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四章常惠,冯奉世

第一百三十四章常惠,冯奉世

    常惠(-公元前46年),西汉大臣,太原郡人。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年轻时作为苏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汉昭帝时回国,封为光禄大夫。出使乌孙,击败匈奴,被封为长罗侯。常惠诛杀杀害汉使的龟兹贵人姑翼,之后为典属国。汉宣帝时为右将军,汉元帝时去世,谥号壮武侯。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早年经历

    常惠年轻时家里贫寒,自告奋勇应募,随木多中监苏武出使匈奴,与苏武同被匈奴拘留十多年,汉昭帝时才回到汉朝。朝廷为表彰他的勤苦辛劳,拜授他为光禄大夫。

    出使乌孙

    当时,嫁于乌孙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上书说:“匈奴出动骑兵在车师围猎,车师与匈奴勾结在一起,共同侵略乌孙,请天子救救我们。“汉朝准备军队与战马,商议进攻匈奴,正遇上汉昭帝驾崩,汉宣帝即位。

    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派遣常惠出使乌孙。解忧公主与昆弥(乌孙王称号)翁归靡都派遣使臣,通过常惠向汉朝请求救援说:“匈奴接连出动大部队进攻乌孙,占领车延、恶师等地,抢掠百姓离去,派使者威胁求娶公主,想断绝乌孙与汉朝的关系。昆弥愿意出动全国的一半精兵,自己供给五万人马,尽力进攻匈奴。恳请天子出兵援救公主、昆弥!“

    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大规模出动十五万骑兵、由五位将军率领,分五路出击,进攻匈奴。

    北击匈奴

    汉宣帝任命常惠为校尉,手持节杖护卫乌孙军队与五路汉军共攻匈奴。

    翁归靡亲自率领翕侯以下五万多骑兵,从西方进入到右谷蠡庭,俘获匈奴单于的父辈与嫂嫂、公主、名王、骑将等以下三万九千多人,缴获马、牛、驴、骡、骆驼五万多,羊六十多万,共计七十多万,乌孙自取俘虏,常惠带着十多名官兵跟随昆弥回来,还没到乌孙,有个乌孙人偷了常惠的官印、绶带、节杖。常惠回国,自以为要被杀头。当时汉朝的五位将军都没立战功,汉宣帝因常惠奉命出使能够获胜,于是封常惠为长罗侯。

    惩处龟兹

    汉宣帝又派遣常惠携带黄金、钱币返回乌孙,赏赐有功的乌孙贵族。常惠于是上奏汉宣帝说:“龟兹国曾杀害汉朝校尉赖丹,没有受到惩处,请求顺路进攻龟兹。“汉宣帝没有同意。大将军霍光指示常惠根据实际情况,见机行事。

    常惠与官兵五百人一同到达乌孙,返回时经过龟兹,调动龟兹西边国家的军队二万人,命令副使调动龟兹东边国家的军队二万人,乌孙军队七千人,从三面进攻龟兹,军队还未交战,常惠先派人指责龟兹此前杀害汉朝校尉赖丹。龟兹王谢罪说:“那是我父王时误听贵族权臣姑翼的话造成的错误,我是无辜的。“常惠说:“既然如此,那就把姑翼抓来,我放了你。“龟兹王将姑翼逮捕,送交常惠,常惠杀死姑翼后回国。

    乌孙事宜

    元康二年(前64年),翁归靡通过常惠上书汉宣帝,请求立其子元贵靡为嗣王,使他能继续与汉朝公主通婚,与匈奴完全绝交,并以马和骡各一千匹作为聘礼。汉宣帝同意,便以解忧公主弟弟的女儿刘相夫为公主,派常惠为助手,持使节者共四名,护送刘相夫到敦煌。

    还没有出塞,便得知翁归靡去世,乌孙的要员们共同依照原来的约定,立岑陬之子泥靡继承昆弥之位,号称狂王。常惠上书:“请求让刘相夫在敦煌等候,常惠驱马到乌孙去,斥责他们不立元贵靡为昆弥,然后回来迎护刘相夫。“汉宣帝将此事交由大臣们讨论,萧望之认为:“乌孙动摇不定,难以结为盟友。解忧公主在乌孙四十多年,夫妻之情并不亲密,边境未能安宁,这已为事实所验证。如今,刘相夫由于元贵靡没有即位,故返回中原,不失信于夷狄,这是中原的大幸。如果刘相夫不止步,就会兴起徭役,成为弊政的根源。“汉宣帝听从其主张,将刘相夫召回。

    起初,解忧公主的仆人冯嫽能写隶书,明白事理,曾经携带符节充任公主的使者,到各城国进行赏赐,解忧公主很敬重她,称她为冯夫人。冯嫽嫁给了乌孙的右大将,右大将与乌就屠很亲密,都护郑吉派冯嫽劝乌就屠投降。乌就屠害怕起来,说情愿领有较小的称号归顺汉朝。汉宣帝命令乌就屠到常惠的驻地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后来,小昆弥乌就屠没有将翕侯们管辖的人口如数归还给大昆弥元贵靡,汉宣帝再派常惠率领三名校尉驻扎在赤谷,为大小昆弥划分各自的人口和地界,大昆弥分得六万多户,小昆弥分得四万多户。

    任典属国

    后来常惠接替苏武担任典属国,由于他熟悉外国事务,又勤奋努力,屡次立功。

    甘露二年(前52年),后将军赵充国去世。汉宣帝就让常惠担任右将军,仍旧兼任典属国。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去世后,常惠侍奉汉元帝。

    三年后,常惠去世,赐谥号为壮武侯。封爵传到曾孙,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56年)才中断。

    冯奉世,西汉上党潞(今山西黎城西南)人,后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字子明。武帝末,以良家子选为郎。昭帝时,以功补武安长,失官,年三十余乃学《春秋》,读兵法。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宣帝时,以卫侯使持节护送大宛诸国客。当时匈奴发兵攻车师,北道告警,莎车又攻劫南道,鄯善以西皆绝不通,遂矫制发西域诸国兵进击莎车。莎车王自杀,诸国悉平,威振西域。还任光禄大夫、水衡都尉。元帝即位,历任执金吾、右将军典属国、光禄勋。永光二年(前42年)率军平息陇西羌变。次年,更为左将军,后封关内侯,岁余病卒。长女冯媛为元帝昭仪。

    家世背景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后来迁徙到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冯奉世的祖先冯亭,是战国末期韩国上党郡的郡守。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2年),秦国攻打上党,堵住了太行山中的通道,韩国守卫不住,冯亭就把上党城献给赵国并且为之防守。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和赵国大将赵括一起抵御秦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60年),冯亭在长平之战中战死。冯氏宗族从此分散各地,有的留在潞县,有的在赵地。在赵地的成为官吏将军,官吏将军的儿子们又做了代国的丞相。到秦灭六国以后,而冯亭的后代冯毋择、冯去疾、冯劫都作了秦国的将相。西汉建立以后,冯唐在汉文帝时闻名朝野,他就是代国丞相的儿子。

    学习春秋

    汉武帝末年,冯奉世因为是良家子弟而被选任作郎官。汉昭帝时,按照他的功劳的大小和所排次序补任武安县的长宫。被免官时,年纪已有三十多岁,才学习《春秋》,钻研其微言大义,读兵法,明晓其内容和实例,前将军韩增上报任命他做军司空令。本始年间(前73年-前70年),随军攻打匈奴。战争结束后,又担任了郎官。

    平定莎车

    在此之前,西汉数次派遣使节出使西域,大多都辱没使命不称其职,有的贪污,有的被外国刁难侮辱。元康元年(前65年),当时乌孙国很强大,有攻击匈奴的功劳,同时西域诸国刚刚与西汉和好,西汉正准备善待他们,想趁机安抚这些国家,就挑选可以出使外国的人。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持使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宾客回国。到伊修城,都尉宋将说莎车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一起攻杀了西汉所任命的莎车王万年,还杀了西汉使者奚充国。这时匈奴又发兵攻打车师城,因为没攻下就回去了。莎车国王呼屠征派使者扬言说北道诸国已经归属匈奴,当时就攻击劫掠南道诸国,并与他们歃血为盟背叛西汉,从鄯善国向西都断绝交通。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都被困在北路诸国之间。冯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议,认为如果不火速攻击,莎车国就会日益强大,这样形势就难以控制,一定会危及整个西域。

    于是以使节通告诸位国王,从而发动他们的军队,南北道一共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国,攻占了它的城池。莎车王自杀,就将他的首级传到长安。诸国都平定下来,冯奉世的威名震动西域。冯奉世就收兵回国,将情况上奏朝廷。汉宣帝召见韩增说:“祝贺将军举荐的人很称职。“冯奉世就西行到了大宛国。大宛国听说他杀了莎车王,尊敬他超过了其他使者。得到大宛名马象龙回到长安。汉宣帝很高兴,就下命令议论封赏冯奉世的事。丞相、将军都说:“《春秋》之义,大夫出使国外,如果遇到有利国家之事,可以自行其事。冯奉世的功劳尤其显著,应当加封爵位赏赐土地。“少府萧望之单独认为冯奉世奉旨出使有其任务,却擅自假托皇帝命令违背旨意,征发诸国兵马,虽然有功劳,但不可以用他做后人的榜样。如果要封赏冯奉世,就开了以后出使的人的方便之门,以冯奉世做榜样,争相发动军队,邀功求赏于万里之外,在夷狄各族中为国家滋生事端。此例不可开,冯奉世不应受到封赏。汉宣帝认为萧望之的建议好,封冯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征讨羌虏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元帝即位,冯奉世任执金吾。上郡属国归降西汉的一万多胡人背叛而去。当初,汉昭帝末年,西河郡属国胡人伊酋若王也率领数千名人众叛变,冯奉世立即持使节领军队追击他们。右将军典属国常惠去世,冯奉世接替他为右将军典属国,加封诸位官吏的名号。几年之后,做了光禄勋。

    永光二年(前42年)七月,陇西羌彡姐的旁支反叛,汉元帝下诏召让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冯奉世入朝商议对策。当时,连年庄稼收成不好,京都谷物每石卖二百余文钱,边境郡县每石四百文钱,关东五百文钱。到处闹饥荒,朝廷正在为此忧虑,却又遇到羌族叛变。韦玄成等人沉默着没有人说话。冯奉世说:“羌族贼兵近在国境以内背叛,假如不及时诛灭,就没有办法制服远方的蛮夷。我愿意率领军队讨伐他们。“汉元帝询问需要用的军队的数量,冯奉世回答说:“我听说善于用兵者,不会两次用兵,不会三次运粮,所以军队不宜长时间地征战在外而顺从天意的讨伐应该速战速决。过去经常不衡量敌人的情况,而军队至于损失;多次运送粮食,则时间长耗费多,军队的士气低落。现在反叛的贼兵大约三万人,依兵法应加倍调用六万人。而羌戎是使用弓矛的军队罢了,兵器并不犀利,可以调用四万人,一个月足以解决。“丞相、御史、两位将军都认为百姓正在收获季节,不能多发兵;一万人驻扎防守,差不多够了。冯奉世说:“不行。国家遭受饥荒,战士、马匹瘦弱,数量也不多,战争用的装备长期废置不修,夷狄各族都有轻视边疆官吏的心思,所以羌族才会首先发难。现在以一万人分守数处,贼兵见我方军队人少,一定不会害怕,战则军队受损士气低落,守则不能救助百姓。如果这样,怯弱的形势显露出来,羌族就会趁机进攻,各少数民族一齐响应,互相煽动起兵,我恐怕汉朝要征发的兵役就不止四万了,这不是金钱所能解决的。所以少发军队就会旷日持久,和一战而迅速解决相比,利害差别万倍。“冯奉世坚持争取,不能得到更多兵马。又有诏令增加两千人。

    当即派遣冯奉世率领一万二千兵马出发,打着领兵屯田的名义。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将副手,到陇西郡,分别屯兵三处。典属国任立为右军,屯兵白石;护军都尉韩昌为前军,屯兵临洮;冯奉世为中军,屯兵首阳县西极山上。前军到降同阪,先派校尉在前方和羌人争夺有利地形,又另外派校尉到广阳谷营救百姓。羌族贼兵人数很多,官兵都被击溃,两个校尉被杀。冯奉世向汉元帝上报地形和需要多少部队的计划,请求增兵三万六千人才足以解决战事。书信上奏,汉元帝发兵六万多人,封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前去增援冯奉世。冯奉世上奏说:“希望得到大批士兵,不必烦劳大将。“于是陈请转运的费用。

    汉元帝当时以玺书慰劳冯奉世,同时也责备他说:“皇帝慰问领兵在外的右将军,征战在外,非常辛苦。羌族贼兵侵扰边境,杀害官吏百姓,很是违逆天道,所以派遣将军率领军队将领依照天意前往诛灭。以将军杰出的材质,带领精锐部队,讨伐不轨的贼寇,有百战百胜的道理。现在居然有临阵不敢攻战的名声,太给汉朝丢脸了。是从前不熟悉军事的缘故吗还是恩惠没有普及,军纪不明的缘故我非常奇怪。你上书说羌族贼兵凭仗深山,多小路,不得不多处分兵占据要害之地,然后必须发动驻防的士兵,才足以解决问题,军队部署已经决定,从形势上看不能再安排大将,我知道了。以前因为将军缺少士兵,不足防守之用,所以调遣附近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赶到,不是为了进攻。现在征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迹射、佽飞、彀者、羽林孤儿和呼速累、嗕种,正在火速调遣。战争,是凶险的事情,一定会有成功或失败,恐怕策略不事先商定,了解敌情不审慎,所以又派奋武将军。兵法说大将军出征一定要有偏裨将领,用来耀武扬威,参谋计策,将军又有什么疑虑的爱护将士,得到军心,决定就不后悔,擒拿敌人一定要彻底,这是将军的责任。至于运输的费用,有专门的官吏负责,将军不必担心。等到奋武将军的兵马到达,一起进攻羌族贼兵。“

    同年十月,军队都集合到陇西郡。十一月,一齐进攻。羌族贼兵大败,斩杀首级数千,余下的都逃出边境。战争未决胜负的时候,西汉又征募士兵一万人,封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还未出发,听说羌族贼兵被打败了,汉元帝说:“羌族贼兵被击溃受到惩罚,逃出边境,那些休战的将士,多留一些屯田守卫,防守要害之处。“

    受封去世

    永光三年(前41年)二月,冯奉世回到京师,改任左将军,光禄勋的职位不变。之后记功封爵,汉元帝下诏说:“羌族贼兵凶残狡黠,杀害官吏百姓,进攻陇西郡官署,烧毁驿亭,断绝道路桥梁,极大地违背了天道。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前时率领军队征讨,斩首俘虏八千余人,夺取牛马羊数以万计。赐冯奉世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户,黄金六十斤。“裨将、校尉三十余人,都有赏赐。

    一年多后,冯奉世病故。冯奉世任武将官职前后有十年,为杀敌卫国的老将,功名仅次于赵充国。

    上疏追封

    冯奉世死后两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因为诛杀郅支单于而被封为列侯。当时丞相匡衡也以甘延寿假冒诏令滋生事端为理由,根据萧望之的事例,认为不应当封侯,然而议论者都赞美甘延寿的功劳,汉元帝听从众人的意见封他为侯。当时杜钦上疏,追溯称颂冯奉世以前的功劳说:“从前莎车王杀害汉朝使者,和各国结盟背叛汉朝。左将军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根据便利条件发兵诛灭了莎车王,用计策安定了城市,功绩普及边境地区。议论者认为冯奉世作为使节有其使命,依《春秋》之义中说臣下不能独断专行,按汉朝的法律则有矫制之罪,所以不得封侯。现在匈奴郅支单于杀害汉朝使者,逃亡到康居国,都护甘延寿征发城中之兵和屯田的将士四万余人来诛杀他,封为列侯。我的愚见认为比较罪过则郅支单于比莎车轻,衡量兵力则莎车比郅支多,使用军队则冯奉世少,讲胜利的程度则冯奉世为边境安宁立下功劳,考虑失败的成分则甘延寿给国家带来的灾祸深。他们违背命令擅生事端的罪过是相同的,而甘延寿割地封侯,冯奉世却不记封赏。我听说功劳相同赏赐不同则会使那辛苦的大臣产生疑虑,罪过一样刑罚不同则百姓迷惑;疑虑导致变化无常,迷惑导致不知所从;变化无常则导致制度和导向不明确,不知所从则导致百姓不知如何行动。冯奉世解除危难,忘死征战,完成使命业绩非凡,威名功绩显著,是世代出使者的表率,却惟独压抑而不表扬他,这不是圣明君主杜绝疑虑鼓励节cao的意思。希望交给有关部门商议。“汉元帝认为这是先帝时的事,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