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二爷的葬礼(三)
传说之----二爷的葬礼。 出殡的队伍在鞭炮和鼓号声中,带着依依难回头的脚步走出村子,走在田间那条通往金鸡洼的小道上。 执中在最前举经幡带路,叫引路幡,经幡后是一列花圈,再是四个鼓号手,其后是八仙抬的老龙(绑好的寿方),三兄弟及两女儿在寿方的后头左右,带着小毛等三个孙儿和三个孙女,再后是一众披白,红,绿各色头巾布不同辈分的亲友,全村的乡亲也来送二爷最后一程。一路低号,一路浩荡,足有上百人之多。那利权叔则一路忙碌,又是燃放鞭炮,又是跑到前面扯开鞭炮铺好在路边;鞭炮有聂老二挑着,两箩筐,一边挑着鞭炮,还要一路撒纸钱,纸钱向空中飘出,就像抛洒灵魂一样随便。 那田间道路,不是很宽,却刚好够八仙抬棺通过。小道路面铺垫的都是小河口来的厚厚的河沙,已嵌入路基,干爽而无灰尘;道路傍边满是熟悉的小草,马齿苋,车前草,蒲公英,却因二爷的去世而没有往日的争艳之态。在那天,是一条生死离别之路,路的尽头才是二爷的安息之地----金鸡洼。 小道尽管不宽,但是不影响出殡队伍的通行。队伍走不到百步,利权叔向吹号的老陈使了个眼色,顿时,鞭炮骤响,号鼓齐鸣,像战场上的战鼓,催促着士兵冲锋陷阵。响声一起,只见前后的八仙们你推我挡,前头不让进,后头不让退,互相顶了起来,寿方在他们的互顶中,忽前忽后,左倾右斜,眼看就要着地,亲友一片唏嘘,生怕跌落......,其实不用担心,全在八仙的掌控之中,这便是出殡过程中的“触角”。 所谓“触角”就是在出殡的路上,前后各四位抬棺人要前后抵触,做出两条牛触角状。故乡的人们认为只有这样,后代才会发达,而且越“触”越“发”,如果不如此,孝家会觉得不高兴,因此“触角”是必有的一项。在此过程中,触角不歇,鞭炮不停,鞭炮不断,则“触角”不止,吆喝声也连绵不断,鼓点急促,看起来十分热闹。孝儿孝孙们则随棺而跪,不可起身。 如此足有一支烟的功夫,“触角”还在继续,那边的利权叔却挽起袖子,不等一挂鞭炮放完,又坏坏的点燃了另一挂,继续燃放起来,于是八仙也不得停,这边二爷的儿子们跪在地上也表情痛苦,时间一久膝盖生疼,触角没停,却又不能起来,那里还有心思看八仙的表演。慢慢地的八仙也已没有开头的劲头,这时已浑身汗湿,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滚落,气喘吁吁,看样子快要顶不住了。见此状况,六爷连忙示意利权叔不要再燃放鞭炮了。炮声刚停,便早有条凳备着寿方停歇。天气炎热,此时,六婶挑了两桶凉茶过来,立马被人们围上喝了个精光。 六婶特别关照小毛,特地留了一碗递给寿方旁边的小毛,小毛接过,一饮而尽,耷拉着眼帘,偷瞄了一下六婶,说了声“谢谢六婶”,六婶笑而不语。前文提到的这六婶的丈夫早年就在外地做工,听说已有几年没有回来,也无音讯,不知所踪,现在她一个人过活。 在六爷的安排下,出力干活的人抽了烟,喝了凉茶,休息的差不多,已经十点多钟了。六爷又有指示,队伍便起身了。于是,鞭炮又被点燃,一路穿过村里的水田,向小河走去。小道两边正是稻花抽穗的时候,已露出淡淡的黄色的颗粒,飘香的稻香也似乎降低了夏天的暑热,脚步突然变得轻快起来,又或是被暑热逼得加快脚步,很快前面的执中举的引路幡已过了东河,到了金鸡洼下面的水田了,而后边的八仙刚刚到东河的河滩,此时东河的水不是很深,不过膝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