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228章粤桂军两广事变 红二四甘孜会师

第228章粤桂军两广事变 红二四甘孜会师

    【史要】胡汉民亡故,“两广事件”;“红二、四方面军”甘孜会师,“红军”三过草地……

    却说,“红一方面军”结束“东征”、呼吁“国民政府‘停战议和,一致抗日’”之时;胡汉民与其妻兄、“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陈融在下围棋时、因思虑过度突患脑溢血,于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二日晚上七时四十分抢救无效在广州逝世了。

    由于,胡汉民主持着“西南政务委员会”,可谓是两广“反蒋”势力敢于分庭抗礼的主心骨;他的过世,对于蒋*介*石来说,无疑是去了一块心病。

    五月十二日当晚,“西南政务委员会”和“西南执行部”致《电》国民党中央并《通电》全国,《宣布》胡汉民的死讯。

    同时,成立了由邹鲁、陈融、林翼中等组成的“治丧委员会”。

    五月十三日下午,胡汉民大殓在广州举行;二十五日始,全国公祭胡汉民三天。

    这期间,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有]召开追悼大会,悼念胡汉民;《报纸》上还刊登了蒋*介*石发自南京的《祭文》,大有“猫哭老鼠”的味道。

    同时,蒋*介*石借胡汉民之死,立即《宣布》五条建议:“第一,取消两广的半独立地位;第二,派人取代胡汉民在‘广东省政府’之地位,改组‘广东省政府’;第三,原‘粤系’人物愿意到南京工作者随意,不愿者中央政府资助出洋考察;第四,‘粤军’各军师长由军委会统一《任命》;第五,取消广东货币,统一以法币。”

    此“五条建议”一目了然,意图“将广东权力收归中央”。

    《五条建议》一出,立即引起了陈济棠的强烈反弹。陈济棠岂愿坐以待毙,立即联络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决定以“抗日”为名,再发动一次反蒋的“两广事变”。

    李宗仁、白崇禧听了陈济棠有此打算,即表“赞同”。

    于是,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由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即以“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的名义《通电》全国,攻击蒋*介*石把持的“南京国民政府”对“抗日不作为”,声称“‘两广’愿意与日寇决一死战”,要求蒋*介*石“立即停止对各地方实力派的进逼”;并组织“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任命》陈济棠为“总司令”、李宗仁为“副总司令”。

    于是,史称“两广事变”、又名“六·一事变”发生了。

    然而,蒋*介*石却以“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的名义立即回《电》驳斥,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晦”,并痛斥“两广”为“地方将吏抗命”。

    同时,“国民政府军委会”亦《通电》“两广”,严《令》“两广”部队“不得擅自行动”,以免双方“矛盾激化”。

    此时,陈济棠已将“粤军”扩编成五个军、十五个师,约二十万兵力;而李宗仁也将“桂军”扩编成四个军,约十万人;“两广”的兵力共计约三十万人,飞机一百九十余架,江防舰艇数十艘,可与蒋*介*石抗衡。

    “两广事变”后,陈济棠决定“先对福建和贵州取守势;而将‘粤军’主力集中于广东的大庾、韶关,准备出江西北上;将‘桂军’主力集中于广西的全州、桂林,准备出湖南北上”。

    同时,李宗仁派“桂军参谋长”李品仙去拉拢“湖南省主席”何键。然而,何键一面敷衍李品仙,一面却向蒋*介*石《报告》“粤、桂两军”的行动。

    蒋*介*石得到何键的《密报》后,即调派“国民党中央军”两个军抢先占领了衡阳、赣州等地,封锁了“粤、桂军”的北上之路。

    同时,又暗中收买“粤军”中的“反陈济棠”的势力,分化瓦解“粤军”。

    果然,蒋*介*石的这一招又见效了;“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暗中被蒋*介*石收买后,随即发表《通电》宣布:“归顺中央。”

    蒋*介*石立即给予回应,允诺:“‘倒陈’后,由余汉谋主政广东。”

    于是,七月四日,即有数十架“粤军”空军飞机飞离广东投奔蒋*介*石阵营,“粤军”实力大损。

    李宗仁、白崇禧赶紧与陈济棠见面商议,决定“统一‘两广’的军政、财政”;并且,把军心已经不稳了的‘粤军’布置在内线,而把‘桂军’布置在外线。

    七月十三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决议》:“撤销‘西南执行部’。”

    “国民政府军委会”则《宣布》“撤销陈济棠的职务”,而以余汉谋取而代之。

    同时,《宣布》“李宗仁、白崇禧的本兼各职不变”,以分化“粤、桂”。

    但是,李宗仁、白崇禧没有上当,俩人还]仍尽力支持陈济棠;建议陈济棠:“立即将钱粮、武器及可靠的部队掌握住,并退往粤西、背靠‘桂系’。”

    同时,准备派“桂军”入粤,以稳定广东局面。但谁知,此时的广东的形势已经急转直下。

    七月十四日,余汉谋向陈济棠发出《通牒》,要求陈济棠“二十四小时内离开广东”;同时,余汉谋还出兵向广州进攻。

    香翰屏的“粤军第二军”也不战而退,准备迎接余汉谋、取代陈济棠。

    如此一来,陈济棠所部军心大乱。

    白崇禧立即《电》告陈济棠,提议道:“形势危急,须不惜血本,以金钱和官衔作诱饵,方可稳定军心。”

    然而,七月十八日,陈济棠的“粤军”空军便在“司令”黄光锐的率领下全数北上投奔蒋*介*石。

    此时,陈济棠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了,遂不再理会白崇禧的“提议”而决定“下野”。

    于是,七月十八日当天,陈济棠就前往香港、淡出政坛。

    陈济棠在离粤前,《命》其最亲信的陈汉光率“粤军第六十六军第一六○师”入桂,并且附送军费数十万元;但是,陈汉光不愿入桂,而被余汉谋收编了。

    至此,陈济棠在广东之势力被连根拔起;除了数十万军费归“新桂系”所有外,全部被余汉谋接收。

    且说,陈济棠“下野”后,“桂系”势单力薄了。

    此时,蒋*介*石从四面威逼“新桂系”;顾祝同率薛岳等部自贵州进逼广西,余汉谋所部自雷州半岛进军,陈诚部自西江沿江而上,何键的“湘军”则自“湘、桂边境”窥探桂林。

    顿时,“新桂系”四面受敌,形势十分危急。

    然而,李宗仁、白崇禧不被慑服,立即以“民团制度”动员全省后备兵源准备迎战;俩人紧急扩充了“建制军队”的兵力至四十四个团,另外尚有近十万人组建成“地方民团”;总兵力共约二十万,欲据险固守。

    由于,“新桂系”不同于“粤系”;以李宗仁、白崇禧两人为核心的“新桂系”向心力十分稳固,蒋*介*石对“新桂系”的收买分化未能见效;因此,“新桂系”内部居然没有军、政人员投奔蒋*介*石。

    同时,“新桂系”利用舆论博得了“东北军”、“西北军”、“晋军”的同情;在“福建事变”中下台的蔡廷锴还出资三十万港元组建了一个师,对“新桂系”帮助极大。

    而奉《命》进攻的“湘军”毕竟有种唇亡齿寒之虑,却也观望不前了。

    此时,正值“日寇”侵华更加猖獗;于是,“新桂系”更是紧抓住“抗日”的旗号不放。

    自从“六·一事件”以来,在李宗仁、白崇禧默许下,广西连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同时,李宗仁还邀请了大批文化界、新闻界人士参加。

    同时,李宗仁还请蔡廷锴入桂;于是,蔡廷锴带区寿年、李盛宗抵南宁,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支持下,重建“十九路路军”。

    如此,“新桂系”在舆论上就占了上风,令蒋*介*石一时奈何不得。

    而蒋*介*石欲置“桂系”于死地,则处在了“不义”的境地;这使蒋*介*石深感为难了,大有“欲行不能、欲罢不甘”之感。

    同时,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的旗号反对蒋*介*石,还派人到香港请蔡廷锴入桂;于是,蔡廷锴带区寿年、李盛宗抵南宁,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支持下,重建“第十九路路军”。

    “第十九路军”重建后,蒋*介*石更是有所顾忌了;于是,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言和。

    李宗仁征求蔡廷锴的意见,蔡廷锴坦然地说:“如果大家确有诚意和平,息争一致抗日,我极表同情。但未实行‘抗日’前,我个人为贯彻主张起见,即解除兵柄,返港休息。吾人为革命‘抗日’而来,绝不会有做官之念。”

    于是,蔡廷锴复回香港了。

    七月十五日,蒋*介*石不得不以“国民政府”的名义《通电》全国,《宣布》:“将李宗仁、白崇禧外调。”同时,却又《委任》原属“新桂系”、但早已投靠蒋*介*石了的黄绍竑“主政广西”。

    对于蒋*介*石的这一招,李宗仁、白崇禧拒不听调;而此时,黄绍竑倒是念旧情、仍暗与“桂系”相通,居然公开表示“不愿就任”。

    如此,“两广事变”就陷入了僵局。

    七月底,冯玉祥上庐山力劝蒋*介*石“和平解决‘两广事变’”。

    与此同时,程潜邀约了“第四集团军高级参谋”兼“广西民团干部学校教育长”刘斐积极从中斡旋,也都公开声称:“应以‘抗日第一’。”

    而此时,张学良与杨虎城因与中*共*秘密达成了《停战协议》,故对中*共*的“进剿”很不卖力;蒋*介*石急欲“北上督师”,也就逐渐倾向于“和平解决‘两广事变’”了。

    因此,八月初,蒋*介*石和“桂系”双方不断派人互相试探;刘斐,朱培德,程潜,居正等人不停穿梭于南宁和广州之间,劝说双方各退一步。

    最后,“新桂系”提出:“中央停止进逼地方,维持广西现状不变;日人如更进一步,立即全面抗战;战端一起,广西立即出兵。”

    同时,在此基础上,“新桂系”《宣布》:“服从蒋委员长之领导,不再争夺中央名器。”

    如此,双方台前幕后的争斗持续到九月初,终于达成了《协议》。

    一九三六年九月四日,“国民政府军委会”终于发布《命令》:“李宗仁、白崇禧二人和‘桂系’大小官员之职位不变。”

    于是,“新桂系”官员在南宁从新“就职”,《宣布》“服从蒋*介*石之中央”。

    至此,“两广事变”在历经三个多月,双方出动高达八十万军队对峙后;最终,不发一枪一弹地解决了。

    且说,奉《命》赴苏联汇报工作的****,此时已同潘汉年一起经上海、海参崴到达莫斯科。

    ****抵达莫斯科后,即向“共产国际”汇报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及战略转移、实施长征”的情况,并询问:“为何要派李德来指导中国革命?”

    “共产国际”对于“‘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围堵”表示了赞同,但对“派李德来指导中国革命”一事却矢口否定。不过,对于“遵义会议”上产生的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倒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此,张闻天作为新的“中*共*中央总负责”,毛*泽*东作为周*恩*来的“军事助手”、实际上的军事领导人得到了认可。

    ****的这趟莫斯科之行,可谓是“不辱使命”。

    于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立即派林育南、潘汉年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与“八·一宣言”,并将“共产国际”对于“‘中*共*中央新领导班子’认可”的消息向国内转达。

    而张国涛南下后,在“百丈关战役”中遭到惨败,此时已西撤至“川、康”;经过四个月苦战,仍难在“川、康”立脚。

    至一九三六年二月,南下“红军”被迫向西转移、进入藏族聚居的甘孜及附近地区,在甘孜地区建立了所谓的“博巴政府”。

    然因,当地的粮食和牲畜非常有限,不足以供养几万人的部队,必须另寻出路。

    且此时,“共产国际”已有了新的《指示》,认可了“由‘遵义会议’产生的‘中*共*中央领导班子’”。

    “共产国际”的新《指示》,使张国涛觉到自己背着“共产国际”另立“中央”难以成立;于是,只好《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并接受中*共*中央的安排,改任“中*共*西北局书记”。

    同时,张国焘被迫承认“‘红军’如果长期停留在‘川、康’区域是不利的”,也提出了“北上”的《方针》;然后,极不愿意地带着南下的“红军”队伍从新踏上了“北上”之路。

    一九三六年三月,南下“红军”陆续撤出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经达维、懋功向甘孜一带转移。途中再次翻越了夹金山,还翻过了被称为“万年雪山”的党岭山,又一次经受了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磨炼。

    党岭山横亘在丹巴、道李之间,主峰海拔五千四百多米,山上空气稀薄积雪终年不化;当地民众中曾有传说:“这座山离天只有三尺三,人到顶上不能说话,一说话就要被天神治死。”可见,翻越之难!

    翻过党岭山,南下“红军”的先头部队一举攻克道孚、炉霍,进占西康东部重镇甘孜。

    接着,“红四方面军”向西南疾进,攻占瞻化;俘虏“国民党西康宣慰使”诺那喇嘛等百余人,缴获枪支百余条和电台一部。

    而“红三十一军”和“红九军红二十五师”分别由丹巴、道手南下钳击泰宁,驻守泰宁的李韫珩的“五十三师”弃城南逃康定。

    至四月,“红军”控制了东起懋功、西到甘孜、南达泰宁、北连草地的广大地区;转入整编、训练、筹粮,准备与正从“黔、滇边”北上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后继续北上。

    从甘孜地区北上,仍须经过大草地。根据前两次过草地的经验,为适应过草地时行军和御敌的需要,“红军”组建了一个“骑兵师”,“师长”许世友。

    五月上旬,“骑兵师”在甘孜成立;“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为顺利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作贡献。”

    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红二、六军团”,此时倒也已知道“红一方面军”北上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结束了长征。

    于是,贺龙、萧克率“红二、六军团”渡过普渡河至元谋,再从龙街渡过金沙江北上;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也北上“抗日”。

    此时,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已渡过金沙江北上;并于六月上旬,先后进入甘孜地区。

    六月十六日,萧克所率的“红六军团”已到达四川甘孜理塘以南的甲洼地区,与由罗炳辉的“红九军团”改编的“红三十二军”会合。

    接着,继续北进;于六月二十二日到达甘孜的蒲玉隆,同“红四方面军”会合。

    六月三十日,贺龙率“红二军团”在绒坝岔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如此,“红二、六军团”均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了。

    一九三六年七月二日,按照中*共*中央《指令》,会师后的“红二、六军团”及由“红一方面军红九军”改编的“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

    下辖两个军,罗炳辉的“红三十二军”并入“红二军团”、一起改编为“红二军”,贺龙兼“军长”;“红六军团”改编成“红六军”,萧克兼“军长”。

    七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一起离开甘孜地区,携手并肩踏上“北上”之路。

    “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齐头并进。

    “左纵队”,由“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红十师”、“红十一师”和“红三十军”的“红八十八师”组成,由贺龙率领,从甘孜地区出发。

    “中央纵队”,由“红四方面军******”的“红十二师”、“独立师”和“红二方面军”的“红三十二军”、“红三十一军”的“红九十三师”组成,由徐向前率领,从炉霍地区出发。

    “右路纵队”,由“红五军”和“红三十一军”的“红九十一师”组成,由董振堂率领,从绥靖、崇化地区出发,并《担任》“后卫”。

    于是,“左纵队”由甘孜经阿坝、班佑,“中央纵队”由炉霍经壤塘、毛儿盖,“右纵队”由绥靖、祟化经卓克基、马塘向,均向包座开进。

    八月一日,“红军”三路“纵队”经过艰苦跋涉,终于第三次通过了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包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