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六章、第二节 热烈研讨

第六章、第二节 热烈研讨

    2015·扫黄打非·净网行动正在紧密进行中,阅文集团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提交资料。

    请作者们写作时务必警醒:不要出现违规违法内容,不要怀有侥幸心理。后果严重,请勿自误。(已有外站作者,判刑三年半)

    灯火明亮的舱室。

    会议室设在学生的住舱。高雅雯把刚才的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怏怏地来到门前。听到里面的谈话声,她并未跨进门去,在门口驻足,犹豫片刻,屏息听了一会儿。心不在焉地也没听清。走到这里她竭力保持镇静,不使自己的脸色有异样。她望着走道,觉得暗处有一双不友善的眼睛在监视着她,唯恐那人会作出不可思意的举动来。

    室内传出话音:“谁在外边?”

    她听出是父亲的声音,回答:“我。”

    里面说:“进来吧。”

    门开了。刘振华走了出来:“你去提开水。水壶呢?”

    高雅雯:“哦…哦…他去提了。”她嘴唇发颤地说。

    刘振华:“谁?”

    高雅雯:“张…张…张孝颂提取了。”她左顾右盼,一种异样的滋味升到喉头,然而她还能克制自己。

    望着她心不在焉的神情,刘振华也没问啥,不明就里地将她拉进室内:“你累了。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高雅雯找了一个空位坐下,一言不发,思绪渐渐回到那遥远的南京。她想到‘父亲在中央大学任教时,只要她开心,在那所名牌大学里,他愿随她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凭她的才华,和父亲的声望,自己无论想到任何学术机构学习,她都可以进去深造,或者帮助母亲研究她深奥的学术理念。她想念母亲。她是一个杰出的遗传学教授,以思考理论见长,很少泡在实验室里工作。她的大脑就是实验室,并将她的理论提供给同伴们中的专家做实验。在她的指导下,由科学家在实验中去尝试来证明她的理论。她知道,母亲多么希望女儿留在身边,从事自己的理论研究。母亲相信,她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助手。可自己偏偏随父亲一起,干上了男子们从事的事业,走上探险考察之路。自己性格倔强,喜欢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前进…惶惚中,海浪拍着柔和的节拍,轻轻的抚拍着她,那令她心醉神迷的声音,象是远处寺院里信徒喃喃的诵经声。

    高鸿:“雅雯。开会了,别睡着了。”

    高雅雯揉了揉眼。“哦。我在哪里?刚才我做了一个梦,象是风浪掀起沙石打在我身上一样难受。”说完,她掏出笔记本,细心地静听同学门的讨论。

    坐在前面的潘勇正在提问。“同学们。自古人们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哺育人类的地球,她是从哪里来的?”

    停了一会儿。高鸿见沉思的同学们还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便放下茶杯,略思索了一下说:“我引出几个问题,大家共同讨论吧。”他喝了一口水。“我说的问题是四大起源,这始终是千百年来人类未解之谜。宇宙起源,地球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茫茫宇宙,朗朗乾坤。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地壳在几十亿年的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一部巨厚的地质记录,她在时间的长河中,演出了多少幕奇趣的史剧…”

    潘勇:“我国古代留传着许多神话故事,其中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就留传很广。”

    高鸿看了一下,见没人答话,便说。“是呀,宇宙有一颗蓝色星球,地球给人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在这个富饶的星球上艰难地生存着,发展着。人类对地球的感情,也就如同儿子对母亲的爱,既诚挚又永恒。换句话说,祖先们神奇的创造,留给我们对这个漫长厉程的无限遐想与困惑。在生产和科学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产生了许多猜测和臆想。刚才潘勇所说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就家喻户晓,是比较生动的。”他停了停说。“在这里,我们把这一个个疑问明示,人类顺延这时间的脚步前进,经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探讨,至今并未有结果,也许这些疑问所蕴含的知识的光博与深奥,已经超越了我们今天所能解答的限度。但是,同学们。我们希冀着明天就是了结这些疑问的一天。也许,这些未解之谜的终结者就是你,就是他,就是我们在位的每一个人。”

    同学们的情绪终于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

    方项接着说:“自古传说,当初天地不分,宇宙黑暗,混沌一团,好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里面。盘古开天辟地后,又献出自己的躯体,使新诞生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美丽。”

    高雅雯放下日记本,品味着研讨会给她带来的新感受,使她对同学们胸中蕴藏的知识又有了一个新认识。这启示使她的思维不由地重新活跃起来:“在众多的神话中,还留传着女娲补天的故事…”

    高鸿:“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洪荒的时代宣告结束。世界各国都有神话故事。象‘古巴比伦神话’,‘古印度神话’,‘古埃及神话’,‘古希腊神话’。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等等,不难看出中国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渴望。神话虽不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但可以从中看出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理想的追求。”

    高雅雯默不出声的听着父亲讲。坐在对面的刘振华注意到了她那张红润脸庞和略微散乱的头发。这在他看来是另有一番意思的,可一时有猜不出究竟是什么原因。他在捕捉她细微变化之后,猜想,她象有事藏在心里。猛然间,他回想到张孝颂会议前不自然的举动。在刘振华眼里,张孝颂的表现完全不是他所认为的那种协和自如的神情。所以,刘振华疑虑地看着二人,猜测两人之间很可能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

    讨论继续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同学们的情绪开始激动起来。

    刘振华坐在舱门旁的椅子上,拿着笔,一边在桌子上记录,一边划着几个问号。在他那挥洒的笔锋之间,总留出一些空白,以便补充未及时记录下的问题。

    铁锋终于发言了:“地球起源的探索,历史上虽经无数次激烈的争论,直到现在,仍然是地球科学中一个最重要的课题,许多世界之谜,象一堵无形的墙,阻碍着人类的视野,迷惑着人们对它的认识。”

    刘振华不再沉默了,他说:“关于人类的起源,虽经许多考察论证,可谁也说不清楚。要想解开自然界的奥秘,就得去考察地球这部漫长的地史,去研究人类起源这个十分诱人的问题。我想,只有解开地球起源之谜后,人类起源才有可能真正被揭示。”

    王进见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也坐不住了:“十八世纪前,西方人们的思想在宗教的锦锢下,谁要触犯了上帝,违背教规,就会残遭迫害。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先冲破了宗教迷信的桎梏,著书立说。《天体运行论》一书揭示了地球和其它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和自转这一客观现象后,研究地球起源的假说有几十种之多。许多科学家都用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地球奥秘。现在看来,这些假说都缺少比较可靠的论据。高老师,你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呢?”

    同学们的热情,极大地鼓舞着高鸿的身心,他脸上挂着笑意说:“这种理论的探讨,虽然难度较大,为了进一步开阔我们的视野,共同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互促进,我还是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深入探讨宇宙那一串串的神秘现象。”他心情舒畅,话语如清清亮亮的河水:“法国博物学家毕丰,在1745年提出了‘碰撞说’。现在看来,把地球的形成归结为偶然的事件,是站不住脚的。但毕丰敢去否定上帝,其精神是可贵的。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们于1755年创立了地球起源的‘星云说’,公然向当时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宣战,是当时科学上的一大进步。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人们只能用望远镜观测星球,只能根据太阳系的现状和特征,去推断地球最初的形成过程。比较可信的说法,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时间,至少在四十六亿年前。其后,地球起源的‘潮汐说’,‘俘获说’,‘大爆炸宇宙说’,和以后的‘大陆漂移说’等假说便相继问世。二十世纪以来有了‘现代星云说’。这个假说虽然比较令人满意,但仍是粗线条的。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潘勇:“太阳系和地球形成的时间,在四十六亿年前,这种说法可靠吗?我想请高老师解释一下我心中的疑问。”

    高鸿:“宇宙起源的时间问题,一直是宇宙学领域中最引起争议的研究课题之一。天文学家试图通过计算来解决宇宙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他摇了摇头:“但采取的几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科学结论,结果误差为20亿年。这些假说和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小机灵李明接着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请高鸿作解答:“老师。我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很感兴趣,咱们师生都淡一淡自己的认识。好吗?”

    高鸿的脸上漾开了笑纹:“好吧。我就机灵鬼提出的问题,淡一下我的认识。”他眼睛里闪耀着光芒:“德国人魏格纳是在发现各大陆边缘的拚接恰好吻合以后,才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设想的。魏格纳是个气象学者,他是用气球观测高层起象的创始人,写过《大气热力学》等专著。他经过无数观测和广泛的考察,终于在1915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大陆及大洋的起源》一书。因此可以说在二十年代前,首先登上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大道的也只有魏格纳一人。所以他的设想得以闻名世界。但我认为,魏格纳的学说缺少一个最基本的理论依据。请同学们思考…”

    “那你认为缺少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问。

    高鸿:“在魏格纳眼里,是什么原因才使原整体的大陆分裂形成现在这个样子,他认为石炭纪后期,南,北美大陆与亚洲,欧洲,非洲大陆紧密连接,而澳大利亚,南极,印度等大陆也与其相接,全世界的陆地实际上是一个整体。”

    有同学问:“那他怎么称呼这个陆地整体呢?”

    高鸿:“魏格纳称这个巨大的假想大陆为泛古陆。”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个泛古陆,随着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等地质时代的进展而发生分裂,最后形成现在地图上这样的分布。所以我说,移动大陆的‘原动力’是什么?我想,魏格纳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对魏格纳来说,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也决非一件易事。直到现在,不管哪种学说,都不能很好而完整系统地解释地球起源的问题。所以直到今天,它还是一个尚未揭开的秘密。”

    刘振华问:“那么谁能解决这个理论问题呢?”

    高鸿显出愉快的神色。“还是中国人聪明。过去有四大发明,现在,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论,已基本解决了大陆漂移说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这个理论问题。宇宙间万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中。”他两手做抱球样子,比划着说:“地壳,从它形成那一天起,也一直运动着。地球童年世界给我们留下的礼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太古界和早元古界上万米,甚至两,三万米的地层…大地构造运动,是地壳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地质学家指出:今天是了解过去的钥匙。我概括为四个字,就叫‘将今论古’。就是说,从今天的已知,去推论古代的未知。同学们,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寻找金钥匙,去推论远古的未知,大开未知世界的‘铁门’。”

    同学们正讨论的热烈的时候。门开了。

    “哦,会议开始了。”张孝颂推开舱门红着脸走进室内。满脸歉意地说:“同学们,我来晚了。”说完,一找到一个空位,颓然地坐在椅子上。他用急切的眼光扫了高雅文一眼,暗自想道:“她对我发出的信号,竟没有反应。她应该明白我的心愿。”

    倒是高鸿说了一句:“孝颂,来晚了,用心听讲,积极发言就行了。”

    高雅雯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烈讨论的趣味中,并未理会账孝颂那频频暗送的秋波。她对张孝颂的表现,不屑一顾。集中注意力讨论,不去瞧他。

    同学们心情舒畅地讨论着,谁也没注意会场这小小的变化。

    当张孝颂清醒过后,他开始嘲笑自己的激动。他觉得自己不能光平稳地坐着,还得要表现出自己的才华,才能赢得高雅文的欢心。他每想到以前他所期望的幻想的破灭,就会给他带来新的困惑。虽说那场面不一定愉快,可他也觉得机会难得啊。他总想把爱情死灰复燃,所以他总是用出奇制胜的唯一手段去征服她那不可捉摸的心。在他清醒的最后一刹那,不觉精神为之一振,居然抖着精神提起问题来:“高教授。你是否就生命起源所设及的理论问题,谈一谈你的认识和我们次行的目的?”

    高鸿从同学们的提问中,感触颇深,他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此时,他觉得自己那颗心,就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的心,启迪了他们的心灵,指引着起程的航向。现在,他怀着一中特殊的情感,在于学生们热烈的交谈中,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注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在现阶段理论探索中,生命的起源确实是个令人难解之谜。生命是从哪儿诞生的?古往今来,人们在探索生命起源的难题上,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致力于寻求这个答案。近代的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古希腊的米利都的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在二千六百年前曾提出:生命诞生子海洋的泥中,经过不断地适应环境而演化发展起来。人类也必然是由这样的生物演化而来的。然而,这样的设想,在当时并未能为人们广泛接受。”

    刘振华接着说:“在古代,神创造生物的宗教思想很普遍。不懂生命究竟是什么,在科学尚未成为一种学问的时代,当然难以得到正确的理解。”

    高鸿:“从中世纪跨入近代,生命是由无生物演化来的新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因为人们开始留心观察,诸如垃圾堆中生蛆等等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妾现象。”

    铁峰问:“当时,都有那些著名学者或科学家参与进去了呢?他们都有什么看法?”

    高鸿一笑:“我所知道的,有发现引力,奠定力学基本定律的牛顿,和最早正确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哈维等十七,十八世纪的大科学家们也都赞同这个天然自生论。”他话头一转,又说:“但是,意大利博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反对天然自生论,并且通过实验证实了他的学说的正确性。”

    下面一片惊奇。有人问:“那他是怎样实验的呢?”

    高鸿:“首先,他将rou汤或菜汤装入试管中,搅拌一小时,而后用塞子盖紧并放置数日进行观察。”

    有人问:“那产生了什么结果?”

    高鸿;“你们听我说。如果天然自生论是正确的话,那么,rou汤中就应该长出生命来。”

    有人不禁说:“有生命迹象吗?”

    高鸿:“然而,实际上却没有产生生命。”

    高雅雯:“那么,只实验一次,就能轻易下结论么?爸爸。当时就没有人继续研究实验吗?”

    高鸿:“你想知道?后来的法国伟大的细菌学家巴斯德对天然自生论一持怀疑态度。他说,生命之所以看来仿佛是从无生物产生的,是由于人们忽略了在无生物中混杂着rou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的缘故。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把细菌完全杀死后,生命应该是产生不出来的。”

    高雅雯:“那么。他做实验了吗?”

    高鸿:“你呀。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他不但做了。而且还将rou汤完全杀菌后装入瓶中,开着口放置到城镇,牧场和阿尔卑斯山上。于是,在城镇空气中漂浮着的大量的微生物便钻入敞口瓶,长满了诸如霉菌之类的微生物,而在空气洁净的高山的瓶中,几乎看不见微生物。这是因为汤中不存在产生生命的胚种,所以长不出生命来。当然,这是他一家之词。”

    潘勇:“随着历史的进程,还有哪些人在继续研究生命的诞生?”

    高鸿:“当时,还有人认为地球生命源于其它星球,第一个提出这种论点的是化学家阿伦尼亚斯。”

    有人问:“他的论点主要是什么?”

    高鸿:“阿伦尼亚斯认为,可能在有生命的其它行星上的微生物孢子,他还特意解释,如裹着厚厚的外壳且能耐受严酷的环境的霉菌之类的细胞,当遇到火山爆发等等的作用时,飞舞到高空,在太阳光的推动下开始了宇宙旅行,就有这种可能,最后万里迢迢来到地球上。但是,这种学说叫做邦斯帕摩亚学说,现在早已被人遗忘,这是因为孢子在真空的宇宙空间中,经紫外线那样强烈的放射线照射,必定很快地死亡。”

    刘振华:“倘若地球上的生命是这样起源的。那么,其它行求上的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高鸿:“这仍然是个谜。现代科学的观点。真正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的起源,还是到了二十世纪才开始的。众多的疑问使人们产生了许多好奇心。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人们的主要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起源。”

    方项问:“地球是怎样产生的?前面大家都已讨论过。可生命的结构和功能有是怎样的?这还要请您进一步阐说。”

    高鸿:“要说,要说。可我也知道的不多。不过,只有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生命的起源才能有正确的见解。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生命一定是在第球诞生和进化的过程中,从非生物产生出来的。汤海这种设想,是由英国学者霍尔登在1929年撰写的一篇生命的起源的论文中首先提到的。霍尔登写道:经过无数的有机化合物的聚积,结果,原是海洋就变成了一锅热稀汤。”

    王进:“当人们谈论起生命起源时,首先会想到什么?还有那些人在研究生命的奥秘?”

    高鸿:“长话短说。第一个细胞的出现,宣告了生命的诞生。但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各国科学家有不同的论著。目前,有两位科学家著书立论。第一种是瑞典的阿莱纽斯的学说,另一种是苏联的奥巴林博士的学说。阿莱纽斯认为,非常小的胞子,在光的压力下可以在真空中飞行,而造成生命的种子之类的东西也可能是由于光的压力从宇宙的某个地方,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飞到我们这个地球上来的。苏联的奥巴林博士则认为,象甲烷这样简单的有机物同氨和水的反应,以生成有机物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岁月产生了低级的生物。”

    未等高鸿说完,张孝颂马上问道:“这两种学说,是否得到承认?”

    高鸿被他问得满心舒展,痛快淋漓的回答:“据目前世界上的科学水平,没有得到证实的学说,是不会得到科学界承认的。经验证,有许多迹象表明,奥巴林的学说有可能成功。如果奥巴林的学说被证实是正确的,那么阿莱纽斯的观点将会完全被否认。但是,我认为,阿莱纽斯的理论,可能会使奥巴林的学说再次受到冲击。”

    李明:“有科学家说,陨石中含有石化的微生物。他认为这种微生物是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中存活的细菌。”他继续往下讲:“那位科学家还说,生物可能先是在太阳系中别的地方进化,然后才随着陨石来到地球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是,一颗陨石撞击地球后,把尘埃抛到了太空,此时穿越这些尘埃的小行星或者慧星有可能会沾上一些尘埃。”

    李明的说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高雅雯听了之后,原先紧绷的神经便松懈了,忘记了刚才的一切,解除了会议前的一切不快。此时,她的心情非常恬静,思维非常敏捷。于是,她在一同学耳边低语了几句,那同学便毫无拘束地向高鸿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发言了,我也该说一下了。”他的心非常轻灵:“有的人从坠落到地球的陨石上,发现了极小的有机物质化石,于是就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是天外来客。老师,你承认这种观点吗?”

    高鸿被同学们问的满心舒展:“陨石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化石,如果地球的岩石中也发现这些东西,那么科学界都会认为这无疑是微生物化石。我想,有些科学家,会认为这是生命起源于陨石的强有力证据。”

    刘振华:“高老师,你是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在?”

    高鸿:“好,既然同学们提出这许多问题。那么,我就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他享受着学生们积极发言给他带来的愉快。“从理论上分析,我认为生命有可能诞在地球的童年时代。如果我们假设,在离我们四十五亿年以前,地球形成的时期,大气里就有某种物质,它们随着尘埃而形成地球。在众多物质的保护下,剩下不多,甚至一个。它们深深藏在水里或泥土里,等待着满长的岁月,直到地球上有了氧气以后,至少离现在二十亿年以前,才有可能产生生命的开始。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高老师,你怎么知道地球上有氧气的时间,离我们现在至少有二十亿年呢?”有人带着一种质疑的目光看着高鸿。

    高鸿:“前些年,我的学生林森和记浦泰毕业前夕,在我国西北地区实习考察时,带回一些化石标本。这些风化的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二十多亿年前就已形成。如果当时大气中氧气多的话,岩石就会生锈(氧化)变成褐色。它证实二十多亿年前大气中不含氧气。按奥巴林博士的学说,不管是氨,甲烷,或是以前地球中所有的各种物质,只的老老实实地在地球上呆上数亿年,甚至几十亿年…”

    船舱里不断传出师生热烈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

    江水在黑夜中汹涌澎湃,激拍着船体轰轰作响,象原始森林的野兽的吼叫声。

    江岸灯火辉煌,把天际都映红了,如罩上一层朦胧的红纱。

    高雅雯透过舷窗,望着汹涌奔腾的长江。突然想起了什么,忙问父亲:“爸爸。什么是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又怎么说?”

    高鸿:“说来话长。反对灾变论的是与居维叶同时代的法国人拉马克。他在1809年所著的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明确地主张生物是进化的学说。拉马克阐明了生物进化中的几种见解。他指出:生物的历史,自古至今从未停止中断,而是连续着的。”

    高雅雯:“那又是怎样个连续法?”

    高鸿:“在进化的机制方面,大力提倡著名的用进废退学说。就是说,生物的眼睛或手足等等器官愈使用愈发达,不使用便退化和消失。他首先阐明了进化是受环境影响着杨极为重要的思想。”

    高雅雯:“当时,人们接受了这观点吗?”

    高鸿:“事情哪会一帆风顺。那时,在拉马克同居维叶的论战中,居维叶占了上风。”

    高雅雯:“这又是为什么?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站不住脚吗?”

    高鸿:“事情得从一些特殊的原因说起。因为居维叶是当时的大动物学家。而且与拿破仑一世又有深厚交情,他依仗拿破仑的权势,终于扼杀了拉马克正确的学说。”

    高雅雯:“以权势压科学,这是人类的悲哀,历史的倒退。罪不可赦。”

    高鸿:“不错。真正的科学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他虽仗权势,但是在巴黎植物园博物馆工作的拉马克,虽然一贫如洗,但仍然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正确学说。”

    高雅雯:“人就得有这种精神,不管对什么人,决不卑躬屈膝,得捍卫自己的主意。”

    高鸿:“据说,在他最后的十年晚年的生活中,双眼失明,但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

    高雅雯:“可敬可佩。可惜可恼,好人没好报。可后来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您还没说。”

    高鸿:“自此以后,促使正确的进化论思想成为举世公认的是,英国杰出的查理。罗伯特。达尔文。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高雅雯:“我知道。但没见到。”

    高鸿:“这部著作堪称为自然科学史中最重要的经典,它的思想对全世界人们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于里面的内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以后再慢慢地对你讲。”

    高雅雯:“那就换个话题,长话短说。不过,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日记中曾写道‘我的老师和长辈们,都认为我是一个平庸无才的孩子,甚至认为我的智力低于一般水平。”

    高鸿:“然而,达尔文却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了。”

    高雅雯:“最终,他成为了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

    高鸿:“达尔文晚年,在为子女写的自传中,回顾自己接受的学校教育,完全没有好话:剑桥那三年,我在课业上花的时间,完全浪费了。与在爱丁堡大学,中学的情况完全一样。”

    高雅雯:“我想,这对于事业有成的人来说,这不只是达尔文一个人的看法。”

    高鸿:“是呀。现在,这句话仍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例如:爱因斯坦很伟大,可他直到四岁才学会说话,少年时,他的老师也认为他的智力低下。可他也成功了。成为大物理学家。很少有人懂得爱因斯坦的理论,假说,公式,符号。也很少有人知道,爱因斯坦究竟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贡献了什么?但是人们就是喜欢他。连爱因斯坦自己也不明白,他说过:‘为什么谁都不了解我,人人又都喜欢我。”

    高雅雯:“科学巨人的行为有时往往是不可思议的。我喜欢爱因斯坦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听过他不少轶闻趣事。爱因斯坦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有时达到废寝忘食,丢东忘西的境地,他拿美元支票当书签的事情,全世界人都知道,可也没有人说什么。因为他是全世界受尊重的科学家,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

    高鸿:“爱因斯坦就这样被人们喜欢着。因为他还有过种中不如意,比如说话晚,手笨,迟迟不被理解的理论,两次不尽人意的婚姻;因为他身上浓厚的世俗气质,比如,不修边幅,穿着普素,思考问题,乱扔东西,一边走路,一边用雨伞划过路旁的栏杆。这些行为,在常人看来都不可思议。”

    高雅雯:“有着崇高境界的人是不拘小节的,因为他是在思考常人无法想象的东西,但这都不成为他探索科学前沿的问题。在我看来,他不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偶像,而是一个亲切的,温暖的,富有人情味的,甚至是有些笨拙的,仿佛是我们友好的邻居,那样平易近人的老人。”

    高鸿:“当然,所有这些,都不能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伟大形象,还得是因为他是那个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世界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使世人改变了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这样成功的实例,举不胜举。你还有什么问题?”

    高雅雯:“可,爱因斯坦说过:‘我只是找到了相对的爱情。’”

    高鸿:“那是他对科学情有独钟,为科学研究倾其一生。”

    高雅雯:“此时,我想到。爱因斯坦在柏林物理学会有一篇讲演。他说:‘在科学的神殿里有许多楼阁,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有不同,有许多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雄心壮志的满足。”

    高鸿:“是呀。那是记念麦克斯。普朗克60岁生日演讲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更显出他平凡处见伟大。我记得他说:‘在这座殿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而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到祭坛上的。如果上帝的一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神殿,那么集结在那里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克朗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高雅雯:“他是伟人心中的伟人。既然是爱因斯坦爱戴他,那普克朗一定是位伟大的科学家。”

    高鸿:“此话不假,他是对科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爱因斯坦说:‘他们大多说是沉默寡言的,相当怪癖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他们之间却不象那些被赶走的一群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引导这种神殿中来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

    高雅雯:“他还说:‘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熙来攘往的环境,而到高山上享受幽寂的生活。”

    高鸿:“是呀,逃脱喧嚣,那多好。所以他说:‘在那里透过清净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沉醉地欣赏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高雅雯:“所以,他才是站在世界科学颠峰的人。”

    高鸿:“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的人,总是不同于一般研究科学的人。所以,爱因斯坦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

    高雅雯:“他那篇演讲稿,我完全能背下来。他说:‘在所有可能的图像中,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占有什么地位呢?在描述各种关系时,它要求严密的准确性,达到那种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必须极其严格地控制他的主体范围,必须满足于我们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对于一切更为复杂的事件企图以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把它们重演出来,这就超出人类智力所能及的范围。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

    高鸿:“是呀。那确实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话。下面我来补充吧,以便我们父女继续对话。”

    高雅雯:“那好哇。我十分愿意听啦。”

    高鸿:“你真有进步呀,那就继续啦。他说:‘当人们胆小谨慎地,把一切比较复杂而难以捉摸的东西都撇开不管时,那么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世界的美名吗?”

    高雅雯:“下面还是爱因斯坦的话:‘我认为,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的过程]的描述,也就是它们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太多。’”

    高鸿:“爱因斯坦说啦:‘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问题。’不过,他说:‘要通过这些定律,没有逻辑推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建立在经验的同感的理解之上的那种直觉。由于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将认为这样就会有多种同样适用的理论物理学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

    高雅雯:“下面的让我说吧?”

    高鸿:“好哇。我的记忆力无疑是比你差啦。”

    高雅雯:“那就让我说话。爱因斯坦说:‘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里,在所有可能想到的解释中,总有一个比其他一切都高明得多。”

    高鸿:“这就是爱因斯坦比其他人的高明之处。他说:‘我们敬爱的普朗克,今天就坐在这里,内心在笑我象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风灯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长谈的说明,我们但愿他对科学的热爱,将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作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雅雯。你还有什么问题?”

    高雅雯:“听李伯伯说,你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一种新的见解。那新内容是什么呢?”

    高鸿:“黄河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学术界早有定论,传统的文化观念长久以来,母亲黄河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心里,几乎无可争辩。黄河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么长江自古以来是否哺育着炎黄子孙。如果她也曾有过灿烂的古文明,应该象征着什么呢?这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供同学们讨论研究。”他注视着女儿说。

    高雅文低头想了想,惊喜地说:“那么,你的意思是说,长江也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高鸿沉思着说:“绝大部分学者历来都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种提法我并不反对,但一种疑虑始终冲击着我的心房,让我不得不从更多方面考虑问题。”

    “那是什么问题牵动着你呢?”高雅文不解地问。

    “是呀。高老师,你怎么会将黄河和长江这两大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呢?”同学们都对这个问题的提出十分感兴趣。

    高鸿语重心长地说:“目前,这个课题已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有同学问。“它很重要吗?”

    高鸿:“它是我们这一次野外考察的主要目标。这次行动将是拉开长江古老厉史的帷幕重要一步,对于探索炎黄古文明摇篮这个大课题来说,长江和黄河同等重要,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在多次考古会议中,为什么学术界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呢?”方项问道。

    高鸿:“中国的考古学自1928年诞生起,在历次的考古中,由于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属于空白。”

    “那么,中国的考古学是因何而起的呢?”在座的同学们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

    高鸿:“好吧,既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那么,我就讲一讲它的起因。”他稍微思索了一下,便侃侃而谈。“中国的考古学自1928年诞生起,在历次的考古发掘中,由于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集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仍属空白。

    有同学问:“为什么长江流域是空白区域呢?”

    高鸿:“我简单谈一下中国考古的发展史。早在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曾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彩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后,中国的田野考古迟至1926年,李济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才算开始。1930年,梁思永留美回国,在山东厉城的城子崖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且不说,1933年,裴文中与贾兰坡共同发掘了山顶洞遗址。在黄河流域,1934——1935年,伊达参加了梁思永主持的同乐寨的发掘,安阳侯家庄西北岗,侯家庄南低和大司空村南地等处的殷墟陵墓的发掘,主持了第1001号的发掘工作。此后,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地层中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商文化的先后地层关系,为中国考古**用地层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国初期的考古工作大部分在上述区域进行,所以,学术界因此就产生了一种偏见,认为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古文明的起源。我认为,在中国广大区域未经考察发掘的情况下,过早地下结论,为时过早,学术界的这种看法是不慎重不够全面的。”

    同学们开始激动起来:“这就是说,我们此行如果有重大发现,将会对传统的中国文化黄河流域发展中心说提出有力的挑战。”

    高鸿凝神地想了一下:“在长江流域,我们除了选择保存较好的史前遗址,进行重点发掘外,考古发掘对象的时间范围也应该加以延伸。在这次行动中,我希望能用考古手段去证实长江流域同样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演化中心,同样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当然,此行任务坚巨,困难重重,我们还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用更多的的有充分说服力的大量丰富的史前文明的资料来证实这个问题。”

    高雅雯“爸爸。面对众多的黄河中心说,你是如何力排众议,形成这种概念的呢?”

    “是呀,高老师,快讲讲你是如何产生这种想法的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问道。

    高鸿沉思了一会儿,接着说:“十三年前,你李四光伯伯和你许淑彬阿姨结婚不久,就来信邀我与他在长江流域,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商定后,于当年夏天,就带领北大的学生出发了。我们先后到了长江下游地区安徽省和长江中游的湖北省等地进行地质调查。最后到达长江三峡地区。我们在近半年的考察中,发现了许多近似人类的牙齿化石,石器,和木炭灰烬。经研究,我推断它们可能是离现在一百三十万年的古人类的文化遗址。由于技术力量有限,时间短促,资料匮乏,经费短缺,我们只能做到这一点。这些我都做了祥细记录。在这里,我需要对同学阐明的是,地质学和考古学看似是两个学科,但,地质学对考古学是有贡献的,在考古地层的发掘中,它判明了人类骨骸或石质工具与灭绝动物的关系。所以,考古学家一定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进行整体研究,全面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解开解开古代人类文化行为的种种谜团。”他冷静地思考了一下,沉默了片刻。才说:“赖尔是把进化思想用于解释岩层证据所反映生物演化现象的第一人。达尔文说过:‘人类起源及其历史必将越来越清楚’。赫胥黎1863年发表了《人在大自然的位置》,而达尔文接受了赫胥黎书中的论断。因此,人们开始追寻人类早期的朦胧厉史,还产生种种不同的理论假说。”

    张孝颂坐不住了。急忙发表意见:“大家都阐述了许多观点,纵观世界学术界各派的主张,各有分歧,各派研究无论是著述立说,还是提出的理论和假设,也只是考古学的一个侧面。我们在此行中要想有所发现,我想问一下高老师,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

    高鸿:“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登陆北美洲,看到的是莽莽苍苍,全未开发的荒野。但这些探险家还是发现了有一些人类文明的征象:比如墨西哥及其南部中美洲的建筑群和记念碑,工艺品等,而北美洲却似乎没有古代或近代文明曾经留下的任何痕迹。有人认为,印地安人没有创造出什么永垂千古的文物。可后来其结果怎样呢,我无需讲明,同学们都清楚。”于是,他继续说:“国外考古学的传统考古学与新考古学之争,相互排斥等等,都是概念,观念,理论,方法之争,而趋同的倾向正在日益加强。我在此强调一点,探险,就是冒险,历险。这里面充满强烈的刺激,诱惑,陷井,艰辛,危险,甚至失去生命,望同学们都要有为国捐躯,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

    同学们纷纷表示:“我们早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流血牺牲。”

    高鸿:“好。要想尝尝坚果的味道,就要砸开坚硬的果壳。我们这次行动,就是要到青藏高原,长江源头,探险考古。”

    张孝颂立刻问道:“我们为什么要到如此荒凉的高原去?”

    高鸿:“因为巴颜喀拉山有一位老同学早已在那里等我,等待同学们的到来。他孤身一人,在那里进行探险考古,经过多年的孤军奋战,已有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啊。他多么需要我们助他一臂之力呀。”同学们不由地发出阵阵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