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时代1900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章 百年会谈(六)

第二百九十章 百年会谈(六)

    “这个很简单,挤垮他!

    有一个挤垮一个,有一堆挤垮一堆,咱们四人若是合力,莫说是大清的商家了,就是洋人的大洋行,也扛不住咱们的挤兑,愿意走到一路的留着,不愿意的挤垮,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垮了他们,还会有更多的商家崛起,一步步的走,将整个商场整合成一股绳,这才是我要说的。”

    甜高粱、制糖、做酒、大成公、铁路、航运,其实归结成两个字,还是商场,细项如何来做,这个简单,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团结。

    如今洋鬼子们的商场,已经出现垄断了,大清零散的商家,跟洋鬼子的这些垄断组织对抗,根本不是对手。

    比如说德国人的山东铁路与矿业公司,这就是很典型的辛迪加组织,盛宣怀要是跟人家放对,根本就不是对手,除了德国人的辛迪加组织,列强各国同类的组织在大清还有很多。

    美国的联合钢铁、标准石油,更是已经完成了垄断,这样的大财团,真正对上了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无力与孱弱,舍弃了甜高粱一事,李大成也把话题的重心放在了建立垄断组织上。

    其实大清也是有这样的组织的,比如说之前提到的十三行,两淮的盐商,山西的票号,以及所谓的十大商帮,都算是垄断组织的雏形,只不过这些商业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各自为政、结构松散。

    若将这些商场势力都整合到一起,筹集几十亿的资产轻而易举,这些商帮不能形成垄断组织的关键。其实也不在人心上,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大清朝廷身上,以平衡为核心的施政方略,限制了这些商帮发展成为真正的垄断组织,一旦商帮的产业过于庞大。清廷就会出手打压,所以大清商场的商人们,也得小心翼翼的经营着自己的产业,唯恐进入朝廷的眼中,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商场之上竞争的手段很多,挤垮对手对三人而言。也是有过切身经历的,听了李大成挤垮的说法,孟洛川脸上多了一丝凝重,这位真是未达目的不择手段啊!

    以大成公如今的规模,山东没有任何一个商号经得起大成公的挤兑。如果再得了甜高粱制糖这一金矿,李二爷的大成公更是无人能敌了。

    “二爷,朝廷如何?”

    商谈、在商言商、不涉官场,这些是盛宣怀之前给张弼士说的话,如今他却发现,以他们几人在商界的身份地位,想不涉及官场那是不可能的。

    身为官商,盛宣怀最清楚官商的来历。之前商业没有大兴的时候,大清的商家无非两淮盐商、广州十三行、晋商这三大家,盐商有专门的盐官管辖。十三行也是直接看朝廷眼色办事的,晋商于大清入关有大功,所以才能顺风顺水的发展了两百多年,但他们也在朝廷的关注之下。

    如今清廷虽说不成了,但商人想要说了算,还是不成。错非是李二爷这样手握军权的商家,虽说身在官商这个体系之中。而且还是其中的执牛耳者,但盛宣怀对于官商。亦或是朝廷控制下的商场,并没有多大的归属感。

    他也是有大志的人,轮船招商局开宇内先河,其中的艰难只有盛宣怀最清楚,若不是实在没得选了,他也没有总办轮船招商局的机会。

    如今他最大的靠山李中堂日暮西山,新选的靠山张之洞非是佳木,局势对他盛宣怀而言,也到了抉择的时候了。

    来微山之前,盛宣怀就有意投靠桂顺,奈何桂顺不接纳他,这两天的时间,听了李二神将的一些说法之后,盛宣怀也明白了人家不接受他的原因,成也官商败也官商,如今官商这个帽子才是阻碍他盛宣怀再进一步的绊脚石。

    朝廷如何这话,最不该由他提出来,而是应该张弼士来提的,但张弼士对于其他三人而言,也不算是正经的自己人,他的根本在南洋,他现在也被称呼为南洋大商,朝廷于张弼士而言那时可有可无的,但对他盛宣怀跟孟洛川,尤其是孟洛川,大清朝廷的存在还是必要的。

    张弼士提朝廷分量不够,孟洛川不会提及朝廷,李二爷的眼中没有朝廷,为了给自己谋划后路,盛宣怀一不做二不休,正式提出了朝廷与商界的关系。

    盛宣怀开口再次转换了话题,这话头在李大成看来,应该是张弼士说出来才对的,盛宣怀说了自然最好,但这也意味着盛宣怀要撇开他的官商帽子,跟自己合作了。

    与盛宣怀合作,李大成这边是没有计划的,在李大成的眼里,四面八方全是敌人,他区分敌友的原则也简单,在一起做事的就是自家人,除此之外全是敌人。

    对盛宣怀,李大成只有针对的计划,没有合作的计划,因为这盛宣怀跟官场的牵羁太深了,李大成没想到已经过了五十岁的盛宣怀能有如此魄力,或许这也是张弼士刚刚说的制糖业市场,刺激了盛宣怀吧?

    “这话我不好说,孟四爷以为盛大人的提问该怎么回答呢?”

    盛宣怀的突兀一问,李大成并没有直接回答,朝廷如何,对他而言不算问题,朝廷该咋样就咋样,就是朝廷的人都死绝了管他屁事儿?

    这清廷对张弼士而言也是如此,人家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与洋人交情匪浅的张弼士,也是大清朝廷对付不了的人呐!

    至于这个问题对盛宣怀,也只是个投名状而已,若盛宣怀等人眼中真的将大清朝廷视作了生身父母,也就不会有东南互保的出现了,官商的帽子决定了盛宣怀的行事法则,只要于买卖有利,什么朝廷不朝廷的对盛宣怀而言无所谓。

    这也是李大成对盛宣怀采取敌对态度的原因,官商这一体系。大多做的是与洋务或是外贸有关的买卖,他们这批人最容易做汉jian,在不辨敌友的情况下,李大成采取的对策就是一律当做敌人来对待。

    四人之中,传统商人孟洛川是大清的铁杆拥趸。这个也不是个人感情决定的,而是身处的立场所决定的,大清朝廷是真正的地主商家代言人,虽说有*有压榨,但大清朝廷维护的是小农经济,所以大清跟孟洛川这样的传统商人之间。有一条不可割舍的纽带。

    当然这个朝廷可以是大清朝廷,也可以是大明朝廷,亦或是任何一个朝廷,只要这个朝廷维护的是地主商人的利益,孟洛川这样的传统商人都是会拥戴的。

    改朝换代可以。从根本上大变不可以,李大成之所以用利益来推动事情的发展,而不提什么理论,也是出于这一方面的考校。

    维护大清朝的可不止是这些地主商人,大清天下起码半数的人口,现在依旧是拥戴清廷的,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人心,理论永远不好使。真正好使的只有利益一条。

    无论是什么样的理论,他若是改变了人心,要看的可不是这理论层次的高低。而是理论背后的利益,这个李大成拎得清。

    “若是捐输能少一些就好了!”

    盛宣怀的这个问题,孟洛川是无法回答的,朝廷如何?这话说的明白,这些人做买卖是要撇开朝廷的,提到朝廷。孟洛川最在意的还是捐输,苛捐杂税让小民百姓抬不起头。同样也让商家抬不起头啊!

    孟洛川不知道别人如何,但他的三祥。这几年也是饱受捐输之苦的,这几年的时间,他纳出去的捐输,几十万是有的。

    “孟四爷此言差矣,大清的商税并不高!”

    李大成此言一出,不仅随便敷衍的孟洛川脸色变了,盛宣怀与张弼士的脸色也变了,李大成的目的才是众人最怕的问题。

    李大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身后的振威军,商税不高就意味着李二爷是主张增加商税的,增加商税的目的何在?养兵呐!

    振威军的数量有多少,如今对外的说法是三十万,就在刚刚李大成还亲口说过,如今几十万未来几百万,无论是李二爷还是李二爷的大成公都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那这振威军该由谁来养,就冲商税不高这话,三人心里就有了答案,商家!

    三人之中孟洛川的地位低一些,盛宣怀是红顶商人,张弼士是蒙老娘们召见过的大商家,对于上层的一些东西,两人是很熟悉的,李大成的这个说法提出来,就有些依商篡国的味道了,振威军有了自己的财源,篡国还不是在反掌之间吗?

    “敢问二爷,您觉得这商税几成合适呢?”

    李大成提出了商税不高,塔内的气氛一下就降到了冰点,张弼士的问题,也是盛宣怀、孟洛川两人的问题,看着面色凝重的三人,李大成呵呵一笑,拿出了自己的应对。

    “什一税即可!其他捐输皆不缴纳。”

    听了李大成的说法,三人脸上的表情先是一松而后又是一紧,什一税,这说法好啊!只可惜不现实。

    厘金制,差不多就是什一税,但厘金之外,大清的商家,还要缴纳各种捐输,这些捐输大多都是被动性的,你不缴是不成的,不缴朝廷的官员们就会针对你,民不与官斗,想要维持什一税,谈何容易?

    “二爷,此事暂且作罢如何?”

    盛宣怀相信李大成的说法,但不纳捐输,就要跟整个官场抗衡,这个时候,不太合适的。

    “哼!盛大人怕了?

    此事我觉得盛大人想左了,在厘金之上,不知盛大人可否有变通之法呢?比如说状元公的大生!

    商人捐输报效,多半都花到哪里去了?这银子既没花在朝廷身上,也没花在百姓身上,那花在哪里了?

    花在了贪官污吏的身上,花在了他们的锦衣玉食、豪宅妻妾身上!

    咱们若仿效大生,一次性缴纳厘金,以大成公计,一年的金额,怎么也得几百万的,这个数量,若是直接交给朝廷,朝廷会有什么说法呢?

    所以说,咱们要团结!”

    李大成说出了捐输最终的用途,作为官场中人的盛宣怀喟叹一声,算是服气了,这位李二爷,确实不是一般人呐!

    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经死去的李二神将只是一个莽夫而已,但在李中堂的眼里,这位李二神将却是个不世之材,起初盛宣怀也是有疑虑的,这俩天的接触,盛宣怀也没看出除了军威之外,这位李二爷的特异之处,现在他明白了,这位李二爷对于大清上下的熟悉,并不比他跟李中堂差,甚至还有过之。

    李大成的意思,盛宣怀明白那就是已经下放到地方的财权,部分上缴给朝廷,这个提议一出,势必要得罪天下的官员,但桂顺桂贝勒是不怕这个的,而太后老佛爷也是支持这个的。

    事还没做,一切在朝廷一方,已经没了任何的桎梏,只待桂贝勒上折子,太后老佛爷点头应允了,到时候,朝廷与地方打成了一团,谁还回去在意李二爷的大成公亦或是其他商号呢?

    朝廷一道旨意,各地的厘金制将不复存在,商人在一段时间之内,有了朝廷做靠山,地方官员也是奈何不得的,等地方的官员们跟朝廷打明白了,到那时候或许已经改云换日了。

    “二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在张弼士跟孟洛川还没明白的时候,精熟于官场门道的盛宣怀,已经开始拍马屁了,这话说的张孟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位李二爷只说了一个捐输的花销,怎么就决胜千里了呢?

    “两位,大清缺银子吗?这话要是朝廷的官员来说,肯定是缺的,但实际上大清并不缺银子,只是银子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而已。

    大清一年七八千万的财税,都用到哪里去了?该花的、该用的,只占财税花销的小半而已,剩下的一多半,都被官员们吃了,这一多半,又有一半是官员们应得的,或许不及一半,剩下的那些则是被他们给贪墨了。

    四分之一的财税,至少两千万两银子,一年两千万,大清立国二百年,几乎年年白花这两千万两银子,两百年下来是多少呢?

    这两千万银子的来路又在那里呢?民脂民膏,咱们也在这民字之中啊!

    有句话,你们说的不错,这是大清,所以咱们只需要取悦一部分人而已,两千万,咱们若拿出一千万交给太后,剩下的一千万,那些官员敢跟咱们抢?”

    简单的解释了一下,看到张弼士跟孟洛川脸上恍然大悟的神色,李大成这才点了点头,这算是初步的达成共识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