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全面大反攻4
1941年2月7日,武汉 日军机群出现,山城空军这边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扑了过去,双方就在大武汉的上空缠斗了起来,期间有数架轻爆机试图脱离战场国内国际楚观号,面对这种紧急情况,一直游弋在战场外围的几架桂造双翼轻型战斗机直接就撞了上去,没有丝毫犹豫。 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一架轻爆机摆脱了纠缠,直直地向着楚观号就冲了过去。一头就扎进了军舰的舰首,同时,最高当局的广播里也传来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有那么一刻,整个国家的心弦都被绷紧了。 可是仅仅过了几十秒,广播便恢复了,甚至还可以清楚地听到有人向最高当局汇报楚同号舰首遭到撞击起火,原来刚才被撞击的是楚同号,毕竟三艘军舰几乎是一模一样,从上看下去更是无法判断,认错了也正常。 在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之后,便听到了最高当局下边的话,他不会后退,将会继续留在这里督战,直至海军完成对武汉周边日军目标的打击工作后才会离开,一时间,收音机前的民众可谓是表情丰富,有兴奋的,有担忧的,有哭泣的,有愤怒呼和的,一时间整个国家再次炸了。 甚至就是在武汉周边的长江沿岸都出现了大量的民众,打着珍藏多年的国旗对着舰队欢呼,一直到日军派出部队冒险冲击江岸后才堪堪散去,可自始至终的,都有人在江岸边的一些地方对舰队呼号,没办法,鬼子这会儿想要冲到江岸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山城舰队上的炮火不怎么给力,可却是不缺少机枪和口径火炮的,只要他们出现在对方的视野里,就会被就毫不犹豫地招呼。 面对日军的空中威胁,舰队这边也没有仅仅依靠自己那点可怜的防空火力,而是开始大规模地释放烟雾,为了扩大烟雾的遮蔽范围,所有舰船都放下了救生艇,用这些来释放烟雾。 一时间,整个舰队都被浓重的烟雾遮蔽了,零星几架脱离战团的日军战斗机忽然发现他们居然找不到目标了,可看着紧紧追来的山城空军战机,他们又没法撤走,无奈,只得对着仍在燃烧的楚同舰撞去。 等到了空战结束时,楚同舰前前后后被七架日军战机击中,利用自身火力击落日军飞机三架,击伤迫降一架,而老旧的军舰上部建筑已然是变成了一片火海,只有几门还在倔强开炮的副炮昭示着他仍没有被放弃。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可火实在是太大了,甲板烧穿了,钢板烧红了,弹药库爆炸了,最后连煤仓也被点燃了,到帘傍晚,海军司令陈上将不得不下令弃舰的时候,舰上官兵也仅仅剩下了十三人,而且是人人带伤,一时后,楚同舰沉没。 不过,日军的攻击却并没有结束,在日军航空兵冲击舰队的同时,一直蛰伏的那几艘日军鱼雷艇也在傍晚时分冒了出来,借着夕阳的掩护,他们从西边向着我舰队扑了过来,直冲旗舰楚观号, 虽然山城舰队这边在发现日军的第一时间就展开了拦阻射击,连刚刚刚赶来替换的空军编队也扑向了那几艘鱼雷艇,没一会儿,几艘几乎没什么装甲的鱼雷艇便被打爆了,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一艘鱼雷艇冲进了发射距离,并对楚观舰发射了两枚鱼雷,两枚高速鱼雷一前一后就冲着楚观舰扑了过去。 楚观舰这边连忙做出规避,可这会儿楚观舰正好在浅水区,加上军舰太老了,根本没啥机动力,所以不管怎么调整,都只能避开一枚鱼雷,可就在那枚鱼雷眼瞅着要撞上楚观舰的时候,护卫在侧的同心舰横插过来,用自己的舰体挡住了楚观舰, 仅仅数秒过后,伴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这艘1935年于江南造船厂下水,排水量仅仅509吨的潜水炮舰便被击中了,猛烈的爆炸瞬间便将军舰折成了两段,断折的舰体被抛向空中,然后又重重地落下,同心舰,战沉。
而在这个时候,从山城那边过来的轰炸机编队也到了,这是今最后一次大规模轰炸了,不用两个时,就要彻底黑了,不过这也足够了,因为经历了这几高强度的轰炸后,他们已经成功地将第十一军司令部赶进了南湖附近的汉口中学,为了防止继续遭到轰炸,日军宪兵还扣押了汉口中学的学生。 不过,对于山城政府而言,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不知不觉间,园部和一郎中将身边的警备部队已经不足一个中队了,就连司令部的参谋和文职人员也大都被这位司令官派了出去,去附近的伪军部队督战去了。 夜幕降临,游弋在江面的舰队总算是停止了对日军的炮击,开始交替掩护地向着西边驶去,见此情景,日军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开始慌忙地收拾残局舔舐伤口,准备迎接第二可能更加猛烈的攻击,园部和一郎中将甚至将手里最后一个装甲联队也派了出去,希望可以阻挡势如破竹的九战区装甲部队,太尼玛的猛了,一个白,愣是靠着雷诺R35\/40坦克那不到二十公里的时速推进了一百公里,如果不是路况太差和油料不足的话,估计九战区的那个疯子能够直接打到武汉来。 这也是雷诺R35\/40坦克先不足,作为步兵坦克,这玩意儿的公路时速只有20公里,换成了江南的土路,也就堪堪可以超过十公里,而百公里油耗212升的发动机只能为坦克提供130公里的公路行程,一推进一百公里都还是靠着车组成员携带了20升燃油,不然,估计早就趴窝了。 日军已经从维希政府那边得到了雷诺R35\/40坦磕具体参数,一番“研究”后,园部和一郎中将自信地认为自己手里装备了89式中战车的装甲联队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