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玄幻小说 - 星穹列车:开局一把天火圣裁在线阅读 - 第六十八章:劫灭形态

第六十八章:劫灭形态

    在冲天的过程中,尧洛手中的剑再度发生变化,异型的剑刃在剑柄上分裂,本就庞大的剑身再度延展。

    尧洛身上的威势顿时强大起来,剑身所过之处,空间仿佛都被划破,金红色的光芒比太阳更盛,将天空染成红色。

    宛如破坏神的化身降世,恒星入灭时爆发的光芒才能与其争锋,是谓“劫灭”之意。

    焚烧索多玛的天火,守护伊甸园的炎剑,在这把剑上被赋予的名号有很多,但此时此刻,尧洛使用它只有一个目的,一个最初创造这把剑就被赋予的使命。

    “拯救人类。”

    作为尧洛记忆光锥中最强大的存在,直到这时,尧洛才有了使用它的意志与决心。

    将破坏力完全凝聚,尧洛的剑直指星核的本体,此刻什么“消力”,什么防御也失去原本的效应,发挥最强攻击的时刻就是防御最松懈的时候,对于星核和尧洛来说都是这样。

    一旦尧洛的攻击落入下风,贝洛伯格和人类就此毁灭,一旦星核落入下风,尧洛的剑就再不会给他回复的机会,以这一击将星核彻底解决。

    “风火水电”四种天灾从尧洛身边略过,尧洛并没有阻拦,因为他相信,瓦尔特和他的伙伴们,以及贝洛伯格人民,能在天灾中保护好自己,这就是他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

    狂风席卷着乌云,巨大的风搅动着一切,将一切撕碎,将一切甩飞。

    但在这暴风的深处,一个身影已经无声的出现了。

    一个人,手持长枪,黑色的短发,青铜色泽的枪身轻轻抖动,这并非是他在紧张,而是在枪中积蓄着恐怖的力量。

    高速抖动的枪身渐渐化作一阵小型的飓风,但手持它的主人依旧没有动弹。

    持枪的人正是丹恒,赤红的眼影下,是他正在回忆的神色。

    在他的种族中,即便是很小的时候,就能做到在狂风中挥舞长枪而纹丝不动。

    但在风中不动的枪是应付不了此时局面的,之前和星核的对决已经证明了这点。

    “既然不动的长枪对付不了狂风,那我就让自己化作风吧!”

    青色眼睛在风中睁开,那是一双龙的眼睛,手中的长枪也像一条活过来的巨龙一样,在风中狂舞!

    枪身的抖动与丹恒自身形成变化的扭矩,丹恒和枪,在此刻融为一体,枪即是手臂的延伸。

    在飓风的中心,也就是“风眼”所在的地方,丹恒化作一条“风之巨龙”,将暴风严重影响,在丹恒的奋力冲锋下。

    风灾,破。

    人们常言:水火无情。实际上也是如此,星核的海啸从虚空中生成,好似无穷无尽,满天的火焰又将大地融化,熔岩和海啸一同袭来,化作死亡的海洋。

    此刻的人群中,谁能抵挡?

    瓦尔特手仗插入地面,如同摩西分海一样,将海啸和熔岩海分开,分别流向不同的方向。

    面对熔岩海洋的是三月七和杰帕德的银鬃铁卫,机甲和寒冰化作防线,将熔岩挡在门外,不得涌入城内分毫。

    而水之海啸这边,则由已经焕然一新的星来应对。

    此时的星,手中拿着一把水晶构成的地髓长枪,长枪之上,燃烧着熊熊烈火。

    “炎枪,冲锋!”

    在尧洛与星核大战之时,已经重伤的可可利亚将星叫到身边,将自己长枪托负给星。

    在这危难时刻,星的心情与所有像守护贝洛伯格的人站在一起,竟引来了“存护”星神克里珀的注视,觉醒了存护的力量。

    原本寒冰的长枪上被火炎覆盖,星此时的实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足以将大海分开,救人民与水火之中。

    至此,水灾和炎灾,破。

    雷电,一直被认为是上天发怒的象征,是大自然威力的最直接体现。

    但自从有一位科学家发明了“避雷针”这项发明后。

    电与磁的神秘,就在这个世界不断被揭开。

    在贝洛伯格城内,一个巨大的避雷阵,由十二根巨型避雷针组成的力量,将星核的雷电完全导入地下,没有一人伤亡。

    星核的四种天灾被贝洛伯格人民一一解决,尧洛的身影直冲星核,直冲寒潮带来“绝对零度”。

    “来吧。\/来吧!”

    星核与尧洛,寒潮与劫灭,黑与红,碰撞在了一起。

    时间仿佛静止,如果你能在太空中观看到此时雅利洛的天空,就能看到……

    “一片重新被划分的昼夜。”

    黑色的坚冰几乎在瞬间就被瓦解,红色力量占据了上风,将坚冰溶解,在雅利洛vi的天空中,将云层分开,形成了一道从太空中都能观测到的奇景。

    而星核的本体,在被击中的刹那,无可匹敌力量将他轰出大气层,化作一颗流星,飞向了宇宙。

    尧洛也飞出了大气层,先一步出现在星核的落脚点。

    一剑,两剑,三剑,无数剑。

    尧洛的劫灭,无情在星核身上划过,每一道都在星核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每一道都将星核的身体狠狠灼烧。

    “这就是,最后了!”

    尧洛的劫灭深深地插入了星核的心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