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八卦战国在线阅读 - 第三百九十五节 大长篇之城濮之战

第三百九十五节 大长篇之城濮之战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完美的人格应该包括比如智慧、比如仁义、比如勇气。

    城濮之战,楚军成得臣交出的答卷有着明显的偏科,除了盲目的勇气,知与仁明显不及格;

    反观晋军,先轸则交出了近乎满分的答卷,无论在长达数月精心布局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慧,还是数次礼让楚军以求仁义,又或者面对强大楚国所体现出的无所畏惧,这是号称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给我们所带来的一场精彩表演。

    我们在盘点城濮之战时不妨将春秋以来的一些著名战役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

    公元前707年,繻葛之战,这场战争关乎于『礼』。

    天子强硬的态度与脆弱的战斗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桓王的权威最终遭到郑庄公无情的践踏,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制逐渐崩塌,这是此战所传递的信号;

    公元前638年,泓水之战,这场战争关乎于『仁』。

    宋襄公仁义的信念与死板的战术形成一个死结,宋襄公称霸的梦想成为楚成王继续向中原推进的垫脚石,原始的战争规则趋于计谋与务实,这是此战对各诸侯国的警醒;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这场战争关乎于『诡』,也就是谋略。

    楚军强大的实力与一击即溃的结局彻底改变了中原的局势,楚成王多年经营成全的是即位没几年的晋文公,一个新的格局即将产生,这是此战带来的直接影响。

    当然,还有比如公元前656年的昭陵之盟,这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因为楚国的巧妙应对而化为和平的盟会,齐桓公的霸气与楚成王的硬气交相辉映,我们既看到了齐桓公的霸主风采,同时也看到楚成王的未来大有可期。

    总的来看,如果我们需要在这几场战争中找寻共同点的话,桓王、宋襄公、成得臣乃至齐桓公其实都输在了骄傲之上。

    因为骄傲而轻视对手,因为骄傲而忽略细节,因为骄傲而最终失败。

    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无数教训所证明的规律面前,老祖宗们从来就未曾欺骗过我们。

    回到城濮之战本身,我们不妨再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看看这个看起来过程十分简单,仅仅只是一个上午先轸就打卡下班的战争为什么会在春秋甚至整个中华战争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首先,城濮之战看似晋文公与成得臣通话仅仅一上午,但晋国背后充电的工作却长达几个月,过程很短暂,但是准备却相当之充分。

    从公元前633年冬楚围宋、宋求救晋开始,晋国就已经在积极的为救宋国做准备,一直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的爆发,这场耗时几个月的救援行动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表面来看,城濮之战不过是一场持续时间不长的战争,但是从实质来看这是晋国精心布置的一个局,其目的是一步步拖垮楚国并最终将其击败。

    其次,城濮之战看似晋文公与楚成王之间的一次较量,但晋国与楚国背后拥趸着实不少,从规模上来看,稍微排的上号的诸侯国基本都卷入其中。

    楚国这边,鲁、曹、卫早已被拉拢,陈、蔡更是发兵组成成得臣的左军,郑国貌似低调,实际上郑文公在背后也在积极的支持着楚国;

    我们在看看晋国这方,晋文公先是拉拢齐国结盟,随后又让宋国给齐、秦两国送礼,随后拒绝成得臣的和谈提议私下许诺曹、卫好处导致曹、卫与楚国翻脸。

    数量上来看,卷入到城濮之战中的诸侯国多达十余个,无论是先后称霸于中原的郑国或者齐国,又或者是意欲统领下一个阶段的晋、楚、秦、宋,还在夹在各大诸侯之间的诸如曹、卫以及陈、蔡,双方形成两个不同的阵营形成对峙之势,这才是最大的看点所在。

    再次,城濮之战看似先轸与成得臣两位统帅之间的一次对话,但从双方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来看,实际上不过是先轸的一次完美表演。

    晋文公有称霸的雄心,所以宋国必须救,楚国必须打,在宏观的战略意图上,以先轸为代表的晋国谋士们从未怀疑过这一点;

    晋文公不想与楚国为此事直接翻脸,所以先轸设计先是伐曹牵制,随后与齐国结盟。即便楚成王并不上当,先轸又使齐、秦与楚国交恶,如此一来形势已经逆转,楚成王自感难度加大于是放弃伐宋。

    有意思的是楚成王虽然不愿强取宋国,但是成得臣却咽不下这口气非要与晋军一决高下。

    楚成王虽然对此很是生气,不过犹豫之间他还是给了成得臣少量的兵力,既希望成得臣能够为他出这口气,又没有在支持上做足工作,君臣不齐心为后续的进程埋下隐患。

    成得臣的表现自然我们也是看到了,一开始盛气凌人要求跟晋文公和谈,结果先轸等轻松应对,非但表示楚军以下犯上,顺便还偷偷拉拢曹、卫。

    随后成得臣又改口欲与晋文公约战试图一决高低,先轸等人仍是有理有据占据制高点,不仅表明晋文公不主动进攻是为了还楚成王当年的人情,更是退避三舍从行动上来证明这一点。

    结果却是成得臣越来越骄横,越来越急躁,等到两军真正交锋之时成得臣才发现自己的战术素养被先轸甩了几个光年。

    先轸在每一个回合当中都布下陷阱、扩大优势,所有的细节最终把成得臣引向了溃败。

    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才能不从于天,这正是城濮之战中先轸与成得臣的真实写照。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场受众面如此之广的战争究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对于楚国来说,败军之将从来都不会有好下场,这早已形成传统。

    成得臣在退兵回楚的途中便收到楚成王的口信表示申、息两地派兵伤亡惨重不好交代,言外之意得有人为此时买单,成得臣只得自尽谢罪。

    成得臣的死于他本人而言当然是惨痛的代价,于在位到第四十年的楚成王来说更是齐桓公去世之后错失称霸于中原的重要历史机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楚成王以及他所代表的楚国在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输了一场最不该输的战争。

    接下来,楚成王又在太子人选的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为自己酿下悲剧,楚成王几十年的积累刹那化为乌有。

    对于晋国来说,从春秋初期曲沃代翼长达近70年的内乱到晋献公之后的骊姬之乱,历经流亡之苦的晋文公终成为最大赢家。

    晋文公以最快的速度接连完成勤王和击败楚国这两大壮举,无论是其个人还是晋国,都在这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之后声望达到顶峰。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晋文公以及其坚定的追随者们在历经十九年流亡之后面对强大才楚国拿下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这是对晋文公多年磨难的回报,更是对先轸、狐偃等一大批志存高远的忠臣们最大的肯定。

    同时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城濮之战的结果对他们各自重新审视中原格局,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晋军在兵力初期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逐步争取战争的主动,并且始终不失礼与义;

    楚军方面君臣不和、主帅骄横,加上战略战术上的完败,种种情况让各位诸侯彻底明白谁才会是齐桓公之后当之无愧的霸主。

    一场战役,两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