚边境在平静了二十余年后,再一次清晰的散发出了硝烟的味道。

      七月初,周楚大军各自列阵于两国交界,在纵横交错的妩媚青山的注视下,同样纵横交错的军帐声势浩大的铺展开来,鼓声擂擂,旌旗猎猎,敌营沙场面前,双方盔甲的冷光交映出了一片无可辩驳的肃杀。

      初时两国的口舌龃龉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矛盾渐次加深加重,及至此刻,终究避无可避,战事一触即发。

      不过,说到周楚之间那些引战的口舌龃龉,便又不得不提起齐国——自周楚不和之事传出来时,齐国朝堂上便泾渭分明的站出来了两派,吵架吵得十分直白欢畅。

      所谓的什么“文主和,武主战”这时候根本不管用——许多文臣武将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诱惑面前前所未有的统一起来,而与这一大群统一起来的文武“渔翁”颉颃相对的,却是新任齐主高远晨和他手下一群为数不多的嫡系官员。

      自打高远晨登上皇位,便没有一日不在担忧他北面的这三个大国,只要其中两个联合——尤其是周国和楚国——那么夹缝中的齐国便很难保得住他们原本就喘得很艰难的最后一口气。

      所以高远晨当然希望余下这周、楚、梁三国之间互相能有嫌隙生出,越大越好,最好彼此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

      如今他的愿望看似已经达成了,可高远晨却觉得,即便周楚真的闹僵了,也绝对不该是这种情况。

      高远晨对于孟惊羽这个楚国新帝不怎么了解——他们相识是在出使梁国求亲时,不过那时孟惊羽表现的并不出彩,也不引人瞩目,二人只是泛泛之交,说过两句客套话而已。而他与其兄孟惊鹏结盟时,关于孟惊羽这位弟弟,孟惊鹏口中也从没出来过什么好话,说出来的评价总是难逃“见识短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成气候”几句。

      而后,在他稳定了齐国朝局,倒出功夫来研究这位楚国新帝后,很轻易的便察觉到了孟惊羽成功夺回皇位的背后有林世卿的影子。而高远晨知道这些了以后,便自然而然的更加认定了这位楚国新帝确如其兄长所言那般“草包且不成气候”。

      高远晨猜测,林世卿愿意在楚国扶持孟惊羽上位,大抵也是因为这人没有威胁,好控制的缘故。

      所以在从周楚关系产生裂痕到两国全面开战的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怎么怀疑过楚国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林世卿则不然,这位可算是他的故人了——林世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再清楚不过。

      林世卿生为将门之后,长于簪缨世家,现如今虽不过是弱冠之龄,却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战场,都已然颇有名将大家之风,军功卓著,政绩斐然,行事杀伐果决,心思细腻缜密——无论是脑子还是胆子,这人都不缺。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会让自己的下属在邻国犯下这么大的错?便是属下犯了错,他竟也没有及时拿出有效的处理方案缓和一二?便是反应不及,过后又怎会任凭自己身陷敌国而不自救?不自救也便罢了,迄今为止又怎会没有任何动静?

      这绝对不是林世卿能干得出来的事情。

      然而,周楚开战的诱惑太大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人能轻易抵挡得住掺合一手的欲望——二十余年前,周楚开战时,齐国守成派占了上风,朝会上七吵八嚷的结果是作壁上观,于是没能借上彼时“渔翁”的东风。

      但是二十年过去了,齐国朝堂的气象早就经过了几遭风云变换,到了今天,能安然立在朝堂上仍然留着脑袋喘气的稳妥的老朝臣都是稳妥得过了头的,但凡开口,那便永远都是“你好他也好,这好那也好”的浑水话,十分会做人。

      而随着齐主高远晨登上大位,一道鸡犬升天的却大都是与他同一辈或是年龄相差不大的新人,这些新人常怀一腔热血,做起事情来往往都是风风火火的,效率奇高,因为抱得都是振奋山河,锐意进取的心思——心思是好的,也没做错,初生牛犊不畏虎,勇气也是可嘉的,但在这种国家大事的抉择上,却并不是一腔热血就可以解决的。

      他手下培养出来的这群嫡系官员忠君爱国,其中不乏才智高者,但无论怎么夸,怎么好,都逃脱不了尚且稚嫩的眼光局限下那窠臼大点的地方——基于对林世卿近乎于草木皆兵的防备心理,他不知灌了多少壶茶,才强行说服了这群年轻的官员暂时站在自己这一边。

      但是这种空架子似的支持根本不可能长久,高远晨也很清楚,他只是没有想到那么快——

      七月中,阵前,楚国为振奋大军士气,楚帝下令斩周使三十七人。

      而这三十七个人中的最后一个,便是构成高远晨手下那个的空架子似的支持的主干——林世卿。

      林世卿已死的消息飞速传开,很快便由此吹响了周楚第一战的号角,顺便也吹响了一直掩藏在周国朝堂争吵下的号角。

      高远晨便是现在觉得再不对,也实在再拿不出来什么有力的理由来阻止满朝文武请兵出征的谏言了——就这么一个月的工夫,稳稳站在主战派阵营里的御史们,以“柔媚附于君,阻兴国之业”为由,弹劾他授意下反对出兵的一众大小官员,已经在殿上撞了不下七八回柱子了,光是没拦住的,就有两个撞出来长假的,一个直接撞得去见了列祖列宗的,另外那几个被拦住的御史,眼珠子到现在都是红的,上朝下朝无论看谁都跟看仇人一样。

      更何况,他派过去的探子回禀说,周使公开被斩,许多人都看到了林世卿人头落地,这应该做不得假。

      于是,齐国内朝这场对峙最终以主战派胜利、高远晨妥协结尾,暂时性的画了一个句号。而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上下一心的齐国紧锣密鼓的又在北境悄然展开了一个新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