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唐:我不是孝敬皇帝在线阅读 - 第23章 山雨欲来

第23章 山雨欲来

    “可知是哪一房?”李弘问道。

    狄仁杰摇头:“尚且不知。”

    李敬业答道:“这些世家大族,不同房支因着祖上联系,在京中往往聚居在同一坊内。闻喜裴氏更是如此,虽不在一处宅院,但想要在其中探查消息,着实有些难。盯梢的人跟着进了坊门之内就失去了目标的踪迹,我等只翻出了些在京中的裴氏族人的身份,其中有两个有些特别。”

    “有何特别之处?”

    “裴守德,原为汝阳县丞,乃是越王之婿,还有一人裴仲将,年前才娶了纪王第三女东光县主。”

    后者李弘还有些印象,当时阿芊还准备了贺礼,在李弘面前提过。

    越王?纪王?

    两人分别是太宗的第八子和第十子,而夹在中间的第九子正是如今的皇帝李治。

    “可有什么证据?”李弘第一时间问道。

    狄仁杰摇头,这正是他发愁的地方,对于越王和纪王的怀疑都只出于推测,并无丝毫确切的证据,奈何提拔之恩无以为报,否则狄仁杰定不会把这份怀疑说出来。

    望着这么直接将怀疑目标定准亲王的狄仁杰、李敬业和许彦伯,李弘突然意识到了自己似乎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他或许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而理由也是现成的——在时人眼中,风疾无法治愈,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孙思邈也无法根治皇帝的风疾,而风疾严重时是会死人的。

    李弘知道李治还能活很久,只是比不过武后罢了,但时人并不知道啊。

    这么一想,似乎很多事都成了佐证。

    越王李贞与纪王李慎在太宗时就开始在地方担任刺史、都督,明明一直未曾在中枢为官,但在长安之中却一直贤名远播,时人提及皇族中人,皆称“纪、越”,以两人为贤王楷模。

    但他们真的贤明吗?李弘记得他曾在观政时见过有奏疏弹劾越王李贞纵容家仆欺凌百姓,有下属官员劝谏却被李贞斥退。

    越王与纪王年前才回京述职,与其他亲王一起,在皇帝的挽留下在京中盘桓日久,至今还未离开。

    至于确凿证据?在这方面哪里需要确凿证据,有疑点,值得怀疑就足够了。

    “殿下,还要继续查下去吗?”李敬业上前问着,眼神坚定,仿佛只要李弘一句话,他就会赴汤蹈火继续查下去。

    以李敬业的见识,自然明白事情查到这就该告一段落了,就算是接着查,也不该由李弘这位太子去查。李唐前两代的夺嫡太过惨淡,越王与纪王又是和皇帝同辈的有名的贤王,身份过于敏感了。

    若是被人发现太子在调查他的贤王叔伯,只怕世人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越王和纪王有问题,而是太子容不下贤明的皇族。

    谁让老李家的黑历史这般显眼呢!

    所以,如果要继续调查,必须做好有人去背锅的准备。

    对于李敬业的表态,李弘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他只需知道幕后之人是谁就足矣,在历史上,武后靠着自己就解决了“厌胜”的危机,并且顺势得到了“二圣临朝”的奖励。

    没理由在他掺和进去后,局势变得更坏。其实从历史上李治见了武后之后果断卖了上官仪不难看出来,他的废后之心一点都不坚定。废后绝不是说废就废了,牵扯到一系列的事情——太子及皇后的余下亲子、皇后的继任者、以后皇帝生病时的政务如何处置……

    而李弘从头到尾最大的目标就是努力让武后觉得安全,降低她的危机感,从而削减武后对权力的野心,尽量避免或延后“二圣临朝”的发生。至于后期的天后称号,那就更不必说了,恐怕也只有身为天后的武后清楚,她的“后”是出于李治的“天皇”还是出于“天”。

    毕竟,李弘可不想健健康康地长大成年之后,因为挡了“天后”的路,被武后赐下《少阳政范》及《孝子传》,成为又一个被明示既当不好太子也当不好儿子的章怀太子。

    当然,李弘觉得自己只要能活蹦乱跳地活到那时候,自己在朝中的根基一定要比章怀太子深得多,不至于糊里糊涂地“谋反”还没几个大臣质疑其中真实性。

    “此事就到此为止了。只是此事万万不可以宣之于旁人之口……”沉思良久,李弘对着三人郑重一拜,“这些时日全赖诸君辛苦,弘心中甚是感激……”

    三人连忙回礼,李敬业忙忙推辞:“当不得殿下重谢。”

    狄仁杰答道:“臣受殿下重恩,实乃分内之事。”

    许彦伯慢了半拍,紧跟着说:“臣亦然!”

    “今日之事,弘谨记在心。”李弘继续表态。

    三人同样做出表示,一时间宾主尽欢。

    李弘虽没说会给出什么回报,但狄仁杰、李敬业和许彦伯都很明白,相较于物质上的奖励,太子的亲近更值得他们重视。

    天色已晚,三人不便在东宫久留。

    三人离开后,李弘想着——昔日太宗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和魏征说话,动辄“世民如何如何”,如此十分谦逊有礼,由是天下文士归心。今日我李弘也开始“弘如何如何”,效果当真不错。

    起居注诚不欺我!

    按照时人的用语习惯,自称“名”通常是回话所用,既然是回话,那对方的身份怎么也得是同辈以上。而放在李弘身上,按习惯来说他是不能对狄仁杰他们自称为“弘”的,而正是因此,才能显示李弘对狄仁杰他们的重视。

    回到了承恩殿,李弘坐下静静思考着,如今已经猜到了王伏胜背后大概藏着皇族,那么破局的关键又回到了上官仪身上。

    假如皇帝询问上官仪的意见时,上官仪能第一时间怀疑“厌胜”的真实性,或者更进一步,表达出对皇后贤良淑德的肯定,那么这一场风波可不就直接没了嘛!

    所以,还是得找理由见一见小婉儿。

    只要挑个上官仪在府的时间点,难不成上官仪还能躲着不见他不成?相较于宫中,私宅可隐蔽多了,就算李弘想要威胁上官仪也能悄悄办了。

    况且,能当上宰相的绝不是傻子,李弘相信,只要自己暗示一下上官仪王伏胜和郭行真与在外亲王的关系,上官仪想必不会掺和进去……应该吧……

    希望上官仪没有迂腐到一点都不能接受武后的参政,只要一有机会就撺掇皇帝废后。若真是这样,恐怕下次李弘再见小婉儿就只能在掖庭宫了。

    想到这,李弘叫来阿芊:“我白日里曾答应送给上官相公的孙女上官婉儿一些玩具,你从库房里挑出一些,并且派个信得过的人去上官相公的府邸演示玩具的玩法。”阿芊应允:“五郎放心,婢明早就去挑个眼明手快机灵些的。”

    到底是知根知底的人,都不用多说什么,李弘又说:“记得在里面添几个坏的,六郎和七郎还没见过的那种。过几日我去求一求阿娘,让我出宫去逛一逛。”

    阿芊点头称是。

    之后,忙活了一整天的李弘总算上了床榻,心病暂去,这一觉格外地香甜。

    ……

    然而,李弘计划去寻上官仪的行程还没开始,一则消息打破了李弘还算平静的生活——遂州刺史、许王李孝薨了。

    李孝是李治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李弘的二哥。在武后当了皇后,李弘当了太子之后,这些排行在李弘之上的皇子都被封王送往了封地,彼时李弘尚且年幼,他的哥哥也大不到哪去。

    要说李治完全绝情也不至于,毕竟按照制度京中本就不该留下比太子还年长的皇子,而且他分给皇子们的封地和官职都不算差。

    昔日王皇后与萧淑妃皆死,李忠储位被废,李治曾问武后,是否要杀之以除后患。李治当然不想杀李忠,更多的是对武后的试探,武后也很懂李治的想法,明面上对待李忠和其他前往封地的皇子一样。

    李治乐得如此,直到前两年才因为李忠的荒唐表现才把李忠贬为庶人——李忠日日担忧武后派刺客刺杀他,每晚穿着宫女的衣服各种躲藏,可不就是信不过皇帝能保护儿子嘛!

    虽然实际上……李治的表现也确实不太像靠得住的样子,但李忠的表现事实上让他失去了李治的保护。

    然而早亡的却是平日里没什么存在感的李孝,先于惶惶不可终日的李忠。

    李孝是病死的。

    听闻这则消息,皇帝十分悲痛,赠李孝益州大都督,谥曰悼。李孝的母亲是普通宫人,并非出身世家,此时也早已经离世,如此,更让人觉得悲伤。

    李治的性格本就容易感怀,情绪多变,为此,还找出了以前亲手为李孝写的《册许王孝秦州都督文》,甚是怀念。

    皇帝亲手写了悼文,皇后也表现出了一位慈母应有的态度。

    但李弘感觉到了皇帝心中的悔意,他能察觉到,别人也能。这是针对武后最好的时机,李弘一度觉得“厌胜”之事该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他一直关注着这一点,就连给皇帝身边内侍的打赏都勤了些。

    但出乎李弘预料,什么事都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