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三章79术

第三章79术

    第三章7—9术

    4—3—7盛东风问第七术张网得实

    《反应篇》曰:“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适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步石答:说,“诱导人说话,然后拿他的话与事情对照,这样可以得到‘人实’(人与事实的结合)。这种方法好比喻张网捕猎,张开两张网,然后在交会处等候。他说的话与事是合情合理合乎逻辑或反之,那么他自己就走出去了或自我暴露,这就是查实澄清人的嫌疑的良好方法。

    解说,“网”即人为即人为的事物。为什么要张网、张网在哪里?如何张网?张网以待,如何待?考虑关键——反应。网是柔软之物,它可以抵消刚性的“硬”力量但又不对被网事物造成伤害,它是二维的面性的。一个钓字强调引导、诱导,而最好用语言做“饵”,目的是找出事实并与人对号入座。审讯嫌疑犯特别有用。不主张刑讯逼供,后面他讲了为什么不能严刑拷打。在平常工作中,要调查一个事实真相,更加不可以来硬的,那么你只好动点脑子,让人自动说出真相。“网”是什么?在这里就是他说的“事”。所以,你在询问之前最好要多了解一些事情,甚至包括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以串联而形成一张“网”。“网“的变化,又有三式:(1)网不动,猎物选择。(2)猎物不动网动。(3)两者都动。都属于过滤法。

    4—3—8盛东风问第八术欲取反与

    《反应篇》曰:“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反式而动,实现正目的。如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擒故纵等等。

    步石答:物理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交换律。石在前面讲过人类早已接受交换律。化学——反应。这些都可以拿来支持对本处的理解。给予是手段,获取是目的。它利用人性,而又可能是道德的。比如农民种庄稼,给庄稼施肥就是给予,目的是到了秋天能有一个好收成。“欲取反与”的本意是用“与”换“与”。要进行控制的是保证对方的“与”要是自己的“取”。有时可以明说,有时不能。

    在交换律,你可以在交换过程中行欺骗而上手,而别人则受欺骗而上当。但这样一来你无形之中抛弃了道义而失道。那么你的诚信方面的道德形象和口碑将受损,更为严重的是你的心灵受到侵蚀、不能问心无愧而失去心的宁静,心躁动起来,你将渐行渐远、害人害己,最终为法律所不容。明智的人不会这么样。所以法家人鼓励竞争的同时又有律法这根准绳。

    在反应律,物有性质,人有性格。自然规律,对物或人施加一个影响因素,必将会引起它或他的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叫做反应。“影响因素”与“反应”之间的逻辑关系你弄清楚了吗?弄清楚了,那么你给予他一个预谋的刺激,他将给予一个你预想的反应。给予天然气氧气和点燃,它将燃烧而给予你热量。不举人与人之间的事例。

    希望看术多了之后对诚信这个道德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

    那天你向我提了一个要求,我对你点了点头,但到时后我没有兑现,请问我有没有诚信?法治的社会,同时也是讲证据的社会。你有言论的自由而可以指责我没有诚信,那请你拿出证据来,你拿不出,那么我就可以告你毁谤罪,这也是自由我的自由。

    4—3—9盛东风问第九术见微知类

    《反应篇》曰:“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步石答:虽然远没有见到事物本体的全部,而仅仅是见到它的微末细节,但已经可以由此推理而知事物的类别属性了。

    当然了,等到事物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家都看见了,都知道了,还有什么技术技能可言呢?知微而先知,先知而先行,才可以说有技术技能啊!比如买股票、基金,虽然我不知什么时候买,但我知道什么时候不买。而判断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我家属催我买的时候,就坚决不能买了。这就是见微知类的一种。

    解说,这就是为什么侦探就凭蛛丝马迹而破案的道理。人的经验和社会阅历很重要。观一斑而知全豹。那么就需要你能解读存在于这个“细微”之中的全部信息。你的经验、阅历和知识当中应该储备有相关的“细微”与“全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默会知识,也表现为联想能力。有人说你所举例子的意思我们知道了,就是“妇人的头发长、见识短”。石说过,别人说过的,尽量就不说了。而且,这样的观点十分的庸俗,相似的观点步石曾经猛烈地抨击过。它是“见类同微”的做法,不符合法家尊重个性、特性的做法。书呆子的一条来源。石所举例子经过精心选择而单纯而方便讨论问题。因为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术并不单一使用。所举之单纯在于,一、后面讲到向背术,在这里人心的问题就自然避免了。人心的向背是法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涉及安全的问题。二、咨询对象的内情我完全知道,其思维习惯、观察市场行情的经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我都十分清楚。有了这两个前提,见微知类就容易得多了。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这可能就是见微知类的逻辑基础。大家看到这哪里是术呢?完全就是观察事物的洞察力吗!那么见类知微就有点逻辑不通了吧?泛泛而谈,不得具体。比如“中国人素质差”的说法,就逻辑不通。要么是书呆子,要么存心抹黑一大片。悲哀的是很多中国人并不知它的危害。都有一种自我心理暗示——“有这样的现象,不是讲的我,不关我的事”。于是不反对。有一小年轻,对石说,“中国人素质差,到处丢烟头”。石问:“你乱丢吗?”,他答:“不”。我问:“那么你是哪国人?”另一人,一边抽烟,一边向石说“中国人素质差,到处丢烟头”。说完抽了,顺手丢地上。法制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法治的概念里,见类同微的错误可以变得很严重。因为它可以演变为类别歧视,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在法治社会里,你歧视某一类人,那么这一类人群中的任何人都可以站出来到法院去告你。这就是法治社会的公民意识之一。以点代面的“中国人素质差”论,可以造成对中国人的歧视。要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