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宋金手指在线阅读 - 关于悬岛

关于悬岛

    悬岛,即今日之元山岛,西离六横岛700米,据说因远视该岛如悬于六横岛东侧,而名悬山。解放后简写成元山,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定名元山岛。又因岛形似条帚,故别名条帚岛。全岛陆地面积7.5平方千米(另一说6.94平方公里),岸线曲折陡峭,总长30.1千米。有居民3582人,设6个村委会,辖16个自然村。本岛居民以渔为业,现设码头一座,渡轮往来于六横岛台门镇之间。明末时期,坚持抗清十九年的民族英雄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据说便于此兵败遇难。作者本人不曾踏足过岛上,只能转一篇别人的文章,原文出处是舟山论坛-我在现场-舟山地理专贴,作者ID小神,虽然素不相识,在此向其致谢:

    悬山岛简介:

    悬山岛也称元山岛,位于六横岛的东面约700米处,西北—东南走向,长近8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陆地面积6.94平方公里,是个长形小岛。

    据说因为远视该岛如悬于六横岛的东侧,且悬山岛上多悬崖峭壁,故名悬山。悬山岛四周边缘均是浪蚀崖,奇峰异石、悬崖峭壁似刀劈斧削,不能攀登,仅4个砾石滩与西部的石子厂,南部的大鱼厂可以上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岛几度成为军事要塞。

    悬山岛是孤悬东海的一个原始渔村,民风淳厚,居民多以渔为生,盛时岛上有5000多人,目前该岛常住人口约2500余人。

    张苍水其人

    张苍水的蒙难处在何处?这是悬山岛的最大一桩悬案,但不管怎么样,要了解悬山岛,首先必须得了解张苍水其人其事。

    张苍水(1620-1664年),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报国济民。顺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举入关,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城中风声鹤唳。张苍水与刑部员外钱肃乐、浙东志士董志宁等组成数千人的队伍在宁波城隍庙集会,拥立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张苍水与钱肃乐率义军,辗战宁绍浙东一带,抗击清兵。后与郑成功军配合,驰骋在苏、浙、皖、闽一带,收复大批失地。后遭清军伏击惨败。不久重招旧部继续征战,1644年闽战一役遭受重伤,遂散兵隐居悬山岛,因叛徒出卖被俘。就义于杭州官巷口。

    在抗击清兵十九年战斗生涯中,张苍水出生入死,辗战千里,战功显赫。他被俘后,不为官禄引诱,誓不招降,并写下了壮志凌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入武村》和浩气长存的《放歌》以明志。

    悬山岛,据传系张苍水最后的栖身之地。

    断崩难,难于上青天

    都说悬山岛的灵魂在铜锣甩,于是在六横的码头搭上小船,让师傅直接载我们去铜锣甩。这才发现悬山岛很大,最近处到六横台门只需要十分钟,而要去铜锣甩则要一直往东开大约40分钟。

    海上,时不时能看见几艘小渔船在近岸进行作业。更绝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撑着只能容纳一人的类似泡沫塑料做成的小船,在海中用桨划行。其勇气,应该是以海为生的人与生俱来的。

    铜锣甩在悬山岛的最东端,一路下来,把悬山岛南侧的风光尽收眼底。沿岸奇礁怪石林立,地势险峻,几个小渔村依山势而建,大半已经荒废,山体连绵不绝,植被茂密。

    快到铜锣甩时,出现了一排峭壁千仞的石崖,高近百米,绵延数百米,气势磅礴。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潮起潮落,在崖上留下了自然形成的图案,如漓江九马画山般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

    铜锣甩的码头,是一个简易的水泥平台,在“断崩古道”的下方。这里是一处断崖,绵延的山脊在这里断为两截,名曰断崩。现在的石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驻军为方便出行而修筑的,有钢管扶手,感觉十分险峻。

    都说“断崩难,难于上青天”,当我看到钢管扶手外,几成90度的石崖上有一串仅容半只脚的石窝窝时,我就知道此话一点都不夸张。过去在铜锣甩有二三十户人家,人要进出,山崖上凿出的石窝窝便是必经之路。

    传说,过去当地人娶媳妇,都要在姑娘头上罩一块头巾,由新郎背着从这里的悬崖峭壁上过,姑娘想回家,新郎老是找借口拒绝。一旦姑娘看到绝壁上的石窝窝,没有一个不哭的。

    过了断崩古道,就到了几年前开发的铜锣甩度假村,参天古木中,有几幢木屋别墅,风光不错,但是现在来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一个老人看管着。

    铜锣甩的最后一位老人

    听到过铜锣甩的很多人说起,来这里肯定会遇到一位老阿婆,她是铜锣甩正宗的“原住民”。果然,在度假村的后面,我们见到了这位阿婆,她正在屋外的土灶上烧午饭。

    阿婆姓何,五十年代初嫁到铜锣甩,就一直住在这里。老人说,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和她聊上几句,还要拍照,宁波的,上海的,杭州的都有。我们便和她攀谈起来。

    “以前,这里的人家有三十多户,村子就在度假村那里,一百多人,人丁挺兴旺,都是打鱼人,八月出门,到第二年的两三月才回来。”阿婆回忆着,“六七十年代后,这里的人就陆陆续续搬出去了,现在就剩下我最后一个人了。”

    阿婆一直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而她的身世也颇为辛酸。阿婆有过儿女,但是因为一些原因(这里不便透露),早已不在一起。28年前,丈夫就过世了,也就是说阿婆一人在这悬水小岛上住了28年,其中的寂寞难以述说。

    阿婆的生活全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屋前屋后种着一些蔬菜,烧饭的柴火都是自己捡来的。阿婆时不时到山下岸边的礁石上拾螺,能拾到一些芝麻螺、茅娘等贝壳类海货,然后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大鱼厂码头那边坐渡船到台门卖掉,换些生活必需品回来。

    说起断崩古道,阿婆说,峭壁上的石窝窝是第一代在铜锣甩定居的居民凿出来的,也就是阿婆的太太婆这一代。以前她也是被蒙着头巾背上铜锣甩的,但是住在这里久了,走那条古道,也就不成问题了。“只能从那里走,人都是逼出来的,直到后来部队造了台阶,才不用爬悬崖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铜锣甩一直没有通电,阿婆还从来没有用过电灯、看过电视。但她一直在自己的家园坚守着。

    “舟山第一石”

    如果说,悬山岛的灵魂在铜锣甩,那么铜锣甩的灵魂则在盼归崖。

    过了度假村,沿着山路一直往东走,就到了一处废弃的军营。铜锣甩曾经是军事要塞,大裁军后,留下了许多军用坑道和战壕。虽已是残墙断壁,荒草丛生,但一些字迹依稀可辨的口号还是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年代。

    虽已是初冬,山路两边还是郁郁葱葱,山花点点。路,在海边的山崖上,植被遮蔽了视线,而沙沙的海浪声却一路相随。

    40多分钟的步行后,钻出一条当年留下的战壕,豁然开朗,景色可用“惊艳”二字。这里是悬山岛的最东端。

    花岗岩海滩上一块50多米高的巨大岩石兀立,这就是盼归崖了。它仿佛刚刚经历过地质的裂变,从海底兀自隆起。从远处看,它像一艘张开风帆等待起航的大船。岩石裸露,表面被海水侵蚀得纹理清晰。

    在舟山,还没有看到过如此气势的海上岩石,把它称为“舟山第一石”我想或许也不为过。

    再往东就是外洋了,没有任何岛屿,极目远眺,水天交融,海天一色。仿佛这里就是天涯海角,若当年张苍水伫立此地,定会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阳光、蓝天、白云、微风、海浪、涛声、巨岩,所有的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幅无法复制的风景画。

    走过全国那么多地方,从不喜欢在风景中给自己留下照片,因为我相信,最美的景色是在心里的。但是那天,在盼归崖前,我却情不自禁地让摄影记者给我留下了一张“到此一游”照。

    仔细观察石崖的顶峰,只见崖顶有一道裂隙,隙间斜伸出一块细长的石头,整个构图就是一幅“观音送子”画,一个小孩从一位梳着发髻的老妇怀里挣脱出来,扑向另一妇人的怀抱。因此盼归崖现在被称为“观音送子峰”。

    相传,盼归崖最早被当地人称为铁钉山,上面有燕窝,当地小伙为了维持生计,常常要爬到巨岩上采集燕窝。这让我想到了在东南亚海岛的悬崖绝壁,周围是滚滚的波涛,上面是蓝天白云,最好的燕窝就出自那里。

    这里与彼处的景色是何等的相似。

    张苍水蒙难处之争

    走出铜锣甩沿着山路往西,一个半小时后就能走到悬山岛上的一个个原生态渔村了。黄沙、大鱼厂、大小筲箕等等。

    如今在这些渔村中,居住的老人和妇女居多,民风淳朴。在码头,凡是有老人上下,或者搬着东西上下船,人们必会伸手搀扶。

    在大鱼厂虞善富(音)老人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张苍水蒙难处的石碑,位于原大鱼厂小学院子里。石碑高2米多,1997年立。

    据说在大平岗上还有张苍水隐居时所掘水井,还有一处纪念碑,碑文由我市知名海洋文化研究学者方牧先生撰写:“明清易代,家国破亡。张公举旗浙东,横戈四海。四入长江,两复舟山……”。

    张苍水虽然离开结茅隐居之地已经300多年了,但他的“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的英雄气概,“死留碧血欲支天”的爱国精神,却像他隐居之地的芦苇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但是,有关张苍水到底在哪里隐居和被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一说是六横悬山岛,一说是象山悬岙岛(今名花岙岛),直到今天尚未有定论。

    今日,去到悬山岛以后,我相信张苍水隐居悬山的论断不是空xue来风,这里的位置、地形以及壮美的景色都是张苍水选择此地的理由。今天对历史的解读,也许成为明天的历史结论。

    论争,有利于把张苍水研究引向深入,对弘扬浙东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愿,象山和舟山两地“争抢”张苍水,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负责,而不仅是出于促销旅游的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