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英魔爪玷污圣城 同盟会应运而生
【史要】英军入侵西藏,《拉萨条约》。同盟会成立,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 却说,慈禧太后正欲实施新政,以挽救垂亡中的满清皇朝时;谁知,青藏高原上又起烽火了。 这块地处西南边陲、藏民族聚居、被后世称为西藏的疆域,历来属于大清皇朝的版图。 早在公元七世纪,十三岁的松赞干布即位藏民族的赞普后,很快统一各部,定都逻些,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吐蕃王朝。 唐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他,于是留下了文成公主入藏联姻的佳话。 唐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又授予松赞干布附马都尉之职,封爵西海郡王;从此,汉、藏也就更是亲如一家了。 唐天宝十四年,吐蕃王朝的赤德祖赞被臣下谋害,开始经历了长达四百多年的****与分裂,吐蕃王朝随之消失。 后来,蒙古人进入中原建立元朝的同时,也征服并统一了西藏。元朝还在藏族地区建立地方政权,设置吐蕃宣慰司;后来,元皇朝又将青藏高原划分成了名为朵思麻、朵甘思、卫藏阿里等三个行政区。 以后的明、清两朝都承袭了元朝旧制,在青藏高原上建有地方行政机构;具体区划上虽然略有变异,但受制于中原皇朝的管辖这一事实却始终没有改变。 清雍正二年始,还设置了钦差驻藏办事大臣一职,以增强中原皇朝对西藏的统治。 且因为,青藏高原乃远离中原的边陲之地,中原皇朝对其的统治不免感到鞭长莫及。满清皇朝基于这一现实,又考虑到藏民笃信佛教;于是,清康熙皇帝与雍正皇帝先后册封了藏族地区的两大宗教领袖****喇嘛与****喇嘛,承认他们的宗教地位;满清皇朝希望借助于俩人身为宗教领袖的地位,对笃信佛教的藏民摄政管理;从而,也开始了藏族地区独特的政、教合一的地方管理模式。 果然,这块远离中原热土、几乎与世隔绝的雪域高原,在大清皇朝饱受战火摧残的岁月中,倒是平静地度过了许多时日。 然而,大英帝国在鲸吞了印度半岛后,就觊觎这块圣洁的土地了。 早在一八七五年,英国政府已藉口马嘉理事件硬是敲开了清皇朝西南边陲的大门;并由云南入境进行了多年的探路活动,为入侵西藏做准备。 此前,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尔已归入英属印度联邦,英国政府还强占了与尼泊尔接壤的哲孟雄地区。 哲孟雄地区,是尼泊尔族、锡金族等民族聚居地,藏民称其为登疆。 公元七世纪,哲孟雄曾属于吐蕃王朝;至公元九世纪,因吐蕃王朝瓦解,哲孟雄才成为一个独立的部落;然而,其境内的寺院却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庙;所以,仍与西藏及清皇朝藕断丝连地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哲孟雄被英国政府强占后,清皇朝虽然无力护卫,但却一直没有承认其合法占有,这也使英国政府心中不爽而耿耿于怀。 不过,英国占据哲孟雄后,终于有了另一条进入西藏的通道,而且比起由云南走茶马古道入藏来得更为便捷。 光绪二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及《入藏探路专条》后,英国人进入西藏合法化了;于是,英国政府就派遣了大批传教士从哲孟雄经隆吐山入藏活动;名为传教,实际上是为日后的入侵西藏探路。 同时,英国驻华公使还向清政府提出了应允其与西藏通商;清政府担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若以通商之名而行入侵之实,如之奈何?于是,驻藏大臣文硕一面呈文禀报;一面在与哲孟雄交界的隆吐山要隘设卡,以防居心叵测的英夷来犯。 英国政府见自己的意图已被洞悉,且清政府有所戒备;于是,干脆明火执仗地公开实施入侵了。 一八八八年三月二十日,英军少校拉累诺率部突然向守卫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袭击,藏军被迫奋起抗击。 藏军的武器甚是简陋,只有火绳枪与抛石器;然而,只有如此简陋武器的藏军竟然毙敌百余人,令英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翌日,英军再次发动进攻;藏军终因力量悬殊而不敌退守春丕谷,隆吐山要隘失守。 接着,英军又攻占了亚东等地;文硕赶紧从林芝、波密、边坝等地调集了一万多援军,这才把英军阻截。 于是,文硕组织反击,下决心要把英军赶出境外。 然而,此时清政府却打算与英政府妥协;于是,将文硕撤职,调云南布政使升泰为驻藏大臣,前往西藏主持议和。 于是,一八九○年三月十七日,《中英藏印条约》签订;不久,又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续约》。从而,清政府正式承认了英国对哲孟雄的占据,并划定了藏、哲边界;同时,向英政府开放亚东商埠,英政府还在该地享有治外法权。 英政府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后,才退回到了哲孟雄。 因为,这两个《条约》非但使华夏民族再次受辱,而且也损害了藏民族领主阶层的利益;所以,升泰在遭到国人唾骂和谴责的同时,西藏的三大领主也竭力抵制;当清政府派员与英方勘界后,所立的界碑却被藏民拔除,藏民照旧在过去的牧场上放牧。 英国政府见签订的《条约》成了一纸空文,极不甘心。 于是,英国驻印度总督寇松致函时任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安成,要求遵守《条约》;同时,又致函十三世****喇嘛,欲以“清政府无力治理西藏”为由,怂恿********;从而,将西藏变成如朝鲜一样的所谓独立国,以便其能更放任无忌地在西藏为所欲为;然而,英政府的这些企图遭到了拒绝。 至此,英政府感到技穷了;于是,恼羞成怒地决定再付诸武力。 一九○三年十二月,英国上校荣赫鹏率军再次从哲孟雄进抵西藏的岗巴宗;英军入侵令藏民奋起抵御,十三世****喇嘛也决意抗英。 然而,一批噶厦却被英国政府收买而欲议和。 十三世****喇嘛盛怒之下,将主和的噶夏扎班觉多吉、雪康次丹旺秋、强钦阿旺白桑、扎萨霍尔康索朗朵杰等四人革职罢官并囚禁在罗布林卡;然后,动员藏民、调派藏军前往岗巴宗抗御英军。 荣赫鹏见势不妙,赶紧撤出岗巴宗退回哲孟雄。 然而,二个月后,荣赫鹏又率五百英军偷越则利拉山口再次侵入西藏,并占领了仁进岗、帕里、堆拉等地,矛头直指江孜。 此时,堆拉山口附近的戈吾一带有藏军的代本拉丁色、朗赛林两人率领的二千人严阵以待;所以,英军没敢轻进。 不久,英军的少将麦克唐纳又率一万人的大军随后赶到,即打算对藏军发动攻击。 而荣赫鹏竟然卑鄙地以谎言谈判,将藏军骗至曲美新古草原;然后,在藏军放松戒备的情况下实施包围袭杀。结果,藏军七百余人被杀,拉丁色、朗赛林两人也遇害。 英军在曲美新古草原诱杀藏军后,又北上欲取江孜;在离江孜不远的南尼寺,却遭到了藏军的噶伦宇妥率兵阻截。 因此,英军又攻打南尼寺必欲夺取;武器简陋的藏军、僧兵为保卫南尼寺展开了浴血奋战。 结果,英军死伤百余人后才夺取南尼寺。英军为泄愤,将寺院内的珍宝、文物等洗劫一空后付诸一炬。 接着,英军又攻占了江孜附近的紫金寺、帕拉村、江洛林卡等地,藏军被迫退据到位于江孜城中央的宗山。 宗山上构筑有防御工事形若堡垒,藏军欲凭借堡垒固守。 岂料,一名藏兵不小心点燃了堆放在一起的炸药,宗山上仅有的弹药因此全被引爆而告罄;藏军连简陋的火绳枪因没了火药也无法使用了,只能靠抛石御敌。 英军趁机猛攻,并用重炮轰击;鏖战一昼夜后,藏军大部战死,一部分突围北遁,另有五百藏军与僧兵跳崖殉国;七月六日,宗山失守。 英军攻占江孜后,接着就渡过雅鲁藏布江向拉萨进军。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的河谷平原上,建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许多名刹,为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圣城之称。 但是,因拉萨城四周一马平川无险可据;眼见得英军大举来犯,十三世****喇嘛料知难以抵敌,带了少数亲随离开布达拉宫远遁青海;行前,指定第十六任甘丹赤巴罗桑坚赞摄政。 八月三日,英军终于占据了拉萨,来自西方的魔爪第一次伸进了这座雪域高原上的圣城。 一九○四年九月七日,荣赫鹏强迫第十六任甘丹赤巴罗桑坚赞签订了《拉萨条约》。 《拉萨条约》共十款,除了履约、赔款外,还须“开放亚东、江孜、噶大克三地为商埠”、“拆除哲孟雄边界至拉萨的一切防御工事”等。 《拉萨条约》签订后,英军因担心给养难以保障,遂于九月下旬撤军离开拉萨。 但是,《拉萨条约》迟迟没能得到清皇朝的批准;直至一九○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在英国政府答应“不占据藏境及不干涉西藏政治”的前提下,清皇朝才派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为全权议约大臣与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而将《拉萨条约》附入其中。 至此,英国政府终于如愿以偿地在这块神圣的雪域高原上立足,其势力范围从印度半岛向北延伸进入了中国的西域。 话分两头,英国政府将魔爪伸向西藏,腐败无能的满清皇朝再次出卖华夏民族利益的同时;一批革命志士受苏报案的影响,纷纷揭竿而起为拯救华夏民族而呼号,并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奋斗了。 一九○三年十一月四日,时任湖南长沙明德学堂教员、湖南善化人黄兴以其三十岁生日之名,邀集了同乡宋教仁、刘揆一、章士钊、周震鳞等十余位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在长沙保甲巷彭渊洵家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建立反清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对外则以办矿业作掩护而称华兴公司。 黄兴等人的壮举得到了时任刑部侍郎龙湛霖之子龙绂瑞的支持,并将龙家的西园供作会党聚议之所。 翌年二月十五日除夕,华兴会即在西园正式成立;与会百余人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 华兴会的宗旨同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并决定举行长沙起义。 长沙起义计划于当年的十一月十六日,慈禧太后的七旬寿诞之时。因为,届时,湖南各地的大小官吏必聚集到长沙城内参拜遥祝太后寿辰,则将预埋的炸药引爆乘机起事。为此,派遣宋教仁、胡瑛赴鄂,杨笃生、章士钊赴沪,设立华兴会的支部以作外围。另派陈天华、姚宏业、周维桢等人分赴赣、川,或游说防营统领,或联络当地会党;一旦长沙起事,各地即予响应。 黄兴则亲赴湘潭,与当地的洪江会首领马福益联络,以共图大业。 而两湖留日学生刘道一等人,也欲回国参与起义。华兴会还在长沙小吴门正街开办了个东文讲习所,以教授日语、算学为名培训会员,同时也供各方联络之用。 华兴会的长沙起义准备可谓是周全充分,只待时日一到即行举事。 可谁知,此时有一翰林院庶吉士湖南长沙人王先谦也办了个湖南炼矿总公司,故而对同样搞矿业的华兴公司甚是关注;出于同业竞争之需,王先谦常派人打探;谁知,却让他无意中探知了华兴会及长沙起义的一些内情。 王先谦急忙向湖南巡抚陆元鼎密告,陆元鼎闻报后知情况紧急立即下令严加侦缉。 结果,参与起义的会党头目何少卿、郭鹤卿、萧桂生、游德胜等多人,先后在湘潭、醴陵、长沙等地被捕,华兴会在长沙的总部也遭到了查抄。 正在西园议事的黄兴、刘揆一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只得离开长沙前往上海,华兴会的长沙起义也就流产了。 长沙起义失败后,洪江会首领马福益只身逃往广西。翌年,他化名陈佑衡,返回湖南欲再举事;不幸在萍乡被清兵发觉,手刃数名清兵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遇害。 而黄兴等人到了上海后,也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召集杨守仁、陈天华、章士钊、张继、杨度等人会议,准备在湖北、南京等地再举义旗。却又谁知,华兴会设在上海黄浦余庆里的机关忽又遭到破坏,此举又未能如愿了。于是,黄兴、章士钊等人也被迫东渡流亡日本。 此时,孙中山因惠州起义受挫后,也正在日本欲重振旗鼓。眼见得国内的反清浪潮仍一浪高于一浪无有终时,但却都屡屡受挫。经此挫折后,孙中山省悟了“满清皇朝虽已是风烛残年为时不长了,但革命者如此各自为政毕竟显得势单力薄屡试屡挫;故而,须将众多革命力量汇聚整合,方能使大业有成。” 于是,孙中山决定与各方联络以求整合,共谋反清大业。 此时,恰有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牵线介绍,孙中山与黄兴相识了;俩人在一家名叫凤乐园的中餐馆相聚,坦诚畅叙各抒心声,甚是志同道合且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后,又在日本黑龙会首任主干内田良平的斡旋下,促成了孙中山与黄兴等人的联合,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合并成立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于是,一九○五年七月三十日,就在黑龙会的东京总部内,兴中会的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与华兴会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再次磋商后终于同意联合成立同盟会,并同意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 此时,光复会有许多成员也因清政府的迫害而流落在日本。 光复会的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与同盟会的宗旨相近。故而,正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光复会成员陶成章、蔡元培、秋瑾等人也加入了同盟会。
于是,一九○五年八月二十日,同盟会在东京赤坂区举行了成立大会;除甘肃因无留日学生没人出席外,国内的十七个省均有代表约百余人参加。 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并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同盟会在东京本部的工作;宋教仁、程家柽、田桐、邓家彦、汪精卫等人则分管东京本部的具体事务。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设置本部后,又下设了九个支部;国内设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等五个支部,海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等四个支部。 同时,大会还通过以《二十一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后改名为《民报》;一九○五年十月二十日,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提出了有关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至此,一个纲领明确、组织严密的全国性政党终于诞生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 一九○六年六月二十九日,章太炎刑满出狱;孙中山即派人将其迎至东京,遂也加入了同盟会,并受孙中山之托主编《民报》。 且说,湖南的洪江会首领马福益虽被杀害,但其会党在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及湖南的浏阳、醴陵等县农民中的基础组织却并没有被破坏,并推举湖南浏阳人龚春台为洪江会总首领。 同盟会成立后的翌年春,黄兴派遣同盟会干事湖南衡山人刘道一与其同仁、湖南醴陵人蔡绍南回湖南,联络当地会党再举义旗。 俩人抵达长沙后,决定刘道一留在长沙运动新军,而蔡绍南则去联络龚春台,约定于年底两地同时举事。 蔡绍南与龚春台联络后,即协助其在萍乡、浏阳、醴陵三县交界的麻石作为据点,发展会众为起义做准备。 然而,龚春台等人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清庭地方官吏的警觉;于是,三县的清军联手对麻石实施围剿。 十二月六日,龚春台被迫率众起义;起义军名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龚春台任都督,蔡绍南任左卫都统领。 起义军一度攻占了萍乡的上粟等地,但因清军已有防备而攻势受阻;起义军在浏阳城南与清军激战五昼夜后,终因力量悬殊而溃败。龚春台侥幸脱走,蔡绍南不幸被俘后遇害。 而尚在长沙运动新军的刘道一忽闻龚春台与蔡绍南被迫提前起事,赶紧前往衡山也筹划提前举事以为响应;谁知,刘道一在返回长沙途中却不幸被清军逮捕;不日,遇害于长沙浏阳门外。 至此,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被扑灭了。 萍、浏、醴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察觉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活动;于是,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 日本政府答应了清政府的要求,光绪三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孙中山被迫离开日本东京,化名高达生去往越南;随同离开日本的还有汪精卫、胡汉民等人。 因越南紧邻中国西南各省,孙中山一行到达越南河内后,决定就近发动和领导起义。 中国西南的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民众中,长期蕴藏着较强的排满情绪易于发动;而地处边陲,利于从境外输送武器与人员可以补给,清庭却是鞭长莫及;且地域宽广,便于起义军迂回作战寻求发展;可谓是得尽了天时、地理、人和,舍此何择? 于是,孙中山在河内的甘必达街六十一号设立了领导西南各省武装起义的总部;并派员赴钦州、廉州、潮州、惠州等地发动会众,准备再举义旗。 同时,派汪精卫去经营南洋,筹募款项以接济起义。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广东三水人;因曾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且常以“精卫”的笔名撰文发表,遂以此名称呼。 汪精卫受此重任后,即奔波于南洋各地了。 此前,孙中山已委任广东海阳人许雪秋为中华国民军东军都督,授命其在粤东相机举事。 许雪秋到达广东后,经过一番筹备定于翌年初在潮州、汕头等地揭竿起事,并请派人至惠来、揭阳等地策应。后因传令失误,只得中止举事;许雪秋赶回香港请示,孙中山电令其留港待命。 不久,孙中山又派广东饶平人陈涌波、余既成等人潜回广东潮州黄冈组织起义。 因不慎泄密,引起了清军的潮州总兵黄金福、黄冈都司隆熙等人的警觉。 于是,黄金福派兵进入黄冈搜捕,迫使余既成等人于一九○七年五月二十二日在潮州黄冈起义。 起义军经一夜血战,攻占黄冈;即在都司衙门内成立了军政府,推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为副司令;并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中山的名义《布告》安民。 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陈涌波率领进军汕头,另一路则由余既成率领攻打潮州。但因清将黄金福已有准备,且义军是仓促举事准备不足;因此,余既成攻打潮州急切难下。 于是,陈涌波改变计划协助余既成同攻潮州,潮州守军情势吃紧。 但不久,清军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援兵赶到;起义军前后受敌渐显不支,被迫从潮州撤离。 此后,陈涌波与余既成将起义军解散后转往香港,黄冈起义遂宣告失败。 正留港待命的许雪秋闻知陈涌波在黄冈已经起义,即离香港赶赴汕头参与义举;但未及许雪秋赶到,起义已告失败;许雪秋只得怏怏地又折回香港,后被孙中山召回越南河内。 就在黄冈起义的同时,孙中山另派了广东归善人邓子瑜赴广东惠州发动起义。 邓子瑜抵达惠州后,即与同仁陈纯、林旺、孙稳等人商议,决定在惠州的七女湖举事。 因陈涌波在潮州的黄冈已经起义,邓子瑜也就于六月二日也举事了,以响应黄冈起义。这日,近千名同盟会员在惠州的七女湖举起了义旗;随即占据了泰尾、柏塘、水口、横沥、三径、蔗埔等地,声势大振。 惠州、归善、博罗等州、县的官吏皆惊慌失措了,纷纷向两广总督岑春煊告急求援。 于是,岑春煊赶紧命令刚镇压了黄冈起义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抽调兵力往救惠州。 而此时,邓子瑜也已得到黄冈起义失败的消息;考虑到自己也是仓猝举事准备不周,转战多日后已感弹药短缺难以持久;遂避开清军的锋芒,起义军辗转数日到了惠东的梁化,将枪械埋藏起来后也解散了。 起义军中的一部分人流亡到了香港,而大部分人则退入罗浮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