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资治通鉴:皇帝们的奇葩事在线阅读 - 2 兵家辩论

2 兵家辩论

    荀子出场了。这人大家很熟悉了,就不介绍了,他是韩非子和李斯的老师。

    这个荀子,也是个能人,他曾将在赵孝成王面前,与赵国的临武君辩论打仗的要点。

    这个临武君是谁?司马老先生没说,我查了下,发现资治通鉴里都没介绍,可能当时就已经没有这个人的资料了,但有人猜测他就是孙膑。

    且不管这位老兄是谁吧,既然被称为“君”,那也是很了得的,有自己的封地,也是一方霸主。

    赵王给二位出了个考题:请说说打仗的要点。

    临武君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冷静观察敌人的动静,后发制人,这就是用兵的精要所在。

    荀子说:未必正确。用兵攻战的根基,在于民。弓和箭如果不契合,后羿也不能射中太阳。六马不和,造父也不能驾着马车跑很远的地方。老百姓不拥护,商汤、武王也不可能胜利。所以善于搞群众运动的,就是善用兵的人。

    临武君也不以为然:打仗最重要的,是气势、是阴谋、是诈术,善于用兵的人,你不知道他怎么布局,怎么进兵,孙武、吴起用这一套,无敌于天下,跟老百姓拥护不拥护有毛关系?

    荀子又反驳:不多,我说的,是仁者用兵,是王者的正义之师,你所看重的,是阴谋诡计,对于仁者用兵,搞阴谋是没用的,因为诈术只适合用于怠慢的人、被蛊惑激奋发疯的人,还有君臣之间钩心斗角、离心离德的情况,所以用夏桀对付夏桀,是可以的,但用夏桀去欺诈尧,就好比以卵击石。仁者用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下级对于领导,就好比儿子对老爸一样。再说,仁者之兵,聚起来锐不可当,散开也有秩序,停下来如磐石般稳固;而暴君用兵,他们的士兵也是百姓出身,对于仁者的国度非常向往,而厌恶本国的领导,让他们与仁者打仗,就好比让子孙去跟老爸老妈斗殴一样,诈术有啥用?

    服了,连赵王都服了。这番大道理,还怎么辩驳?

    荀子继续说:一国的君主贤德,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很好,如果君主无能,那么国家很容易****。而且,重视礼、义的国家会兴盛,轻视礼、义的国家会乱。这样就分出强弱来了。还有,重视贤臣、爱老百姓、政令言出必践、权力出于一个人、重视用兵的国家会强盛,反之必弱。

    又比如魏国当年最强盛时的武卒,穿着三层铠甲,背着上百斤力气才能拉开的强弩,还有五十支箭矢,扛着戈,带着剑,还要背两天的粮食,全身负重少说也有五十斤,这样还要半天奔跑一百里,才算合格。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标准,那么魏国的武卒个个都是奥运冠军的水平啊。

    一百里,等于五十公里,算四十多公里的马拉松好了,这些家伙还要背着五十多斤的东西跑!而且到了中午没跑到就算不及格。考试通过了,有田分,有房子分。

    魏武卒,太强了,难怪秦孝公的爷爷、太爷爷丢了河西之地呢,与这样的人干架,不死才怪。

    还有秦国,秦人都跟部落里的人一样,很粗陋,而且秦国管理老百姓也很残酷,让老百姓为了利益而争斗。

    而齐国呢,对于士兵的赏赐却很少,所以遇到魏国武卒,齐国的技击就歇菜了,而魏武卒遇到发了疯不要命专砍人头的秦军,也要吓得转身就跑,但是秦军如果遇到了商汤和周武王的仁义之师,就灰飞烟灭了。

    现在的国家,都是以利益来趋兵。

    赵王与临武君听得云里雾里,只好频频点头。

    有人问荀子:你说打仗,要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为何又说要打仗杀人呢?打仗,不都是为了争夺吗?

    荀子说:你搞错了。仁者爱人,就是不想别人来害人,对于来害人的人,就是用兵来阻止他施暴、来害人,打仗用兵,并不是为了去争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