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合适(上)
书迷正在阅读:问侠郎、东方现世录、修道四界、kp视角写的跑团二三事、对她一如初见、住在幸福大街、灵山仙踪化羽、命运与仇恨、重生大唐:扶持女帝上位、田园小医妃
到这一步。
王安之终于明白了。
前面所说的《道经》其实就是道门最古老的经典典籍《道德经》。
《道德经》讲:“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
核心意思就一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
王安之问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否师傅对大道的理解越深,建立的理论越丰富,他的徒弟就前进的方向就越少了。”
三丰真人著作丰富,各种理论也是汗牛充栋。
他的弟子对此也是直言坦白,他师尊的大道,跟住都已经很难了。
相对比而言。
重阳真人的全真道,可能仙隐过早,反倒是几位弟子完善,甚至有些地方与他们师尊重阳真人都有相反之处。
比如,在全真道初传时期,重阳真人立下了“以无为为主”的教旨。也就是注重个人修炼,而不注重发展教徒、营造宫观,这也导致当时全真道的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但是等到重阳真人仙隐之后,自刘处玄于、丘处机二位真人相继掌教以后,就开始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甚至还主动与朝廷的上层人物相联系,借助官府的势力来推动全真道的发展。
不论是经营理念,甚至修行的道法,几位传人也是更新了许多。
比如重阳真人所创的《金关玉锁功》,虽然在全真道中名气非凡。
但是道中还有马丹阳所作《洞玄金玉集》和《神光璨》,谭处端真人所作《水云经》;刘处玄真人的《全真仙乐经》,以及在道符之术上留下大名的《全真道德八演书》,此外还有王处一真人的《云光经》,郝大通真人作的《太古集》以及长春子的《东方乙木长春功》等等。
就说元元子靠着《东方乙木长春功》就能屹立天下决定之巅。
就可以知道全真道的底蕴之深,这些典籍之妙了。
相比之下,三丰之人的后辈确实略有不如。
与此同时,还有那位至圣先师仲尼圣人。
他的故事就算是王安之也是如数家珍。
仲尼出鲁,周游列国,撰其大道。
被称为儒门第一经典的《论语》记载的就是至圣先师与他的弟子的事迹。
可以这么说,儒门最开始的创立,至圣先师的弟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元子听了王安之的话,点了点头,有时间徒弟太聪明也是这点不好。
王安之这么一说,搞的他原本准备了许多的话都没有办法说了。
但是他也没法。
只能假装说起下一个话题。
“数万载来,天底下王朝兴替,无数天骄人杰俱往矣,但是儒释道三家却越发兴旺,甚至被称为显宗。与此相比,武道宗门,阴阳传承,兵修将门却少见有历经数千年而还在的,为何?”
王安之沉默不言。
如果说历史,儒释道三家不一定比武道,阴阳道兵道等等传承来的久远。
比如武道。
最开始的武道来自与人类对自己rou体的锤炼,来自人类对猛兽的搏杀。
可以说,修行史的开端,大概率和武道离不开关系。
再比如阴阳家,兵家,出现的时候也不比儒道两家晚,更别提之后进来的佛门了。
难道是典籍经典吗?
虽说放到如今,可能阴阳家,名家之流会不如儒释道三大显宗。
但是如法家,兵家,武道这些修行类别,在典籍经典上,并不会输给另外三者。
至于说修炼难度,亦或是高度,这些修行方式也并不是说会比这三家显宗来的差。
一时之间,王安之陷入了深思。
最后还是元元子揭露了谜底。
“下面我说的也是一家之言,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那就是规矩。”
王安之更加疑惑了。
“何谓规矩,对佛门道门来说,是戒律,对于儒门来说是天理。”
“佛门有五戒与十善。何谓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而十善则是不杀生、不偷窃、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道门的戒律与佛门相比,则更加复杂,也说法不一。比如陆修静认为学道当以戒律为先,道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无德无行,则非合格的道士。他提倡学道之人,应该内执戒律,外持威仪,依科避禁,遵承教令。到了盛唐时期,则有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明真二十四戒等。在那时候,一旦出家,必须依次受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以致三百大戒。这也是所谓“三戒”、“五戒”、“八戒”和“十戒”的由来。”
“至于儒门,其实规矩就更加复杂了,一本《礼》就足够儒门之士好好学的了。。。”
说到这里。
王安之突然福灵心至。
直呼道,“志同道合!”
元元子听了,又差点说不下去。
只能额首点头示意。
王安之细细思之,或困惑,或明白。
突然发问。
“请问师尊,徒儿或许明白一点了。”
元元子不说话,只是示意王安之继续说。
王安之略带兴奋。
“道门佛门常有出家受戒之说,儒门也有礼教束缚。其实这说是舒服去,但是更多的是一种选择。选择适合他们道法的人罢了。这也是为什么佛门的古寺常有万年古刹的说法,慕佛者愿意受清规戒律的困难还要去学佛,本身就是一种合适。而一些儿童时代就被送入佛宗道门的孩子,他们耳濡目染,恐怕就算本性不适,也会有所适应。”
说着说着,王安之越来越兴奋。
他感觉自己对明法境的思考与感悟越来越多。
他可以明显的感觉到。
自己虽然连功法都没有学。
但是整个人的神魂,气力都壮大了三分。
这恐怕就是教习常说的一法通则百法通吧。
只不过想的越多,王安之的疑惑也开始有了。
“师尊,弟子还有一个疑惑,按照师尊的说法,前辈创法,后辈修法,前辈创法,后辈守法,两者是否有高低,是否前者比后者要更加高明?”
就如三丰真人创道,弟子守道。
与重阳真人师徒共创道。
对于弟子来说,哪个更能适合他呢。
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后者更加适合。
因为后者的道,有他的参与,那么必然会更加适合他。
但是,这样的机会有几个呢?
能帮助师尊开辟道路的弟子不少,但是能像重阳真人那帮,另起一路的人更少吧?
突然,王安之用希冀的眼神看着元元子。
元元子顿时没好气道。
“你觉得你师尊有这么厉害吗?”
王安之不住点头。
别看元元子不着调,但是他可是北六奇啊。
天底下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那可是修行界的泰山北斗。
千载以来,修行界站在最顶端的人物。
天子呼来不上朝,因为我是道中仙。
如果别人说这种话是吹牛的话,那么元元子说这话,可真是写实。
这样的人,能不厉害吗?
只不过王安之这样的眼神。
让一向天老大,他老二的元元子老脸一红。
“贫道与三丰真人还是有差距的,最多也就和刘古泉真人差不多吧。”
刘古泉真人,如果说别人可能还不知道的话,王安之还真的是谁。刘古泉真人,作为张三丰的弟子之一,也是大名鼎鼎的武当四仙。
这个世界可是真实的世界,所以也没有什么武当七侠的故事。
只不过像俞莲舟等人,在历史上确实也是三丰真人的徒弟。
但是武当四仙的名头可能更大一点。
可以这么说,武当道门的开派宗师是三丰真人的话,武当道门的发扬光大就是靠着武当四仙。
所以他们四人的修为也是惊天彻地,算得上是当时顶峰一般的人物。
就比如刘古泉真人,王安之曾经看过对他的描写,说他早脱樊笼,有蹑景凌虚之志,九还七返之妙,调铅炼汞之功,并无虚日。石火电光知其自警。然后精神全就,与道唯一。
要知晓,与道唯一,在这个修行世界里,可不是谁都能用的。
元元子拿自己与这等人物作比,不知道是自褒,还是自贬。
王安之听了这话,确实无奈道,“师尊说了这么多,最后告诉我,什么都做不了,不是戏弄我?”
元元子倒是气极反笑。
自己这个弟子,聪明的时候比谁都聪明,现在却愚笨起来。
“三丰真人在明法境就创武当道了?重阳真人在明法境就立全真道了?你连修行之路刚刚走上去,你就想着飞了?”
王安之听到这里,有点脸红。
但是还是争执道,“师尊说了这么多,到底教我做甚,我现在应该如何找到合适我的?”
元元子没好气道,“合适合适,你自己先想一下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立什么志向,修什么道吧?”
王安之听了,苦笑道,“师尊,这些东西太大了,徒弟还太小,根本没有思路,现在觉得只能骑驴找马,边走边看。”
元元子一听,只是冷笑,自己这徒弟,在师傅面前还是藏着心思,但是也不点破,没好气道,“那你自己想一下,适合你神通的。”
王安之终于明白了。
前面所说的《道经》其实就是道门最古老的经典典籍《道德经》。
《道德经》讲:“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
核心意思就一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
王安之问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否师傅对大道的理解越深,建立的理论越丰富,他的徒弟就前进的方向就越少了。”
三丰真人著作丰富,各种理论也是汗牛充栋。
他的弟子对此也是直言坦白,他师尊的大道,跟住都已经很难了。
相对比而言。
重阳真人的全真道,可能仙隐过早,反倒是几位弟子完善,甚至有些地方与他们师尊重阳真人都有相反之处。
比如,在全真道初传时期,重阳真人立下了“以无为为主”的教旨。也就是注重个人修炼,而不注重发展教徒、营造宫观,这也导致当时全真道的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但是等到重阳真人仙隐之后,自刘处玄于、丘处机二位真人相继掌教以后,就开始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甚至还主动与朝廷的上层人物相联系,借助官府的势力来推动全真道的发展。
不论是经营理念,甚至修行的道法,几位传人也是更新了许多。
比如重阳真人所创的《金关玉锁功》,虽然在全真道中名气非凡。
但是道中还有马丹阳所作《洞玄金玉集》和《神光璨》,谭处端真人所作《水云经》;刘处玄真人的《全真仙乐经》,以及在道符之术上留下大名的《全真道德八演书》,此外还有王处一真人的《云光经》,郝大通真人作的《太古集》以及长春子的《东方乙木长春功》等等。
就说元元子靠着《东方乙木长春功》就能屹立天下决定之巅。
就可以知道全真道的底蕴之深,这些典籍之妙了。
相比之下,三丰之人的后辈确实略有不如。
与此同时,还有那位至圣先师仲尼圣人。
他的故事就算是王安之也是如数家珍。
仲尼出鲁,周游列国,撰其大道。
被称为儒门第一经典的《论语》记载的就是至圣先师与他的弟子的事迹。
可以这么说,儒门最开始的创立,至圣先师的弟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元子听了王安之的话,点了点头,有时间徒弟太聪明也是这点不好。
王安之这么一说,搞的他原本准备了许多的话都没有办法说了。
但是他也没法。
只能假装说起下一个话题。
“数万载来,天底下王朝兴替,无数天骄人杰俱往矣,但是儒释道三家却越发兴旺,甚至被称为显宗。与此相比,武道宗门,阴阳传承,兵修将门却少见有历经数千年而还在的,为何?”
王安之沉默不言。
如果说历史,儒释道三家不一定比武道,阴阳道兵道等等传承来的久远。
比如武道。
最开始的武道来自与人类对自己rou体的锤炼,来自人类对猛兽的搏杀。
可以说,修行史的开端,大概率和武道离不开关系。
再比如阴阳家,兵家,出现的时候也不比儒道两家晚,更别提之后进来的佛门了。
难道是典籍经典吗?
虽说放到如今,可能阴阳家,名家之流会不如儒释道三大显宗。
但是如法家,兵家,武道这些修行类别,在典籍经典上,并不会输给另外三者。
至于说修炼难度,亦或是高度,这些修行方式也并不是说会比这三家显宗来的差。
一时之间,王安之陷入了深思。
最后还是元元子揭露了谜底。
“下面我说的也是一家之言,也只是我个人的猜测,那就是规矩。”
王安之更加疑惑了。
“何谓规矩,对佛门道门来说,是戒律,对于儒门来说是天理。”
“佛门有五戒与十善。何谓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而十善则是不杀生、不偷窃、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
“道门的戒律与佛门相比,则更加复杂,也说法不一。比如陆修静认为学道当以戒律为先,道士如不受《老君一百八十戒》,其身无德无行,则非合格的道士。他提倡学道之人,应该内执戒律,外持威仪,依科避禁,遵承教令。到了盛唐时期,则有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明真二十四戒等。在那时候,一旦出家,必须依次受三戒、五戒、八戒、十戒,以致三百大戒。这也是所谓“三戒”、“五戒”、“八戒”和“十戒”的由来。”
“至于儒门,其实规矩就更加复杂了,一本《礼》就足够儒门之士好好学的了。。。”
说到这里。
王安之突然福灵心至。
直呼道,“志同道合!”
元元子听了,又差点说不下去。
只能额首点头示意。
王安之细细思之,或困惑,或明白。
突然发问。
“请问师尊,徒儿或许明白一点了。”
元元子不说话,只是示意王安之继续说。
王安之略带兴奋。
“道门佛门常有出家受戒之说,儒门也有礼教束缚。其实这说是舒服去,但是更多的是一种选择。选择适合他们道法的人罢了。这也是为什么佛门的古寺常有万年古刹的说法,慕佛者愿意受清规戒律的困难还要去学佛,本身就是一种合适。而一些儿童时代就被送入佛宗道门的孩子,他们耳濡目染,恐怕就算本性不适,也会有所适应。”
说着说着,王安之越来越兴奋。
他感觉自己对明法境的思考与感悟越来越多。
他可以明显的感觉到。
自己虽然连功法都没有学。
但是整个人的神魂,气力都壮大了三分。
这恐怕就是教习常说的一法通则百法通吧。
只不过想的越多,王安之的疑惑也开始有了。
“师尊,弟子还有一个疑惑,按照师尊的说法,前辈创法,后辈修法,前辈创法,后辈守法,两者是否有高低,是否前者比后者要更加高明?”
就如三丰真人创道,弟子守道。
与重阳真人师徒共创道。
对于弟子来说,哪个更能适合他呢。
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后者更加适合。
因为后者的道,有他的参与,那么必然会更加适合他。
但是,这样的机会有几个呢?
能帮助师尊开辟道路的弟子不少,但是能像重阳真人那帮,另起一路的人更少吧?
突然,王安之用希冀的眼神看着元元子。
元元子顿时没好气道。
“你觉得你师尊有这么厉害吗?”
王安之不住点头。
别看元元子不着调,但是他可是北六奇啊。
天底下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那可是修行界的泰山北斗。
千载以来,修行界站在最顶端的人物。
天子呼来不上朝,因为我是道中仙。
如果别人说这种话是吹牛的话,那么元元子说这话,可真是写实。
这样的人,能不厉害吗?
只不过王安之这样的眼神。
让一向天老大,他老二的元元子老脸一红。
“贫道与三丰真人还是有差距的,最多也就和刘古泉真人差不多吧。”
刘古泉真人,如果说别人可能还不知道的话,王安之还真的是谁。刘古泉真人,作为张三丰的弟子之一,也是大名鼎鼎的武当四仙。
这个世界可是真实的世界,所以也没有什么武当七侠的故事。
只不过像俞莲舟等人,在历史上确实也是三丰真人的徒弟。
但是武当四仙的名头可能更大一点。
可以这么说,武当道门的开派宗师是三丰真人的话,武当道门的发扬光大就是靠着武当四仙。
所以他们四人的修为也是惊天彻地,算得上是当时顶峰一般的人物。
就比如刘古泉真人,王安之曾经看过对他的描写,说他早脱樊笼,有蹑景凌虚之志,九还七返之妙,调铅炼汞之功,并无虚日。石火电光知其自警。然后精神全就,与道唯一。
要知晓,与道唯一,在这个修行世界里,可不是谁都能用的。
元元子拿自己与这等人物作比,不知道是自褒,还是自贬。
王安之听了这话,确实无奈道,“师尊说了这么多,最后告诉我,什么都做不了,不是戏弄我?”
元元子倒是气极反笑。
自己这个弟子,聪明的时候比谁都聪明,现在却愚笨起来。
“三丰真人在明法境就创武当道了?重阳真人在明法境就立全真道了?你连修行之路刚刚走上去,你就想着飞了?”
王安之听到这里,有点脸红。
但是还是争执道,“师尊说了这么多,到底教我做甚,我现在应该如何找到合适我的?”
元元子没好气道,“合适合适,你自己先想一下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立什么志向,修什么道吧?”
王安之听了,苦笑道,“师尊,这些东西太大了,徒弟还太小,根本没有思路,现在觉得只能骑驴找马,边走边看。”
元元子一听,只是冷笑,自己这徒弟,在师傅面前还是藏着心思,但是也不点破,没好气道,“那你自己想一下,适合你神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