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mdash;mdash;美利坚的诞生(11)
英军在作出了准备投降的决定之后,也就不在犹豫,毕竟粮食可就只够吃三天的,在10月13日这一天向包围他们的大陆军派出了信使,要求进行谈判,既然要谈判了,那战斗就没必要再打下去了,于是英方代表建议虽然咱们两边还没商量出个结果呢,但是我们能不能先别打了,先停战。 当盖茨将军得知了英方代表的要求之后,陷入了沉思,虽然大陆军占据了优势,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但是现在英军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这个时候英军提出了停战的要求,说是不想打了准备投降,这英军到底是真的想投降还是在玩缓兵之计,对外等着援军、对内加紧备战? 经过深思熟虑,盖茨将军最终决定接受英方的要求,可以不打仗了,但是有个条件,想让我不打了可以,但是你们得把自己的武器给放下,而且还得在我的眼皮子底下让我看着才行,说白了就是成了战俘。 当英方代表把盖茨将军的要求带回去之后,整个英军炸窝了。什么?还想让我们当俘虏,这些人想的太多了吧?!我们又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不过虽然英军很恼火,但是毕竟形势比人强,英军没实力跟大陆军闹翻,只得暗示盖茨,大陆军的提议是我们万万不能接受的,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底线,如果你们觉得已经吃定我们了要一意孤行的话,那我们不惜一战! 在表达了自己的最终立场之后,伯戈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毕竟打不过。他提议英军带着大炮和各种武器,举着旗帜,列队从军营开向一个指定地点,在他们自己军官的命令下,把武器堆集在那里;美方应允许他们自由前往欧洲,条件是在这场战争中不得再在美国境内服役;军官起誓不再带兵打仗后释放,可携带他们的随身武器,一切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得搜查行李或加以干涉。盖茨将军经过考虑之后,接受了伯戈因的提议。 在达成一致之后,剩下的就好办了,伯戈因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想当初意气风发地率领着精锐的士兵直扑南下,想要建立不世功勋,结果现实却给了他狠狠地一拳,最终不得不成为了自己眼中不值一提的对手的手下败将。伯戈因将军签字的手,估计都是颤抖着的吧。 在英军投降时,英军由于被俘、阵亡和开小差,已经从9000人减少到5700人。萨拉托加大捷,解决了大陆军的燃眉之急,大陆军获得了一大批急需的大炮、7000件轻武器和大量服装、帐篷和各种军用物品,使得大陆军的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萨拉托加大捷,是即特伦顿战役之后,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胜利。而且这次胜利是在北美殖民地“首都”费城被豪将军占领的情况下取得了,极大地振奋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和大陆军的士气,本来在9月刚刚把费城丢了,结果到了10月就给了英军狠狠一拳,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结果这仇一个月就还了。而且萨拉托加大捷,让那些在暗地里支持大陆军的国家看到了希望。本来这些家伙当初支持大陆军只不过是想让英军多麻烦会,多找点事,没想着北美殖民地的反抗真的能成事,特伦顿战役让他们眼前一亮,但是也就是一亮,他们还没把大陆军作为一个可以结交的朋友,只是惊讶于大陆军居然能够在英军认真起来之后还能取得这样的战果;萨拉托加战役却让他们开始认真考虑对待这个新生的政权,因为萨拉托加战役是大陆军和英军之间硬碰硬的正面厮杀,全部由精锐士兵组成的英军最终竟然被一群“造反的人民”给逼的投降了,这让法国等国对大陆军刮目相看,并且考虑改变自己的策略,不只是给英国找麻烦了,而是想着让英国的北美十三州彻底的分裂出去,打击英国的国力。 在这之后,战场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大陆军在华盛顿的率领下在离费城不远的福吉谷进行整训,而殖民地的外交官在欧洲大陆积极活动,争取英国的对头的支持。经过艰苦的谈判,法国承认了新生的美国政权和并和美国在1778年2月正式签订了同盟条约,法国对英宣战,北美独立战争终于又有了新玩家加入,而战争也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战争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法国成为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继法国之后,西班牙和荷兰相继对英宣战,其他看英国不爽的国家虽然并没有明着跳出来和英国摆明车马,但是也都在暗地里支持美国这一方,在当时,欧洲上演了一出“大家一起坑牛牛(英国)”的大戏。 在华盛顿整训的时候,一位普鲁士人给了华盛顿很大的帮助,他就是冯施托伊本,一名曾经在普鲁士参谋部服役的军官(在这多说一句,这个普鲁士人的名字中如果带有冯这个姓氏,那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军官,这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是由于普鲁士的现状决定的,有兴趣的可以查查容克贵族)。在当时,普鲁士军队还并不是拿破仑时期的普鲁士军队,迟钝、呆板,腓特烈大帝旗下的普军是当时欧洲各国争相模仿的样板,施托伊本的到来带给了大陆军当时最先进的训练,改进了大陆军的战术和作战纪律,使大陆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成为了大陆军得以摆脱乌合之众转型成正规军的分水岭,使之能在战场上和英军相较量。 1778年可以说是美国的转折年,但是对于英国来讲,英国就要跳着脚骂娘了。因为战事的迁延不决,还被那些造反的刁民给消灭了一支9000人的部队,最终导致自己的老对头法国等国掺和进来了。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英军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决定将注意力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决定不先解放“新英格兰”了,而是南下先去“解放”南方各州,在北方只留下纽约作为据点,和南部战场相呼应。之所以有这次转移,是因为在北美殖民地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着闹独立,有一部分人就想着留在大英帝国之中。想留在大英帝国中的那些人姑且称之为“效忠派”,在北美殖民地南部各州的“效忠派”数量要比北方多得多,第一届大陆会议中缺席的佐治亚州就在南方,群众基础比北方要好得多。这是其一,其二,南部各州距离英属西印度群岛,补给也比较方便。于是,英军便将主力南调,作为南部作战计划的一部分,英军于1778年6月18日撤出了费城,13000名英军在克林顿将军开始向纽约进行转移。 华盛顿在得到英军侧退的消息之后,立即派查尔斯李率领6400人准备爆克林顿的菊花。当查尔斯追到了一个名叫蒙茅斯的地方之后,追不动了,因为一支英军部队横亘在了大陆军追击的路线上。原来在当初克林顿撤退的时候,就想到了华盛顿可能不会让自己走的这么轻松,很可能会爆自己的菊花,于是他就让康华里率领一支小部队在蒙茅斯设防,掩护大部队的撤退。所以,当查尔斯来到蒙茅斯之后,就碰到钉子了,查尔斯应该没料到英国人居然会在这给自己摆一道,于是十分慌忙、仓促的下令撤退。主帅慌乱的情绪也传染给了部队,整支大陆军开始人心惶惶,队列一时大乱。就在此时,华盛顿和大陆军的总教官施托伊本带着7000人赶到了战场。华盛顿赶到后,第一件事就是接管了指挥权,然后指挥部队重整旗鼓。施托伊本的训练结果显现了出来,大陆军很快就重新整队,重振旗鼓。
迎者烈日,冒着酷暑,英军和大陆军展开了正面的厮杀。在这之前,大陆军打仗多是一窝蜂的进攻,就如同萨拉托加战役中的阿诺德,但是在这次战斗中,经过纯正普鲁士调教的大陆军开始和英军打起了正规战法,开始列队进行齐射(俗称“排队枪毙”),在齐射过后,当两军的队列相距一定距离之后,士兵们开始冲锋,进行白刃格斗。经过普鲁士训练之后就是不一样,大陆军始终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在刚开始了解到的时候,真的是大陆军之所以能够占据主动是训练的原因,但是我后来想又不对,因为英军总共才13000人,康华里率领的部队只是一支起掩护作用的小部队,而大陆军前前后后总共有13400人抵达了战场,这除非英军各个都是神枪手外加武林高手,才能不被大陆军压着打。 入夜之后,完成了掩护任务的英军悄悄撤退,华盛顿在得知消息之后也没有追击,双方损失兵力都在350人左右,然后双方都宣布是自己赢得了胜利。在我看来,还是英军赢了,毕竟在大陆军绝对优势兵力之下完成了掩护的任务。 蒙茅斯之战是英美两军在北方的最后一场大战,直到战争结束,英军就一直龟缩在纽约城里,主战场从北方转到了南方,在新的战场,英军会如何进攻呢,大陆军及其盟军会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