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明朝:为天地立心在线阅读 - 第一一二章 大志

第一一二章 大志

    刘基上呈给朱元璋新王朝去胡化的三策九方。包括:

    严礼仪:朝重繁复、官重尊卑、民重长幼

    定服饰:复位汉服、官民有差、四民有别

    新旧俗:扫除胡风、恢复旧俗、严执禁令

    刘基对于「为天地立心」大志向的执行,一直以来,都认为要从风俗习惯中革新、养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新的风气,新的风俗习惯。

    而能够执行此项全面性大改革之政策者,必定须皇帝下令,由朝廷严令地方去执行,并维持颇长的一段期间,才得以收到成效。

    所以当初,不仅是朱元璋愿意「礼贤下士」,其实也是刘基甘心「委身奉上」,借着新王朝创建之初,才能有的机会,才能去执行的大改革。

    ………

    这日,朱元璋与刘基,于内室里商议去胡化的新政策。

    朱元璋道:「观先生的三略六策,似乎是在百姓的风俗习惯上?」

    刘基回道:「禀主上,自北宋靖康二(公元1127),大金朝女真人南下,灭北宋迁都中都以来,再经历蒙古大元朝统治,至今(1367年)中原已被胡人统治二百又四十年。属下认为辨夷夏、去胡化,首要便在移风俗。」

    接着说:「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于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又道:「北宋大儒程颐也说『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尤其近百年来,过份崇蒙媚夷,百姓全面地『去胡化』,当为目前优先之政。」

    朱元璋也道:「先前看《孟子》,也提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确实中原地带,几成为夷邦了。」

    朱元璋这几年来,勤奋向学,身边随时有儒者求教、求问,也对儒家的治世哲学、尊卑长幼等学说,多所了解。

    刘基道:「孔子三十二代孙,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提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华夏」两字既代表中国,也显示中国是文明之国。」

    又道:「华夏其实是一体的,彰显在『礼』、『仪』、『服』、『章』四字之上。亦即,在礼节、仪式、服装与典章之四项作为,成就『大』而『美』,更能成为风俗,便是文明之国,也因此中国称为『华夏』。」

    朱元璋道:「嗯!礼、仪、服、章,能成就大而美,便是华夏之邦。」

    心里也想着,衣冠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制度,确实也是外在表现形式上,可明确身份地位、上下级关系;订立好制度,对于王朝未来的统治,应该有所帮助。

    朱元璋道:「不过,为何礼仪在朝,却是重繁复?」刘基道:「

    圣君,为天下之表率;

    朝廷,为官吏之效仿。

    重礼,做为人民百姓之景仰,

    繁复,谨存于敬慎戒惕之心。

    况且,朝廷重大的祭祀典仪不多,更需谨慎崇敬。」

    朱元璋听了,道:「嗯!《春秋》、《左传》之文中,确实有很多在上位者,因执行仪典不恭,随即败亡之证。」

    又道:「而汉服体系,可展现等级、亲属、官阶、嫡庶、长幼等儒家的仁义思想。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阶、别贵贱之作用。禁胡风,改汉服,建立与礼仪、身份等相关联的衣冠制度,可当作是首要之务。」

    刘基道:「天下历经胡人长期统治,尤其中原地区已超过两百年,属下认为执行『去胡化』的三策九方,扫胡元之陋俗,复华夏之淳风;才能革除百姓普遍『崇蒙媚夷』之心,也才能建立儒家仁爱平等之心。」

    朱元璋道:「先生『为天地立心』之志向,孤王明白,先生的三策九方,也有助新王朝的统治,孤必会慎重考虑,也会请儒臣们会同研商,必不负你。」

    刘基跪下,道:「谢主上支持!谢主上恩典!只要能屏除『崇蒙媚夷』之心,重新再『为天地立心』,属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建康这方面,朱元璋既然答应众臣们的劝进「称帝」,尤其特别交代,登基大典不能马虎,要好好弄清楚、搞明白,该有的礼仪好好地先去筹办,剩下的当然就是群臣的事了,特别文臣、儒臣们。

    从礼节、仪式、典章,器具、祭祀、文辞,要讨论的、要准备的,援古论今考究下来,还可真是繁多复杂啊!况且已是岁末了,而朱元璋预计以吴二年春正月,正式称帝,只剩一个月多些,众臣们可真是要忙翻天了!

    而南北征伐方面,南方这边,盘据温州、台州、庆元及东南沿海一带多年的方国珍,于吴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献土」投降后,南方只剩下三个势力。

    一是闽虎,这几年迅速崛起,忠于大元却在福建地区作威作福的陈友定。

    一是何真,有勇有谋、保乡卫民的地方豪杰,大元授封的广东分省左丞。

    一是云南王,大元封的梁王,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子孙:把匝剌瓦尔密。

    先说这「闽虎」,在刘基眼中也稍微难缠的陈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