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宋朝那些事儿在线阅读 - 第八三章 仙风道骨苏子瞻(二)

第八三章 仙风道骨苏子瞻(二)

    《唐十道四藩志》记载:“密州常山,齐时祈雨常应,因以得名。”

    旱灾的肆虐,使得苏轼揪心不已。百般无奈之下,苏轼只好学古人,两次带领官员百姓上常山祈雨救灾。不知道是不是上天开了眼,果然求到了雨。苏轼还发现离常山庙门西南不远处,有一股泉水流出,便即率领百姓掘井,得到水源,抗旱救灾取得实效。

    天灾的肆虐造成了匪患,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为解救民众的燃眉之急,苏轼向朝廷呈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他分析了盗贼产生的根源,认为天灾人祸互为因果。他说:“密州民俗武悍,特好抢劫,加上连年饥馑,盗贼猖獗,殆无虚日。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止盗。”

    苏轼在奏章中分析盗贼产生原因一是灾年饥馑造成,所以要先灭灾;二是山东地势险要,民俗武悍。并且强调山东自上世以来,为复兴根本之地,其与中原离合,常系社稷安危。自秦汉以至隋唐,都因为没能最终取得山东而灭亡,所以必须高度警惕。苏轼的话很有预见性,不久的将来,朝廷就会深刻体会到。

    果然,朝廷派出一支队伍前来拘捕盗贼的,当地百姓都为朝廷派来救援感到“得救了”,对朝廷心怀感激。很快,他们发觉事情不对劲。这支朝廷派遣来的救兵用禁物设赃,诬陷百姓,借机抢掠,所作所为,比起盗贼尤为横暴凶残。百姓不得已之下,纷纷集结起来与他们对抗,斗争中有人被杀。

    事情越来越失控,百姓纷纷到太守衙门来告状,他们知道太守大人一定会为他们做主。

    当诉状呈到苏轼手上时,苏轼看也不看,将诉状丢到地上,说:“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你们一定是在无中生事。”这下,百姓失望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向来爱民的太守大人这一次也站到了另一边。

    事情传到那支队伍那里,人人都很高兴,他们认为密州是他们说了算,从此以后,想干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浑水摸鱼的大好时机岂能白白浪费?

    这一日,这些散兵得到召唤,说是太守要为他们设宴,奖赏他们治盗用功。当这些散兵集结在太守衙门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不是酒宴,而是捕快,他们被捕了。

    事出仓促,散兵们毫无防备,只好认罪。苏轼取得了人证物证,按律将他们处以死刑。

    经过一年的努力,密州的治理得到好转。

    密州百姓为有这样一位太守感到欣慰,可惜苏轼又接到调令,前往徐州任知州。

    这一年是公元1077年。也就是在这一年,黄河决了口,徐州城被洪水围困。洪水汇集在城下,不停上涨,由于不能及时流泄,眼见城就要被冲垮了,民众争着要逃出城避水。

    苏轼穿上布衣草鞋,来到武卫营,对卒长说:“河水就要冲进城里了,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要同我一起护城。”卒长回道:“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筑堤救城工作开始了。

    苏轼身着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率众出城。他们从东南方开始筑堤,一直到城墙口。长提筑成,水涨到长提下,没有危害到城池,民心才安定下来。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城还有六尺没被淹。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不入,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城池得到保全。

    苏轼将情况向上级报告,请求增调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抗洪取得胜利。

    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往往柴薪奇缺。为解决百姓的烧柴困难,苏轼反复考察、勘探,根据徐州的地利环境以及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寻找石炭。

    徐州四周山岭盘踞,自古以来就是产铁之区。虽有矿源,却没燃料,冶铁工业大大受限。倘若能找到石炭,不仅能够解决百姓的烧柴问题,还能为冶铁工业解决燃料为题,可谓一举两得,好事成双。因此,苏轼需找石炭的决心极其坚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利用煤炭为燃料进行冶铁,有效增高了炉温,进而锻造出了锋利兵器,这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苏轼在徐州担任两年太守,之后被调往湖州任知州。而这一次,灾难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公元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上任后,他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来是例行公事,坏就坏在他带上了一些个人的感情色彩。

    苏轼在表中说到:“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知道这封表之后,御史台李的御史们有活儿干了。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表中“新进”、“生事”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应当严厉责罚。

    神宗没有放在心上,毕竟只凭文章里的一两句话就治罪,怎么也说不过去,何况太祖就定下过“不以言语罪士大夫”!

    凑巧的是,《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在这一年出版。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拿起这本文集,开始苦心研究。他舒亶独到苏轼的《三村五绝》、《八月十五看潮》等诗作的时候,他兴奋不已。

    舒亶立时上奏,说:“像苏轼这样包藏祸心、埋怨皇上的人,从来没有过。陛下您推行青苗法,本是要救助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还有,陛下您兴修水利,本来是利民的好事,他却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总而言之,那苏轼呀,满口所说的话都在讥谤陛下。”

    不单如此,还有人要跳出来踩苏轼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