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二五一章 初一早朝
大明天启元年,七月一日。 乾清门内,正召开着大朝会,而这正是所谓的御门听政,这场朝会也是后世熟知的早朝,所有大臣都要很早的起来,然后在午门前等候,之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始进行。 不过,自从文武分治后,朱由校先是将早朝改成十天一次,后来嫌麻烦,干脆改成了一月一次,每月初一举行。内阁经过朱由校的一番整治之后,权威大涨,很多事情下发,基本上在内阁中转一圈就可以解决,故而,早朝的也越来越没什么用了,对于皇帝减少早朝的次数,内阁和各部尚书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早朝却没有取消,它仍然有一定存在的必要,比如让一些低级官员面见君颜,再比如宣布一些重大的事情,内阁通过,皇帝御批,再加上朝会公布,这是这半年多来天启朝逐渐形成的一项政治制度,至于其他的则逐渐舍弃。 当然,朝会公布并不是必须的,很多命令内阁下达后就开始直接执行,这里只是一个宣告的作用,告知所有人知晓,宣告之后,才会登上邸报,作为正式通知。这只是一个正名的程序。 此时,在御座之下站立的群臣还是很奇怪的。 大都督府的是不参加早朝的,也就是说,武官从早朝中消失了,而勋贵,因为各种事情,被朱由校一顿狠拍,所有权责一撸到底,也全部消失了,那么最后早朝中剩下的就只有文官了。 只是,文官也不齐心,华夏以左为尊,站在左首第一个的自然是帝国内阁的老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李汝华,他身后是仅存的另外两个内阁大学士,在后面则是各部尚书以及侍郎。 相对这边的,在右手边肃穆而立的大臣,却有些杂乱,内府、大理寺、都察院都在这里。按理说,同属于政府一系,大理寺和都察院都应该在左边,也不知道这两个部门的头头脑脑怎么想的,全都跑到这边来了,恭身肃立在徐光启的后面。 不过,在这群人里面,还有两个比较显眼的,王承恩和周泉赫然在列,一个是内帑主事,和汪文言同列的三品侍中,另一个是生产部的副部长,专营皇庄马场,位列四品的上卿。 王承恩倒还好,更在皇帝身边,见惯了大场面,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反倒是周泉,像是一只混在狼群中的羊一样,紧张不已,浑身的不自在,他周围的人也频频对他侧目而视,不停的审视着。 好在,早朝很快就开始了,让所有官员都转移注意力,仔细倾听首辅的发言,不在看向周泉,让他终于松了口气。 早朝由于人多,而且一个月也就一次,因此朱由校也就没有更改时间,每月也就那么一天早起,他还坚持的住。 到了如今,早朝已经没有议事的功能了,效率太低了,单纯的只成了一个公布的程序仪式,和帝国的礼仪工程。当然,若是有番邦使节过来,早朝就是接待的仪式。 “朝会开始,百官肃静!”随着刘若愚的尖嗓子,七月的早朝正式开始。 朝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内阁首辅李汝华的报表,之间他往右边迈开几步,踏上了三节丹陛,转过身,肃立在百官面前。他身后不远,则是神情严肃的皇帝。 捧着自己的备忘录,李汝华开始沉声发言,他的声音经过大殿内特殊的设置,在里面不停回荡,让大殿内所有人都听得比较清楚。 并不是所有人都消息灵通能知道内阁处理意见的,何况就算之前知道一点内幕,但没有宣布下来,谁也不能肯定,到底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故而百官们每个人都听得很认真,这是帝国大政,和每个官员都息息相关。 第一件事,便是宣布河北行省正式成立,从今天起,省府开始正式运行,与此同时,还有几分任命的宣布,在巡抚之下,又新设立了几个职位,左右布政使和左右参议。总共四个巡抚的副手,作为一个行省的领导班子,共同领导决议一个省的事务。 巧合的人数,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了内阁上面,甚至很多嗅觉灵敏的人,隐隐感觉到了一丝大潮将起的气息,陛下这是要一以贯之了。 省之后就是府县了,这两级政府机构也参照省衙,设在知府知县下面,设立四名副手,共同领导一地的发展。知府下面是左右府丞和左右通判,知县下面是左右县丞和左右主簿。 河北省作为最早改革,最早开始完善各项制度的地方,一向都很有标杆作用,百官们都用心的听着这些改制措施,他们不再地方,但有在地方为官的亲友,这些东西对于地方官来说,简直就是无上至宝,早一步领会到皇帝的心思,就能早一步博得头筹。 战女真,平南直隶,仅仅两场战争,一下子就将朱由校的权威树立起来,当真是一声令下,莫敢不从。尤其是南直隶这一战,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一万人对上十万人,人多的那边怎么一触即溃? 夸张的战果,让所有官员心中禀然,这样的军队陛下有三万,而且现在还在组建,若是能有个十万八万,那不是能够横扫天下,远征蒙古了?只要一想到这里,所有人都心中一热,激动万分。 出塞远征这样的事,自己这辈子竟然还能够遇到!!!机遇,这可是大机遇啊。 河北的事情宣读完毕后,就是南直隶了,南直隶的决议已定,也只是通报下而已,不过整整五十万预估的涉案人员迁移辽东,这样的大手笔,真是让人惊叹皇帝陛下的雄心。 随后,就是南直隶改革的事情,改直隶为行省,设立巡抚衙门,一如河北省,理论上南直隶拆分成安徽江苏两省,但具体的区域划分,还要等实地勘察的崔景荣的报告。 这些消息,早就随着南阁大学士崔景荣的南下而传开了,消息灵通的人早就写信回去过,告知自己家乡的举人留心查看,做官的机会来了。若是按照河北省那样的改革,一县之地就有五名主官,那真不知道要空出多少位置来。 南直隶的事情宣读完后,就是保定府发生的事情了,虽然最后保定知府人是被锦衣卫带回来的,但没有哪一个官员就此默认了这项权利归属于锦衣卫。
不争上一争,他们怎么甘心呢。所有人听到这,顿时都精神一抖,虎视眈眈起来,只要皇帝宣布这项权利归锦衣卫,自己就要竭力阻止。 本身锦衣卫就是皇权的延伸,有意无意间,他们打着皇帝的旗号,可以肆意污蔑,逮捕官员,本身就是一种犯规的存在,若是如今让他们正式得到了介入官场的权利,那还得了,所有文官的末日到了。 而且,若真能阻挡皇帝加权于锦衣卫,那么也能稍稍遏制下皇帝不断飞涨的声威,将朝政稍稍扳回正轨。 锦衣卫两百年来的狼藉名声,文官夺权的阴微心思,让四分五裂,派系横生的文官们暂时团结一心,准备今次好好斗一斗。 坐在主位上的朱由校看着下面目露凶光的百官,顿时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怎么了,一时间如此亢奋。 相较于皇帝的茫然,身为百官之首的李汝华心底倒是明白很多,他非常的了解这些人心中的想法,不过是想压一压皇帝的风头罢了。想到这,他心中暗暗好笑,陛下做出的决定,怕是要出乎你们的预料吧,不是锦衣卫啊! “官员,不同于百姓,乃天子奉养天下之爪牙……”李汝华开始拽文了,这一大通废话其实就一个意思,为区别官员和百姓的司法程序找理由。 只是在里面,有几个词的用法,李汝华和以往不一样,比如牧养改成了奉养,一般人不察之下是听不出里面的区别,但朝廷中极个别的人却注意到了这一点。 “皇帝面前,人人平等,官员犯法,与庶民同罪,百官杀人、伤人、偷盗抢劫,当与庶民同判,由警局执行。然百官职责不同,若犯渎职、玩忽职守、贪污等罪行,当由都察院直接处理,不经警局。” 这最后的文字一念完,百官登时哗然,所有人的目光登时齐刷刷的望向了右边第二个的左都御史孙居相。 孙居相也是一脸的茫然,他怎么也没想到,最后的结果会是这样,这个馅饼竟然真的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保定府发生的事情他也是知道的,但当地的都御史是最后赶到的,他自付这个权利怎么着都察院也捞不到手啊,但没想到竟然真的是到了自己的手上。 “肃静!”见下面场景有些哄闹,刘若愚适时的大喝一声,维护秩序。 很快,场面安静下来。这里是朝会,不是他们各自的部门,不允许胡乱出声。朝会仍然在继续,只是经过了前面三个重大消息后,后面就不没什么了,都是些涉及全国的,但并不很重要的事情。 只是,在这些官员中,有一个人却不同寻常,他面色茫然,嘴中喃喃自语,“皇帝面前,人人平等么!” 还是他,还是刚才注意到奉养这个词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