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军委会闲话2
1941年6月2日,武昌,军事委员会 “对了,上次那个事情有眉目了,就是八路军在帮助黑岛森田疏通关节,不仅仅是帮日本人的飞机过境,还将大量武器出售给了日本人。”说完,戴局长还将一张有些模糊地黑白照片推到了陈上将面前,黑岛森田机群过境的事情早就进入了军统视野,他们也调查出来这里边有八路军的参与,只是对这个调查结果,政府内部有一个算一个,就没有一个人相信的,无奈,军统局只得继续调查。 “这也不清楚啊,一个是天竺贵族吧,一个日军军官,还有一个穿西装的,这是啥啊?”陈上将看着这张辨识度很低的照片,一脸的纠结,这算是什么证据啊? “那个天竺贵族可不简单,海得拉巴土王,顶级贵族,天竺皇位的继承人之一,在天竺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天竺最有钱的王公,据说仅仅是他的个人财富就足够还上我们国家所有的外债。”杜局长轻轻敲了敲海得拉巴土王的照片。 “那这个日本人就是黑岛森田?他们这是真的要对不列颠人动手了啊!”虽然之前已经得到了一些情报,可真的看到确切情报的时候他还是多少有点感到震惊,天竺是什么那是不列颠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粮食、资源、工业品、兵员、财税,今天的不列颠绝对是离不开天竺的,一旦天竺发生内乱,那对不列颠的打击绝对不下于f国投降。 至于会不会海得拉巴土王只是在和黑岛森田拉家常?别开玩笑了!就这两个人凑在一起还能做什么? “目前,还在调查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黑岛森田从华夏离开的时候至少带了一千名名老兵,这还仅仅是我们掌握的那一次。”戴局长继续道,日本人从各地军事监狱里往外弄人,肯定是瞒不住的,更不要说那些金陵伪政府军官里本就有不少军统局的人员。 “不列颠人知道吗?”陈上将觉得有些头皮发麻,虽然没有关于海得拉巴土王掌握军队的情报,可黑岛森田带那么多的老兵出去能做什么?肯定是担任军事顾问和教官啊,一千多人,嗯,可能还有更多,能训练多少部队,不列颠人在天竺还有多少部队,那些部队里又有多少真正忠于不列颠人? “应该不知道,他们又从天竺抽到了不少的空军去非洲,而驻天竺的舰队最近都在红海海域,只有少数军舰扼守马六甲,至于陆军,天竺的不列颠陆军只有几万人,加上殖民地军队也不超过十万人。”戴局长说到最后再次露出了笑意,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喜闻乐见的事情嘛? “刘自乾在高原有五个步兵师,三万余人,都是从前线撤回去休整的老兵,若是——”陈上将的话没有说下去,可是意味却是相当明显的,趁火打劫可不是欧洲人的专利,事实上,这事儿咱们也喜欢得紧,只是手段有些含蓄罢了。 “加上在册的僧兵和土司兵,七八万人总是有的,还有那些牧民,再征召十万人估计都可以。”戴局长补充,事实上这会儿的牧民和农奴还是很彪悍的,最起码比那些已经被不列颠人驯化了的天竺人强悍,小二十万军队,翻过喜马雅拉山,冲入富庶的次大陆,那场景绝对的爽歪歪好不好? “只怕老头子和陕北都不会同意武装那些牧民和农奴啊。”陈上将忧虑的是不列颠人对高原的渗透,咱们知道那边能随便拉起一支大军来,不列颠人自然也知道,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拉拢那些土司老爷和头人们,以至于心向政府的人越来越少,真的把这些人武装起来,说不定就真的合了不列颠人的意了。 “我们可以征调部分部队到前线嘛。”戴局长阴恻恻地说道,不听话?那怕什么,排斥异己这玩意儿咱们不也是专业的吗?他们就是再厉害,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军头厉害?不是笑话他们,就是随便一个老县长过去都能把那帮人玩得团团转。
“不妥,还是有顾虑啊,那帮家伙不是讲规矩的人,万一惹毛了直接跑去找不列颠人就麻烦了,不过没关系吗,就算是只有三万川军也足够了,一百多辆t-27坦克和一百多门75小姐,不列颠人不出动三个师都没有把握。”陈上将对这个想法很不乐观,就像是当年外蒙的情况一样,离心离德之下,稍有不慎他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啊。 “论魄力,咱们是真的比不过陕北啊,你看没看出这个人是谁?”戴局长轻轻摇头后用手指点了点照片上那个西装男子。 “看不出来啊,不对着本人照片,这么模糊怎么分辨啊?”陈上将有点不满戴局长搁这儿卖关子了。 “天竺人叫他‘戴维先生’,在天竺人那边的身份是金陵伪政府少将高参,而在咱们这边,他叫赵刚,新一军参谋长,正儿八经的国府陆军少将。”戴局长笑着解释道,眼神中满是打趣的意味。 “他们,他们到底在布局什么?!”陈上将忽地站了起来,八路军居然会在他国搞事情,而且目标还是不列颠人,那可是世界第一强国啊,他们怎么敢,难道就不担心遭到报复吗? “一个混乱的天竺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情,不列颠人离开天竺以后,我们的西南边境问题就可以解决大半,甚至,可以收回德里以北地区的失地,他们是在为抗战胜利以后做打算,深谋远虑,手段狠辣,这是做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戴局长感慨间眼神也飘向了墙上的巨幅地图,收复故土,这种事情他们已经多少年不敢去想了? 他们都是从革命军人一路走到今天的,也有过远大的理想,也有过激情的抱负,可时至今日,又有几个人能够秉持本心呢?忽然间,戴局长想去陕北看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