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朔风疾在线阅读 - 第341节

第341节

    李榆钻进笼子反而心安了,除了派出几个岗哨,带着飞虎营集体睡懒觉。第二天早上,兵部来人通知叙功,飞虎营才急忙起床,叫上张世安一伙锦衣卫带路,簇拥着李榆就往兵部跑。

    杨嗣昌在兵部大堂已等得不耐烦了,见到李榆匆匆赶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然后才介绍身边官员——兵科给事中沈讯、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都是他看重提拔的人,李榆随便拱拱手,打着哈欠把大战的经过轻描淡写讲了一遍。

    “本官是山东胶州人氏,对归化镇的战功已有耳闻,的确是皇上所讲的前所未有之大捷,就先替家乡父老恭贺李帅高升吧。”张若麒点点头,归化军那几仗的情况满朝文武心知肚明,所谓叙功不过是走过场,何必太认真呢。

    “归化总兵,朝廷已下令各路援军返回本镇,但你的归化军一部擅自进入居庸关,另一部滞留太原城下,你作何解释?”沈讯突然问道,李榆的举止很让他反感——这个武夫粗鄙无礼,似乎不把文臣放在眼里。

    李榆瞟了一眼沈讯,慢吞吞答道:“沈大人,归化镇出兵两千余里,行军、作战两个月,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撤军也得让将士们喘几口气再走吧。”

    “那好,本官算你有理,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弹劾你戕害无辜、吞并友军,你又有何话说?”

    李榆有点恼怒,冷笑着答道:“沈大人,你是为叛将祖宽、李重镇鸣冤叫屈吧?此二人大胆包天,在保定就敢劫皇上的内帑,且暗通敌寇,引东虏攻济南以致德王壮烈捐躯,入山东又不敢一战,反而荼毒百姓,这些混蛋死有余辜,本帅奉山东巡抚之命绥靖地方,绝不会手下留情。”

    “山东巡抚为你评功摆好,你又甘心分功于与他,大明文武相处这般融洽真是少见,本官怀疑你二人勾结欺蒙朝廷,说,德王遇难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嗣昌脸色一变,大声呵斥沈讯:“德王乃壮烈殉国,此事朝廷已有定论,羽兄不必再提!”

    “归化军入关以来,唯有颜大人竭尽全力协助粮饷,其他人一概不予理会,山东无颜大人便无徒骇河、齐河大捷,沈大人闲来无事,也不必乱咬好人呀。”李榆挖苦道。

    沈讯觉得受到侮辱,气急败坏跳起来:“你私交东虏,甘心认建酋为父,并献上虎墩兔憨传国玉玺,还公然叫嚣款寇,如此不顾廉耻、卖国求荣,岂是人臣所为,大明第一叛臣非你莫属!”

    “你管得着老子,一块破石头你想要也送你一块,边外的事你不懂,认爹拜把子的多的是,像你那样死脑子早玩完了,老子杀东虏无数还算是叛臣,那你又算什么东西?”

    李榆也站起来,挥舞拳头向沈讯怒吼,两人在大堂大吵起来,把兵部的人惊得目瞪口呆——大明开国两百七十年,武将敢指着文臣鼻子痛骂的事几乎闻所未闻,这个北虏胆子真大呀!

    “够了,你们都住嘴!今日只是叙功,其他事不得妄议!”杨嗣昌忍无可忍,沈讯是他看重的人才,曾夸奖沈讯之才胜他十倍,可继任兵部尚书,但越往后越觉得这家伙迂腐,有时简直蠢不可及,归化总兵的事朝廷都清楚,但不能当面撕破脸皮,这是大明维稳的需要,你跳出来想把天捅个窟窿啊。

    “沈大人,李帅的赫赫战功天下皆知,你可不能听信那帮清流胡说又犯糊涂呀。”张若麒似笑非笑对沈讯说道,沈讯脸一红,气呼呼地拂袖而去。

    杨嗣昌安慰了几句要行凶打人的李榆,然后向张若麒挥了挥手,张若麒心领神会,马上摊开一张地图对李榆讲解起来:京师北部边墙原属蓟镇防区,分设东、西、中三协,后来朝廷做了调整,从西协分出一块设立昌平镇以护卫皇陵,东协则与蓟镇分离单独设立山海关镇以防御东北边患,孙承宗督师辽东又修筑了锦州、宁远两个堡垒群,形成关、宁、锦三道防线扼守辽西。关、宁、锦防线耗资巨大,却无力进取,对东虏毫无牵制作用,清军穿过哈喇嗔(喀喇沁)可以随意打击蓟镇中协、西协以及昌平镇任何一处边墙,明军几乎防不胜防,所以兵部有意出兵哈喇嗔,在边墙以北再设一道防线,消除东虏对京畿的威胁。

    “李帅神勇盖世,又有铁骑精锐无比,出兵哈喇嗔非你莫属,蓟镇、昌平边外以后都是李帅的地盘。”张若麒笑眯眯地看着李榆。

    “汉民大胆去干,就像当年拿下宣府边外一样把哈喇嗔夺到手,本官一定为你向朝廷请粮请饷,事成之后可以改任你为宣抚使,世代永镇边外。”杨嗣昌郑重说道。

    这个坑挖的够深,朝廷拿出个世袭土司做诱饵,想让我陷在喀喇沁和清国拼个同归于尽,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李榆装模作样想了一会儿,使劲摇着头说:“哈喇嗔地广人稀,百里不见人烟,除了放牧牛羊无其他营生,打仗、驻军完全依赖关内补给,没钱守不住这块地盘。”

    “如果守住哈喇嗔,大概需要多少钱?”杨嗣昌追问道。

    “每年至少两百万两,”李榆伸出两个手指,看到杨嗣昌、张若麒脸色骤变,又继续说道,“哈喇嗔是东虏的外藩,也是他们南下的通道,绝对要拼死争夺,以他们的实力动员十万大军不是难事,守住哈喇嗔至少要有十五万军队,如果再考虑到修筑城堡、置办军器、移民垦边,每年二百万两肯定还不够。”

    “太多了,二十万两行不行?”张若麒愣了一会儿,突然冒出一句傻话,李榆笑了笑没理他。

    杨嗣昌叹了口气,二百万两报价比他估计的要少得多,关宁锦防线每年五六百万两辽饷还不够用,不毛之地的哈喇嗔建一道防线能少花钱吗?朝臣异想天开给两个小钱打发归化总兵去驻守哈喇嗔,以为人家傻呀!在他看来,李榆够不错了,如果真能守住哈喇嗔,每年从辽饷中拨两百万给他也划得来,但这种话他不敢说,辽饷里的水太深,鬼才知道有多少钱用在正经事上,何况祖大寿之流再烂也是自家的看门狗,总比把钱给浑身长刺的李榆放心。

    “这件事以后再说,汉民早些回去休息吧,”杨嗣昌摆摆手,微笑着对李榆嘱咐道,“不要再睡懒觉了,皇上这两天随时可能召见你。”

    “李帅,本官送送你。”张若麒真会做人,满脸堆笑拉住李榆的手一直送到兵部门口,兵部的官员觉得很没面子,悄悄朝这家伙身后吐口水。

    李榆到了兵部门口,东厂太监王之心鬼鬼祟祟钻出来,拉住李榆问长问短——这家伙听说李榆去了兵部,马上就赶来守在大门口,生怕李榆遭人暗算,老实说他对皇上的死活也未必如此尽心。

    “李帅,沈讯那厮是个笨蛋,去年才干了一件蠢事,居然上疏请朝廷将僧尼互配,以增加几十万户籍,吓得京师尼姑纷纷乔装出逃,你说他蠢不蠢?”李榆被逗得捧腹大笑,王之心又不好意思地说道,“内朝的公公们想求李帅一件事,李帅能不能,能不能请皇上向归化镇派遣内官监军,李帅放心,宫里的人都念你的好,不会给你添麻烦,刘文忠正好就在居庸关,你看得起就让他当监军。”

    内朝太监曾经风光过几年,一度把持朝中要害,并监视各个边镇,也怪他们太张扬,招致外朝文臣的强烈抵制,皇上不得不屈服,如今除了高起潜、邓希诏等几个人,其他人都灰溜溜被召回宫。太监们吃了大亏,一定要找回面子,于是想到了他们的好朋友归化总兵,不过朝廷从不给归化镇拨粮饷,内官去了也没事干,纯粹是躺着分军功,所以只好厚着脸皮求人家。

    李榆非常大方地挥手说道:“王公公,这是小事啊,想来就来吧,我去向皇上说。”

    “您可真仗义!”王之心马上竖起大拇指。

    皇帝这些天很郁闷,外朝文臣不断上疏弹劾李榆,奏疏中不乏里通外国、卖身求荣,制造歪理、以邪乱正、祸乱朝纲、图谋不轨等指控,黄道周直接称李榆为古往今来第一大罪人,罪状列了数十条,几乎能把李榆凌迟十遍,与此同时勋贵、外戚又在为李榆说好话,内阁诸臣也催促赶紧打发走人,他在归化怎么死都行,无论如何不能在京师出事;内朝也不安静,司礼监的太监为李榆的事吵红眼,合伙把亲近文臣的曹化淳、王承恩师徒俩揍了一顿,两边还都不承认与归化总兵有恩怨瓜葛。

    一个边外的武将居然能在朝中掀起波澜,这个人太不一般啦,皇帝有些疑惑不解,他当然不知道一根看不见的链条已经把他身边许多人绑在丰州这条船上,外朝、内朝很默契地把他们当中有人在丰州做生意、存银子的事向皇帝严密封锁——断人财路是会引起公愤全家死绝的,谁也不会拿捕风捉影、难以查证的事自讨苦吃,少了这个环节,皇帝反而觉得归化总兵是被文臣欺负的可怜虫,朝廷不给粮饷,逼得人家把手中的权柄都卖了,过日子还得厚着脸皮四处借钱,这种人能坏到哪去?

    宣大四镇巡抚的加急奏疏到了,一致要求速将李榆遣回归化,其中刘之纶在奏折中说归化总兵出身贫寒,读书少而不识礼义,重人情而不辨是非,拉一把能为己用,推一把则为他人所用,动他更糟糕,归化立刻会成为一匹无人能驾驭的野马,结果难以预料,务必使其尽快返回归化,迟则恐怕生变。刘之纶虽然迂腐,但忠心无可置疑,能讲出这般话足以说明归化形势微妙,皇帝看完奏疏后,传李榆入武英殿觐见——崇祯八年下罪己诏后,皇帝便长居此处停礼乐、减膳食、布衣俭食处理国事,在此召见臣下,既可以显示恩宠,也能让没心没肺的人知道他是怎样的皇上。

    王之心传来诏令,还送来一袭蟒袍,李榆高高兴兴穿起新衣裳,跟着王之心入宫进了武英殿。大殿内,皇帝正与首辅薛国观、兵部尚书杨嗣昌说话,李榆有些发愣,大明皇帝当年的模样依稀还记得,但眼前这人却穿着一身布衣,脸上很明显有了皱纹,头上也冒出不少白发,皇帝不应该如此显老呀,王之心悄悄低语一声,他才想起应该跪拜行礼。

    “李爱卿免礼,”皇帝摆摆手,目光柔和地看了李榆一会儿,轻声说道,“朕还记得崇祯三年召见爱卿的情景,爱卿不会行跪拜礼,把衣服也撑破了,一晃快十年,爱卿显得比以前更威武,就是变黑变瘦了,这些年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李榆突然觉得一股热浪涌上来,眼圈一红说道:“臣也记得陛下呀,可是陛下正值盛年,怎么会这样?臣简直不敢认了。”

    “爱卿当归化这个家尚且不易,朕当大明这个家更难,”皇帝苦笑一下,挥手继续说道,“听刘之纶说归化这些年很不错,爱卿就讲讲归化吧,让朕也高兴一下。”

    李榆激动地讲起丰州,幸好张世安事先反复嘱咐过,杨嗣昌、王之心又不断使眼色,嘴上才有所保留——有些事必须瞒住皇帝,比如大明某些人与丰州之间的利益瓜葛说出来会让大家都难堪,清国、蒙古各部与丰州交往的事当然更不能说,丰州的内政教化、风土人情倒是可以胡吹一番,皇帝似乎被吸引住了,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插话问几句。

    “李爱卿,你对农夫、商人征收的什一税、关钞税可不轻啊,大明田赋不过三十取其一,再加上辽饷一分二厘银、剿饷每亩六合米,商税更是寥寥无几,如此轻的税赋尚且闹得天下沸沸扬扬,归化的百姓不闹事吗?”

    “归化土地贫瘠,亩产不过石,税率太低还不如不征,臣索性让百姓自征自支,收上来的田赋全部补贴公役、练兵,实际上都返还百姓,他们自然无话可说,臣的收入主要靠商税,但商人个个是人精,收他们的钱就得拿东西交换,臣的权柄就这样一点点换钱使了,如果遇上天灾、打仗,钱肯定不够花,臣还得厚着脸皮去借钱,不瞒陛下,臣现在背了上百万的债,根本不知道以后怎么还,算了,臣反正出身低贱,大不了以后继续打猎种田。”

    “归化发行钱钞是怎么回事?你的银币分量不足,纸钞更是不值分文,老百姓认吗?”

    “陛下,那不是钱,是商人拿臣这张脸发行的借据,臣也得看他们的脸色做事啊,其实臣没有多少银子,每发一次钱钞都怕的要死,如果臣那天倒霉了,老百姓一起拿着钱钞要求兑换真金白银,臣不仅无处躲债,还会被人朝脸上吐口水。”

    皇帝很同情地看着面前这个可怜虫,拍着桌案给李榆打气:“这些商人好生无礼,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爱卿不必怕他们,朕为你做主,只须狠狠打压一下,他们就老实了。”

    “不行啊,归化是个穷地方,商人能来就不错了,臣不仅不敢打压他们,还得小心侍候,否则他们拔腿跑了,臣就真的挨饿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爱卿不容易呀,”皇帝叹了口气,想了想又问道,“听刘之纶讲归化民风淳朴、人心向善,仅有鞭刑而无监禁、苦役,更无一例死刑,连贪官恶吏也少见,爱卿是如何做到的?”

    “没那么好,坏人哪儿都有,一样须要严办,但归化读书识字的人太少,律法复杂了搞不懂,拿鞭子讲道理最简单,做坏事的人最重可以判三百鞭子,吃不住打自己就上吊了,用不着关押、杀头那么麻烦,贪官恶吏倒确实少见,归化太穷养不起官吏,老百姓平时自个管自个,当官的实际上没几个,还要公议推举,彼此之间都知根知底,想作恶也没有机会,而且我们那里信仰喇嘛教,回教、西教也很盛行,大家未必怕律法,但却害怕下辈子倒霉或者死后下地狱,做坏事也心有顾忌。”

    皇帝笑了起来:“省事不如省官,宣宗皇帝说得好啊,大明坏就坏在官太多却又不做事,信教好啊,至少能人心向善,李爱卿,朕听说归化建教堂、兴西学,朕的《崇祯历书》已经编译完成,历局的人正闲着,正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皇上和归化总兵东拉西扯,薛国观、杨嗣昌一直不好插话,这时觉得该把话拉回正题了,薛国观笑了笑说道:“归化政通人和,臣听了也觉得高兴,不过归化的治理之策仅能适于小国寡民,我大明一统天下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与归化截然不同,比如眼前的东虏、流寇之患就非集大国之力不能荡平,李帅也须出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