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mdash;mdash;海上马车夫的崛起(2)初露峥嵘
荷兰人选择了贸易,从渔夫、农民变成了商人,那双曾经拿着锄头、渔网的手开始掌握着船舵,曾经踏在坚实大地的脚掌也开始适应颠簸的甲板。在荷兰人开始经商之后,他们原来没有多大价值的土地也开始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看到荷兰基本位于整个欧洲的中部,距离两端的路程都差不多,这就使荷兰可以很方便地从欧洲北部沿海地区往来运输货物,从而使荷兰有了先天的海运地理优势。 不仅是海运,河运这方面荷兰也是得天独厚,西欧最大的河流莱茵河、欧洲主要河流马斯河都是在荷兰境内奔流入海。这两条河流河道宽阔,水量充足。在古代,因为技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城市大多在河流两岸,而且河流越大,河流两边的城市就越大、越多。因为古代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又离不开水源,毕竟庄稼生长缺不了水,能缺水的那是仙人掌,在河流两岸会有比较充足的灌溉水源,农业会比较发达,农业发达之后,就会有余粮,人在吃饱之后就会想点别的,比如男的可能想喝点酒,女的可能想要个首饰,小孩可能想要个布娃娃,可你就有粮食,其他的你也变不出来,这时候你就会想用余粮去换。而且不止你一个人这么想,有需求就会有供应,就会有人进行交换,市场就应运而生。而走水路肯定比走陆路好走的多,河流两边的人东西多想交换而且河流交通便利创造了交换的环境,河流越大,河道越宽,水流越平稳,水量越充足,城市就越多,越大。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马斯河也是欧洲的重要河流,在这两条河两边大家可以想一下会有多繁荣。而这两条河的入海口就在荷兰境内,荷兰人就可以利用他们和欧洲腹地进行贸易。现在我们想一下,荷兰境内究竟哪块地方最具有商业价值?对,就是莱茵河和马斯河入海口,如果是两条河的汇合口那简直就是完美。荷兰恰好就有这个完美的地方,而在这个完美的地方,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鹿特丹。 荷兰人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从事着商业贸易,整个荷兰地区欣欣向荣。但是之后不久的一次重大发现,给荷兰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这项发现使得荷兰人有利的地理位置不再是独占鳌头,而是被别的竞争对手所超过,但是一旦获得胜利就会使荷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我们一般把这样的冲击叫做历史机遇,当荷兰人面对可能仅此一次的历史机遇的时候,能否抓住机遇,风云化龙? 这次重大发现就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地理大发现,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了最先吃螃蟹的那个人。当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现广大的新地区之后,看到了很多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黄金、香料,通过与当地人的接触,如果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现自己手里的棍子比对方的大,而且拳头也比对方的硬,于是二话不说撸袖子就上了,这种情况占大多数。如果遇见对方拳头比自己还硬的,如果还硬抢的话没准自己就去见了上帝了,他们就开始进行贸易。因为当地人没见过欧洲的东西阿,物以稀为贵,通常也能换回数十甚至上百佰的利益,但是和无本万利的抢劫比起来,可就差不多了,毕竟杀人放火金腰带。 通过暴力掠夺和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货物,导致仅靠自身的船舶运输不了了,但是造船又不是造个桌子椅子,三两天能出来,那就只能靠别人帮自己运输。这下荷兰人高兴了,毕竟自己就是干这行的,但是最高兴的不是荷兰,而是英国。 让我们的目光再次回到欧洲地图上,我们可以发现荷兰和英国离得非常近,隔海相望。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当地主要的贸易主要在欧洲内部进行,荷兰占有海运和河运的双重地理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而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大陆之外,虽然比起海运位置比荷兰要强,但是论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就不如有两条大河的荷兰了。但是地理大发现改变了这一点,因为睡着葡萄牙、西班牙运回大量其他地区的货物,使得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开始大于欧洲内部的贸易,海运地位开始突出,而英国是岛国,海运优势明显强于只是沿海的荷兰,荷兰的商人开始面对英国商人强有力的挑战。 一时间,英国的商人挤占了荷兰人的大批份额,并且雄心勃勃地准备把荷兰人剩下的也抢过去。面对英国人的竞争,摆在荷兰人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不做改变,从此衰落下去,另一条则是探索求变,杀出一条血路。荷兰人选择了第二条路,采用了一种在当时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方法。 在当时的情况下,荷兰人一针见血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运费,虽然英国比我地理位置好,但是如果我的运费足够低,低到足以抵消甚至超过英国地理优势之后,那些生意自然而然就会找上门来。可是运费再低也得大于成本,如果运费连成本都不够那就是赔本赚吆喝,可是怎么才能减低成本呢?荷兰人的眼光最终落在了船上。 在地上,会有劫匪打家劫舍,在海上,就会有海盗兴风作浪。在当时,在海上找生活的人们经常和海盗打交道,这些海盗可不是电影《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斯派洛,更真实的形象是电影里出现过的海盗红胡子。为了保证自己万一运气不好碰上海盗之后不被吊在桅杆上,在商船上通常会安放大炮作为自卫,是有着一定战斗力的,英国在战争期间会召集商船参战就是这个道理。当时的大炮都是前膛炮,这种炮的结构大家可以想象为一头被堵死的铁管。在装填的时候需要把火药和炮弹以此从炮口塞进去,压实,然后点燃引线,火药爆炸,炮弹在从炮口飞出去。前膛炮在发射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后坐力,或者叫冲击力,就需要质地比较坚硬的木头作为材料,可是质地越硬,价格就越高。 可是荷兰人为了降低成本,把大炮拆了,没有了大炮,对造船所需的木材的要求降低了,用一些不是特别结实的木材也能造船了,这样就使得整个船的造价立马就下来了,整整是之前的一半。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使得商船在遇到海盗之后几乎没有半点反抗的能力,荷兰人之后的每次出行基本上都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荷兰人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夺回了贸易的主导权。 但是如果你认为荷兰人就此满足了的话,那你就图样图森破了,荷兰人不但更换了造船的材料,还把船的造型给换了。大家应该都见过船的图片,基本上所有船的结构都是上宽下窄,看横切面的话差不多是V型或者U型。之前荷兰的商船也是这样的,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椭圆形,有着大大的“肚子”,但是甲板面积很小。之所以这样另类,不是因为荷兰人标新立异,引领时尚,而是与黄金白银真真切切的相关,因为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在对入港船只征税的时候,不是按照吨位、货物类型、货物总量这些常用的标准,而是采用了一种在我看来有些奇葩的收税标准:甲板面积,甲板面积越大,收的税就越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税款,降低成本,荷兰人就发明了这样模样奇特的船只。
这里我们说一个名词:斯堪的纳维亚。地理上在北欧有一个半岛叫做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文化上也有一个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圈,一般认为(也就是大多数认为)包括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但是一说斯堪的纳维亚,英国人觉得还得加上芬兰和冰岛,德国人认为是瑞典、挪威和芬兰,但是没丹麦。在刚开始接触这个词之后我很迷糊啊,这么多解释到底哪个规定了这么奇葩的规定?后来经过分析我觉得在这里的斯堪的纳维亚是指的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首先,我搜集的资料来自于荷兰北方航海博物馆,来自于馆长维歇尔克尔克迈尔,这是荷兰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荷兰人他们的观点是属于“一般认为”的。其二,瑞典、挪威和丹麦之间的关系很早就非常密切,曾经还诞生过一个卡尔玛同盟,这三个国家由一个共同的国王进行统治,这个同盟自1397年起,到1523年结束,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492年,当时还处在卡尔玛同盟时期,这三个国家政令是相同的,可能同时采用这让人有点惊讶的政策。 但是,无论想法再好,设计在精妙,没有优秀的水手去驾驶,也只能重现北洋舰队的悲剧,幸运的是,这样奇妙的想法和新奇的设计,找对了正确的水手。举一个著名的例子,在1596年,荷兰的巴伦支船长打算开辟一条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航线,现在我们都知道欧洲的北边就是北冰洋,现在全球变暖,到了冬天依旧是冰封的世界,就别说是在当时的1596年了,没有温室效应,那天那叫一个凉快。巴伦支船长历经艰险到了俄罗斯的一个叫三文雅的岛屿之后就再也走不了了,很简单,海面被冻住了,当时可没有破冰船这样的神器,被冻住之后巴伦支被迫带着自己的17名荷兰水手住了下来,渡过了八个月的漫长冬季。那可是原汁原味的北极的冬天,开水泼出去掉下来都是冰块的北极的冬天。最后荷兰人熬过冬天回来了,但是有八个人已经看不到祖国的大地了,其中包括巴伦支船长。 他们是第一批在北极过冬的人(虽然是被迫),但令世人最为震惊的并不是荷兰人的归来,而是这些荷兰人没有动他们船上那些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尽管这些货物中间就有救命的药品和衣物。我一般不愿直接引用所搜集到的材料,但是《大国崛起》中的解说词我觉得无出其右。“冬去春来,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他们用生命做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沿之后世的经商法则。” 在创新的设计、独特的思维和坚守信念的水手共同作用下,到了15世纪末,荷兰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海上马车夫”的称呼也开始不胫而走,响彻这个欧洲大陆,荷兰,这个未来的海上霸主,开始出露峥嵘。 但是在荷兰战胜英格兰之后,另一场危机却已经在慢慢逼近,而这一次,荷兰又靠什么渡过了难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