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都市小说 - 今后全是好日子在线阅读 - 第083章 政府职责

第083章 政府职责

    第八十一章

    不是王老三不知道好赖,而是王老三急需用钱,他等着给儿子办喜事呢!动迁的钱对他来说那就是雪中送炭,饿时送饭。

    他早已把那些钱都计划好了花在哪儿。王老三等着用盖房的二三万元的“饵料”,钓十几万元补偿款的“大鱼”呢!王老三知道就在S市,其他地方早动迁的,老百姓盖的违建房都按一平米伍佰元给的补偿。

    一平米五百,那可以净挣三百多元。上哪找这好事去,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因为杜长富盖房的预算就按一平一百七十元做的。我们不能说王老三缺心眼,因为王老三坚信盖了就会给钱。

    但是现在突如其来的这么个消息,对于王老三来说无异于是个噩耗。他辛辛苦苦、绞尽脑汁筹划的方案还没有尝试就将要胎死腹中,王老三很不甘心。

    虽然是不甘心,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他只是个小农民,他无力与大局对抗,他更无力扭转乾坤。他只有顺应形势,只有认命。只能叹息自己命途乖蹇,没有那个财命。

    说来说去,这都怨爷爷给自己起的这个破名。“小丰,小丰,这两个字,都是两头尖尖,不仅是看着不稳当,而且那字里的意思就是没有大的财命。小农思想,小富即安。哎,爷爷没眼界,直接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运道。”

    王老三因为对自己的名字不满意,所以每当遇到蹇途,或者有什么不顺当的时候,他就抱怨自己的名字不好,影响了自己的前程。

    忌疾讳医,就让他以此来发泄吧。其实能找到个理由自我安慰也好,就算是自我释放,免得什么事都压在心里。想开了,也就认命了。

    王老三其实是很认命的,他以前总看自己手上的那几条所谓的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之类的。他觉得自己这几条线都不太理想,尤其是事业线更短。但是话说回来了,这几条线无论长短、曲直,都在哪呢?想一想,当你把手掌握成拳头,再把拳头张开,反复几次,你就该悟到,其实这几条线都在你自己的手中。也就是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

    现在各村盖房的热潮已经消退了,几乎都处于停工状态。人们都在观望,谁也不知道消息是否会成真,只有时间可以验证一切事情的真伪,其他的所谓高人都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因此没有人敢顶着风头作案,百姓还没有那么猖狂,没人愿意往枪口上撞。由此可见,正义之剑总是可以战胜邪气的,关键是持剑人是否会及时的作为。

    作为政府,就是掌持正义之剑的忒弥斯(希腊神话正义和秩序之神)。正义需要政府来伸张,秩序需要政府来维护,因此政府的及时的干涉与制止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政府常常都是反应的过于迟钝,如同骑着蜗牛去救火。

    我在此没有批评与指责政府的意思,我是个小民、顺民,多年来一直沐浴着幸福的春风,是和谐社会哺育了我,我也懂得珍惜和感恩。但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民畏惧官,官压迫民的思想就是很难清除的痼疾。

    我们都看过历史剧,即便七品芝麻官的县官老爷的衙门那也是庭院深深、坚壁高墙、令人望而生畏。升堂断案时那更是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明镜高悬”的匾额不过是*自立的贞节牌坊。

    当小民被带到大堂中时,两边的衙役手中的那根长长的木棍会让人不敢斜视。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见到端坐的大老爷、父母官,必须得双膝跪下,唯唯诺诺,自称“罪民”。刚刚过堂,还未结案,罪从何来?可笑,可叹,更可悲!

    民性长期被压制就变成了奴性,奴性沿袭太久了就成了惯性。百姓习惯了,百姓顺从了。如同弹簧,压力大反弹力也越大,但是一旦超过负荷,超过它的弹性形变的极限那就另当别论了,那就完蛋了,也就没有多大的反弹力了。连金属都有疲劳期,何况人乎?

    我们就是被超负荷压的时间太久了的弹簧,我们身上的爆发力被一点点的释放掉了,无法蓄积。

    大老爷那个惊堂木如果“啪”的一拍,会让人魂飞七窍,魄散五更。当官的坐在那个位置上,下民自然不寒而栗,官吏自然不怒自威!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气势。民得势也会势利,也会张狂,也会盛气凌人,官失势也会惶恐,也会黯然,也会凄凉。一切皆位置使然,李斯曾有感慨“人生如鼠,在仓则肥,在厕则瘦。”

    当官的自称是一方父母,可是却未必会尽到庇护一方子民的职责,但是百姓却必须尽到了奉养官员的义务,这是失衡的天平,高压下的社会产生的畸形胎儿!

    我们无法穿越历史,只能从史籍中些许领略古代官员的威风八面,但我们可以看到现今官员的冷漠自恃。泱泱大国,历史遗风!

    古代酷吏可以发明出“腹诽”的罪名排斥异己,佞臣也可以以“莫须有”罪名残害忠良。今天的人是否会推陈出新,我不知道。但有时冷漠、不作为或者是渎职也是杀人利器,贻害社会。

    真希望能多有几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好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去卖烤地瓜”。但愿这是每个拿国家俸禄的官吏的座右铭,但愿捧着铁饭碗的公务员们能以此为坐标。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反汉初对匈奴的忍忍、畏缩和怯懦,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卫青、霍去病千里驱驰,横扫大漠,封狼巨胥,荡平边患,激扬国威。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值得铭记的辉煌时代,那是一个激发炎黄子孙民族豪情的历史的断章。

    中原定鼎,版图初具,这是那一代人对历史的贡献,是对华夏民族文明的扩散与势力的外延,是对炎黄子孙疆域的第一次的盘点与圈定。但我们似乎也不该忘记,那一代的百姓承受了多少伤痛与离散。“一将功成万骨枯”,丰功伟绩都是用血泪铸就的丰碑。汉武帝晚年看到连年穷兵黩武的遗祸也曾深深自责,痛下《罪己诏》向天下谢罪。汉武帝能有如此的气量,的确堪称典范。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现在的政府做错了事,却几乎没有主动认错的,也不对自己问责。难道老百姓原谅你们了,自己也原谅自己了吗,不该对人民的宽宏感到应该有点愧疚感吗?你好意思吗?

    我们的政府机关一直在努力,但仍没有完全转变官老爷姿态和衙门作风。“人民公仆”不过是为自己贴的冠冕的标签,“为人民服务”也是自欺欺人的堂皇的说辞。

    我们的政府的确需要转变观念,要有亲民作风,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把“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践行到实际工作中,而不是高悬在政府部门的大厅中,把“人民公仆”落实到为民谋福祉当中,而不是在作报告时演讲稿或是红头文件中的一个华丽的名词。

    我们的政府经常愿意奉行“民不举,官不究”的行事准则。但往往民“举了”,官也未必真“究”。往往都是象征性的敷衍一下,形式大于内容,政绩高于百姓的口碑。

    我们中国人习惯被管理,认为政府就是管理百姓的。其实政府只不过是服务百姓的社会管理机关,是代表百姓的意志。有些政府常常忽视纳税人的权利,喜欢搞面子工程。民意常常被政府践踏。民意需要觉醒,我们要勇于对政府的慵懒说“不”。

    在这里我们不是在抱怨,我们只是在督促,提醒和建议,而不是问责。即使是问责,那也是在行使我们公民的责任。只有民众期待变得更高了,政府才会做得更好。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我们的政府会变得更好!不会太遥远,请耐心期待!

    我的心马已经脱缰了,在自由的空间中任意驰骋,现在必须予以制止了。

    我们说“民不举、官不究”。这句话常常被用作推诿责任时的神盾与掩饰过失的理由。

    各村刮起的这股歪风其实上边早就有耳闻,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阻碍了他们做出迅疾的反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处世哲学束缚了他们的采取相应的对策。谁愿意自找麻烦,这说到底是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在麻痹行政部门的神经中枢。

    但现在“民举了”,“官”就不好再装聋作哑的保持沉默了。

    后来又有消息传来,说是邻村的村长向镇里做了汇报。同样消息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也无人去求证。反正不管真伪,告密者一向都是招人唾弃的,打小报告也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那是小学生津津乐道的勾当。邻村村长或许是为人顶了黑锅,成了替罪的羔羊,或许他真的罪有应得,反正现在他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千夫所指的叛徒。

    高村长很懊恼,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这么一个自我表现、巴结上面的机会被人家抢先了。高村长倒不是想自找挨骂,如果这事高村长去做,绝对不会让村民觉察出痕迹,但现在后悔已经晚了,他错过了向上边献媚、邀功的机会。他只能恨自己一时反应迟钝,现在一切都无济于事了,即使拍大腿也只能是疼一会,于事无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