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我的大明新帝国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三章 目的

第四十三章 目的

    我的大明新帝国正文卷第四十三章目的正统四十三年六月,解云沿着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在六月初九抵达西洲东海岸中部的汉州城。

    这个城市差不多位于后世的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位置,是东非著名的天然海港。

    这些年来,汉王府就是以此为基地,征略了大半个南部非洲,劫掠了上百万土著,然后将他们阉割之后卖到东洲和南洲。

    在发展初期,汉州府相比晋州府,是具有天然优势的。

    首先,中部非洲的土著更多,土著多,人口就多,能卖的银自更多,贸易更发达。

    其次,这里距离南亚和南洲更近,运输更加便捷。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汉王府的发展比晋王府要快速的多。

    如今,汉州府占据了几乎整个东非,并且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直扩张到了后世的安哥拉,刚果。

    北部也一直扩张到了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之所以不再向北扩张,主要是因为那里是沙漠多,土地贫瘠。

    而且,汉州府的人口基数还有些太低,地盘太大管不过来。

    因为占据了四百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汉州府的实力在整个大明境内,都是数得上的大州。

    这片土地,几乎相当于后世的华夏,从河北一直到广东的这么大面积,而且大半是可耕地和草原。

    也因为如此,汉王府近些年来才有了一些膨胀的想法。

    在朱高煦时代他已经被朱瞻基的手段玩怕了,他在正统十年去世之前,一直非常低调。

    但是,他肯服输,不代表他的儿子们就肯服输。

    朱高熙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除了长子夭折,其他十个儿子都长大成人。

    这就等于是汉王府境内,有一个汉王世子,还有九位郡王。

    他的十个儿子,又为汉王系生了一百多位孙子,这些孙子如今全部都开枝散叶。

    按大明律,亲王三千护卫,五百亲卫,郡王四百亲卫,再到一百多镇国将军,朝廷授权他们成立的亲卫军就有万余。

    儿子生的越多,势力也就越大,这是明朝宗室最有利的一点。

    朱高熙去世之后,朱瞻圻继任汉王位,他对朱瞻基这个堂兄嫉恨在心。因为他,汉王府对朝廷虽然一直表面顺从,却也并无亲近之意。

    不过,朱瞻圻也是个短命的,他当了五年汉王,就因病去世。到了他的长子朱祁镶继位汉王,此人胆小如鼠,与朝廷关系日渐亲近。

    不过,他在正统三十一年去世,朱见注继位之后,他受祖父朱瞻圻影响颇深,加上汉王府势力渐大,对朝廷就有些阳奉阴违。

    不过,他也很清楚,汉王府虽然势大,但是人口不到三百万,跟大明全球超过三亿人相比,是不能提的。

    不仅人口相差太远,汉州府的科技,经济,工业,都跟大明无法相比。所以最少在表面上,他们对朝廷依旧忠心耿耿。

    解云却很清楚,这种服从是建立在力量对比悬殊的基础上。再往后几十年,汉州府的人口超过千万,越发强盛的时候,他们对大明的服从就会更加大打折扣。

    为了大明的稳定,防微杜渐,现在皇上春秋正盛,正是解决这个隐患的最佳时期。

    虽然现在汉州府势力强劲,但是汉州府的经济还是需要大明支撑的。

    而且这里的老百姓心向大明,虽然现在听从汉王府的话,但是要让他们跟着汉王造反,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会依附汉王府了。

    汉王府能够依靠的,主要还是自己的亲卫,因为这些人的命运,才是真正跟汉王府绑在一起的。

    但是他们的人数少的可怜,哪怕汉王府依靠自己有钱,养的私军人数已经将近三万,但是相比大明,他们依旧弱的可怜。

    解云的想法是切断汉王府,汉王府私军,以及隶朝廷军队之间的关系。

    携裹不了百姓,汉王府就只能乖乖听话。

    当然,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汉州府已经被分成了十片大区,除了亲王府统管最大的区域,另外九大郡王,也都分别在各地建城。

    他们的势力分散,也就不容易一网打尽。

    但是,朝廷现在有了一件利器,不是连发枪,而是广播电台。

    这趟出使之前,解云除了自己的护卫,不要一兵一卒,只要求朝廷尽快开通大明与西洲之间的信号网络,让西洲那边能直接听到大明的广播。

    有了广播,再有了无线电报,西洲的情况不仅瞒不了朝廷,更主要的是,汉州府的百姓不会傻傻地被汉王府利用。

    当然,完全依靠一张嘴,就想要让汉王府接受朝廷的条件,这也不太现实,所以,他还想依靠的就是黄金城的六万精兵。

    从前年开始,大明军队逐渐从燧发枪换装成连发枪。

    黄金城的大明士兵是第二批就开始换装的,但是一直到现在,汉王府和晋王府的军队,仍然在使用老旧的燧发枪。

    武器上有差距,再控制住舆论宣传,只要他的手段不太过分,两家王府恐怕只能乖乖听话。

    汉州城港口,朱见注坐在港口处汉王府兴建的酒楼三楼,看着缓缓进港的特使船只,脸色一片阴沉。

    他不开心不是因为这进港的船只,而是因为港口一直响个不停的高音喇叭。

    自从半年多以前,朝廷开始在汉州城以及汉州境内的十大城市开始安装风力发电机,高音喇叭,他就感到了不对。

    不管是建设信号塔,还是风力发电机,高音喇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朝廷什么时候做过亏本生意,哪有可能一两银子的成本都不要,免费给汉州境内的城市安装。

    但是这种免费的东西,他又不能说不要,只能由着工部的官员在每个城市都安装了这样一套东西。

    随后,无线电报的出现,已经让他感觉到威胁了。原本的西洲与大明之间不能直接通话。

    大明有什么消息要传到西洲,必须通过电报传到英州府,然后从那里派出快船来传信。

    虽然已经节省了大半的路途,但是从英州府传信到汉州府,也需要七八天的时间。

    但是现在,朝廷的指令就能够直接传到汉州府,汉州府的布政使,按察使他们,就没有以前那么乖巧了。

    特别是这半年来,通政司和咨情司的电报一直传个不停。哪怕他让人在电报房盯着,也安排了自己人进电报房,但是依旧不知道有多少不利的消息传回了大明。

    身为一个封建海外的王爷,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盯着,这让以往自由惯了的他如鲠在喉。

    更让他觉得不妙的是后来开始传出声音的大喇叭,这种新奇的玩意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无数的百姓。

    当喇叭里面每天两个时辰开始播放各种节目的时候,更是吸引的大人小孩每天到了时间就围坐在喇叭下面。

    他不明白为什么大明的靡靡之音能跨越几万里,传到西洲来。

    而且,喇叭里面传出来的,不仅仅是靡靡之音,还有许多朝廷的政策,法令,各地趣闻。

    哪怕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应天府出现了电话,能够相隔千里通话。知道今天夏天淮河水势凶猛,江淮百姓在准备抗洪。

    甚至有时候,皇上也会在喇叭里亲口说话,在喇叭里面,皇上就是一个心怀万民,惦记着每一个百姓过的好不好的圣人。

    但是朱见注很清楚,这位伯爷爷实际上是一个心狠手辣之辈,根本没有家族亲情。

    可是,只有朝廷能在喇叭里面说话,只有朝廷播什么,他们听什么。他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做不到。

    眼看着汉王府维护了几十年的民心就这么一点点被朝廷拉拢了过去,朱见注什么也做不了。

    他原本还在等朝廷换装,他知道,现在的连发枪的威力远远超过了汉王府境内士兵的燧发枪。

    可是现在,连发枪一直没有换装,广播每日却响个不停。

    在这样下去,汉王府的统治,会被一点点瓦解。百姓只会念叨朝廷的好,皇上的好,至于汉王府做了什么,付出了多少,有谁记得?

    他想要振兴汉王府,想要告诉世人,他们汉王府一点也不比当初的太子差。如果不是太宗出尔反尔,立了朱高炽为太子,这如今的天下,应该是汉王府的。

    但是现在看来,距离这个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

    他知道解云是来干什么,还不是见汉王府这些年日子好过,过来打秋风。

    这些jian臣们,只要有银子,一切都好,要是不把银子塞足了,回去了还不知道要搬弄多少是非。

    这恐怕也是那位伯爷爷的意思,他用各种手段来削弱强藩,还不是怕江山不稳。

    “王爷,特使已经下船了,我们该去迎接了。”

    朱见注收回了思绪,看见码头上已经被一批红衣京卫占据了各处要道,嘴角不自觉冷笑了一下。“看来这位大学士,也是贪生怕死之辈。我汉州府这些年驰骋西洲,什么时候出国事了!”

    王府长史韩琮笑道:“这些个大臣在富贵窝里待惯了,总以为西洲就是蛮夷之地。”