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mdash;mdash;钢铁炼狱:一战(9)
看到这,如果初中历史中关于一战这一块的历史还没忘干净的话,可能觉得有点别扭,似乎是少了点什么。没错,就是少了一个国家,或者说是少了一个列强,这个列强就是意大利。 如果说英德法俄奥这五国都是铁了心的哥们的话,那意大利就有些首鼠两端了。因为虽然意大利想取得北非的地盘,但是同样的,它也眼馋着奥匈帝国内的地盘,他看着奥匈帝国领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区域那是直流口水啊。但是,奥匈帝国肯定不给啊。意大利之所以跟德国和奥匈帝国成立了三国同盟,还是因为在中间不断的牵线搭桥,最终才成立。所以,让意大利为了跟自己有领土纠纷的奥匈帝国和协约国死磕的话,那意大利铁定不愿意。结果就是,相对于德国毫无保留地对盟友的支持。意大利的回答则显得投机而且怯懦:意大利援引使它免于军事行动的防御条款而让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 意大利中立的意图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待价而沽,谁给的价高,就跟谁走。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看双方那一边的赢面更大一点,因为输的那方即使承诺的太多,也注定只能是放屁。所以,意大利仔细盯着两大阵营的鏖战,想找出优势的那一方。这时候,各国的表现就非常重要了。英法德俄自不必说,咱们来说说和意大利有领土纠纷的奥匈帝国。在战争爆发后,奥匈帝国主要战场有两个,一个是和塞尔维亚的巴尔干战场,一个是和俄国对掐的东部战场,这两个战场上,奥匈帝国都被打得灰头土脸,在东部,奥匈帝国被俄国一顿胖揍,打得连战线都有点维持不住了,结果还得靠德国从和英法对垒的西部战场调兵增援东部,要知道,德国的计划可是迅速在西部战场获得胜利,击败法国,本来就是最需要兵力的时候。在巴尔干,奥匈帝国被塞尔维亚打得狼狈不堪。一方面是屡战屡败,外强中干的“布头帝国”,另一面是有着优势的协约国,如果两者给的价码都是一样的话,那意大利肯定是倾向于协约国一方。 而就是在价码方面,协约国也要比同盟国大方的多。同盟国方面,德国觉得现在应该稳住意大利,应该给意大利一点甜头,就算不给意大利他全部想要的,也应该给他一点地盘,让他暂时满足一下,就算到最后意大利还是没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好歹也不会站到自己的对面去。于是,德国就向奥匈帝国施压。按理说,奥匈帝国这仗都打成这样了,到处被人打,现在全凭德国人站场子,就算不对德国言听计从,但是也应该认真考虑考虑德国的建议吧。但是奥匈帝国这会可硬气了,你们谁说都没用,老子就是不给,有本事就让意大利过来打我!十分干脆地拒绝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 但是协约国就不一样了,不但把意大利想要的奥匈帝国的地盘都许给了他,而且还抛出了更大的诱惑,如果你加入我们,并且打赢了战争,我们还把多德卡尼斯群岛也给你!你不是想要北非的殖民地么?好说,在战后完全可以扩大在非洲的领土。土耳其怎么样,想不想要,我们也可以拿出来跟你分一杯羹!心动不如行动,赶紧加入我们吧! 看起来似乎是同盟国比较吝啬,但是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协约国基本上是在慷他人之慨,意大利所想要的的的里雅斯特,整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区域是奥匈帝国的,北非的地盘完全可以用土耳其来补,再加上对土耳其的瓜分,分的也不是自己的。反正东西又不是自己的,拿出去卖了又有何妨!反观奥匈帝国,那就是真真切切地在割rou了,如果让协约国也割rou,估计也够呛。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只是协约国的一张空头支票,完全能反悔,事后如果不认账,意大利还没什么辙。但是,协约国的画的这张大饼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了意大利的欲望冲破了自己的理智。 在1915年4月,意大利和协约国签订了《伦敦条约》,规定在一个月之后,意大利将对同盟国宣战。意大利也遵守条约,在一个月后,1915年的5月23日,正式对奥匈帝国宣战。在这,意大利玩了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它没对德国宣战,条约只规定了对同盟国宣战,奥匈帝国是同盟国一员,所以,只要对奥匈帝国宣战,就算是达到了条约的规定。而意大利之所以不向德国宣战,是因为意大利真的怕德国,别的不说,德国东挡西杀,以一敌二,不落下风,如果再算上历史上德国及普鲁士军队的战绩,意大利觉得自己还是洗洗睡吧。直到1916年,意大利觉得德国应该顾不上自己了,不怕报复了,才在1916年8月28日对德国宣战。 当然,意大利参战之后的表现,那是相当的水。意大利虽然自诩为列强,而且也备战,但是并没有与之相应经济实力,再加上前两年刚和土耳其打了一仗,经济更加拮据,在加入到这场不知道比当年意土战争惨烈多少倍的一战的时候,意大利的财政不久就崩溃了,整个成为了协约国阵营的负担。而意大利军队训练废弛,装备低劣,即使有着阿尔卑斯山天险和波河,但是还是一败涂地。而且,相比于其他同盟国和协约国各方动辄数百万的兵力,在宣战是,意大利的军队总数才87万,而这87万,等到了1916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报销了70多万。而意大利的海军的燃料,还得让英国千里迢迢的运过来,才能勉强作战,如果到最后不是日本宣战,派出了特遣舰队过来帮忙,再加上法国海军协助,才把奥匈帝国那支小海军封闭在了亚得里亚海。 据说,在当年德皇将威廉二世通报佛兰肯豪森和鲁登道夫意大利终于背盟的时候,鲁登道夫说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意大利作为我们的盟国参战,我需要您给我80个师保护它,如果作为敌人和我们作战,我只需要40个师就可以打垮它。 说完这个意大利的小梗,我们在回来,看一战。 德国在兵发比利时之后,即将面对的就是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因为列日要塞坐落于比利时和法国之间的主要道路上,如果绕道的话,肯定会浪费时间,而这时对于德国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于是德军决定速战速决,攻克这座堡垒。但是,这又谈何容易。 要塞外围是马士河,紧随其后的是由十二座要塞所组成的环形要塞工事,这些要塞在1891年完成,还非常新,而且新建的要塞完全由混凝土(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水泥)建造,并且在要塞内装备着210mm、150mm、120mm等非常多的各式的大炮,而且主要的大炮被安装在了可以360度旋转的炮台上,使得打击无死角。在要塞外围,还有深沟和铁丝网。这些要塞的位置十分巧妙,使得任何一座要塞在受到进攻的时候,都能受到相邻两座要塞的火力支援,从而形成交叉火力,杀伤敌军。而且,除了要塞之外,城内大量的工业设施和工厂等其他设施,在打仗的时候都是绝佳的掩体。虽然要塞威力巨大,但是还是有一点小的瑕疵,首先就是日常战备不足,可能是认为自己可以借助大国的力量从而免除被侵略的命运?反正在这十二座要塞建成之后,设计师本来还想在这十二座要塞之间再建一些辅助工事,用来连接并且保护主要的要塞群,但是比利时政府拒绝了,而且要塞驻军多是当地的警卫部队,而不是正规的陆军,这些人只受到了最低程度的军事训练。而且,要塞内的通风情况和卫生情况那是相当的差。但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毕竟环境不好忍忍就过去了,最要命的是虽然要塞使用了混凝土,可能是因为觉得不必要,使建造要塞所用的混凝土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建造的时候,最大的围城大炮也只有210mm口径,所以能防住210mm就可以了,但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使得更大口径的大炮被制造出来,这些大口径大炮,如果挨上一发这样的炮弹,估计混凝土就跟纸糊的差不多。
虽然外部条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使用这些战争工具的人,当时,比利时驻守要塞的大约有36000人,看上去人数很多,但是其中还包括了很多训练很差的公民警备队,这支要塞守卫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是由比利时国王亲自点将的莱曼中将。 而德军的进攻部队则是由奥托将军指挥,总人数在6万人左右,包括100门大炮。在8月5日,德军开始进攻,可能没想到比利时人敢打,而且敢打得这么彻底,第一次进攻被比利时守军凶猛的机枪和大炮火力给击退,并且在战场上留下了大量的尸体。在这时候,德军开始玩真的了,动用了齐柏林飞艇对要塞和列日城进行了轰炸,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空袭。 在8月6日,随军的鲁登道夫将军向莱曼将军提出休战,但是莱曼将军还是非常有骨气的,干脆地拒绝了。这个鲁登道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将军,在这之后,我们会经常看到他,而他在之前就对施里芬计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工作。 在莱曼拒绝之后,鲁登道夫派了突击队,悄悄渗透,因为要塞间的防线是在战前才仓促建立的,有点像筛子。虽然突击队被打回来了,但是也让莱曼出了一身冷汗,最后,他不得不逃离了列日城,跑到了城西的龙欣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