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博弈初唐在线阅读 -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截取了李渊在太原起兵到他去世时止的二十年内发生的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其中又以那一时期的前十年为主,着力描绘了其父子、徐(李)世勣、李靖、刘文静、秦叔宝、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众多性格各异的风云人物。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力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尽量确保人物多而读来不觉繁杂,情节精彩生动,故事曲折多变,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那一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全书开篇即推出李渊那一贯穿始终的人物,简要地介绍了他青年时期有喜有悲的多变经历,及其当时所处的复杂环境下的彷徨矛盾心态,逐步展开故事情节。书中既有李氏集团与隋炀帝、与突厥人、与李密、薛举父子、李轨、王世充、窦建德、朱灿、林士弘、萧铣、徐圆朗、刘黑闼等各路反王之间的矛盾纠葛,殊死搏斗,中间也穿插了瓦岗军李密与翟让之间的内斗,薛举父子与李轨、李密与王世充、王世充与窦建德等反王相互之间的争斗,最后则重点李渊父子兄弟之间的权位之争,直到自相残杀,主线与支线交叉穿插并进,场面宏大复杂,人物形象特征丰满鲜明。

    与此同时,作者本着去伪存真的执着态度,参阅了大量有关那一时期的史料与旧有小说,故事,包括民间传说,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反复研究,对史料认真加以分析,鉴别,透过史书字里行间,既大胆质疑历史,对原有史料予以否定,全书又大略依照当时的历史发展顺序,95%以上使用真实历史人物姓名,通过一系列可信的细节设计,加以形象描绘,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尤其是力争不掩其功,不饰其过,全方位、多角度塑造一个真实的李世民,奠定了本书与已存史书或古今有关那段历史的小说的不同基调,还原给读者那一时期众多风云人物的本来面貌。

    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最有名气的封建帝王之一,在民间好评如潮,可说是家喻户晓,随着前几年各电视台对《贞观长歌》、《隋唐英雄传》等大型连续剧的热播,就尤其如此。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李世民,除了具备常人所熟知的能谋善断、擅揽人心、纳谏如流等许多优点外,也有其野心勃勃、无情无义、自私凶残、甚至狂妄轻率的愚昧一面。不过,作为当时的最终胜利者,因掌握了史书书写权,他有了神化自己的充分资本,肆意篡改历史,方使之几乎被美化成为历代史学家乃至广大普通民众心目中极少污点的一代圣主。这,显然是传统以来,人们对那一复杂历史人物本质认识上的最大误区。

    有关隋末唐初的许多人或事,已存史料无不给人留下太多不解之谜,除了李渊父子兄弟之间种种矛盾纠葛被肆意篡改外,其他如翟让为什么会轻易拱手让位给李密?李密主政瓦岗后,屡克强敌,盛极一时,为什么突然向王世充手中一傀儡皇帝皇泰帝拱手称臣,断然接受其“封赏”?即使是与老对手王世充一战大败,李密所拥有的土地城池与兵马依然很多,尽可闭门思过,整顿兵马卷土重来,为什么偏偏不去依附其各地旧部,而选择不远千里投唐?窦建德作为当时众多反王中少有的佼佼者之一,在发兵援救王世充之前,为什么不肯听从凌敬与曹后“围魏救赵”的建议,避实击虚,而执意与李世民以强抗强,当面硬碰,从而导致兵败被俘?李渊作为一代开国创业雄主,如果不是迫于无奈,果真会在玄武门兵变短短两个月后,就心甘情愿让出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认真阅读唐初历史,最值得玩味的当数李渊那一特殊人物。表面上,他似乎算不上十分杰出的人物,至少比他那位聪明过人的儿子李世民相差甚远。尤其是面对三位儿子争权夺位日益激烈化、表面化那一时期,他所表现的朝令夕改、反复无常的软弱无能,常常令人扼腕叹息,甚至怀疑他是否徒有虚名。

    究其实,李渊真是那样一位无能之辈吗?回答是否定的。单以他太原起兵西征,在四面皆敌的不利形势下,却能以起初的区区四万兵力,于短短几个月内冲破重重险阻,顺利夺取长安,夺取山西与陕西等省大片土地,为创立大唐皇朝奠定基础,就不能不使人叹服其雄才大略确实不同一般。即使通读中国历代军事史,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随后,他所出台的一系列施政纲领,例如与民约法十二章,轻税薄赋,完善租庸调制,鼓励农事耕作;完善府兵与募兵相结合的双轨制,使军队建设走上一条较为规范化的道路;令人编修《武德律》,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使民间获得较好治理;设置国子监、太学等,大力提倡读书风气,完善科举制,大力培养后备人才……无不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极其良好的基础。

    至于面对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利,李渊所表现的软弱无能,我们只要设身处地为之一想,其实不难理解。俗话说,手掌手背都是rou,同为亲生骨rou,在那孰是孰非并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他怎么能狠下心肠断然压倒一方,而偏袒另一方?谁不希望自己儿孙满堂,子子孙孙发达兴旺?别说他还是开国创业的一代帝王!这一点,作者也尽量通过各种细节描述,力争使广大读者对那一人物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有关李建成那位悲剧人物,作者则抱着同情态度,根据史书有关其仁厚本性的隐约透露,更多地表现了他善良的一面,而对他的军事才能,则适当地加以了虚构。而史书、旧有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中对他的许多非议之处,作者也尽量通过各种较有说服力的细节,为之进行了“辩护”。

    另外,对魏征那一唐初名臣,作者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根据他先后多度“跳槽”、除李密以外,在其他主子面前都是那么如鱼得水的经历,更多地表现了他投机取巧的一面。这些,能否被广大读者接受,当然有待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