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绝地狂飙在线阅读 - 213章 军校.王余佑

213章 军校.王余佑

    杨光早已思考异地为官的这个问题不知多少遍了,岂能没有应对之策,他听到刘忠杰的疑问,立即很艺术地回复道:“这是一个权宜之计,日后,我打算将司法权与行政权分开,县令、州令只有行政权没有司法权,他们一心一意做好地方税收及民生大事就好了,不用再负责断诉判案,断诉判案则由裁判所、法庭、法院等专门机构负责,而裁判所、法庭、法院的法官则必须由异地人士担任,地方可组织类似于独立营之类的乡土武装力量来维护当地治安及保护当地安宁,其主要首脑也由异地人士担任。”

    刘忠杰不是一个文人,对于地方政权结构的设想,没有那么多的墨守陈规,况且杨光说这只是权宜之计,至于日后如何设计行政制度,那也轮不到他头痛,就算要他参与设计,那也有大把的时间讨论,现在是战争时期,一切都得讲究效率,见杨光既然早有对策,便不再多说什么了,朝杨光行了一个铁血军的军礼,痛快地说:“好,就由我去做此事吧!”

    顾全见刘忠杰的事情已安排完毕,便提出:“现今我军兵力不足,建议将在今次南京大战中参战的市民、乡民武装中佼佼者全部补充入我军!”

    “可以,就这样安排,不知有多少人愿意加入我军?”杨光完全同意按顾全的建议,但能补充到多少人,但他心里没底,毕竟按江南一带的传统,有句俗话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时值乱世之中,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军队,更是败坏了军人的名声,江南的人们都喜好读书多过当兵打仗。

    “这两天来,提出加入我军的人络绎不绝,我安排了两百多人负责登记,据统计,已超过四万人,根据目测,至少有八成人符合铁血军兵员的选拨标准。”

    报名的有四万人,合格的有三万二千人,合格率是八成!

    杨光觉得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看来,在江南编练出几十万大军来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那需要时间。

    杨光张口就问:“如果要编练出十万大军,需要多少时间?”

    顾全扳着手指头说:“新的兵员来源是不成问题的,只要保持后勤粮饷供应源源不断,三个月可编练出五万人马来,但十万大军至少需要六个月以上了,而编练出来容易,但要有战斗力,还得通过实战锻炼出来。”

    “我们在南京缴获的一百五十万石粮食,两千三百万银子,足够消耗一段时间,就先用来练兵,以后可靠缴获和新扩大的地盘垦屯生产解决,至于实战嘛,清军已把我们当作头号敌人了,还怕没实战的机会……”杨光心想:打下了南京真是物有所值,单单缴获的物资就至少够铁血军消耗半年以上。

    “不过,练兵还有一个问题,那是铁血军还缺乏军官,我们的教导队已毕业了三期,培养了一千五百多人出来,游击培训班也进行了三期,也培养了一千五百多人,要不然康广强也不可能短短时间内就能拉起四五万人马,但在南京决战中这三千余骨干伤亡很大,粗略统计一下,至少阵亡了一半以上,能继续重返战场的,恐怕不过一千人左右,建议教导队、游击培训班还要继续搞下去,还要搞第四期、第五期,才能解决军官不足问题。”顾全和刘忠杰私底下多次碰头,认为杨光的这种培养军官的方式是开天辟地的,对此非常推崇。

    如果不是这些骨干,铁血军根本不可能打赢南京这场大仗,听说自己培养出来的骨干伤亡超过三分之二,杨光心情甚是沉重:“教导队、游击培训班都不要办了!”

    “为什么?”两位老将闻言都几乎要跳起来。

    “从一开始,教导队、游击培训班就是临时性的,不是长远之计,那是当时条件不许可,只得暂时如此,现在有了条件了,我打算在南京创办一个军事学校,专门培养军官以及各类型军事人才,以后我们的军队绝不是现在这样简单,而是有步兵、骑兵、炮兵、辎重兵、特战兵等诸军兵种合成的大军,不是随便一个有蛮力的人就可以担任军官,而是需要会识文断字、懂得兵书战略、懂得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的新型军官,别说是前明军,就是那号称天下无敌的八旗军将领,在我们的军官面前,都只能算个屁……”说到建立军校以后的铁血军远景,杨光口中如同倾泻长江之水一般滔滔不绝起来。

    “军校?”两位老将又是想不到,他们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以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也和四方蛮夷一样,军官从来都只是自学成才的,从来没有过一座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不由得对面前这个年轻人更是由衷地佩服。

    “我打算我亲自担任军校的校长,两位可担任副校长。”校长这个职位,杨光决定自己兼任,那可是有历史教训的,蒋光头如果不知做了黄埔军校的校长,近代史哪里会有他的地位?另外,我的学生不跟我还跟谁?谁要是不跟我这个校长,在这个尊师重道的文明中,会给人们的唾液活活淹死!

    说到军校,顾全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我想推荐一个人,以他的能力,完全在军校中担任一个教官!”

    “啊!那人名谁姓什?”杨光心想,在南京这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就是比泰州、南通州那些小地方不一样,单是人才就可以挖掘出一大箩筐来。

    “此人名王余佑,字申之,号五公山人,北直隶新城人,不但博览群书,还身负武学,对兵法战略深有研究,足可任军校的教官。”

    “啊!是不是曾著有《太极连环刀法》的那位王先生?听说他很注重实学,据说编纂《武备志》的茅元仪是他的师友。他现在哪里?”

    顾全不知杨光在哪里听说过这个人写了什么《太极连环刀法》,但茅元仪是他师友却是确凿无疑的,于是答道:“茅元仪确实是他的师友,他和家人就在南京,正衣食无着,我正想推荐他到总参谋部来做一个参谋。”

    “一个参谋?太委屈他了,还是让他到军校里担任总教官吧,就由他主持军校的创办,你们两位军务繁忙,担任副校长,在旁协助就是了。”杨光一锤定音,奠定了铁血军在南京钟山军校的立校大计。

    刘忠杰还以为是杨光在哪里知道王余佑的名气才能,连他的面都没见就决定由他担任军校的重要职务,于是不多说什么,而是问道:“总司令什么时候往西出动?”

    “就在今晚,连夜出动,不能让孙之獬逼近到南京一百里以内,今年的南京周边,已多次遭兵灾,粮食、农田都被破坏得很厉害,不能再让清军冲进来打破坛坛罐罐了……”杨光已视南京为铁血军的根据地,决不容许别人前来破坏。

    杨光还没说完,突然,总参谋部大院外面传来几声嘭嘭的响声,然后是一阵叫骂推搡打斗的声音。

    杨光跳起来问门外:“什么回事?”

    “这有一个疯子……不……是个疯婆子要闯进来见总司令!”

    “一个疯婆子?”杨光觉得很奇怪,他自问没欠谁的债,怎么会有一个女人要闯进来见他。

    “你们才是疯子!”一个女子的声音在扬声大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