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世界演义在线阅读 - 第十八章 黄帝升仙

第十八章 黄帝升仙

    BC2639年,贯胷氏与长股氏都来朝拜。

    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

    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相传伏羲时就有河图洛书出世,伏羲因此创制八卦。这是吉祥之兆。

    于是黄帝由此产生了对寻仙问道的深厚兴趣,开始巡游天下,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

    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

    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

    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得到天书的传承,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HNLB市荆山下铸鼎。

    传说:当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锻,笼罩了整个天空。

    黄帝和大臣都很吃惊,那只龙慢慢靠近黄帝,眼神变得十分温和,忽然开口对黄帝说:“天帝非常高兴看到你促使华夏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来带你升天去觐见天帝。“

    黄帝一听,点了点头,就跨上龙背,并且对群臣说:“天帝要召见我了,你们多保重,再会了。”

    “请让我们追随您去吧!“大臣们说完,就一涌而上,想随他升仙,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匆忙间抓住了龙须。

    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大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金龙戴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群臣没有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黄帝升天而去。

    一位大臣看着天空,若有所思地说着:“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黄帝那样伟大的人,才有资格呢!“

    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帝王,就把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龙去鼎湖后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并建庙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年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络泽不绝前往祭祀瞻拜。

    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ZL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收服炎帝后,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传,黄帝城即黄帝所建都城。其实最早应算是炎帝避九黎于涿鹿。而黄帝扩建之。

    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残存城墙高5——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坟、上下七旗等远古遗存至今保存尚好,由海外华人捐资兴建的中华三祖纪念堂,古朴凝重,向人们展示了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体现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中华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堂内塑有黄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并陈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纺轮、石镞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和战争兵器。

    BC2598年,发生地震,黄帝驾崩。

    虽然古代人在编辑历史时总是试图说明祖先是多么的厉害,但是数学是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而因为古人缺乏数学的素养,所以编造历史在数学面前就错漏百出。而古史中唯一未经秦火的《竹书纪年》详细记述了从尧时到东周的历史编年表。为相应历史的数学推导提供了根据。其与东周共和元年干支纪年的记载正与现在已经确认为BC840年相合。

    可惜这样重要的著作被宋朝的程朱理学毒害的腐儒将之销毁,后人凭借其它史书中援引的《竹书纪年》文字归纳而重新编纂了《竹书纪年》,因为编辑的人不同,所以版本不同,又出现了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竹书纪年》之分。古和今并不代表哪个版本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