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九十一章秦:章邯,王离,李由

第九十一章秦:章邯,王离,李由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楚汉战争中,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

    秦始皇去世后,注定了秦朝的灭亡,李斯、赵高、胡亥三人在沙丘密谋篡位,拥立胡亥为帝,随后逼死了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等一系列名将名臣,胡亥当皇帝的同年,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而章邯以一介文臣之身,在危急之下成为秦朝最后的顶梁柱。

    章邯从对抗陈胜部将周文开始,率领秦军开始了最后的辉煌,将整个黄河以南的反秦起义军打得七零八落,就连楚国名将项梁也被章邯打败并杀死,随后章邯策划了巨鹿之战,率领20万囚徒军团与20万王离的长城军团包围了巨鹿城,同时吸引整个天下的反秦义军到河北,以图一网打尽。

    出人意料的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打垮了王离的长城军团,与其他诸侯联军一起消灭了20万秦军长城军团,而章邯的20万囚徒军团则未遭受重大损失,之后项羽与章邯开始对峙,没多久章邯就投降了项羽,那么章邯为什么要投降项羽呢?

    章邯第一次率军攻打周文的时候,当时的皇帝是秦二世胡亥,丞相是李斯,章邯在黄河以南扫荡反秦义军时,李斯为首的丞相给了章邯很大的支持,不断地增兵、补充军资,所以章邯才能所向无敌。

    但是到章邯打巨鹿之战的时候,丞相已经是赵高,李斯已经被杀,胡亥也被赵高所控制,章邯作为当时秦朝唯一的征战大将,却得不到赵高的信任,章邯派出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见赵高,以打探赵高对自己的看法,但是赵高不见司马欣,这很明显就是赵高不信任章邯。

    赵高不仅不信任章邯,还派人追杀司马欣,这等于是跟章邯撕破脸皮了,章邯作为在外征战的大将,还需要秦朝后方提供兵员和粮食,才能继续打仗,赵高不信任章邯,等于是切断了章邯的供应,章邯手下还有20万大军呢,这个仗叫章邯如何打?

    《赵正书》上记载了赵高是被章邯所杀,《史记》上记载赵高是被子婴所杀,不管赵高被谁所杀,他与章邯之间肯定是有深刻的矛盾,章邯现在必须做出选择了,要么继续服从赵高与项羽作战,要么投降项羽寻找出路。

    另外,长史司马欣给章邯说了一番话,把章邯的利益攸关说得清清楚楚的,司马欣是这么说的:

    赵高居中行事,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如今我们打仗如果能打赢,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我们打仗打不赢,免不了被处死。

    这个仗既不能打赢,也不能打输,那怎么办呢?只有投靠项羽。

    巨鹿之战中被消灭的是王离手下的20万长城军团,章邯手下的20万军队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仍然在巨鹿之战后与项羽对峙,王离的覆灭给了章邯巨大的心理阴影,同样也给了秦军巨大的震撼,双方也有交战,秦军多以失败告终。

    章邯在此时的政治地位变得非常尴尬,他虽然是秦军最后的主力,却不受秦朝中央政府信任,而对面的项羽的也是章邯的敌人,章邯一下子发现全天下都是他的敌人了,赵高是敌人,项羽是敌人,刘邦也是敌人。

    章邯得为自己及20万秦军寻找一个出路,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章邯的任何决策都决定了秦朝生死存亡的命运,他可以选择杀向咸阳,灭了赵高,但他手下多是秦人与关中子弟,不可能这么做的,这决定了章邯不能充当背叛秦朝的前锋。

    巨鹿之战

    如果跟项羽继续打下去,王离就是榜样,当时的情况是章邯无法打败项羽,而剩下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靠项羽。

    根据史记的记载,章邯不是投降项羽,而是与项羽议和。

    《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双方从头到尾都是订立盟约,而不是单方面的投降,这是有区别的,项羽为什么要同意呢?因为项羽粮食不多了,所以就同意了,双方在洹水南岸殷墟相见,并缔结了盟约。

    而且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史记》中是通过章邯手下的秦兵说出来的,是这么说的:

    章将军等欺骗我们投降诸侯军。如今能够入关破秦,当然很好;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东去,秦朝势必把我们的父母妻子全部处死。

    从这条记载来看,章邯与项羽盟约是欺骗了手下的秦军,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因为项羽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封章邯为雍王了,章邯已经裂土封王,章邯的这种盟约行为,实际上就是出卖了所有的秦军利益,而只为自己着想,这就是章邯的私心。

    而后来项羽在新安坑杀了章邯手下的20万秦军,这个信息章邯一定是知道的,但是,章邯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20万秦军死于项羽之手,而且还安心当他的雍王。

    项羽分封天下之后,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分别被封为雍王、塞王、翟王,三人合称三秦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之所以这样分封,根本原因就是让雍王、塞王、翟王三秦王防止刘邦出关。

    但是,几个月后,刘邦仍然发动还定三秦之战,当时章邯守的陈仓,一度让刘邦无法前进,赵衍向刘邦提供了一条可以绕到陈仓背后的小路,刘邦派了一支军队前后夹击章邯,章邯大败,退到好畤继续与汉军交战,再次战败,又退守废丘,最终汉军用水淹城池攻破了废丘城,章邯没有投降刘邦,而是自杀身亡。

    与章邯不一样的是塞王司马欣与翟王董翳眼见形势不妙,就投降了刘邦,他俩都活了下来,而章邯却誓死不降,要知道整个还定三秦之战足足打了快一年了,章邯有很多时间可以选择投降,但是章邯就是誓死不降,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说过章邯并不是投降项羽,而是与项羽盟约的,这是有区别的,盟约在表面上双方是平等关系,而投降就是屈居刘邦之下了,章邯显然是有傲骨的,他在反秦之战开始前是秦国的少府,帮皇帝管理私人财产的,出自贵族。

    而且章邯的军事能力相当强,在整个反秦之战中,章邯以一人之力就打败黄河以南的所有反秦义军,项梁当年是刘邦与项羽的上司,这也让章邯心高气傲,整个天下能让章邯服气的也只有项羽了,因为章邯在巨鹿之战亲眼看到项羽打败了王离。

    像章邯这样出身贵族的将军,就算是投降,也是投降比自己强的人,章邯在还定三秦之战中是被郦商、曹参、樊哙、周勃这样的将领打败的,这些人在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就算是刘邦,在当时也没跟章邯有过接触,所以章邯不愿意投降受辱。

    项羽在新安坑杀的那20万秦军,章邯是有重大责任的,他欺骗了手下的军队被杀,甚至还有可能在项羽的逼迫之下参与了这事,而20万秦军的家属大多数来自关中,也就是章邯统治区的百姓,这让章邯根本无法得到百姓的支持。

    虽然章邯不是什么仁慈的人,但内疚之心人皆有知,害死了这么秦人子弟,章邯自知罪孽深重,估计他晚上睡觉都会睡不好,有一定的负担,他也怕自己再次投降之后,会成为秦人的攻击目标。

    因为刘邦手下很多士兵都是秦人,刘邦的后方是关中与巴、蜀之地,这些地方都是以前秦朝的核心地区。在这事的影响之下,章邯不愿意投降,而是选择了自杀,自杀多少也让章邯有所解脱。

    章邯在当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悲剧人物,与项羽盟约时,章邯是被迫的,秦朝不信任他,他只能选择投靠项羽,现在如果他再次背叛项羽投降刘邦,就成了项羽的敌人,也成了一个反复投降的小人,这不是章邯的性格。

    章邯不是司马欣与董翳,他们可以选择投降,但是章邯不愿意,章邯第一次投降,就害死了20万秦军,这一次再投降,章邯也不知道会有什么事发生,他也不了解刘邦,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章邯也无脸活在世上了,整个天下之大,却没有章邯的容身之处,所以章邯只能自杀身亡了。

    秦王朝立国之初,国力非常强大,但如此强大的大一统朝代,却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只有短短十数年的寿命,再强大的军事力量,再厉害的军事人才也挽救不了秦王朝。

    面对风起云涌的反秦起义,秦王朝不断派出军事人才率领秦军镇压。其中,大名鼎鼎的章邯可以说是秦王朝末年最厉害的军事人才,他一度被认为是能够拯救秦王朝的最后一员大将。

    章邯早年是秦王朝少府,少府是九卿之一,是一个主要负责皇室衣食住行、饮食起居的文职,所以章邯实际上是文官出身。

    不过,不要以为章邯是个文弱书生。在先秦时代和秦汉时期,有条件的男子都会学习“君子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所以,那个时代的很多男子不仅满腹经纶,还学习骑射和武艺,甚至精通兵法。章邯虽然是文官出身,但他懂武艺,还善于行军打仗。

    秦二世刚继位不久,大大小小反秦起义就一浪接一浪,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虽然秦王朝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镇压了部分弱小的反秦义军,但因为陈胜吴广、项梁项羽等反秦义军实力强劲,秦军一再战败。

    因为朝廷无将可用,而且又不能及时调动镇守北方的30万大军,于是少府章邯献计,主张秦二世赦免骊山附近的刑徒,给每个刑徒都配上兵器,让刑徒临时组成军队镇压反秦义军。秦二世同意了章邯的主张,任命他为统帅,并调回镇守北方的王翦之孙王离作副帅辅助他。

    就这样,章邯从文职转变为秦军统帅,带领一支由刑徒组成的秦军讨伐反秦义军,这是他第一次带兵上战场。

    章邯第一次带兵上战场,表现就令人震惊不已,他仅仅依靠手下一支由刑徒组成的秦军,先后击败了陈胜吴广、魏咎魏豹等反秦义军,并在定陶之战亲手击杀实力最强劲的项梁,全国的反秦义军,近一半是被章邯带兵消灭。

    后来秦王朝派出正规军队增援章邯,号称有40万大军的章邯更令反秦义军闻风丧胆,无人敢正面跟他对抗。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章邯、王离率军40万进攻巨鹿,各怀鬼胎的反秦义军不敢救援,赵国危在旦夕。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怀着国仇家恨的项羽只率领三万子弟兵,与章邯、王离的40万大军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的结果众所周知,项羽的三万子弟兵大获全胜,斩杀了20万秦军,生擒并处死了王离(王离的祖父王翦斩杀了项羽的祖父项燕),章邯带着剩下的20万残兵败将溃逃(章邯斩杀了项羽的叔父项梁)。

    因为巨鹿之战的失败,章邯害怕遭到赵高的迫害,于是在部下的劝说下带着20万秦军归降项羽。章邯在秦国危难之际(周文已经率领数十万大军抵达戏水,威逼咸阳)劝秦二世释放骊山七十万刑徒,让他们拿起武器反抗起义军。在秦国正规军的率领下,这批新生的秦国军队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章邯先后击败了周文和项梁部队,开创了“楚地兵不足忧”的局面。

    随后,章邯及王离、涉间等人北上救赵,对巨鹿城形成了包围之势,致使率领数万大军驻扎在巨鹿城北的陈馀都不敢出兵救援。在这种情况下,刚刚取得楚军指挥权的青年项羽以锐不可当之势,以破釜沉舟之勇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但是项羽所取得的胜利是局部的,他取得了“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的战绩,沉重打击了士气高涨的秦军,但是却未能与章邯所率领的秦军主力作战。所以,在巨鹿之战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此时的章邯依然在军队数量和地理区位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项羽虽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却未对章邯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如果章邯与项羽真的在此时举行决战,其胜负是不可断言的。

    占据优势的章邯主动与项羽议和

    正在此时,“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感觉到压力,但是又想坚持自己的策略——此时秦军有甬道保证粮草的供给,而项羽则是孤军深入,补给正是他最大的问题。所以,章邯派长史欣前往咸阳给秦二世汇报战况,但遭到了赵高的阻挠。这让章邯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秦朝的信任,内部的长史欣和外部的陈馀都开始劝章邯投降: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长史欣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卻,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鈇质,妻子为僇乎?——陈馀

    这些话都说到了章邯心里——此时确实没有再给秦国卖命的机会了!

    所以章邯先后两次主动提出要与项羽部队“约和”: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

    而此时项羽也终于因为粮草不济而答应了议和,双方最终在“洹水南殷虚上”会盟,章邯从此不再是项羽的敌人,反而倒戈相向“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为履行和议的条款,此时尚未被封为诸侯王的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章邯的有条件投降极大地打击了秦国的有生力量,并扩大了起义军的实力,极大推动了灭秦战争的进度。

    所以,章邯的投降并不是因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也不是因为章邯的军事实力明显弱于项羽,他投降的真实原因是此时的秦朝已经不值得他去效忠了。其次,章邯的投降是有条件投降,这也正是章邯于项羽有杀叔之仇,而项羽不但不报却还把章邯封王的重要原因。章邯的归降,秦王朝已经无法组建像样的军队,很快就灭亡了。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封章邯为雍王。

    楚汉战争第一年,刘邦在韩信的辅助下击败了章邯。第二年,韩信再次击败章邯,把章邯逼入绝境。韩信向章邯承诺,只要章邯肯归降刘邦,绝不会为难章邯。

    不过章邯对以三万子弟兵击败自己40万大军的项羽忠心耿耿,他对韩信说:“我若投降,天下人岂不耻笑我为了活命侍奉三主(秦二世、项羽、刘邦)?今日我就算死,也不会向你这个胯夫投降!”

    说完这句话,章邯立刻拔剑自杀。一代名将章邯,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王离,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人,秦朝后期著名将领,武成侯王翦之孙、通武侯王贲之子。王离受封武城侯,承继父任为上将军,率兵戍边备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与章邯一起统率秦兵与起义军作战。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被俘,正史去向不明,野史多传被项羽所杀。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廉颇、李牧一起合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是白起之后秦国最杰出的将领,同时也是秦始皇灭亡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功劳最大的将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一起灭亡了东方六国中的五个国家,除了韩国之外,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五个诸侯国都是王翦父子联合灭亡的。

    说王翦父子是秦国最著名、功劳最大的名将世家也不为过,王翦父子无论是名声,还是战绩,都远超蒙骜、蒙武父子,王翦父子是秦国排名第一的武将世家,王离就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

    作为出身将门的王离,少不了受到家族的熏陶,学习各种军事思想与谋略,同样也因为家族出身,王离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仕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王离的爷爷王翦就隐退了,告老还乡了,王离的父亲王贲没过多久也应该退休了,就只剩下王离在秦军中任职。

    王离也许是参与了部分战争,因为他被封为成武侯,秦朝是军功爵位制,同时因为王翦的爵位也是成武侯,也有可能这个爵位是王翦传下来的,而王离的父亲王贲是通武侯,显然王贲没继承王翦的爵位,而是王离继承的。

    王离在秦始皇时期唯一的记载就是在公元前219年与父亲王贲及丞相王绾、李斯等人一起在海上议论秦始皇的功绩,这一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2年后了,之后王离应该是成为蒙恬的副手,与蒙恬一起镇守北部边境。

    我们也都知道蒙家在秦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到了蒙恬这一代依旧受到了秦始皇重用,也正因此蒙恬在赵高与李斯的眼睛里就是眼中钉rou中刺,如果想要实施自己起初的计谋,那么第一位就压除掉公子扶苏,因为扶苏是顺位第一位继承人;

    第二位就是要除掉蒙恬,因为蒙恬是死终于大秦,死终于秦始皇的,并且与公子扶苏十分的要好。这也就导致了蒙恬成为赵高与李斯的眼中钉rou中刺。大秦帝国的“中华第一勇士”蒙恬最终死在了宦官赵高与权臣李斯的密谋之下。

    然而蒙恬死后他统领的三十余万长城兵团究竟去了那里?秦国后期陷入暴乱,长城军团有没有出力?

    关于这一点的答案是肯定的,在蒙恬死后,王离成为了蒙恬的继任者,在王离额统领下,这三十余万长城军团进入中原,参与中原平乱的战争,只不过被项羽这个狠人全歼于巨鹿城之下。

    有关的最早记载蒙恬所统帅的长城军团的记录,是王离与农民军的交战。这次交战对象是刘邦的军队,王离所统帅的长城军团被刘邦率领的军队打败,之后王离率领败军朝着章邯所在位置退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离成为长城军团的统帅之后,长城军团与蒙恬任主帅的时候战斗力是有根本上的不同的。战斗力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打的匈奴满地找牙的长城军团了。

    当时的刘邦的军队实在是地位十分的尴尬,当刘邦先是西进关中,然而却没办法攻克任何一座秦朝重要的军事城池,在进攻洛阳守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动洛阳分毫,可见刘邦当时的势力实属一般。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军队,竟然安奇迹般的将王离统帅的秦国精锐部队击败,可见此时的长城军团的战斗力是相当的一般了。

    其一,就是王离的军事才能,十分的差劲,他没有继承他的爷爷的军事技能,相对来说并不适合做一名主帅,也仅仅只适合做一名副将;

    其二,长城军团在蒙恬十余年的统治之下,与将士们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蒙恬再被胡亥、赵高等人的谋害下死于非命,那么这个时候就造成了长城军团军心不稳的局面,也就导致长城军团没有当初的那个战斗力了。

    并且且诶根据相关记载,我们知道当时王离统帅的长城兵团兵马加起来也就二十余万,而当初蒙恬率领的是三十余万长城军团,那么另外十万人去了哪里呢?

    当初扶苏来到蒙恬这里的时候,蒙恬对公子扶苏说了一句话:

    “笔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统三十万众戍边,今公子为监,此天下之重任也!”

    从这里就已经论证了上面我们说的蒙恬率领三十万人的长城军团。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相关记载是这样说的:

    “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

    这句话其实也透露着两层含义:第一点就是秦末发生了暴乱,在上郡驻守的长城军团被命令从边境撤回前往中原平叛;第二点,戍边卫国的军人多为六国之中的士卒,在看到发生战乱之后,都不想打仗,也就纷纷逃散,想要回家,由于人数过多也就导致发生了难以控制的局面,长城军团也就莫名其妙的少了十万人。

    其实有关这一点的具体原因也正如上面我们分析的两点理由,其一,就是王离的军事才能不及蒙恬,在治理军队方面很差劲,没有继承自己爷爷的优良军事基因;其二,就是蒙恬被枉杀之后再长城军团内部引起了剧烈反响,所以也就导致长城军团出现了很乱的现象,这一点直到长城军团被调去中原平叛的时候依旧没有解决,导致一个拳头的力量被分散到数个地方,出现力量不往一处用的现象,导致战斗力低下的局面。再者蒙恬之死让长城军团失去了对大秦王朝的信任,所以也就有了锐减十万人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秦始皇去世后,秦始皇一去世,天下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首先就是沙丘政变,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逼死了蒙恬,于是副将王离成为长城军团的最高指挥官,王离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年后,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随后整个天下的局势开始失控,秦朝也开始调到军队参与地方平叛,王离所率领的长城军团就参与了这种平叛,根据史记的记载: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

    这话的意思是说:刘邦路过砀,到达成阳,与杠里的秦军对垒,打败了秦军的两支部队。随后刘邦又率领楚军出兵攻击王离,把他的军队打得大败。

    成阳是地名,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东北,这个时候还是刘邦刚刚率军准备西进攻打咸阳,而项羽则被派到北方去协助赵国抵御秦军的时候,这说明王离很早就参与了平叛起义军的战争,这是章邯率军杀死项梁之后的事,王离连刘邦也打不过,这只能说明王离军当时的战斗力真的不怎么样。

    大概几个月后才是巨鹿之战,王离应该是被刘邦打败之后,就撤退到北方去了,去配合章邯一起攻打赵国,从巨鹿之战秦军的部署来看,章邯的官职应该是高于王离的,因为当时王离的任务是包围巨鹿城,而章邯则驻扎在巨鹿城的西南方为王离提供粮食的。

    巨鹿之战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只是章邯围点打援的谋略,章邯手下有20万囚徒军团,王离手下也有20万长城军团,加起来40万人,这差不多是秦朝全部的主力军队了,拿40万人打一座赵国的巨鹿城,这简直是杀鸡为牛刀,这唯一的目的就是想借攻打巨鹿城的机会,把天下所有的反秦义军吸引到巨鹿来,然后围点打援一起消灭。

    但是巨鹿之战却成为了项羽的封神之战,别说王离打不过项羽,就是王离联合章邯也打不过项羽,那么问题来了,王离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说过王离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是以对话的形式说的,是说有个人说:王离是秦朝的名将,现在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打败赵国是必然的。然后另一个人说:不是这样的。听说做将领的世家到了第三代必定会失败,因为他们家杀戮过的人太多了,后代就要代为承受惩罚,如今王离已经是第三代将领。

    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有点类似于“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这么说是没有道理的,古代的世家大族很多,有很多流传几百年而不衰弱的家族,比如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四代人都很强,就说王离同时代的蒙氏家族,蒙骜、蒙武、蒙恬三代人不都是有能力的吗?只是因为蒙恬被逼自杀而已,而不是因为第三代要受惩罚。

    相对来说,王离的能力是比不上蒙恬,蒙恬家族的功业是不如王离家族的,但蒙恬能成为长城军团的主将,而王离只是副将,原因就是蒙恬更有能力,王离能力差一些,再一个证据就是王离还被刘邦打败,都说明了王离能力一般,比不上他的祖辈与父辈。

    巨鹿之战,秦军人数远超诸侯联军人数,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最多不过5万人,再加上赵国、齐国、魏国、韩国、燕国等等诸侯国的军队,总数不会超过30万人,而秦军至少也有40万人,关键是诸侯联军是很多不同势力加在一起的总数,难免不能同心同德,这是联军的劣势。

    巨鹿之战项羽的战术安排就是:激励士气,猛冲秦军运粮食的甬道,切断王离军的粮食供应,然后再设法打败王离。

    当时负责为王离提供粮食的是章邯的军队,项羽以破釜沉舟激励士气,然后冲断了秦军的甬道,秦军反复派出大军争夺,都被项羽的军队击退,最终项羽成功切断了王离的粮食供应,于是包围巨鹿城的秦军开始面临缺粮,进而产生恐慌,原本观望的诸侯联军发现机会来了,于是不观望了,发兵包围了王离,王离军队于是全军覆没,王离本人都被项羽俘虏,手下大将苏角被杀,涉间不愿意投降自杀而死。

    在这个过程,章邯没有尽全力救援王离,眼睁睁地看着王离的长城军团全军覆没,而章邯的囚徒军队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失,也许是章邯无法救援,也许是章邯故意不救,总之,章邯就这样看着王离的20万人被吞并,这也是王离失败的原因之一。

    巨鹿之战发生时,秦朝廷的内部斗争也相当激烈,赵高掌握了朝廷内外大权,李斯被杀,就连皇帝胡亥也快被赵高所杀,而且秦朝廷与秦朝军队之间也是离心离德,赵高猜忌章邯,章邯派到朝廷打探消息的人,差点被赵高所杀,在这种情况之下,章邯根本不愿意为朝廷卖命。

    章邯如此,王离也好不到哪里去,王离之前败给了刘邦,现在指望着打一场胜仗,但不幸又失败了,虽然不知道赵高是否有猜忌王离,但可以肯定赵高一定不会善待王离,因为赵高掌握大权,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在外的领兵大将,赵高想要掌控全局,他一定会把军队的将领换成自己人,像王离这种功臣之后,一定是赵高打击的对象,所以王离及其军队也不会得到赵高的支持,在外作战难免会失败。

    李由(?-公元前208年),秦丞相李斯之子,尚秦公主,被任命为三川郡郡守。李由奉命驻守洛阳,项梁在东阿大破秦军,命刘邦、项羽统帅楚军一部别攻秦军。刘项军队转战至雍丘,与李由所部秦军战,楚军大胜。公元前208年,曹参斩杀李由。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列传》)七十岁的丞相李斯深有感触地说:“当今为大臣者位无高于我者,我可以称为富贵之极了。”然而盛极则衰,好景不长。

    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南至云梦,东南至会稽山,刻石颂德。

    七月,始皇病死沙丘。佞官赵高胁迫丞相李斯诛杀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势如破竹。当义军攻下淮阳时,战车已有六七百乘,骑兵千余骑,士卒数万,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三川郡守李由立即派人飞报丞相李斯:“贼军十万已到许县,日夜可达荥阳,城内25000名士卒日夜铸兵器,加固城墙,挖拓城河,防哨巡守。无奈兵力悬殊,存粮也只可用数月。望速派兵增援。”李斯立即向二世呈奏。正在咸阳宫取乐的二世一听,竟吓得丧魂落魄、六神无主。

    李由知道形势严峻,就亲自带兵防守。为稳定城内秩序,他组织百姓协助守城,令掌管治安者加强检查,防止jian细混入城内。

    第二天黎明,城外鼓角震天,义军潮水般涌到荥阳城下,箭如飞蝗射向守城者,并强渡城河架云梯攻城。李由指挥守城将士勇猛还击,死者的血染红了城河水。

    一连几天激战,双方伤亡惨重,义军只得撤回淮阳。《史记·陈涉世家》载:“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属蔡赐为上柱国。”

    公元前261年,李斯20岁时喜得长子,取名李由。

    李由天资聪颖,自幼尊老敬贤,勤奋好学,志存高远,邻里都夸李斯教子有方,日后前程不可限量。

    楚蔡的深秋,芦岗拥翠,遍地金黄。一天,李斯为了锻炼李由的胆量,提高儿子的武艺,带着那只心爱的黄犬出了上蔡东门。一干人等行至贺道桥西岸,只见风吹芦苇银光闪闪,不时有猎物出没,李斯父子纵马驰骋,李由弯弓搭箭,瞄准猎物射去。嗖的一声正中一只鹿的要害处,只见那鹿一声哀鸣断气而亡。

    李斯见李由如此的英勇,料定李由将来定是军中将才。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李斯34岁辞家入秦,14岁的小李由已经担负起替父行孝的责任。他孝敬爷爷奶奶,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和两个不懂事的弟弟。他晚睡早起,担水劈柴,烧火做饭,替母分忧。劳累一天后还秉烛苦读父亲留下的书简。

    秦始皇十年(前237年),李斯被逐中向秦王上《谏逐客书》。嬴政纳李斯言废《逐客令》,复李斯官为“用事大臣。”

    嬴政为安定李斯心,特许他回上蔡接回家属来咸阳定居。李由随父移居咸阳。时逢李斯“官制更新”治国方略的实施,李由应征入伍。李由在军中足智多谋,英勇善战颇有父风,凭他在军中的贡献和个人才能,经“官制考核”被晋升为三川郡守。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李由从洛阳“告归”即请假回家看望父母,然而一些官员听说三川郡守“告归”,丞相府上“百官长皆前为寿”(《李斯列传》)。李由见状心中忧虑重重,心想秦律规定官员之间不许相互贺寿,父亲诞辰如此张扬,不是什么好兆头。对父亲所教悔“物禁大盛”有了深刻的理解。带着忧虑匆匆拜别父母回三川郡去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风云突变,始皇帝驾薨沙丘,天下趁乱反秦,在安徽宿州有名叫陈涉、吴广的左闾,以复楚为命起兵反秦,号为“张楚”。情报传至咸阳,秦二世荒了手脚。秦朝的精兵良将有的被杀,有些被派至边彊防守,国内兵力空虚,李斯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始皇晚年推行暴政,斯多次劝谏,始皇帝充耳不闻。如今二世更变本加利地苦役黔首,如今激起民变,恐秦朝这只大船有翻船的危险。所以始皇帝死,秘不发丧就怕发生暴乱。

    但是,由于二世更变法律,加重税赋,征发兵丁徭役过甚,终于引发陈涉、吴广揭竿造反,爆发巨大的反秦浪潮。李斯深知秦王朝这艘巨轮正在风浪中颠簸,而赵高又在朝中弄权挡道,胡亥仍在沉醉于声色犬马,荒yin无道。李斯多次进宫进谏,二世以种种理由推脱不见,甚至被赵高谎言骗归。

    这些情况是赵高早已预谋的结果。一日,赵高在李斯面前假献殷勤,表示愿意提供李斯进谏二世的机会,李斯同意赵高的安排,从此以后钻进了赵高设下的圈套。

    宦官赵高要彻底毁灭大秦帝国,所以视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为眼中钉、rou中刺,对这三人极端仇恨,下决心要把这三个障碍除掉。办法就是在二世玩乐兴趣正浓时,通知李斯进谏义军暴乱之事,以此干扰胡亥玩乐之美事,激发胡亥羞怒心理加害李斯。

    胡亥听罢李斯的陈述,根本不相信起义军对秦政权的威胁。因为,赵高总是对二世说“关中盗毋能为”。又向二世密语道:“外边纷纷相传,李斯的儿子李由与楚盗陈胜、吴广俱是县邻。所以,楚盗经过三川郡李由率领的兵士躲在城内不肯出战,弄得楚盗声势大了起来。据说李由与楚盗还有书信来往。”二世听后勃然大怒,令使者调查李由通盗的事情。赵高阴谋颠覆大秦帝国的魔爪伸向了李斯、李由父子二人。

    秦时的三川郡,因境内的黄河、伊河、洛河而命名。这一带是位于秦国东方之门户的外围,让李由在这里镇守,负有保护秦帝国的基地及关中京城咸阳的重任。

    三川郡治在洛阳,它北依黄河,西傍函谷,南拥嵩山,东踞荥阳。史来为军事要地。所以,陈胜令吴广为假王,统率诸将围攻荥阳,由于李由驻兵镇守“吴叔弗能下”。(《陈涉世家》)

    李由抗击义军应在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按当时发展的速度而论,至少有十万之众。可是李由的兵力有多少呢?据史料记载:秦置郡的编制是设郡守1人,负责全郡政务。郡丞一人,负责日常事务。郡尉一人,负责“典兵,备盗贼”。就是说郡尉的职责是缉捕盗贼,并未掌握正式作战武装。可见三川郡的兵力是有限的。若想抵抗住反军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从时间上计算,李由坚守荥阳至到章邯荥阳解围,长达5个月之久,可见李由团结军民与敌作战是艰苦卓绝,而且指挥是英勇的。

    然而,赵高却诬陷李斯父子说:“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出击。”(《李斯列传》)。曾想,以有限的兵力被吴广所困,哪里还有兵力防御他地呢?三川郡的官兵能够坚守城池不被吴广所破,就是万幸了。

    从荥阳解围后的战局看,李由不但肃清了三川郡境地的反秦乱军,还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与章邯联合作战,并把陈涉反秦乱军击溃到山东省的西部和江苏省的北部。李由凭借雍丘地势险要,对故城又重新加固,修筑城防,作为军事据点与刘邦、项羽反秦叛军血战。终因寡不敌众,秦军大败,李由壮烈牺牲,年仅40余岁。

    李由在战争中,身先士卒,拼命死守。激战到第四天中午,左臂中箭,血流如注。拔出箭头,包扎好伤口,继续指挥作战,下午城破,李由率秦军巷战。杀到城西门身边只剩下十几个贴身护卫,但他们仍以一当十,拼死奋战,直至战死沙场。李由死后,义军将士见他血染战衣,仍手握长矛,怒目圆瞪,为之哭泣。前去调查的陈宗正闻听此事,冒死向二世呈奏曰:“臣奉诏至关东,查三川郡守李由并无通寇之事。雍丘一战,为国捐躯,忠烈可嘉。”项羽目睹李由惨烈之状,深为感动,令人把李由尸体送回其老家上蔡以葬。

    (《项羽本纪》)有:“大破秦军斩李由”。项羽对李由率领的军队不称三川军,而称秦军,可见李由统率的军队已经成为秦朝的正规军,其中不知耗费李由多少心血。

    尚不论李斯当时在朝中的景况如何,作为一个儿子、一位臣子,在江山社稷危机之时挺身而出,李由应该称得起是一位为国尽忠,为父尽孝的人。他不但保卫了三川郡,而且超越了三川郡境作战,与在秦统一后的35个郡的郡守们相比,没有一个像李由一样的郡守这样忠于自己的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