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昭王朝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章 一诗名京城

第二十四章 一诗名京城

    “杨兄难不成你也不知道自己进了国子监?”

    古继才见杨辽一脸疑惑的表情就知道杨辽也不知道自己进了国子监。

    并且他之前的判断也出现了错误,他第一眼看到这个还以为杨辽之前曾是国子监的学子,只不过前些日子出去了,最近才回京城。

    杨辽回过神来想了想恍然大悟道:“我想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杨辽最先想到是不是有人想陷他于不义,所以才放出了这么个消息。

    可想起之前刘晋亨带着自己去认识了国子监的祭酒,再结合自己这突如其来的身份,想来那次刘晋亨带着自己过去是为了给自己打预防针,不至于让自己太过惊讶。

    而且整件事都有可能是刘晋亨策划的,毕竟知道他这首诗的人本来就不多,其中也就刘晋亨有着嫌疑。

    古继才见杨辽反应过来也没多问,而是兴高采烈地说道:

    “杨兄你这首诗已经在京城传开了,想来再过不久你就能名响京城。”

    杨辽对于自己即将出名这事倒没什么感觉,怎么说也是第一次,上辈子和这辈子都没遇到过。

    不对,要是上辈子自己被卡车撞死然后火了的话,那是不是就代表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不提杨辽自我陷入死环中,京城内这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谈资。

    “哎,你们知不知道凉州词啊?”

    在一间茶铺外,一个看着儒雅的老者对着站在外边的人问道。

    这些人都是刚刚干完活,跑到茶铺来喝点水,现在正好没活干,对老者说得话也起了兴趣:

    “凉州不是西边那的吗?这又有啥新说法。”

    老者高深地笑了笑:“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这可是国子监里传出来的。”

    “国子监!”这三个字彻底将几人的兴趣给调动了起来。

    现在科举刚过,国子监没一人进一甲进士这件事早已将国子监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现在只要是有关国子监和香山书院的话题都可以提起人们的兴趣。

    老者见几人这幅模样突然咳嗽了一下:“这喉咙有点干啊。”

    一直在外跑活的几人当然明白老者的意思,狠下心来给老者也上了杯茶,老者笑呵呵地讲了起来:

    “这凉州词是国子监一名学子作的一首诗,听那些大儒评价,这首诗足以流芳百世,而且还跟这次科举的诗题有关系。”

    “等等。”一个黑汉子疑惑地问道:“要是真照你说得这么牛,这人咋没进一甲进士呢?”

    其他人也是义愤填膺地看着老者,好似老者不给个说法就让他出不了这个茶铺。

    老者被打断也不恼,耐心地说道:“你们先听我说完,这个学子名叫杨辽,听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参加科举,不过有大儒断言要是杨辽能在殿试上创作出这首诗,探花肯定是稳的。”

    “那么厉害!”几个大老粗这辈子没认清几个字,却依然对这些书生的事感到震撼。

    “不对啊。”一个人挠了挠脑袋:“为啥写个诗就能成探花了,说不定其它方面他不厉害呢?”

    “说得对啊,说不定这人其它方面很平庸呢?”“是啊是啊。”

    “哼哼哼。”老者的笑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前者喝了口茶:

    “告诉你们吧,杨辽现在在刘大人手下做辅官,刘大人那可是天大的官,这不就代表他在其它方面肯定也很有能力。”

    “天哪!”

    虽然不知道老者口中所谓的刘大人有多厉害,可这并不影响他们惊叹杨辽的才华。

    这种事情在京城出现的越来越多,也引出了一个问题:

    国子监的杨辽和香山书院的戚道溥到底谁更厉害?

    有人认为杨辽厉害,也有人认为戚道溥厉害,众人对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支持戚道溥的人还是要比杨辽多,毕竟戚道溥是真正的考上了状元。

    此时的国子监和香山书院可谓是两幅光景。

    国子监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与有荣焉的表情,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国子监还有个杨辽的学子,可这没关系,有人替他们证明了国子监还没有落寞,依旧有人能作出震惊世人的佳作。

    而此时的香山书院每个人对于外界的说法很是不服,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家伙怎么可能比他们的戚师兄还强。

    香山书院花园内,梁伟用折扇拦住了戚道溥:“戚怀志,你对那个杨辽怎么看?”

    戚道溥打掉眼前的折扇,单手附后:“能怎么看?”

    梁伟将折扇打开说道:“我认为凉州词不是杨辽写得,这都是国子监在欺骗世人。”

    “呵。”戚道溥冷笑了一下问道:“那为什么国子监前几次不这么做呢?”

    “因为这次是国子监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人进一甲进士,所以为了拿回脸面,他们才这么做。”

    说到这个梁伟挥舞手中折扇的速度都快了不少,很明显他对于自己的这个说法很是自信。

    戚道溥对于梁伟的说法嗤之以鼻,直接越过他继续向前走去。

    梁伟见戚道溥直接越过自己,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转过头对着向前走去的戚道溥质问道:“戚道溥你什么意思?!”

    梁伟找到戚道薄说这件事一是为了向后者证明自己的能力。

    二是想要找个人倾诉,希望那人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毕竟要真按那些人这么说,杨辽只要参加科举最起码就是探花,那是不是就说明他这个探花是别人施舍的。

    虽然没有人和他这么说,可今天每个人见到自己时他都可以感受到那股感觉。

    而最好的倾诉者就肯定是同为香山书院学子的戚道薄。

    然而戚道溥根本没有搭理梁伟,他实在懒得跟这种蠢货交流。

    要是杨辽作假诗的消息被人证实,那打得不仅是国子监和杨辽的脸,还有刘晋亨的,有心人只要cao作一下,刘晋亨和现任祭酒肯定都会受到牵连。

    要想不被人抓到把柄,最好的办法就是没有把柄。

    戚道溥不相信两个步入朝堂几十年的老东西不懂这个道理,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凉州词就是杨辽写得。

    想到这里,戚道溥突然有了一种找到对手的喜悦感,他当初加入香山书院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国子监已出现了疲势,而香山书院却蒸蒸日上。

    他想在香山书院找到一种紧迫感,找到可以和自己一较高下的同龄人。

    可到最后,他猛然发现就连香山书院都没有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人,所以他对于这个横空出世的家伙很感兴趣。

    人们的记忆是短暂的,五天过后不管是国子监和香山书院的热度都渐渐退了下去,百姓们饭后的谈资也从杨辽和戚道溥身上变为了隔壁谁家后院母猪生崽。

    也就只有圈内人还时不时会提起这首凉州词。

    在这期间戚道溥也理所应当的被古孝帝册封为翰林院修撰,负责记载皇帝言行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

    而杨辽则从刘晋亨口中了解到关于自己突然成为国子监学子的这件事。

    对这事杨辽没有细究,反正整件事情他都没有吃什么亏,甚至还收获了一笔声望,这对于他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