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民民小说大学在线阅读 - 第三章 仁政和德治的起源

第三章 仁政和德治的起源

    第三章仁政和德治的起源

    2—8盛东风问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步石答:经过石的正名cao作而得到的儒学定义,使得儒学理念科学而现代化了,也澄清了。不要再在名称上无聊地浪费时间了。其内容不是改良而是要革新。

    现代,把政和治合称为政治,政治家必须是有仁有德之人。

    石在曾经将“义”分化为两个主义,革新工作是知识分子大显身手的地方。以去政治化而理论化和文艺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个体主义这方面是补课补缺。也是最最艰难的地方,早在十年前就有一位王教授提出来过。应该尽快诞生公认的系统的理论。集体主义这条线有艰难的剔除封建腐朽理念的任务。两个方面一起建立起来,才可以说全面发展。建立现代化的儒学,又带着nongnong的古色古香,通俗易懂,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这样才能传统统传啊!要知道普世价值在与我们争夺阵地。

    好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仁政和德治。但孔子十分推崇周文王之治,而文王之治的本质就是顺应时代潮流与人的民主政治。这种民主不包含民与奴隶。他的“为政以德”如果被诠释为德治是牵强的。所以,仁政和德治概念的出现说明儒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向离开自由思想、离开纯学术,向治理国家的技术方向发展。向读书做官论方向发展。相应的是儒生投机钻营,一心入士,明哲保身。这是分析的儒学作为治国理论之后儒生或说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变化情况。

    仁政作为治国的原则在刚刚提出来时是十分的先进。他暗含民主政治理想。它应该脱胎于论语后尾咨文那一章的“仁人”吧。愿望在政治上将“仁人”逐步扩展而惠及所有人民。“仁人”是周朝立国的政治原则,社会基本意识形态,相当于局限于人的“社会主义民主”。仁人即人的共和,是被真实实行的,周朝的贵族还为此罢免过一位周王呢。孔子推崇的其实就是这一点,并不能用“守旧”、“复辟”来诠释。石说周朝有仁的信仰,应该继承,那么能不能说石是守旧复辟呢?不能的!

    但周朝初期对奴隶制是有所加强的,这是根据论语记载的周朝曾经用栗子树寓意让人民战栗说法得出的。孔子的处理原则是“既往不咎”,就是“坏”的方面就不用放在嘴上了。不出主意胜过出馊主意。孔子说“既往不咎”,就是不要把已经被革除的“战栗含义”等不好的东西讲给当政的诸侯听。他们对整奴隶的兴趣可能要远高于对仁政的兴趣。

    仁政的理念有二:1。让仁义的太阳光普照到自由民和奴隶。不要只照耀人。2。务必将仁政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而成为基本国策长期贯彻执行。这在当时,实在太过先进。太先进的理念和太落后理念都可能会被当成迂愚的。所以,仁政理念的产生属于理念的革命性的创新,其中也隐藏着理想主义。

    仁政理念的提出者来到技术层面进行了设计,石将这种设计称为生产生活一体化。它赋予仁政强烈的可cao作性,注意,政治即cao作性。再说明白一点,仁政理念的先进性是相对于国家决策层面、政治基本意识而言的,相应的人民社会实践早已经有了,只不过没有被升华为理念上升到国家层面。相应的理想也早被记录在道德经里,即老子的家国之治理想和家的理念。仁政则是将其理想变为现实的主要还属于理念的东西。比如法家也是可以贯彻仁政的。贯彻仁政法家与儒家在方式方法上不同。

    在这里特别地提一下儒学的开放传统,孔子在世,就留下拜学老子和五十学易的佳话。我们看到在论语里,国家的治理理念是国理,所谓千乘之国的说法,就是防卫、生产、生活在理念上都是以国的理念进行组织的。家的形式虽然早已存在,但在论语里家的理念并不包含在国的治理理念之中。仁政理论的提出者学习了道德经,并发扬了它。在道德经里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句话完了。

    治理小国难!治理政治原则:人之,器而不用。即解放奴隶,使其自由。并组织培训,给予生存技能,主要是民自用。奴隶解放出来放在哪里?答:放在家里。具体的小国的对民“器而不用”的技术培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儒家将此抽象为仁政理念和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技术有细化。我们称之为国治理的家化。仁政的一个具体方面。

    仁政理念在国家主动瓦解奴隶制方面贡献很大。所有的人都有了姓氏,仍然合称为老百姓。当老百姓养成家乡意识、家庭观念、亲情意识等,家的自然形式先是上升到治国理念然后又回归自然形式。

    这样家国之治功能耗尽了,那么再玩什么呢?由于采取封建主义的社会基本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则,仁政根本不会被彻底贯彻。在技术层面,儒家主张德治,很有理想很有道理。本质是用信仰引领和道、德教化和知识传播。结果封建统治者选择一封建礼教,把“知识传播”从德治的理念里排除,甚至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鬼话,同时将个体主义那一派往死里整,一直整到谶纬里。

    而选择的那个礼教呢?老子早已在道德经里给它排了位,定了性的。结果它还是出来害人了。老子按道—德—仁—义—礼排,礼最差。而老子认为下德就已经滑向无德了。还搞出个什么仁义道德。仁义道德这个概念在老子的眼里是狗屁不通的。儒家人提出的仁政和德治都是好的,但儒家人人生观必须革命,否则与时代格格不入。方法很简单,就是向孔子学一半,向工人农民学一半。

    南山一茅:东周没有奴隶制!只不过生产力比较落后而已!穷人出身的孩子如樊迟颜回等,也可以上学,也可以当官。回复步石下面言论:“奴隶解放出来放在哪里?答:放在家里。”====要说俘虏是奴隶,二战时期欧洲亚洲也存在!从《诗经》中反映劳动欢快热烈的场面,还有民间男女恋爱自由,说明东周以前不存在奴隶社会。步石:谢谢!以上假设有奴隶制,然后做了一番思想实验。继续思想实验:儒家人以推崇家国之治而起家,本想以德治而继续发扬光大,结果被封建礼教弄得日落西下。儒家人明白这对自家精神的伤害吗?

    步石:“奴隶放在家里”,即家的理念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即仁政、德治的本意是惠及所有人。

    步石:儒家人几千年迷念仕途,逐渐养成依赖主子的“被安排依赖”心理而难以自拔,最后沦落为“打工仔”心理。又因为儒学的唯我独尊而文化而影响整个民族性格与素质,特别是影响知识分子的性格、素质与价值观。大学生做生意做不过小学生,可能仅仅是因为没有领导带领。所以儒家人应该回归家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妻子儿女的家、父母的家、员工的家。中国不缺少打工的,缺少的是家。第二、抛弃明哲保身哲学,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风险面对现实。第三、克服文人相轻。事情还没有做,先就为立门户吵的不可开交。透露严重的封建门阀意识。

    可以认为:儒学是做人的学问,法家、墨家、兵家、厚黑家、科技都是做事的学问,而做人做事都是做事。石言:现代儒学必须有现代核心、古色古香的味道。否则去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