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在线阅读 - 第七百三十三章 方向之争

第七百三十三章 方向之争

    <\/b>

    因为曹丕病危这事儿,张溪被诸葛亮一纸密令,召回了成都议事。

    这几年,天下局势实在是变化的太快,各方势力都不太稳定,诸葛亮也觉得这事儿处理起来,非常的麻烦。

    前脚刚刚跟东吴翻脸,邓芝出使东吴后,虽然缓和了一些跟东吴的关系,但双方在荆州的兵力部署依然是对峙状态,东吴方面并没有给大汉任何合理的解释。

    孙权很不要脸的再次提起当年刘备入川前和东吴的约定,说如今大汉既然已经夺取了关中,那就该遵照约定,把荆州交给东吴。

    因此,这次孙权出兵,不过是寻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荆州而已。

    当场给邓芝气的,差点没忍住直接破口大骂。

    合着中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又是湘水划界,又是背刺不成后重订盟约的,你全都当不存在是吧?!

    真的,如果邓芝不是为了缓和跟东吴的关系而来的,他真的就该指着孙权的鼻子开骂了。

    好在邓芝多少知道点自己的责任,一番不失礼节的据理力争后,孙权多少缓和了一点态度,但对于自己背盟,不宣而战进攻荆州的事儿,依然不做任何松口。

    不仅不松口,他还继续往长沙和柴桑屯兵,似乎要做出一副再次进攻的架势。

    这要是一般人,说不定也就被孙权骗了,但邓芝不仅是口才了得的文官,他也是上过战场厮杀,制定过军中谋略的武将,这点小计策岂能看不穿?!

    明显的虚张声势而已如今荆州的兵力调整已经到位,各地都加强了兵力部署,甚至陈到的一万北军就一直驻扎在武陵,孙权真要增兵对峙,打一场大战,那他一开始就不该选择退兵。

    说到底,就是孙权如今要在大汉面前展现出强势的一面,以此来抵消他背盟偷袭不成后,在道理上的弱势。

    邓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他不是为了加深两国矛盾来的,多少得委婉一点。

    实话实说,邓芝也没想到,这趟东吴之行,会如此的别扭和难受。

    在邓芝的设想里,自己来到东吴这里,一番斥责引起东吴理亏,然后自己稍微转换一下口风,表达一下大汉对国贼的定义。

    国贼为曹魏,不是东吴,虽然东吴屡次背盟,但大汉可以大度不予计较,只需要巴拉巴拉之类的条件,然后跟东吴讨价还价就是了。

    可邓芝是真的没想到,东吴这边虽然对自己的态度软化了不少,也在自己据理力争后按照正常使节的礼仪招待了自己,但对于这次进攻荆州,东吴咬死了不认错,非要拿当初只是口头约定的所谓昭烈帝遗言说事儿,逼得邓芝一点办法都没有。

    连个道歉都没有,还怎么谈后面的各种条件?!

    邓芝也不可能代表大汉默认这事儿的真实性,就算要跟东吴重新维护关系,也不是这么个让步法的。

    因此,邓芝在东吴带了一个月,最终除了受到东吴君臣的以礼相待外,毫无收获的回到了成都,也因此,荆州之地,如今依然是战备状态。

    诸葛亮对这事儿,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暂时这么僵持着。

    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荆州方面,荆北要面临曹魏的宛城,许昌等地的威胁,南面要防备江东对荆南二郡,乃至对江夏,江陵的觊觎,长久战备,总不是什么好事儿。

    可如今,事情的转机出现了曹丕病重?!

    曹丕要如果只是一般的小病,洛阳细作再怎么神通广大,也无法探查到任何消息的能让细作直接查探到的消息,肯定不属于那种机密的消息。

    也就是说,曹丕病重这件事,在洛阳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换句话说,曹丕这次的病重,是很有可能拖不过去的那种病重。

    一旦曹丕真的死了,那么至少荆北和关中的压力能减轻不少,而到了那个时候,东吴的孙权还会不会跟现在这样嘴硬不认怂,也就不好说了。

    万事未雨绸缪,诸葛亮因此紧急调张溪,赵云回成都,商议接下来的国政变化。

    毕竟,从凉州和雍州回成都,还是要一定的时间的。

    等到张溪和赵云接到消息,做好各自州郡的安排,动身返回成都时,曹丕在洛阳病故,曹魏新君曹叡的消息,也已经通过洛阳的细作通道,传回了成都。

    现在好了,正好赶上,就一起讨论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应对吧。

    到底是趁着曹丕新丧,曹魏“无主”的功夫,出兵进攻中原,还是稍微等上一段时间,等自家这边能缓过气来,再发动大规模作战。

    这两种想法,其实如今成都群臣内部,争论的也非常的激烈。

    以张飞为首的武将派,是支持立刻出兵,收复中原的。

    机会难得啊。

    曹丕这老小子吧,虽然比他父亲是差的远了,但本事还是有的,再加上曹魏的大体量,虽然连遭败绩,但国内搞的还算稳定,对外也能守住底线,如今依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

    这老小子如今死了,他儿子今年不过二十出头,黄毛小儿一个,没有经验又没有威望的,这时候出兵讨伐曹魏,说不定还能引发曹魏内部的动荡,简直是天赐良机。

    当然,如果不讨伐曹魏,转头讨伐孙权也行早看那个背信弃义的混蛋不顺眼了,暂时搁置曹魏,进攻江东也可以。

    这就是武将派们的想法。

    而以秦宓为首的文官派,则是主张借着难得的压力空窗期,暂时休养生息,积蓄实力。

    毕竟这些年,几乎每隔两三年就对外征战,不管是百姓还是世家大族的负担都非常的重,谁也不想再打仗了。

    三国时期,跟普通的乱世还有些不太一样。

    别的王朝乱世,一般是经历个十几二十年混战,基本也就差不多该结束了,如果不能结束,基本就变成了各势力对峙的局面,经过百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后,才会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出现,重新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但三国乱世,已经从中平元年的黄巾之乱到现在,已经是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了,各大势力一直在内斗,最后三足鼎立了也依然没有消停。

    因此,文官都比较倾向于暂时休养生息再不休养,不仅百姓吃不消,他们这些世家都要受不了了。

    从百姓生存的角度讲,秦宓其实说的没错,如今的大汉,虽然比历史上的日子要过的好的多,但依然禁不起太大的折腾。

    可站在张飞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

    天下大乱三十余年了,大家都有些精疲力尽了,如果不趁着敌人现在虚弱的时候,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再继续拖下去,让曹魏缓过劲来,大汉复兴的大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再辛苦天下百姓三五年,还是持续性再辛苦百姓三五十年,这个选择题放在眼前,聪明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吧?!

    然后张飞就被秦宓给喷了。

    打仗的事情,谁有能提前知道结果,你这次出兵,如果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不还是得让百姓更加受苦嘛。

    再说了,之前东吴虽然不可靠,但好歹是个名义上盟友,两次北伐时期,虽然东吴更多是为了自己拓展战略空间,但实际上,确实帮大汉拖住了一部分曹魏精锐可如今,大汉跟东吴翻脸了,万一咱们跟曹魏血拼的时候,人东吴趁人之危呢?!

    这种事儿,以江东那帮人的尿性,你敢说他们不会这么做?!

    而张飞却不以为然的认为,东吴背刺两次都没有得逞,如今虽然嘴硬死不认错,有他二哥在荆州呆着,东吴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只要大汉开始攻打中原地区,曹魏支撑不住,以东吴的德行,必然会趁机出兵抢地盘,占便宜,不见得非要跟大汉过不去。

    两边吵来吵去,闹得沸沸扬扬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诸葛亮,这时候虽然是丞相了,但因为当初托孤时诸葛亮给出的承诺,他并没有用手里的权利去强行压下这些争端,而是选择了召集各地刺史回成都,共同商议国策。

    而且吧,诸葛亮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是战是和的问题,甚至还有对东吴的外交政策问题大汉内部,其实也不是没有趁着北方曹魏自顾不暇的时机,出兵征讨东吴的说法。

    而最要命的是,秉持着这样想法的人中,代表人物,是庞统。

    比起秦宓,庞统的意见,才是诸葛亮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而庞统之所以支持进攻东吴的理由在于——必须想办法解除后患。

    不然的话,无论大汉将来什么时候选择再次北伐曹魏,进攻中原,始终都要考虑到东吴是否会拖后腿,而以荆州的地理位置而言,只要东吴水军保持如今的战力,他们一旦进攻荆州,荆州就无力再北上策应北伐,大汉就只能是一条腿走路了。

    再一个,如今的雍州,秦州,凉州,乃至荆州,都不具备立刻出兵进攻中原的可能。

    雍州还在民生恢复期,人口数量虽然经过了两年的迁徙,但依然没有恢复到三年前的状态,郡兵训练程度也不高,战力不足。

    秦州刺史马超,终于是没挺到建兴三年,他在去年年底就病故了。

    秦州长史姜叙接任了秦州刺史,但姜叙的威望不足,周边羌人也有些蠢蠢欲动,实在不适合抽调郡兵东进。

    凉州地区,赵云和庞德经过好几年的努力,终于是训练出了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并且经过了治元多一战后,骑兵部队有了实战经验,但数量依然不足,尤其在中原地区,必然会对上曹魏的骑兵大部队,这点兵力显然不够帮助汉军在中原战场上占据骑兵优势。

    至于荆州从去年关羽收兵回到襄阳后,关羽的身体状况就开始有些恶化了,建兴二年的冬天,关羽虽然是挺过来了,但过的很辛苦,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稍不留意就会引发伤寒症状,谁也不知道关羽还能在荆州坚持多久。

    因此,庞统的想法就很直接了——趁着如今荆州军团的心气和战力还在,也有水战的能力,不如直接往东吴进兵,至少把长沙和桂阳两郡抢回来。

    这样,不仅可以全据荆州,压制东吴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长沙和桂阳,掌握通往豫章郡的陆上通道,威胁江东不敢造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