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梁仕容传记在线阅读 - 第141章 顿悟便是大智慧(中)

第141章 顿悟便是大智慧(中)

    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魏庆之尝谓:“人生作诗不必多,只要远传。如柳子厚,能几首诗?万世不能磨灭。”刘克庄亦称:“如柳子厚诗,得一二首似之,足矣。”可见其诗对后世的吸引力之大,生命力之久远。柳宗元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同作者的才情秉赋、遭际阅历有关,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年广为流布的佛教对其诗歌创作影响,也是一重要因素。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谢安石、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鲍照等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只不过这时他在政治上一帆风顺,忙于实现政治抱负,不以文为意,所以作品少,佛教思想也表现得不明显。被贬永州后,他由一朝重臣而流落远荒,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内心的极度痛苦,使他不得不到佛教中寻求寄托甚或解脱。初到永州,居无定所,只好寄居在重巽的龙兴寺,这样每天接触的是经书禅堂,促使他进一步研究佛教教义,从而对佛教有了深切的体会。

    他改贬柳州后,来到提倡“顿悟”的南宗禅的老巢,进一步受到禅宗的浸染。佛教的出世间法已影响到他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趣味,并渗透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受佛禅影响,他悠游山林,并于自然山水中体味到了“与万化冥合”的禅意。

    他早有悠游山间林泉的好尚,“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贬永州后,随着对佛教教义理解的加深,加上认为自己“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搜奇觅秀,遨游丘壑林泉以求得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快适,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这样写道:“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可见他登临游览的目的就是要借此宽解胸中的郁闷。他毫不掩饰自己是满怀牢sao来游览登临的。他的许多山水诗作常常这样开头: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回斜对香零山》)

    “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构法华寺西亭》)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蹇衣。”(《夏夜苦热登西楼》)

    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据《传灯录》,大鉴即慧能大师,俗姓卢氏,当为河北“崔,卢,王,谢”四大望族之一。其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仕于南海之新州,于是落户到了南方。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慧能在岭南新州夏卢村诞生。其父卢行韬因为官场的黑暗,遭遇不幸,直至抑郁而死。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遂问法焉,客以得于黄梅忍大师为对。慧能先到了韶州,与尼无尽藏者解说《涅磐经》,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云能有道者。当地人于是竞来瞻礼,且准备修葺宝林古寺旧地让其居之。慧能谓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遇智远禅师请教。智远回答:“菩提达摩传心印于黄梅,宜往参决。”慧能于是前往黄梅,拜谒弘忍大师。弘忍便问他:“你是哪里人来这里求取什么”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后问道:“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非凡的志向让弘忍刮目相看,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注意,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甚欢。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

    待到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世上本来就是空的,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第二天把慧能叫去,为其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传其为禅宗六祖。为了慧能的安全,弘忍亲自送慧能到江州渡口离开,嘱其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

    为躲藏“烦恼未断者”加害,慧能在岭南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才公开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性寺,北上韶关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达摩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南朝梁时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不立文字的意思,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慧能生前深得朝廷恩宠,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曾为“表朕之精诚”,特地遣中书舍人赐给慧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赴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其间,韶州刺史韦璩邀请慧能到韶州开元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