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八十一章战国四名将~人屠白起

第八十一章战国四名将~人屠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

    战国时期,军事实力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各个诸侯国都在想尽办法增强军力。许多战国名将也因此大放光彩,其中,最强者莫过于白起。白起成名之前,只不过是一位普通的将军,正是因为伊阙之战,让他一战成名。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饿死于沙丘宫,赵国与秦国的结盟趋于破裂,此前为了维护联盟,任赵国人楼缓为宰相。既然两国联盟名存实亡,宰相之位就由宣太后之弟魏冉担任。之前,魏国和韩国依附齐国,三国联盟讨伐秦国,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魏冉是个铁血宰相,上任之后,就对魏国和韩国展开了报复。

    公元前295年,秦军攻打魏国的襄城;公元前294年,秦军在解地击败魏军;同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克韩国新城。按照以往,齐国应该为两位盟友两肋插刀,但是齐国内部正祸起萧墙,哪有精力出兵相助。公元前293年,秦将向寿率军10万攻打东周,东周的实际cao控着是韩国和魏国,两国集结24万大军阻击秦军,双方对峙于伊阙,战争一触即发。

    对于秦军来说,此时敌强我弱,兵将都没太大信心。此时,铁血宰相魏冉做出大胆决定,向秦昭王推荐白起为主将,来替换向寿。这是个很冒险的举措,向寿是秦昭王的发小,而白起之前默默无闻,除了指挥新城战役外,再也见不到可圈可点之处。可是,魏冉的眼光毒辣,就是通过白起打新城的种种表现,就认定他是个能人。

    白起临危受命,搜集了韩魏联军大量的情报,得知敌军的弱点。由于连年战乱,韩、魏两国的军力大减。因此,在这场战争中,都想保存实力,希望对方先打头阵。在白起看来,秦军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化被动为主动,想打谁就打谁。总之,白起的核心计划就是八个字:分而治之,逐个击破。

    白起先假装攻打韩国,魏国大将心里暗喜,放松了警惕,不料白起突然调头攻向魏国,魏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主将被杀,魏军全面溃败。韩军实力不如魏军,见魏军大败,韩国立即撤出战场。白起看破敌军心思,率军全速追赶,韩军闻风丧胆,兵败如山倒,连主将也被白起生擒。

    公元前293年,原本该是群雄逐鹿的战国突然陷入了一片令人有些窒息的死寂中。

    这一年,燕、齐两国伐宋成功,正忙着消化战争成果;赵国则急于修复“沙丘宫变”造成的内部裂痕;楚国上下一致厌战,处于难得的保守状态中。

    表面上,四个大国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可暗地里,这四双眼睛却不约而同地紧紧盯着

    在那里,一场足以成就白起“战神”美名的战役即将打响,24万韩魏联军此时的处境已危如累卵。

    但显然,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

    作为阻挡秦国东出函谷的第一道防线,韩、魏两国算是赌上了各自的国运。

    韩军兵器精良,尤其是盔甲和刀剑的制作工艺,冠绝六国;而魏军整体战斗素质高,吴起训练的

    魏武卒

    曾一度攻破函谷关,拿下秦国将近五百里的土地,压得秦国三十年不敢抬头。

    此时的白起,手里只有几万兵马,尽管占据地形之利,但面对严阵以待的24万联军,这位年轻的左庶长心里仍有些悸动。

    韩军主帅暴鸢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知道秦人民风剽悍,打起仗来个个跟不要命似的,因此,他想让魏军当先锋,自己在后面捡便宜。

    但魏军主帅公孙喜也不是傻瓜,暴鸢的心思他一眼就看穿了。于是,他以“魏国伐秦路遥”为由,把军队驻扎在了韩军的侧后方。

    魏韩联军的布阵被站在函谷关上的白起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魏军和韩军只是名义上的联合,实际上各怀鬼胎。

    这场仗不难打,但眼下有一个问题着实让白起感到为难——缺人。

    对于这个问题,白起准备了两套解决方案:

    一、直接硬碰硬。

    二、利用最后的时间招募兵马。

    我敢打赌,如果此时秦军的主帅是项羽,那么毫无疑问,他会选择第一个。

    但白起是一个“智将”,“智将”和“莽将”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想赢得战争,后者只想赢得名声。很快,白起就以统帅的名义下令就近征召秦人入伍。和之前有所不同,白起的这次征兵只讲究一个字——快。

    他的手里有不少之前作战缴获的物资,因此军需补给不是问题,自然,兵员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

    秦人很勇敢,但最让白起担心的还是驻扎在联军侧后方的魏武卒。

    魏武卒是魏军精锐中的精锐,训练成本非常高,光是护甲就有三层之多。

    腰部、小腿、大腿、颈部、胯部

    等重要部位均覆盖着厚实的铠甲。

    远程攻击时,魏武卒依靠十二石弩克制敌人突进;近战时,他们又用长矛在自身安全距离对敌人进行戳刺。

    可以说,魏武卒的攻击力和防御力都堪称完美。

    魏武卒

    那么,秦军的优势是什么呢?

    除了打仗不要命以外,秦军最大的依仗就是令六国军队胆寒的秦弩

    秦国的开局是非常艰难的,周赧王在东周灭国时曾大声疾呼:“秦君安敢忘弼马之恩?”

    试想一下,一个替周王养马的人能分到什么好地方,要人没人,要矿没矿,还整天和戎狄比邻而居。

    说白了,无非就是替山东六国看看大门罢了。

    这种情况直到秦昭王大举东征,占领了韩、楚两国的大量资源后才得到改善。

    因为起步晚,秦国不可能像韩、魏那样大力训练重装步兵,只能另辟蹊径,从武器方面弯道超车。

    和其他六国的弩相比,秦弩的弩机轨道非常短,适合中短距离射击。

    每一个弩兵的箭袋至少有100支弩箭,而六国的弩兵箭袋最多只有50支。

    试想一下,当你正伸手摸箭袋却发现没箭可用时,一转头发现对方已经射出了下一支弩箭,尴不尴尬?

    别忘了,那个时候可没有准星,放空箭是常有的事,因此,多备点弩箭,容错率将大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秦军的作战方式极为特殊。

    韩、魏等国继承了春秋时期喜欢打人海战术的习惯,动不动就让十几万人扑上去,恨不得一人一口唾沫就把对方淹死。

    但秦军不一样,他们作战灵活性很高,喜欢打小规模团战,这种作战方式和秦人剽悍的民风十分契合。

    因此,尽管秦军人数不占优势,但胜率极高——这也为之后白起能打赢这场仗埋下了伏笔。秦军最小作战单位:伍

    让我们重新回到伊阙战场。

    现在的局势,看起来是魏韩联军围攻函谷关,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被白起给反包围了。

    白起知道自己人数不占优,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硬碰硬,而是在魏韩联军的正面布下了疑兵,秦军的主力则悄悄绕到了联军的背后。

    秦军主力绕到背后

    本来还打算让韩军当炮灰的公孙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魏军大多是重装步兵,阵型一旦布置好就很难掉头。结果,魏军大后方的辎重、粮草完全暴露在了秦军的攻势下。

    此时,秦军的机动作战能力大显神威。

    秦军以百人为单位,长矛兵在前,弩兵紧随其后,先是烧绝了魏军的粮草,然后就近占据魏军战车,以最快的速度破袭魏军军阵。

    秦军包抄魏军后路

    拱卫中军的魏武卒结成方阵,试图阻挡秦军的破袭。

    但狭小地带根本就不是魏武卒的主战场,反而是灵活作战的秦军占据了主动权。

    虽然秦军并不能突破魏武卒的防线,但魏军中军大乱,显然已经兵败如山倒了。

    魏军和韩军已经被两面夹击了

    魏军主帅公孙喜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当他观察完战场形势后,依然忍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

    白起竟然围师不留阙!

    所谓“留阙”就是我们常说的“网开一面”:春秋战国时期,但凡是打包围战,一定会在某个方向留出一个缺口,目的就是为了瓦解敌人的斗志,防止他们因为身陷绝境而死战。

    但白起却不按套路出牌,他把魏韩联军包围得死死的,并不断地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白起开创“围师不留阙”的先河

    难道白起犯了兵家大忌?

    其实,白起的想法很简单:

    魏韩联军已经没有了粮草,即便是死战,战斗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此时网开一面,那么就如同放虎归山一样,后患无穷。

    公孙喜和白起,一个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另一个抱着“斩草除根”的想法,展开了最后的对决。

    这个战法后来被白起运用到了“长平之战”中

    这天,公孙喜下令将剩余的粮食全部集中起来,全体将士饱餐一顿后,便整顿好装备列阵出营。

    此时,留给魏军唯一的活路就是向北突围,而北边,白起所率主力正严阵以待。

    既然是决一死战,公孙喜就顾不上那么多了,两军刚一交锋,魏武卒和魏骑兵就以雷霆之势直扑秦军。

    公孙喜在最关键的时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此时的秦军大后方非常空旷,假如魏军能凭借车兵和骑兵的机动性绕到秦军的后面,那么,这场战争的胜负还不好说。

    但公孙喜选择了硬碰硬,妄图凭借一鼓作气之勇杀出一条生路,只要秦军避开这一轮的攻势,那么魏军的士气就会像《曹刿论战》里说的那样: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伊阙地形:魏韩联军被困在盆地,只能向北突围

    果然,魏军兵锋一到,秦军就散开了阵型。

    秦军将魏军大军团切割成了小块,纵使魏武卒护甲再厚,也难以招架秦弩兵雨点般的攻势。

    按照原计划,魏军本应该冲破秦军防线,直扑白起中军,但因为阵型被分割,小股力量不敢擅自深入敌军腹地,又顾及到自家大本营的安危。

    因此,只能打一阵,退一阵。

    魏武卒和魏骑兵

    魏军撤退时,故意留下了一些战利品,想借此扰乱秦军的队形,然后趁势反击。

    这是吴起早些年惯用的套路,一般追击的敌军只要动一点贪念,就立刻会露出破绽。

    但公孙喜显然太低估秦军的意志了。

    秦弩兵和骑兵看都没看地上的战利品一眼,直接来了一招“不动如山”。

    这些秦兵就像机器一样,按照计划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绝不轻敌冒进,不给魏军一点机会。

    眼看秦军不上当,公孙喜实在是没办法了。

    他决定孤注一掷,号令左右两军同时出阵,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白起这个竖子给拿下。

    战场局势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之间,攻守易势了。

    魏军的这一次进攻显然要逊色很多,冲在最前面的骑兵和魏武卒,要么就是倒在前进的路上,要么就是陷入秦军的阵型无法挣脱。

    随着冲锋的魏军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公孙喜知道大势已去,白起还有中军可以调动,而他已经打完了手里的最后一张牌。

    是时候分出胜负了!

    白起一声令下,秦军中军主力倾巢而出,直奔公孙喜的大纛。

    按照魏国的军法,如果主帅战死,全军的大小将士都要被处斩。因此,一听到公孙喜被围,魏军上下都感到压力山大,只能硬着头皮回防。

    公孙喜的近卫军被层层包围,谁都知道,突围已经失败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大秦锐士,一种绝望的情绪在公孙喜的内心缓缓升起。

    这一刻,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他的前辈——庞涓。

    此刻,他和庞涓的处境是多么相似啊!

    公孙喜握紧了手中的剑,缓缓横在了脖子前,就在他想一咬牙狠心抹下去的时候,一对长戟勾住了他的盔甲,巨大的拉力将他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瘫坐在地上的公孙喜摆了摆手,拂去眼前的尘土,接着,一张张冷峻的脸映入了他的眼帘。

    公孙喜被活捉了。

    伊阙之战后,白起之名享誉中原,之后率领秦军南征北战,令当世名将都悔恨生错了时代。魏韩两国也因此役失败一蹶不振,再无力阻止秦国东进,五年之内,秦国对韩、魏穷追猛打,占领数千里疆域,眼前的一切激起了秦昭王的无限野心,秦国正式开启统一之路。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直是制胜的秘诀之一。

    公元前279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都城郢,重创楚军主力。此战,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即位,强盛的秦国在他的带领下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兵吞诸国的战争,用权术和武力一次次地冲击那由多国组成的抗秦联盟。公元前294年,秦军重创地处中原的韩、魏两国。公元前285年,秦又在巴蜀设置蜀郡.....秦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扩张着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楚国的境况却一天比一天恶劣,和秦昭襄王相比,楚国的国君楚顷襄王昏聩无能。尽管他曾经有过在秦国做人质的屈辱生涯,尽管在他父亲楚怀王时代,楚国就已有衰颓之势,但面对日益强大秦国,楚顷襄王似乎仍没有什么危机意识。他终日沉湎酒色,逐忠用jian。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楚顷襄王都试图用“谦恭的姿态”来让楚国免于秦国的征伐。

    公元前292年,秦国提出将秦之公主嫁与楚顷襄王,即使有大臣向楚顷襄王指出其中有诈不能接受,楚顷襄王还是一口应下秦国的“美意”。要知道,野心勃勃的秦国是不可能容忍其他国家和自己共享天下的,之所以秦国会和楚国联姻,只不过是秦国暂时稳定楚国的一种缓兵之计,所以联姻根本不可能确保楚国的安宁。

    于是,楚国有志之士借献弓鸟之际规劝楚顷襄王“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并向其分析了秦国的弱点:破了韩城而无力把守,征讨魏国却无甚功绩,打击赵国损耗甚大。听了这样一席话,常年消沉的楚顷襄王开始振作起来,在他看来,楚国的孱弱只是暂时的,楚国有地五千里,有兵士百万,楚国一定可以振兴起来,所以根本无需坐困于秦。

    楚顷襄王决意振作精神,走出秦国的阴影,但这个资质平庸的国君却忽视了“用兵一时需养兵千日”的道理。在强国欲望的激励下,他不顾“以圣人做的弓”、“以勇士做的缴”都尚未备好,就急急忙忙地派使者游说诸国,希望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共同伐秦。秦国很快就听说了楚国要攻打自己的消息,立即集结起大军开始攻楚。

    公元前280年,秦军从陇西出发,在蜀郡补充装备人员,气势汹汹地来征讨楚国。当秦军那上万艘满载粮草的巨大船舶顺江而下时,强大的秦军登临楚国国境时,楚顷襄王才意识到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强大的对手。秦军大摇大摆一路南下,直指楚国北部的邓城,楚顷襄王惊恐不已,试图用割地的办法寻求秦国的“谅解”,将上庸和汉水以北的地区拱手相让。

    秦国收下了楚国献上的土地,并将大量人口迁徙至此,以便将这些地方牢牢控制,但秦国并未打算就此放过楚国,因为楚顷襄王当初进攻了巴蜀之地,还夺下了枳,威胁到秦国在巴蜀一带的控制力度。秦国决定集中力量给楚国沉重一击,既要打得它再没有力量挑衅秦国的威名,还要打到它彻底放弃和秦国作对。公元前279年,秦国再次挥兵攻楚,这次伐楚,秦国要大将白起负责领兵。

    白起是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将领,他精通兵法又以凶猛残酷著称,被世人冠以“人屠”的绰号。在战场上,这位极擅长歼灭战的大将。在公元前293年的对韩、魏的战争中,不仅全歼了韩魏联军,还斩下了人头24万。白起没有悬念地攻陷邓城,随后便率部攻打鄢城,与此同时,秦军又分出一路,在蜀郡郡守张若的带领下向位于楚国西部的巫郡进发。

    “鄢”是楚国的陪都,对楚国意义重大,秦军南下挥兵攻“鄢”,下一步无疑是志在“郢”,“郢”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是楚国的都城。一旦“鄢”和“郢”被秦军拿下,那么至少在楚顷襄王有生之年,楚国不仅不可能实现“踊跃而起”的理想,还会因此重创一蹶不振。

    在此次发兵攻楚之前,秦国已通过数次战争大大削弱韩、魏的实力,又通过外交活动与赵国结好,至于燕和齐都和楚国相距甚远,且在公元前279年燕国正值新老国君交替的虚弱之际,齐国则忙着从燕国手里夺回之前战争中丢掉的大把领土。这都注定了楚顷襄王将很难得到他国的援助。所以,一听说秦军来了,楚顷襄王的神经一下紧绷起来。

    为鼓励将士奋勇作战,白起一路上毁桥毁船不为秦军留半点退路,为及时补充粮草,白起又将主攻目标定在汉水流域,一边打一边劫掠这些地方的粮草。因此,当秦军兵临“鄢”城之下时,士气高涨,精神丰沛。楚军做好了在“鄢”城与秦军相持下去的准备,很多时候,作为孤军深入的一方都经不起持久战的折磨,而事实上,楚军的僵持策略也确实让秦军感到麻烦,秦军率攻不下“鄢”城,但白起之后却想出了一个绝好办法:水攻。

    在鄢城附近的西山有一条自长谷出向东南方向流淌的大河,称为“长谷水”。白起注意到这条丰沛的大河,他号令士兵在距离今湖北省襄樊以南、漳县以东的50里处的地方修筑渠道,计划将长谷水灌入“鄢”城,淹死城中军民。这条被后人称作“白起渠”的长渠很快修好,它长达近百里,直通“鄢”城。“鄢”城军民就这样迎来灭顶之灾,滚滚河水灌入城中,人们呼号挣扎,却无能为力。

    “鄢”城中人根本没有机会逃出生天,就算他们躲过大水,也躲不过城外那黑压压的犹如死神的秦国大军。而对秦军来说,“鄢”城再不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鄢城的东北角出现溃破,秦军轻轻松松地由此而入,一路之上几乎没有遭遇像样的反抗。鄢城顺理成章地落入秦军之手,十多万鄢城军民在河水灌城时被活活溺死,他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遍布城中,惨不忍睹。白起在拿下鄢城后,又迅速地拿下了西陵。他休整部队,加强补给,将秦国的罪人迁徙到已占领的楚地,如此,既巩固了作战果实,也为秦国接下来的攻势奠定好基础,鄢城拿下后,形势对孤军入楚的秦军而言大为好转,秦军已如一把尖刀牢牢插入楚国腹地。

    公元前278年,秦军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郢。之后,他们又势如破竹地攻下了夷陵,还用一把大火焚毁了楚国先王的宗庙,暗示楚人楚国已没有机会收复那些被秦攻占的土地。秦军士气大涨,在楚国的领土上凌厉推进,不多时,便拿下了竟陵、安陆,直打到了洞庭湖畔,至此,偌大的楚国大部分地区都落入秦军之手,白起也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秦国经此一役大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实力,甚至逼得楚国不得不迁都,将陈作为新的都城,变称呼为郢,而秦军对楚国的攻击仍未就此停止。公元前277年,秦国又攻下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逃至新都的楚顷襄王收拾残兵,才骇然发现楚兵竟只剩下了十万余人。

    楚顷襄王虽然竭尽全力向西夺回了被秦国占据的数座城邑,却再也没有气力和秦抗衡,只能老老实实地向秦俯首。为表诚心,楚顷襄王还将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往秦国,反之秦国,通过攻鄢灭郢大夺楚地而实力剧增,为之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大好基础

    司马错走过的路线,白起是不会再走的,别人也有了防范。

    这次秦军的出击方向,改成了“汉水方向”,大军沿着汉水进击。

    (从汉水登陆的秦军,上演了一幕“破釜沉舟”的名场面,多年后楚国的项羽也来了这一手,有趣的是,白起是秦国打楚国,项羽是楚国打秦国)

    秦军出其不意的攻占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然后一直进军到楚国的别都鄢。

    反应过来的楚国,迅速集结兵力,到鄢城阻击秦军

    著名的鄢郢之战就此上演。

    战斗刚开始,秦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但是攻城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困难的。

    楚军凭借着城墙坚守,然后集中兵力,对应秦军发起的攻击。

    白起发现,冒然的强攻是打不下来,于是就开始想办法了。

    白起望向汉水,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水攻。

    白起望着汉水,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水攻。

    鄢城和的地势普遍较低,容易聚水。

    白起显示在鄢城四周的关键地势上,筑起了水坝,用于拦水。

    并且自汉江至鄢城,修筑了一条水渠(著名的白起渠)。

    说一句题外话,这条白起渠后来被用于水利,后市人民收益无穷。

    等到水蓄到一定程度后,白起下令开始放水淹城。

    楚军本来还以为鄢城的城墙能坚持一下,没想到城墙一冲就毁了。

    水火无情啊,波涛汹涌的大水,将鄢城变成了一个水国。

    绝大多数的士兵和老百姓,在洪水的冲击下伤亡惨重。

    死伤军民达到了数十万之多,城中到处漂浮着尸体。

    看到水攻的效果达到了,白起就下令关掉了上游的闸。

    秦军们一个个的开始入城,争抢军功了。

    随后鄢城在秦军的进攻下被秦军攻占。

    鄢城之战,也是整个鄢郢之战中最大规模的战役,最终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

    拿下鄢城后,白起做了适当的休整,补充了兵力和粮食。

    然后秦军再次行军,直指楚国都郢。

    在白起水淹鄢城之后,楚国开始组织不起什么反抗的力量。

    秦军开始势如破竹的攻陷了楚国国都郢。

    楚襄王狼狈出逃,“迁都”到东北方的陈地。

    其实这也不怪楚襄王,白起在那个年代就是无敌的代表,谁来都没用。

    随后秦军多面开花,向东攻占了竟陵,向西攻占了西陵、夷陵等地,向南再次的拿回了黔中郡。

    在夷陵秦军又干了一件大事,烧了楚国历代君王和贵族的祖坟。

    最终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取得了鄢郢之战最终的全部胜利。

    楚国包括鄢郢两都在内的以西地区,全部落入秦国版图。

    此战过后,白起被封为了武安君。

    在鄢郢之战后,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一个人就因为都城丢失,悲痛欲绝,投江以身殉国。

    那个人就是为我们争取来1天假期的,爱国政治家屈原。

    屈原一直在与楚国的贵族做斗争,也一直想要通过变法来强国。

    可惜的是楚国并没有出现一个像秦孝公那样的明白人。

    他投江后,人们以包粽子,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政治家。

    屈原在政治上虽然没有建树,但是在文学上就厉害了。

    他还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

    《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在诗坛开创了一种文学传统。

    很多“浪漫主义”的诗风,都是受其启发的。

    白起现在已经成为其他国家的噩梦了,没办法只要他出手就没有失败过。

    马上白起就要迎来他人生中的巅峰战役。

    也是整个战国时代的巅峰战役,长平之战。

    公元前280年,白起开始攻打楚国,并且于公元前278年攻破楚国首都(郢)。

    这一战过后,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这个战绩放在其他人身上是非常耀眼,但是在白起身上并不算耀眼。

    伊阙之战,白起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一战成名。

    鄢郢之战,白起攻破楚国首都,攻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开创“同倍围之”的神话,一举歼灭赵国四十多万人。

    这三场战争是白起战绩的闪光点,但是与其他两场战役相比,鄢郢之战的战绩光环就逊色了不少。

    战绩逊色,但是封赏却一点都不逊色。大家都知道,秦国非常注重军功,非重大功劳不得封君。秦国能封白起为武安君,那就证明秦国认为白起攻楚的功劳配封君。

    白起此次攻楚到底是因为什么功劳才封君的?攻占楚国首都吗?楚国首都被攻破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没什么说服力啊。除了攻破楚国首都之外,白起还有没有其他贡献?

    有!白起此番攻楚最大的贡献就是抢夺了盐泉,让秦国取得食盐霸权。当然了,可能会有人说盐有那么重要吗?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在古代盐的重要性,以及鄢郢之战的目的。

    每逢谣言肆虐的时候大家都会去抢盐,以至于网上还有一个段子就是说“我03年抢的盐,到现在还没吃完”。为什么大家要抢盐?因为这是生活必需品,人可以不吃rou,可以不吃鸡蛋,可以不喝牛奶,但是不可以不吃盐。

    有谁可以一个月不吃盐?如果有,请站出来。我想肯定没人会站出来,因为他不可能不吃盐。就算真的有人想要和我抬杠,坚持一个月不吃盐,那他也就没力气站起来了。

    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划重点,盐是战略物资不是民生物资。自齐桓公开始,盐就成了政府的管制品,一度和军需物资(铁)并列,而且论重要性还在铁的前面,自古就是“盐铁”,盐打头,铁随后。

    盐的主要用途就是人体摄入需要、腌制食品,但是古代一般人都吃不起盐,在古代盐的用途主要如下:

    中国地域广阔,山川湖海等复杂地势又把天下分为若干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殊饮食文化和土特产。

    我们举个例子,我是一个北方人,我想吃潜江的小龙虾,怎么办?钱币流通的时候固然是可以用钱买,但是乱世的时候钱币并不流通,我的钱人家不认,那怎么办?以物易物!

    但是潜江人不喜欢馒头,我拿什么东西跟人家换?盐!全天下饮食文化虽然多多少少都有差异,但不论哪里的人都吃盐,我可以用盐换潜江的小龙虾、草原的奶酪、沿海地区的鱼以及各种各样的特产。

    在很长一段时间盐都是硬通货,春秋时期的盐就相当于当今的石油。齐国盛产食盐,完全可以用食盐做齐币的背书,向美国一样开创齐币霸权。但是当时齐国并不懂这些金融cao作,齐国只会用食盐来搜刮天下财富。举六国之财养一个齐都,临淄被养得肥的流油。当时临淄有三十多万人,绝对是天下第一城。临淄凭什么这么富?齐国凭什么这么强?就凭他们有盐。

    首先长期食用盐的体力远远胜过那些不吃盐的人,罗马就拿食盐当战略物资,一一发放给士兵。士兵有了力气,那战斗力就会变强。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体现,但是盐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一点。

    古代朝廷收税需要养一大批官僚,官僚工资增加了收税的成本,但是盐这玩意就不一样。朝廷只要向盐商收税就行了,成本大大缩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