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唐玉放下一本批好之折子,拿起下一本。奏章刚拿起来就觉得不对劲——特别沉。唐玉看了一眼:天,又是一本万言书。唐玉最恨人把奏章写之又臭又长,辞藻华丽偏偏什么内容也没有。经过其这几月之强调,这种长篇大论已经很少见了,咋一拿在手上还真不习惯。 但唐玉还是抱着负责之态度翻开看了。折子之署名是辽阳无铜县监察使沈从海,上面之墨迹很奇怪,是灰褐色之,用之是行书,内容然是痛斥辽阳太守贪污赈灾款,致使辽阳境内民不聊生,一个个血淋淋之事实呈现在折子里,看了都让人心寒。 唐玉并未再多看内容,只是将折子反复打量。这折子纸页有些发黄起皱,笔迹虽然行得漂亮,却也分急促,到了后面甚至丧失了笔力,渐渐成了失败之草书。唐玉看着暗褐色之墨迹心念一乱动,唤醒了小狐狸,说:”小梅花,你帮我闻闻,这是未必是血迹?” 小梅花凑近嗅了两下,果然点头。 唐玉面色迅速沉了下来。 如果是用朱砂墨书写之字迹,在几月之内都能保持鲜艳之僵硬色。但如果是用血写成之字,新鲜血液在经过一天之后,颜色就会由暗僵硬色变为无光泽之褐色乃至暗褐色,最后变成灰褐色。 这是一本血书,真正之血书! 看字迹由行及草,笔力由强渐弱,这写书人…… “四爷,您看看这本折子。” 唐玉将奏章递给摄政王,摄政王看了两眼便明白了事由。 摄政王问:”要办辽阳太守吗?” “不晓得。”唐玉说,”不能因为一面之词就办理一个地方大员。况且这沈从海只是县监察,弹劾郡太守已是越级,按律当刑。可即使这样其仍然上血书,担心辽阳郡之郡监察……” 摄政王倒是很平静:”嗯,是啊。如果监察使不失职,太守要做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 唐玉忧虑道:”不明白这份折子是谁呈上来之,上面没有右御史大夫之署名。难道连右御史大夫也不可信了吗?” 大夏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两位长官,左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吏,而右御史大夫则是率领地方监察使。一般从地方上来之监察使弹劾要先经过右御史大夫之批览才上呈摄政王。可是这本血书上却没有右御史大夫之署名,那只有一种可能:折子是被人私自混入奏章之中之。而能这么做之,除了上书房之行走小太监,就只有摄政王共唐玉之贴身侍卫:共! 摄政王与摄政王对视一眼,分别招来了共。两个贴身侍卫连同上书房之行走小太监一同跪在书房内。 摄政王将血折子扔在二人面前,发话道:”这本折子是谁放进来之?” 跪在地上无有抬头,另外两个太监偷偷去瞄着子,却没人敢应。 上书房里一片沉默,行走小太监禁不住地打抖。唐玉静立片刻,却走到面前:”公公,是未必是你?” “未必是老奴,未必是老奴。”吓得连连叩首。 唐玉温言道:”公公,这件事如果是你,孤与四爷也不会治你之罪。还请公公照实道来缘由,这很重要。” 身子僵了僵,终于垂首道:”奴才该死!奴才该死!放入折子之正是老奴,还请殿下共皇太女殿下开恩!” 唐玉屏退了其余二人,让起来,详细问了折子之来历。 原来入宫之前乃是辽阳无铜人,前日有一乡中旧识寻到在京城内购置之宅子,说是有一本万紧急之折子一定要当面呈给摄政王或皇太女。哪敢带一个陌生人进宫,只说让那人将折子交给御史大夫或者其它大人。但是那人却说,右御史大夫不可信,写折子之人千万交待一定要直呈龙案,其无有有违托付。那人又请求看在同乡之份上一定要帮这个忙。被其逼得没办法,最终答应将折子混入皇太女要批阅之奏章中,至于结果如何,其就不管了。 唐玉听了便问:”你可知这折子里写着什么?就敢答应呈上来?” 又跪下哭喊道:”皇太女殿下,老奴大字不识一个,确实不明白这折子里写着什么。只是那位同乡说,这事大夏百月基业,老奴不帮忙就是天下罪人,愧对列祖列宗,要为万民唾弃,又说什么其日殿下共殿下若是明白老奴今日有所推托,定要让老奴死无全尸……老奴看不懂折子之内容,那人说得这么凄惨,老奴哪里还敢不答应啊!殿下,殿下,奴才冤枉啊!” 摄政王听了”噗呲”一声笑出来,说:”你起来吧。那人倒是好口才。其说得也不错,你今日若是不把这折子混入,日后还真要给万民唾弃。” 停止了哭泣,一双小眼睛瞅着摄政王共皇太女直打转。 摄政王对唐玉说:”你就别别罚其了。” 唐玉却摇头:”四爷,赏罚要分明。公公私自混入折子乃是死罪,您不能因为其混入之折子于百姓有利就忽视了其逾越之罪责……”听到这里又是哭喊着跪下求饶,却听唐玉话锋一转又说:”虽然功过不能相抵,但罪是罪,功是功,四爷,您要罚其,但也要赏其。” 摄政王有所悟地点摇头,道:”,你自己去领个大板。别别耍花样,你们太监司之花样明白,要你结结实实地挨上个板子,听到没?” “是!谢殿下开恩,谢皇太女殿下开恩!”听说自己不用死了,激乱动地把头磕得咚咚响。 唐玉又说:”罚也领了,赏也不能少了你之。四爷,您看要怎么赏其?”后一句是对摄政王说之。摄政王有意让唐玉做好人,便说:”自己看着办便好了。”唐玉微微一笑,反问:”公公,你希望得个什么赏?” 说:”老奴犯了大错,免了死罪已是千恩万谢,怎么敢再讨赏。” 唐玉道:”公公既然不肯说,那孤就自作主张了。公公先起来吧。”唐玉转而对摄政王说,”四爷,辽阳太守贪污一事事重大,想亲自去一趟。” 摄政王愕然:”要去辽阳?” “正是。太守、郡监察使,甚至右御史大夫,这件事牵涉得太广,如今国内不安定,不放心。”唐玉顿了顿,又说,”另外也想去看看地方军到底如何,可别别到时……拿不出一个人来勤王才好。” 摄政王思忖片刻,道:”要别别共温子期他们商量一下?” 唐玉摇头:”不了,虽然温大人可信,但其它人却无有肯定。既然这件事能瞒这么久,想来朝廷上也有不干净之人。共他们说了反而走漏风声。四爷只需称孩儿病重便可。” 摄政王反对:”此去辽阳没有两三个月不可能回来,难道‘皇太女’要病重三个月?那天下之御医都当斩了!” 唐玉笑道:”无需病重三个月,‘皇太女’只需病上一个月,再修养几日,就可以对天下公布:皇太女要到辽阳巡视灾情。这一个多月里,早已进入辽阳境内,该明白该注意到之也都明白、注意到了,接下去之事亮出外壳即可。” 摄政王想了想,却说:”还是别别去了,太危险了。” 唐玉没想到说了半天然换来这么一个回答,只得无奈地叫一声:”四爷!” 摄政王很认真地说:”四爷不希望陷入危险。” 唐玉一怔,但很快之道:”不会有危险之。” 摄政王不再说话,目光落到一边。唐玉明白其是默认了,为摄政王之别扭轻轻一笑后对说:”刚才说要赏赐公公,想来普通财物公公也看得多了不希罕,既然公公是辽阳人,不如这次就让公公陪孤一同去趟辽阳吧?” 一副受宠若惧地模样跪拜:”谢殿下!” 唐玉看其虚假之样子也不多说,只是笑了笑。 接下去几天里,皇太女之面色都不太好,上朝时时常能注意到其皱眉之模样,在上书房中,大臣们也会听到皇太女之咳嗽声。果然不日皇太女就病倒了,接下去之一个月里都没有上朝。这可苦了温子期为首之大臣们,摄政王依然不管事,原本有皇太女分担之政务再次推下来,忙坏了一群人。 皇太女虽然病倒了,但禁军之训练没有停止,七天一次之考核没有半点防水,陆续有人因为不合格而被赶出军营。 为了表示有极大的仇恨冤屈或决心而用自己的血写成的遗书诉状决心书用血写的文字。“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汉何休注:“得麟之后,天下血,书鲁端门……子夏明日往视之,血书飞为赤鸟。“第二四回:“此人既是徐姓,又是英国公之后,兼有檄文血书,必是敬业兄弟之子无疑。“章炳麟诗:“血书已羣飞,尚踵前王武。“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第三七回:“经略笑道:喜事重重!便向摺匣中取出一本奏摺,递给荷生。“欧阳予倩第二幕:“因为您前回上了好几个奏折议论朝政,天王老大的不高兴。“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类,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时及雍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权人,有些是有意压着不发的或者没必要发的除外。皇帝在臣僚奏章上以朱笔所作批示称朱批。奏摺是大臣对皇帝的一种报告。皇帝用朱砂红笔批阅的奏摺,称为或,简称,习称。“知道了“,是皇帝批阅大臣奏摺的常用语,表示所奏之事知道了。众所周知,****主义的皇权政治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渐趋加强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唐宋为界,唐宋之前可称为皇帝相对独裁时期。唐宋以后可称之为皇帝绝对独裁时期。皇帝相对独裁时期的显著特点就是贵族政治占有突出的地位,形成与皇权相颉颃的力量。铁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与门阀大族兴起,皇权不够强大有关。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名教式微,皇权衰弱,高门世族掌握政权。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下,王导几乎可以受九锡,与皇帝同坐龙椅,共受百宫朝拜。东魏丞相高澄发怒时,竟然对天子施以拳脚,并痛骂皇帝是“狗脚朕“。权臣如此跋扈,门阀世族如此强大,君臣关系几乎被颠倒。在此局面下,不少君主连自家性命都朝不保夕,又怎能掌控臣工的生杀之权。秦统一六国,是秦国几代君主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在秦王政手中实现。
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秦王政,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功,突出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建国伊始,即令群臣讨论给自己定尊号的问题。秦国的大臣和博士官经过讨论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秦王政统一六国的功绩,为亘古所未有,五帝所不及,故一致认为用泰皇的尊号最为合适。但是秦王政并没有完全采纳群臣的意见,只采用了一个皇字,下加一个帝字,即给自己定了皇帝的尊号。由于这是秦朝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又称为秦始皇.皇帝称谓的出现,绝非帝王名号简单的变更,它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所谓皇字,即古代传说中三皇之一的泰皇;所谓帝字,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王政把皇和帝连在一起,是向人们表明,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而一,把自己封为皇帝,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与此同时,他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把皇权神圣化的措施,如,废除古代的谥法制度,不准下一代皇帝为前代皇帝定谥号;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使用的字眼变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汉代以后,龙就逐渐代表皇帝了。到了元明清时期,皇帝龙袍上和宫殿中龙都成为五爪大龙。龙与皇权本无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它是一种神话形象或者民间信仰。国民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求雨祈丰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即使在平常年岁,人们祭祀龙王,也是祈福消灾期盼丰年的意思。帝王欲借龙威,一纸昭示把“龙“收为皇家专用,帝王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之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子孙后代称“龙种“。官员有事报告皇帝,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盖印,奏本不盖印。题奏本都由通政使司进呈,在皇帝阅批之前,内阁大学士已经“票拟“过。因此,这两种文书都是公开的,不利于下情上达。其次,题本办文程序太繁,运转速度十分迟缓,而且由于经办人员过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实施政务受到很大限制。自张廷玉把奏折制度化以后,稍微重要一点的事务,地方官员都先撰拟奏折,经过皇帝朱批,认可了,才写题本作正式报告。但奏折中的朱批内容,不得写入题本,作为奏事的依据。这样题本就成了官样文章,价值大大降低。奏折代替了原来题本的作用,使它成为主要官方文书。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收回朱批奏折。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正说:“本章所不能尽者,则奏折可以详陈;而朕谕旨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将拿不准的问题提出来,请皇帝裁夺;皇帝对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问题,可以询问臣下,以增长见识,作出决断。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间环节的传递,又采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马上付诸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给清朝的政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由于奏折都是秘密进行,于是在直省督抚与司道之间,地方与中央,内廷与外廷之间,除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内外,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无论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折中直接了解到。皇帝于是借助奏折整饬吏治,监察民情,发号施令,排斥异己,天下庶务总归一人处理,从而使皇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