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八十五章秦:蒙武,蒙毅,蒙恬

第八十五章秦:蒙武,蒙毅,蒙恬

    蒙武(-约公元前219年),名将蒙骜之子,蒙恬与蒙毅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将领。

    关于蒙武能找到的记录很少,只知道他是秦国著名将领,曾先后作为副将两次率军攻打楚国,一次是配合李信,一次是配合王翦,第一次保住了军队,第二次战胜,皆未尝败债。虽不是主帅,但成为对楚作战之利器,功劳很大,因此被称为——“秦国的剑”。

    一次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和蒙武(也有地方记载为蒙恬,蒙武更准确)兵分两路攻打楚国。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武率军攻打寝丘。楚国的守将是项燕,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

    面对进攻的秦军,项燕并没有派出主力部队迎击,只用了小股的队伍进行抵抗。开始,秦军打得很顺利,接连攻下了楚国数个城池,李信觉得楚军并没有那么厉害,就决定和蒙恬在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东南)会师,汇合后一举攻破楚国。此时,本为秦相负责后勤供应的昌平君却以楚国公子身份在秦军后方反秦,郢陈附近原楚地的人民和原韩国的人民响应,使秦军后方“起火”。项燕带着楚国主力部队悄悄跟在李信大军后面,趁秦军不备攻入秦军阵营,秦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两个军营被破,七名都尉被杀,李信军大败。蒙武未至城父,闻李信兵败,亦退入赵界,遣使告急。李信也只能逃回秦国。此次蒙武军保住了有生力量。

    关于第二次,《史记》中对其有两种不同的论述:

    一是在《史记·蒙恬列传》及《史记·楚世家第十》记载: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担任副将,跟随主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军与楚军在蕲地交战,秦军大败楚军,追击到蕲地南部时,斩杀楚国军队主将项燕,楚军溃败逃亡,秦军乘胜夺取楚国的一些城镇。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与王翦率领军队攻打楚国,秦军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攻占楚国全境,灭亡楚国,并在楚地设置楚郡。

    二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公元前224年,蒙武与王翦率军攻打楚国,击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占领从陈到平舆的广大地区,短暂灭楚。秦始皇到郢、陈一带视察。楚将项燕立楚国王族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起兵反秦,宣布楚国复国。公元前223年,蒙武与王翦再次击败楚军,杀死昌平君,而项燕自杀而死,楚国彻底灭亡。

    蒙武比较传奇和令人遐想的是他后来的生平事迹,一般材料上都说“其后事迹不详”。灭楚后蒙武率兵东征百越,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会稽郡。之后,王翦告老还乡,蒙武战绩显赫之时,史书中却从此再找不到关于蒙武的任何信息,蒙武的去向成了一个谜。作为副将,他有没有可能被就地安置为地方官史,主政一方?

    蒙武出身于武将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齐国人。蒙武的父亲蒙骜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秦始皇二十三年(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担任副将,派遣蒙武跟随主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秦军与楚军在蕲地交战,秦军大败楚军,追击到蕲地南部时,斩杀楚国军队将领项燕,楚军因此溃败逃亡,秦军乘胜夺取楚国的一些城镇。

    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与王翦率领军队攻打楚国,秦军击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攻占楚国全境,灭亡楚国,并在楚地设置楚郡。

    蒙武是秦国著名将领,曾先后与王翦两次率军攻打楚国,皆击败楚军,斩杀楚军将领项燕,俘虏楚国国君楚王负刍,灭亡楚国。

    蒙毅(?-前210年),秦朝名将蒙骜之孙,蒙武之子,蒙恬之弟,秦朝大臣,被誉为忠信大臣。

    真的不需要太多的冗赘的词语,蒙氏一族对大秦王室就是这么忠心耿耿。从蒙毅的爷爷蒙骜来到秦国,为秦国开天辟地的时候起,蒙家就一直效忠于秦王室,对秦王绝无二心。否则蒙毅的爷爷就不会在灭六国的战争中为秦国打下七十几座城池了,他完全可以拥兵自立。

    再说蒙氏代代都是将门虎子,个个都是沙场上的威武的将军,没有一个是没有成就的。蒙氏子孙培养得非常好。

    蒙毅是蒙家在秦国之后的第三代,他和哥哥蒙恬都是蒙骜的后代,他们的父亲也是秦国的大将军叫做蒙武。蒙毅的哥哥和秦始皇嬴政的年纪相仿,秦始皇对蒙恬很是信任,交给蒙恬三十万大军的统帅权,让蒙恬驻守在匈奴进犯的边境,负责抵御匈奴的袭击以及修筑军事建筑长城。而抵御匈奴和修建长城这两大事件都是秦始皇在位时做的功绩中比较突出的,因为长城修建以后,游牧民族匈奴的进犯,中原再也不用时刻担心,是抵挡匈奴的最好的办法。为当代以及

    后世几千年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而蒙恬成功的抵御住了匈奴的袭击,使得秦朝边境和平稳定,秦朝中原内部也安定了许多,百姓们都不再受战争的侵袭。

    蒙毅和他的哥哥不同,虽然他也有上战场的经验和能力,但是他哥哥已经在朝中是个了不得的大将军了,所以蒙毅决定在朝中任职。因为蒙氏一家对秦王室都很忠心,所以秦始皇对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很放心的,这种放心可不是没有原因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李斯和赵高当时对秦始皇也很忠心啊,秦始皇对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首先,秦国在战国时期,国家内部有三大势力,以秦王为首的中央宗室的权力集团,法吏官僚集团以及武将集团,这三个集团构成了秦国的政治核心。但是既然是战争的年代,那么武将们出的风头就要更多更大一些,所以秦王们在交付兵权的同时对他们有所防范。比如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的时候,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政讨要自己的奖励,消除秦王政的戒心。而蒙氏一族同样是武将,但是秦始皇从来没有表现过一丝一毫的不信任,因为他比谁都了解蒙恬以及蒙家的其他人。

    秦朝建立以后,武将集团一方独大,秦始皇没有办法,要想办法平衡朝中的局势,于是就开始扶持李斯和赵高这类法吏官僚,李斯和赵高就是在这个时候发迹的。但是秦始皇知道这两个人都是老jian巨猾之人,所以对他们也不是很放心,至少比起蒙氏兄弟来说是不放心的。于是从此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秦始皇无论走到哪里,身边必然跟着两位大臣,他们就是李斯和赵高。秦始皇将二人留在身边,是出于对二人的不信任,要将这两个危险分子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秦始皇才会安心。

    李斯和赵高肯定也知道秦始皇对他们二人的不信任,于是他们在秦始皇面前就更加不敢做小动作。但是在秦始皇死后,这两个人就憋不住,一起发动了沙丘之变。

    秦始皇死后,赵高扶持二世胡亥继位,最初就拿蒙氏兄弟开刀。二世原本是想放过蒙氏兄弟的,是因为赵高从旁的蛊惑,说蒙氏兄弟曾经反对由胡亥来继位,弄得胡亥很不高兴,最后还是下令处死蒙毅,然后赵高又派人逼死了狱中的蒙恬。

    为什么赵高要拿蒙家来开刀呢?我想应该是因为他常年遭到秦始皇的差别对待,心里有落差感。再者就是因为蒙毅曾经得罪过他。有一次赵高犯了罪,按照秦律应该处死。刚好执法人员就是蒙毅,蒙毅又是个忠厚的人,秦国法律一向严明,虽然秦始皇宠信赵高,但是他还是不敢包庇赵高,就下了命令按律处死赵高。秦始皇知道赵高犯了法后,免去了赵高的死罪,还让他继续做官。赵高就因为这件事更加看不惯蒙毅,觉得蒙毅就是想趁此机会杀了自己。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秦朝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因其改良过毛笔,也被誉为“笔祖”。

    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众所周知,这次事变之后始皇母子感情破裂。

    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这件事始皇好像也没杀人,孝道还是尽了的。

    十九年,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

    这是一次杀人行动,还是仇杀,虽然没有伤及无辜但却是不光彩的事情。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这次始皇是被张良给吓着了,但也没杀人……

    三十五年,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於咸阳宫。

    这是一次立威行动,一把手身边的人向二把手告密,换谁谁不高兴,况且始皇这时候已经是与天地人斗其乐无穷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情历朝历代皆有发生,由此事说始皇滥杀也是不可取的。

    焚书坑儒事件,那坑的是儒生吗……那是方士拿着始皇帝的钱把他玩了……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这次是滥杀。但估计换了别人也不会多仁慈…别人刻个石头写上你要死了,你会平心静气吗?何况是一国之君。这明明就是想颠覆大秦帝国,阴谋推翻始皇帝政权的反革命动乱。

    之后沙丘政变,始皇帝猝然长逝……

    纵观始皇帝生前的杀人行动,除了灭赵的仇杀外,基本上是出于对政权的一种稳定目的。秦在十几年之内灭掉了六国,而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贵族根基还在,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毁掉秦国(事实上他们也那么做了)。始皇在世的时候多次被预谋刺杀,心里对于山东六国遗民也是一种戒备和防范态度。而且秦政苛严,对于造反活动是不留情面的(哪个朝代也都是啊)。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蒙氏家族在蒙恬蒙毅之前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还参加了灭国大战,已经跻身秦国一流权臣集团,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人气与威望,除掉蒙氏家族并非易事。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也是蒙恬的功劳。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

    蒙氏兄弟在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权力地位迅速膨胀,而且手握兵权,深得皇帝信任。成为秦朝政坛上最闪亮的星。但蒙氏兄弟没有异心,对始皇帝忠心耿耿,对政权没有威胁。从沙丘政变也看得出来,蒙氏兄弟没有起兵逐鹿中原的野心。

    当时始皇帝刚刚统一天下,造反派磨刀霍霍,杀掉蒙氏兄弟无异于自毁长城,而且很可能造成动乱。

    还有,蒙恬手握三十万精兵,你以为嬴政发配扶苏去上郡监军是去看大草原,吃烤全羊吗?……

    秦国自商鞅变法,到沙丘政变之间,被国君处死的权臣好像只有商鞅和吕不韦吧,他俩的实力远远超过了蒙氏兄弟,已经到达了可取而代之的境界。说实话他俩都死在新君立威阶段,有没有造反动机是另一说。始皇时期的王剪家族也很厉害,六国大半是他父子俩灭的,最后也得到善终,说实话始皇帝真没杀几个大臣…

    秦始皇并不残暴,“暴秦”多是楚汉复辟之后对大秦的着意抹黑,而儒家在抹黑秦始皇的“事业”中贡献巨大。

    再来申明:秦始皇不止信任蒙恬,他主政时期的所有大臣(除吕不韦),大都获得秦皇信任,遍翻历史,看不到秦始皇滥杀功臣、疑忌功臣的记录,即便后世抹黑嬴政,这一点也没人去质疑。

    秦皇时期的掌军武将基本都获得大信任,王翦、王贲、蒙武、蒙恬、李信……他只要一用人,就放手开来让他去做,王氏父子的多次灭国大战都获得了秦皇的信任,反而是王翦担心皇帝猜疑,在灭楚的路上不断要求土地和奖赏……这也是王翦的政治智慧。

    能做到这一点的皇帝,不要说春秋战国时期,就放眼中国历史,也难找到一两位类似的。

    秦始皇的本性冲动,却并不多疑,其实在荆轲刺秦王之前,嬴政算是少有的“单纯”,只是荆轲之后,才加大对六国遗老遗少的防范。

    另外“动不动就杀一群人”也不是他想杀就杀的,秦国和秦朝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当时的秦法中有连坐罪,所以一人犯罪,就会连累很多人。

    尤其是秦朝刚刚统一的时候,六国余孽在民间各种捣腾,军队一来,他们跑得干干净净,而当地的百姓就被这群谋求造反的人连累了。法律无情,我们现在看来连坐是历史弊端,但在当时来说,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维持社会稳定的法律手段。

    补充一点:蒙骜死后,军权落在了王翦手中,而王翦儿子王贲在灭国大战中功勋卓著,王氏父子如日中天;秦始皇扶持蒙恬,也有平衡权利的味道。所以灭楚国的时候,他开始是支持李信的,可惜李信同学被项燕打败,嬴政才不得已再用王翦。

    始皇帝为什么那么信任蒙恬?因为他值得信任,同样,始皇帝对得起所有人的这份信任。

    秦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筑长城却匈奴。为什么在而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战争中未提及匈奴乘乱南下掠中原的事?

    匈奴这个民族,一般认为其发祥地就是在今天内蒙古的阴山、河套一带,这地方由于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此古称河南地。匈奴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已经是在战国中后期了,所以有理由相信它是战国时期才形成的一个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云“冠带战国者七,而三国边与匈奴”,也就是说战国七雄中有三个国家和匈奴接壤,这三个国家就是燕、赵、秦。因此战国时期,这三国都有和匈奴作战的记录,并且都修建了长城,作为抵御匈奴的工事。——事实上,这些长城也就成为了实际上中原国家和匈奴的国界线。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说西北部的秦、赵长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破林胡、娄烦,开地千里,新置雁门、云中、九原等郡,并修建长城西至阴山高阙。——这就是赵长城。(至于阴山高阙之所在,以前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为在今狼山之上,近年辛德勇教授有考证,认为应该在今乌拉特前山-大青山上。)

    战国时,秦国曾多次修筑长城,最后一次则是昭襄王所修,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一路逶迤东北,直至黄河。

    赵长城-秦昭襄王长城,这就是战国时期匈奴与中原边界。

    这是河套地区边界,再往南就是一直以秦昭襄王长城为界了。

    秦统一之后,始皇三十二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第二年,又“西北斥逐匈奴”,于是“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匈奴列传》则说“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这个“因河为塞”或“城河上为塞”,显然就是沿着黄河重新修筑了长城,直到阴山为止。

    通过蒙恬北击匈奴,秦军将匈奴完全赶出了他的发祥地河套地区,所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获取了大片土地,新置三十四县(或四十四县),这块新得到的河南地,被秦人称作“新秦中”。

    这时的秦朝与匈奴的边界,当然是以蒙恬所修筑的长城为界。

    图出自史念海《河山集》第二册《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秦始皇使蒙恬北逐匈奴后,取得大片新领土,故而其长城起自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西北而走,至兰州,然后沿黄河修筑,直至河套。

    ——当然,此处史先生以阳山高阙为阴山高阙,以为秦始皇长城至此为止,这是错误的,河套秦始皇长城可见第一张图。具体考证见辛德勇《阴山高阙与阳山高阙辨析——并论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走向以及长城之起源诸问题》。

    由此可见,秦始皇时和匈奴边界向北、向西有了极大的推进。

    蒙恬北逐匈奴后,自己并没有撤军回转,而是“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也就是说,蒙恬坐镇上郡,以之为指挥基地,继续统帅着三十万大军对匈奴形成强大的压力。

    秦始皇死后,胡亥杀扶苏而自立,同时也杀了蒙恬,扶苏、蒙恬死后,这支面对匈奴的战略部队的指挥权被交到了王翦的孙子王离手中。

    秦二世甫一等位,便是天下大乱。随着陈涉首义,豪杰蜂起,秦朝的两支常备军队由于都远征在外(一支远征南越,一支就是蒙恬-王离镇守北境的),不得已募20万骊山刑徒临时组成一支军队,由章邯率领来镇压起义,章邯消灭了多支起义军后,最后将赵王歇围困在巨鹿。

    在此形势下,秦朝放弃了对北方匈奴的威慑,将王离兵团调到巨鹿前线,参与到对赵王歇的围攻之中。但随即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王离被俘,副将涉间被杀,三十万大军一朝而尽。

    王离率军离开北方边境后,匈奴开始陆续南下,重新回到了河南地。《史记·匈奴列传》云:“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这里所谓“故塞”,即之前的赵武灵王长城和秦昭襄王长城,蒙恬北击匈奴所得到的土地全部丢失。

    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最信任的将领,莫过于蒙恬了。蒙恬祖上蒙骜就给老嬴家干活,到了蒙恬这一代,更是有幸参与了一统六国的战争。

    此后蒙恬带着他的30万蒙家军北上抗击匈奴,收复了蒙古河南地区,又为秦始皇立下大功。天下已经无仗可打的情况下,秦始皇便留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备匈奴南下。

    秦二世上台以后,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相继被秦二世和赵高给害死了。此后秦国随即灭亡,那么这个时候30万蒙家军去了哪里?他们就不能救秦国吗?

    王翦和蒙恬都是忠于秦始皇的大将,可是相比较来说,王翦就更加会做人。所以王翦在秦国任何时期都受到秦国人的敬重。

    蒙恬被杀以后,王翦的孙子王离接管了蒙家军的军权。不过当时王离只是一名副将,他接管30万蒙家军的确十分吃力。

    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资治通鉴》

    所以说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王离主要领导着这支军队,但是由于他的能力有限,所以名将章邯是瓜分了一部分兵力走的。

    著名的巨鹿之战,其实就是蒙家军和项羽之间的战争。当时章邯和王离带领各自的兵马,在巨鹿与楚国名将项羽相遇。

    当时王离和章邯手里有40万大军,其中30万应该就是蒙家军了。而项羽手里只有5万大军,实力十分悬殊。

    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依旧击败了王离和章邯。章邯主动投降,王离兵败被俘,此后王离更是被项羽斩杀。

    那么蒙家军的下落如何呢?很可惜的是,项羽以防数量众多的秦军叛乱,所以将20万秦军降卒都给坑杀了,其中就包括了活下来的蒙家军。

    因此蒙家军到了秦朝末年,的确是出来为拯救秦国而出力的,只不过缺少优秀的领导,实在不是项羽的对手,最终落得被坑杀的下场。

    蒙家军之所以有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其实最核心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好领导蒙恬。任何一场战争,绝对不是因为士兵单兵作战能力强,就一定可以取胜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不需要做什么战术训练了,直接单兵训练作战能力,岂不是更加有利于取胜吗?这是不科学的。

    始皇至沙丘崩,祕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史记》

    战争的灵魂人物,当然就是彼此军队的统帅。楚军的统帅是项羽,因为项羽有破釜沉舟的胆略,所以才会激励楚军与秦军殊死搏斗。

    同样的道理,秦军这边王离和章邯,不是项羽的对手,他们所领导的军队自然也就比不上项羽的大军了。

    当年赵国有李牧在的时候,完全可以抵挡秦军的进攻,就连名将王翦也拿他没办法。后来不得已之下,王翦动用反间计,让赵王杀了李牧,随后便顺利打下了邯郸。

    为什么李牧一个人的死,就能够使得战斗力如此强悍的赵军溃不成军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李牧是这支军队的灵魂。

    蒙家军的灵魂就是蒙恬,蒙恬支持公子扶苏,结果因此被赵高和秦二世设计杀害。蒙恬死后,所谓的蒙家军其实也就荡然无存了。

    一支军队的灵魂,就是这支军队的直接指挥者。因为将领的作战思想,会渗透在军队的战斗力当中。

    真正不救秦国的,其实是赵佗的60万大军。

    除了蒙恬的30万大军外,其实秦国还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足有60万人之多。当年秦始皇派遣任嚣和赵佗,带领60万大军进攻南越,想要把这块地方收归己有。

    大军出发以后没多久,秦始皇就去世了,秦二世和赵高把秦国搞得乌烟瘴气,使得任嚣和赵佗根本就不敢轻易回来。蒙恬的下场,就是他们的榜样。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史记》

    所以当陈胜吴广的起义军起来反秦的时候,这60万大军是没有回去抵抗起义军的。他们已经有了在南越自立为王的打算。

    况且秦国的军令严明,在没有收到皇帝命令的情况下,任何人敢私自开拔军队,就算帮助秦国战胜起义军,那也是个死罪。

    横竖都是个死,那赵佗就算是傻子,也不会轻易回去的。在任嚣死后,赵佗接管了这支军队,他在当地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活了104岁,统治岭南的时间长达81年。他所建立的南越国,传承了4代,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宣告灭亡,被汉朝吞并。

    所以说真正没有救秦帝国的军队,其实就是赵佗所统领的这支60万的大军。蒙家军为秦国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失去主帅的蒙家军,也就没了判断能力。

    秦二世显然是个昏君,他逼杀了所有兄弟姐妹,将朝中大权都交给了赵高来打理。自己躲在后宫吃喝玩乐。

    这样的君主值得效忠吗?效忠秦二世,也就等于是效忠赵高。如果蒙恬还活着,这支蒙家军未必就愿意为秦二世卖命,因为蒙恬是有主观判断能力的。

    可是蒙恬死了以后,整个蒙家军中,居然没有哪一位将领是有判断能力的。他们只能跟随王离和章邯,一步步把自己带向了深渊之中。

    这就是主帅的重要性,当初但凡扶苏稍微怀疑一下,那蒙恬铁定会支持扶苏上位。强大的蒙家军,在蒙恬的指挥下,自然可以帮助扶苏夺取皇位。

    可惜扶苏想都没想,拿到诏书,二话不说一抹脖子就走了,蒙恬直接懵了,扶苏你这是什么cao作?手速未免也太快了吧?这也没人可以辅佐了,蒙恬更不可能背叛大秦帝国,所以也只能跟着殉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