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在线阅读 - 第22章 雉河集捻军败北 太平军欲取申城

第22章 雉河集捻军败北 太平军欲取申城

    【史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僧格林沁镇压捻军,蒙城大捷。洪秀全拒绝英政府诱惑,太平军攻打

    上海;清庭与列强联手对付太平军……

    却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最关心的是如何让恭亲王奕訢及朝中的那班权贵、大臣们能俯首帖耳地为她们卖命,从而确保尚还年幼的同治皇帝能把龙椅坐稳了,让大清皇朝能平稳地过渡延续下去。

    虽然,已经发布了一道上《谕》,对于处理朝政及《奏》报之类作了严格的规定,从而将对朝政大事的裁决权集中在了两宫太后手中。然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心理上毕竟仍受着祖训“后宫不得干政”的约束;所以,即使慈禧太后有心独揽朝政,但却不敢明目张胆地过多干预;所谓的垂帘听政也就如同摆设,无非是坐于帘后默默地听任满朝大臣议事罢了。

    再说,两宫太后毕竟是初次临朝,对政事、外交均未熟习,一切朝政都得交由恭亲王奕訢主持;因为,奕訢毕竟是小叔子,两宫太后方才信得过。且此时的朝中,虽然顾命八臣已被剪除,但其余势尚存;而党争亦仍很激烈难以驾驭,也皆须倚仗恭亲王奕訢主政cao办,以弹压各方********。

    因此,两宫太后十分依重奕訢,想方设法地欲拉拢他共渡时艰。为此,辛酉政变后的第二天,两宫太后即以同治皇帝的名义连发两道上《谕》,授予奕訢议政王爵位,兼任军机大臣领班及宗人府宗令,著管宗人府银库。同时,两宫太后还赏赐奕訢享有双份俸禄以示优待,奕訢当然心满意足乐不可言了。

    不久,两宫太后更是做足了人情,又下了一道《懿旨》,将奕訢生母的谥号康慈皇贵太妃,加封为了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抚圣成皇太后。一直来,奕訢就为其生母至死未能封后而耿耿于怀;两宫太后的这道《懿旨》正是奕訢所希求的;其生母被正名了,终于圆了他的夙愿。对于奕訢来说,这种荣耀比任何赏赐都能令他感激;因此,两宫太后的这个举措可谓高明得很,令奕訢心悦诚服地甘愿为两宫太后效忠了。

    然而,当两宫太后再次下《懿旨》欲将他的长女晋封为固伦公主时,奕訢不免有点惶恐了;因为,只有皇上所生之女方能称为公主,此举可是太为破例;奕訢恐遭人非议,坚辞不敢受。两宫太后也不勉强,但一切礼仪、服饰仍按公主例。奕訢受了如此恩宠,也就更加兢兢业业了。

    接着,依从奕訢的意见,又以同治皇帝名义下《诏》正式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任命奕訢、桂良、文祥等三人为总理大臣,而奕訢则为首席总理大臣。

    其实,要求设立总理衙门,早在辛酉政变前就提出来了。当时,因虑及签订《北京条约》后的涉外事务增多;为了便于与各国交涉,奕訢等人联名上《奏》,请求设立这一专门负责涉外事务的衙门。咸丰皇帝阅《奏》后,已准予设立;只是后来因为咸丰皇帝驾崩及宫闱争斗而搁置了下来,才拖延至今。

    辛酉政变后,奕訢执掌了朝政大权,设立总理衙门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总理衙门设立后,立即接管了以往由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至此,奕訢已集了治政、军机、任人、理财、外交等大权于一身,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了。

    同时,两宫太后又以同治皇帝的名义,大赏有功之臣。僧格林沁缉拿载垣与端华有功,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胜保缉拿肃顺有功,也官升至左侍郎。荣禄则擢升为内务府总管大臣,以褒奖其护驾有功;而曾帮助过慈禧太后宠信于咸丰皇帝的太监安得海,也升任为了总管太监,作为慈禧太后对他的回报。其余官僚也各有升赏,众人额手称庆皆大欢喜。

    同时,为了拉拢地方实力派,以巩固政权;两宫太后又下《诏》,对安庆会战中的有功之臣大加犒赏。赏封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兼协办大学士,并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凡巡抚以下僚属悉归其节制。授曾国荃浙江按察使衔,其它诸将也各有升赏。其时,湖北巡抚胡林翼积劳成疾已死于安徽军营中,上《谕》追谥其为文忠,并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衔。

    曾国藩等人虽然曾受恩于肃顺,但如此非常时期,毕竟得权衡一下利弊;而今,朝庭如此厚赏他,岂能不心悦诚服;何况,肃顺已亡,曾国藩也就不得不改换门庭,臣服于两宫太后及议政王奕訢了。地方实力派的臣服,让两宫太后又去了一块心病。此后,清皇朝终于有精力腾出来对付捻军了。

    且说,活动于淮河两岸的捻军,原来是一种被称为捻子的民间团体,小股而分散无组织可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受其影响,各地的捻子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后的捻子会盟于安徽亳州雉河集,遂聚集而成了捻军,并推举张乐行为盟主。

    张乐行出身豪门,人称张老乐,因仗义疏财受人尊崇;公推为盟主后,号称大汉永王。后来,为与太平天国联合抗清,遂按照太平天国的规矩,将大汉永王改称为沃王。

    捻军自从起义以来,一直活动在豫、鲁、苏各地;且山东是捻军粮饷的主要来源地,故常以打粮之名入鲁。筹粮之时,攻城掠地,惩治恶吏,开仓济贫,深得民众拥护应者无数。捻军的行动搅得鲁、豫、苏没得安宁,清庭为之震惊。为此,清庭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镇压捻军。然而,因捻军源自民间,长于游击;常是有事即聚,无事即散,来无踪而去无影,欲将其剿灭却不得要领;故而,胜保剿捻多年,却无功而返;清庭责其无能,将其降职离任。所以,捻军得以在江北生存并发展。

    英、法联军进犯津、京时,山东巡抚文煜北上勤王,鲁南因此十分空虚。捻军将领姜台凌、程大伟等人更是趁机率领蓝、黑、白三旗的八万余人再次入鲁,一度攻占了郓城、宁阳、济宁等地;斩杀清军郓城守备马万春、团练头子季锡鲁等人。

    由于此时咸丰皇帝带了后宫及一批朝臣已逃往热河,接着又忙于宫闱中的辅政之争,清皇朝自顾不暇而任由捻军驰骋;所以,捻军的势力曾一度扩展漫延至直隶、山东及河间一带。然而,由于捻军习惯于打了就走的流动作战方式;因此,虽然影响极广,但其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仍仅有皖北蒙城雉河集一带小小的一块地盘。所以,捻军虽然已与清庭抗衡多年,并在江北坚持了下来;但是,却总是不能成就大气候。

    申酉政变后,清皇朝内部的争斗终于告一段落;两宫太后的政权得到了巩固,这才有精力回过头来对付捻军了。同治二年,清庭派遣已被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的僧格林沁率部征讨捻军。

    僧格林沁正欲洗刷通州兵败之耻,欣然受命,即日率师出征。僧格林沁同样不把捻军放在心上,自思“区区捻军,无非是一群流寇,不足挂齿,定能马到成功。”于是,干脆率军直取皖北蒙城,欲捣捻军的心脏而剿灭之。

    而此时,因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被害,捻军失去了依靠;僧格林沁率部来犯,正在蒙城的捻军首领张乐行没了主意。往日,张乐行曾有其友、人称“龚瞎子”的龚德得,稍有智谋可帮其出谋划策;然而,龚德得已于咸丰十一年,在罗田的松子关之役中战殁。自此,张乐行失了谋士,捻军中没了军师;行军打仗更无谋略,只得想当然行事了。且张乐行的为人宽厚平和,只重义气无有约束;致使捻军纪律极其松散;虽然,张乐行在捻军中甚有声望,但捻军作战时往往是各自为政,难以统一调度。此时,张乐行见清军来势凶猛,赶紧召集各地捻军的旗主,会聚于皖北蒙城雉河集,共商拒敌之策。

    然而,商议了多时却仍是统一不了意见;直到僧格林沁的大军已兵临城下了,众人才仓促应战。

    于是,两军交战,僧格林沁大获全胜;不但拔除了捻军在皖北蒙城雉河集的大本营,并一举攻占了蒙城、毫县。

    捻军在这一役中,不但失去了根据地,还死伤将士二万余众,元气大损。捻军被僧格林沁击溃后,四散逃离。张乐行率余部五千余人从蒙城突围,向宿州撤退。然而,行到蒙城与宿州交界的西阳集时;因叛徒出卖,张乐行被俘;不久,即被清廷杀害。

    张乐行殉难后,捻军没了主心骨更如散沙一盘了。张乐行的侄儿、曾被太平天国封为梁王的张宗禹与同被封为鲁王的任化邦,只得率领殘部撤出皖北。

    此时,受陈玉成指派而北上的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所率的一支太平军,因英王陈玉成被清军诱杀后,转战在鄂、豫边界,坚持与清军抗衡。于是,张宗禹、任化邦率部转战奔往鄂、豫边界,欲与赖文光部会合。

    且说,自从巴夏礼事件后,大清皇朝与英国关系闹僵;英、法虽然野蛮地一把大火将北京的圆明园烧毁,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将本该由咸丰皇帝承担的责任又转嫁到了中国老百姓的头上,才算暂时平息了这场风波。

    然而,英国政府对于大清皇朝开始失去了兴趣,甚至对于是否该让它继续代表中国存在下去也产生了疑问;何况,江南的一大片地方至今仍掌控在太平天国的手中;特别是由于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并占据镇江,扼住了长江航道的咽喉;使西方诸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几乎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各国政府根本不能在南京开辟商埠,连立足之地也没有。

    虽然,文翰勋爵曾于咸丰四年密访过天京,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后打算放弃中立转而扶持清皇朝,但后来仍然态度暧昧了。巴夏礼事件后,英国政府只得又选择了再与太平天国接触的政策;以谋求更多的在华利益,或只少保证在华的既得利益不被损害。

    于是,咸丰十一年三月,英国传教士雅龄借传教之名赶赴天京,向洪秀全提交了一份英国政府的《照会》,要求太平军不进入上海附近百里以内的地方。

    这一次,洪秀全倒是接见了雅龄,并答应了不进攻上海的要求;为此,洪秀全还特意颁发了《中西永遵和约诏》。雅龄有了这第一次的收获后,心中十分高兴;不久,他再次来到天京,又提出了在南京借用一块地方作为贮存煤碳而用,洪秀全也答应了。

    眼见英国得利了,美国也不甘落后;五月四日,美国海军上将司百龄率领一艘军舰驶抵天京,经得太平天国方面同意后,美国取得了在长江上的航行权。

    然而,当司百龄欲表示感激之意,邀请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登舰作客时,却曹到了拒绝。尽管如此,太平天国那些宽容的举措,倒是确实令西方诸国原来的看法有所改变了,皆欲与其接触谋求改善关系。

    于是,同治元年正月初四,刚在天津受过惊吓的英国参赞巴夏礼,在英国海军提督巴克的护送下也来到了天京,洪秀全也接见了他。

    这次,巴夏礼竟然说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夺取清皇朝的天下;但附有一个苛刻的条件,即事成之后要与太平天国平分土地。

    洪秀全闻言后心想,自己创建太平天国与清皇朝争天下要的是全部,岂愿与他人平分;若是平分了,岂不被天下人所笑?于是,洪秀全拒绝了巴夏礼的这一非份的要求。

    巴夏礼见难以说动,就威吓说:“若不答应,我国政府可要与清政府联手打击太平天国了,可别后悔。”

    巴夏礼的恫吓当然不能奏效,反而把洪秀全激怒了;洪秀全怒斥道:“吾天朝上国,安可割让国土?天国受天父庇佑,当万世不竭。汝等蝼蚁之邦,区区黄毛兵,虽纵有枪炮,安敢与吾百万天兵相敌?吾若发威,定将汝等驱入汪洋作鱼饵耳,汝速鼠窜而亡命耶!”

    洪秀全说着,即命人将巴夏礼轰出了天王府,只差了没有将他砍头。巴夏礼见势不妙,赶紧与巴克一起灰溜溜地逃回上海,唯恐丢了性命。

    洪秀全与巴夏礼闹翻后,决定抛弃《中西永遵和约诏》,攻打上海了。

    此时,忠王李秀成离开婺源后,已一路东进返回了苏州,顺路夺取了江、浙的一些城池。李秀成一个心思地想着如何“以苏州为基地,向江、浙拓展,并进取上海”。李秀成回到苏州,就又经营了一番自己的安乐窝忠王府;然后,才觉到了该清理一下打算辟作陪都的苏州城周遭的环境。正在此时,洪秀全下《旨》要他攻打上海,这与李秀成的打算正好相符;于是,李秀成欣然受命,派兵对上海发起了攻击,甚至希图一举夺取这座位于长江口的已经西洋化了的城市。

    此时的上海,因清军的南、北大营已不存在,无所依托形同孤岛。镇守上海的主将为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薛焕,所统军力却不足四千;偌大的一个上海城若想处处设防,仅靠这些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眼见太平军要来犯,薛焕不知该如何是好,赶紧《奏》本请求朝庭从江、浙抽调兵力驰援。

    然而,此时的清庭刚从辛酉政变的漩涡中脱出,余悸未定自顾不暇,无力顾及江南;虽然准《奏》了,但却无援兵。无奈之下,薛焕只好致函法军驻沪司令孟斗班,希望法军协防嘉定、太仓、昆山等地。英、法两国虽然愿意协防上,但防护的重点是各自在上海的租界,薛焕甚觉无奈。

    而那些为避战祸而汇聚于上海的大批江、浙一带的士绅们,见清政府无力守护上海;都担心着若是上海被太平军攻陷,各自在沪的财产和利益必将受损。于是,由士绅杨坊发起,纷纷自发损资,成立了一个中、外会防局。并欲购置一批洋枪,筹建一支能使洋枪、洋炮的雇佣军,以抵制太平军对上海的进犯,维护江、浙士绅们的在沪利益。此事若成,正好解了远水近火之急,薛焕自然赞成;于是,他委托“上海道台”吴煦立即筹办此事。

    吴煦受命后,则派人四出物色会用洋枪、洋炮之人。不久,即物色到孔夫子号炮船上有位名叫华尔的美国人,能使洋枪、洋炮。吴煦闻讯后十分高兴,当晚就在上海租界内的一家酒吧里找到了这位名叫华尔的美国人。吴煦向华尔道明来意,华尔听说有人愿出资让他负责组建一支用洋枪装备的队伍,自然乐意接受,当即就满口答应了下来。

    华尔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勒姆城人,长期流浪在国外;曾经效力于法国外籍军团,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二十七岁时,华尔与其弟亨利一起来到上海,在清军水师一条名曰孔夫子号的炮船上当大副。自从接受吴熙的委托后,华尔立即着手筹建,很快的就招募了百余名马尼拉人;然后,购置了一批洋枪装备队伍;因是由洋人、洋枪组成,也就俗称为洋枪队。华尔自任队长,邀了另一名美国流浪汉白齐文当副手,其弟亨利也参与进来专事装备的采购。有了这支洋枪队,上海的士绅们似乎有了点底气胆壮了。

    华尔的洋枪队成立后,正遇上李秀成派遣南破忾军主将陆顺德率部进攻松江,华尔即率洋枪队奔赴松江参与抵抗太平军。然而,在与太平军的第一次遭遇,洋枪队即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洋枪队员损失了三分之一,华尔本人也因负伤而独自狼狈地逃回了上海。

    洋枪队败走,驻守松江的清军也随之溃散,松江即被太平军攻占。

    薛焕见华尔的洋枪队初战失利,不由得又胆战心惊了;于是,与吴煦商议后,赶紧委派江西巡抚钱宝琛的儿子钱鼎铭去往湘军大营向曾国藩求援。

    陆顺德攻取松江后,休整了数天,即出松江北门,又欲去攻取上海的宝山。然而,进到泗泾、七宝一带,却遭到了当地民团蒋鹤所部的阻击,一时受挫,被迫撤退。

    而此时,被革职的苏州知府吴云所率的一支船队正停泊在离松江不远的黄浦江边的豆腐浜一带,而华尔洋枪队中尚存的数十人也正溃退在松江附近的米市。吴云探知陆顺德率部去攻打宝山,松江城中空虚;于是,与洋枪队约定,连夜偷袭松江。

    至夜,数十名洋枪队员先行到达松江城下,吴云的数百名水陆兵勇也随即到达。洋枪队与清军在松江城下会合后,正准备攀越城墙偷袭;忽然发现城门却大开着;原来,陆顺德在前去攻打宝山时,因疏忽而忘了关闭城门。

    吴云疑有埋伏却不敢轻进,经派人试探后方知没有设伏,这才大胆地从敞开的城门轻易地袭进了松江城。洋枪队与清军袭进城后,留守在松江城中的太平军却还在睡梦中而被打了个猝不及防。这次偷袭中,洋枪队的几十支洋枪果然发挥了作用;在夜寂中,乒乓不绝的枪声更是慑人,那些从睡梦中惊醒的太平军将士被吓得不知所措抱头鼠窜了;太平军守将周文嘉只得带着残部从北门败走退往青浦,松江复被清军所获。

    陆顺德闻报松江已失绝了退路,只得转向泗泾撤退;途中再遭民团截击,又蒙受了一些损失,遂转道退守昆山了。

    华尔闻知洋枪队协助清军意外地夺回了松江,心中大喜;因为,这不仅是一次胜仗,更是为洋枪队挽回了面子;于是,又从上海赶回了松江。而清军也被此次意外的胜利所鼓舞,吴煦立刻派参将李恒嵩自上海率部至松江,会同华尔的洋枪队去攻打青浦。

    驻守青浦的太平军守将周文嘉赶紧向忠王告急,李秀成立刻亲率数千轻骑往援。

    李恒嵩和华尔自知难以与李秀成对垒,主动撤离青浦退归松江,太平军的青浦之危即被解除。

    松江一役后,虽然给华尔挽回了一些面子;但是,华尔也深知这支仅有百余人的队伍是不足以抵抗太平军的;于是,华尔在松江对洋枪队进行了改组。他大量地招募了当地的中国人,将原先单纯的由外籍人组成的队伍,改组成了中、外籍人皆有的混合军,人数一下子增至二千人。同时,华尔还在这支队伍中设了个教练局,聘用了数十名有实战经验的欧、美籍军人当教官。经此改组后,洋枪队固然像是换了个模样,象模象样多了。

    清庭闻知,也十分高兴,遂赠其名曰常胜军;并按照清制为华尔等人加了官衔,任命华尔、白齐文为正、副统领。华尔十分乐意地接受了清庭的封衔,还娶了吴煦的女儿为妻,并和白齐文一起加入了中国国籍。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得到英国人的支持,华尔还邀请英国侵华海军司令贺布前来检阅常胜军;贺布乐意地接受邀请,并表示愿做华尔的朋友。

    而此时,因巴夏礼在天京与洪秀全摊牌翻脸后,英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又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在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之间走钢丝了,彻底放弃中立,决定与清政府联手对付太平天国了。因为,在他们觉得,盘踞在南京的那伙人是难以沟通与协作的;而清政府虽然腐败无能,但却能俯首帖耳地跪倒在英、法联军的枪炮前,奉上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仅凭这一点,就还得让这个奄奄一息了的皇朝再苟延殘喘下去。

    再说,上海这座经营了多年的商贸城市中,有着西方各国政府众多的在华利益,并有各国大量的侨民云集;所以,上海的安危可是直接与各国政府的利益攸关。而今,洪秀全竟然撕毁了由他自己颁发的《中西永遵和约诏》,进攻上海了;英、法诸国当然不能等闲视之,绝不允许太平天国染指上海,以使各国的在华利益免受损失。

    于是,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应江苏巡抚薛焕、苏松太道吴煦、上海知县刘郇膏的请求,连署颁布了一份《通告》,公开表示:“英、法将以武力保护上海租界和县城的安全。”

    接着,普鲁斯派遣九百名英兵守卫上海的西门与南门,并在上海城西通往苏州的大道上也派兵驻守,而英军的红隼号炮艇则在黄浦江上来回巡弋,严密防备太平军来犯。同时,普鲁斯还答应给予华尔的洋枪队更多武器支持。

    见到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的态度如此明朗化了,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也随之跟进。

    布尔布隆也派遣了二百名法国士兵进驻上海城外的董家渡,另有法军三百人驻扎在城隍庙协防上海的东门与北门;同样的,法军也派遣了一艘香港号炮艇巡弋于黄浦江上,以防太平军进犯。

    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甚至于明确指示属下:“凡太平天国的来函一例不许拆阅。”

    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因违背这一规定,擅自拆阅了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来函而被调离上海。

    李秀成见英、法两国的军队协助清军联合防守上海了,也就不敢冒险进攻;只好将太平军驻屯在上海城外,伺机而动。就这样,上海城暂时被保住,没有受到太平军的洗劫;但是,危险依然存在,被困其中的官僚、士绅、外侨仍终日提心吊胆的难以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