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 锣鼓敲响为谁贺
二十四日这天侯府的情况,刘晏、王和之、裴元俊等人也是预料到的。就在此前传出李清在曲江池那里预测日食的消息之后,刘晏、王和之和裴元俊三人就登门拜访过一次,主要还是想了解一下道、佛两门关于日食的赌注,其中还有隐隐为李清这个年轻门师的担忧。 当时的李清信心满满,单从神情上是看不出有什么疑虑或者不安,倒是安慰了刘晏三人一回。刘晏等人知道李清不会在自己面前作伪,平素又极为佩服这位年轻侯爷的本事,因此也就放下心来。 然而随着日食的临近,长安城中舆论的导向却是更偏向佛门一些,刘晏、王和之等人也随后跟认识的精通天文历法的学子推算过,根据等历法得出的日食时间依旧是五月二十四日这一天。 这些天佛门刻意的在长安城中制造声势,道证和尚和不空两人还在大慈恩寺和大兴善寺举办法会,专门讲解日食,长安百姓云集这两处寺院虔诚拜佛听法。 无论是当日道门的被动还是随后道门宗师之间的推演,大多数人同样是认同佛门所说的日期的,虽然知道当时李清预测二十五日是形势使然,但是心中难免都有些戚戚然。这些天除了会报道一些日食的消息之外,道门倒是对此极少提及。 长安城中那些虔诚的道门信徒虽然对道门宗师信心十足,然而,这些天道、佛两门对日食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依然影响到了这些人,就连前去曲江池道场听道的人也少了不少。长安城百姓的反应,刘晏、王和之以及裴元俊看在眼里,心头难免着急,二十四日这一天一大早就匆匆赶来侯府。 侯府后宅,李清在自己的住处招待着早早赶过来的三人。 王和之顾不上丫鬟送上来的茶水,急切地问道: “小郎君,今天就是佛门预测日食出现的时间,定会有人登门,这该如何应对?” 王和之知道今天过来侯府的人大部分还是想看李清的笑话,既然日食什么时候出现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事实,那么避开这些想要嘲弄的人开始可以做到的。 李清看着什么焦急的王和之等人,笑着笑,说道: “为什么要做应对?” 王和之见李清依旧不急不躁,额头就要冒出汗来,忙说道: “小郎君因为预测日食,在长安城名声大震,自然有人看着嫉妒。今日就是日食时间,这些人过来侯府是为了看小郎君如何出丑。” 不止是嫉妒,也会有人记恨,王和之索性把担忧直接挑明。 李清笑道: “不错,有人前来想看我的笑话这谁都知道,但是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今天会发生日食,佛门的预测是准的,而我的预测是错的。” 王和之还要说什么,李清笑着摇了下头,接着说道: “佛门预测的时辰将至,相必前厅那里也来了不少人,不如随我过去看看?” 李清说着站起身来,刘晏、王和之和裴元俊也忙起身,刘晏在旁也想劝说来着,但是见李清态度坚决,只好随李清往前厅走去,心中暗想,如果有人想要为难自己这位门师,自己拼着不要了现在的前程也要护住侯府的颜面。 前厅之中,看到出现的李清,站在李成茂身后的杨晓心中暗暗激动。 其实,杨府和李清之间除了杨晓和杨喧两人跟李清有过两次冲突之外,近两年并没有太多交集。然而在杨晓的心中对李清这个运气逆天、甚至于深得杨贵妃喜爱的侯爵有着无尽的怨恨在,去年在曲江池晚宴上当着李俶和相府李屿的面丢了很大的面子,杨晓现在想起来还恨的牙痒,但是又不能把李清怎么样,这成了杨晓的一块心疾,每次听到有关李清的消息的时候就气愤难忍。 对日食的事情杨晓并不关心,但是后来知道竟然有李清牵扯其中星兴奋不已,根据得到的消息似乎李清所在的道门要赌输掉了,这种难得的看笑话的机会杨晓那里会放过。到时候当着李清的面自己再冷嘲热讽一番,正好缓解自己这一年多来的郁闷,杨晓心中暗喜。 直接去侯府怕被拦在门外,杨晓打听到宁王的嫡孙和几位公侯的子弟也要去侯府看热闹,因此一同过来。当看到李清第一眼的时候,杨晓就仿佛看到了等下日食出现的时候李清那种惊慌失措、尴尬、恼羞成怒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李成茂见李清过来,上前与李清见礼,口中佯装问了几句关于李仁济身体的事情,李清笑着回答,好像完全看不出众人过来这里的用意。 分宾主坐下,李成茂拱手说道: “冒昧过来侯府,还请小侯爷见谅。” “哪里,哪里,李兄能够光临鄙府,是我的荣幸,倒是李某怠慢了。” 说话间,李清与房间中的宾客都一一打了招呼,过来的自然都是认识的,从各人的脸上也能看出哪些人是过来看笑话的,哪些人是真的为李清担忧。 闲聊几句,李成茂突然问道: “今日过来,怎么不见府上的人准备锣鼓等物,以备等下驱逐天狗时用?” “今天有日食吗?” 李清诧异地问道。看上去好像是完全不知情。 李清的表情落在其他人眼中,还以为是为了掩饰等下日食到来时的尴尬。前厅中的众人神色或喜或忧,神态不一。 李成茂假装恍然道: “哦,瞧我这记性,小侯爷预测日食是在明日的。我倒是给忘了,真是该打。” 李成茂随即表现出一副有些担忧的表情,对李清说道: “不过佛门诸位高僧根据天文历法推算,日食就发生在今日巳时,这时辰马上就要到了,小侯爷还是早作准备的好,不然等下再惊吓了府上老郎君就不好了。” “原来李郎君竟然也懂天文历法,这些我倒是不怎么懂的。” 李清假意说道。 “咳咳,听说而已,听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